以前和法國人聊天,他覺得100年是很長時間,我覺得只是歷史上一小段而已,大概是文化差異吧。

我覺得很有趣的一點是,歐美富翁的代名詞是百萬富翁,日語卻是億萬長者。雙方對量詞的概念查很多啊。關於日元補充一句,日元以萬為單位是二戰後的事情,過去日元很值錢的,20世紀初在東京建套房子不過500日元而已。


之前和一個德國客戶閑聊,他問起深圳這個城市離香港有多遠,有多少人口,對於「一個小時車程」他認為是個很近的距離,而「1500萬人(15百萬)」這個概念則是「OMG」。背景是他在慕尼黑工作,而家在法蘭克福,每周五都開三四個小時車回家,周一再開過來;而因為奧地利油價更便宜,他有時候甚至往返兩小時開車去奧地利加油。慕尼黑人口大概160萬,是德國第三大城市,第一大城市柏林大約350萬人,一般2萬(20K)以上人口就算城市了,在中國大概這是一個中型小區的人口數。

電視:「在上海舉辦世博會的時候那個地區足有四個薩拉戈薩那麼大...」

同事一臉吃了驚的表情回頭看我,

「有辣么大!?」

「啊...對。大概。」

我有些不太確定的回答。

但畢竟出身天朝大國,回答的時候往大了說絕對沒錯!【住手

想到這裡的我不禁向他粗略講解了一下有關自福建為起點上京的一系列事項...【並沒有

所謂數量衡量差距還是蠻明顯的。西班牙前朝國幣畢塞塔(peseta,歐元對其匯率是1:大約166)還健在的時候我有個朋友買了彩票中了五十萬已經算做大事了,換成歐元三千多也不少,但現在那些還接受peseta的房屋中介里買個房子無不是千萬peseta起跳,也是虛的要死。自從換做歐元通用貨幣後人們的概念也改了,五十歐元最常見,一百歐元咬咬牙......

至於五百,

你特么在逗我。

總的來說【並不覺得說了什麼】,數量一旦超過十萬就會「Ooooo」起來。但數字仍舊只是數字,oooo完就沒了。

實際要求的還是質量。【嚴肅捏著一張10歐元說道

還請今年歐元人民幣匯率不要再掉了...


這個必須是,比如: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merica and England is that Americans think 100 years is a long time, while the English think 100 miles is a long way." --Earle Hitchner

p.s. 我和班上腐國基友嘮嗑,說起家鄉的時候提了一句「我從讀本科的大學回家(同一座城市)要坐兩個小時的地鐵」,他一臉OMFG的表情——他的家鄉是一座人口不到18萬的「city」;他坐地鐵來上學(我們就讀的學校在另一座他家附近的city)也就三、四十分鐘。「兩小時地鐵」在他看來應該是選擇火車而非地鐵的里程。。。

和巴西朋友說我上學要坐30多小時火車,她還以為我在外國上學。其實不過是瀋陽——重慶。

ps現在我覺得8小時車程以下都好近啊,本地同學普遍覺得4小時以上就要了老命了…
那是當然的,看西方文化里沒有「萬」這個量詞就知道了,1萬在英語、西語、任何西方語言里都寫作「10千」,可是因為古代都是小國寡民,傳統上沒有大數量的概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