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益,這種觀念眾人皆知,深信不疑,其實也確實是這麼回事。但是很多人其實都有一個問題,就是在看完一本書後,大概知道書本講的是個什麼內容,不求甚解,等過時間一久,慢慢就遺忘了,然後就相當於什麼都沒看一樣。我發現我就有這個毛病,所以想向各路大神請教一下,有什麼方法或者習慣能夠幫助改掉這種換壞毛病,從而能夠讓自己汲取書上的精神營養,最好能轉化成自己的思想呢?謝謝賜教。


先說結論,因為你得了應試教育後遺症。

卷有益,這種觀念眾人皆知,深信不疑,其實也確實是這麼回事。在看完一本書後,大概知道書本講的是個什麼內容,不求甚解,等過時間一久,慢慢就遺忘了,然後就相當於什麼都沒看一樣。

答:嗯,是有道理啊。那讀書到底有什麼用呢?你真的在乎么?你在乎的是不是【符合別人的要求】?

如果你真的在乎知識本身,你讀書應該不是首先拿一個道理說它多正確,然後再想怎麼靠近這個道理,然後再在讀書的過程中不求甚解。不是這樣奇怪的過程。

既然你不求甚解,說明你根本不在乎那個知識。你在乎的是 別人的說法。

如果讀書真的是為了提升自己,那應該是這樣的過程————

我自己有一個困擾/疑問/興趣點等————找找哪本書能解決這個問題——親自實踐,復盤,測試,看看問題有沒有得到解決。

在這樣的過程里,你不可能不看細節,不可能不求甚解。

也就是說,你讀書的動機,第一步就錯了。

想要修正,就必須首先意識到 為自己讀書,為自己的能力提升讀書,而不是別人的說法。

●我的手受傷了,我好奇疼痛感是怎麼被告知的,所以我找來《人體簡史》讀。

●我發現自己容易輕易相信權威,為了修正這個錯誤,我找到《世界觀》來讀。

●我想提高做清潔的效率,所以我找到《怦然心動的人生魔法》

也就是說,讀書首先是源自自己本來的一個真實需求,而不是別人說什麼。這樣你才能一心一意去關注書里的內容。

如果你平時就沒有遇到什麼困難,也沒有什麼興趣,更沒有什麼煩惱,你也沒有自己找書解決,那真的說明你完全不關心自己,也沒有人生理想,更喪失了好奇心。

說白了,一句話————太聽話了。還在為別人而活著,而不是為自己。


一,問題意識。活這麼大了,對生活多少有點疑惑,帶著問題去找答案,在找的過程中產生新的問題,就能吸引你一直讀下去,並且有收穫;

二,獵奇意識。隨著閱讀範圍逐漸擴大,你會發現很多超出你認知系統和預期的人和事,你可以通過閱讀,了解他們是怎麼思考怎麼行事的,也會有所得;

三,饕餮意識。要不厭其煩,重複閱讀,哪怕只是享受,很多好的著作讀得次數多了,都和爽文一樣有快感,於是你就想了解研究作品的學術著作,這樣你的收穫就從平面轉化為立體;

四,輸出帶輸入。一定要輸出,把所學所得轉化為你的表達,不論是跟人吹牛,還是寫文章,就某一個話題能夠輸出觀點(哪怕不完善,有錯誤都不要緊),才算是有收穫。說實在的,炫耀和抬杠,是學習最大的動力,裝13,是學習最強推進器。


做筆記和摘抄,如果你不想泛泛而讀的話


一般來說,人們以閱讀的方式讀書,沒有多少功利色彩,所以就略顯自由,隨意性較大。儘管這種讀書態度無可厚非,如果能作到開卷有益,有所收穫當然不失為好事。

無論採用哪種心態或目的讀書,要想在讀書時有所收穫,就必須有一定的理解力和注意力。所謂理解力,就是對所閱讀的書籍內容能夠看得懂、弄得通,有清楚的理解和感悟。如果從頭到尾閱讀一本書後,從思想上、心理上沒有任何感覺,閱讀的過程實際就是一個假動作,象人們說的隔靴搔癢,這種假象的實質就是為讀而讀書,這種做法產生的結果,就是自己糊弄自己。

有了對所讀書籍內容的理解,當然還需要專註力。這就要求讀者在讀書時精力要集中,不能不動心思,有人雖然眼睛在看書,心思不在書上,三心二意,或視而不見,在這種情況下,談不上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當然這種情況也屬於為讀而讀,也只是浪費時間。

在生活中,由於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同,有很多人採取這種泛讀式的閱讀方法,雖然沒有什麼刻意的閱讀目標,但是能在平時的閱讀中獲得讀書的收穫,在不經意中接受文化藝術的洗禮,提升自己,仍是一種聰明智慧的選擇。這就需要在思想觀念上對閱讀保持正確的看法,不能把平時的閱讀看作可有可無、無足輕重的小事情。在選擇書目和內容時,有意挑選自己感興趣或喜歡的內容,閱讀時容易集中精神,有利於排除各種干擾,把心思用在書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上,遇到不懂的字詞不輕易放過,可認真查閱工具書加以解決。這對培養認真讀書習慣大有幫助。只要有積極的想法,在閱讀實踐中,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就能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提高獲得閱讀效果的好辦法。

採用這種讀書方法比較隨意自由,不會有被讀書的感覺。要想取得相應的收穫,還需要在嚴格的自律上下工夫,這樣閱讀與收穫更會相得益彰。有讀書的願望,有嚴格的自律能力,才能保證讀書時的理解力和注意力的切實執行。積沙成塔,積水成淵,只要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必將獲得相應的閱讀回報。


要想閱讀有所收穫,而不是為了閱讀而閱讀,最好的辦法是帶著自己的目的去讀書,然後把書上的知識用起來。

我們現在經常可以在朋友圈看到這樣的打卡:2021年閱讀書籍 30/100;微信閱讀第59本書籍等等。然後朋友圈下面一連串的點贊,發圈的人似乎也有了一種博覽群書的成就感,但是如果你讓他把書中的內容講出來或者看到他看的某本書剛好跟自己遇到的一個問題有關,去問他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泛泛而談,或者把書上的知識照搬出來,甚至是說不出一個所以然出來。

這種情況就是知友所說的為了閱讀而閱讀,其實並沒有什麼收穫。

那麼真正的閱讀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一、明確目的

一個真正的閱讀首先應該是這個樣子的:拿起一本書之前想一想自己看這本書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解決自己當前面臨的一個問題?為了了解一個知識點?為了考試?或者是單純的為了休閑打發時間?

帶著不同的目的去閱讀,你從書中找到的內容和心得是不一樣的。

如果是為了解決自己當下面臨的問題,你會從書中找到跟問題相關的關鍵詞、章節,看看作者是怎麼論述、怎麼去解決的?思路是怎樣的?自己的問題跟作者說的有什麼不一樣?書中哪些方法我可以用得上?讀完我該怎麼去用?這樣看下來,你閱讀一本書必然會有所收穫。

如果是為了考試,你可以看看書中哪些知識是自己掌握了的,哪些是要重點閱讀和思考的,這樣閱讀一本書,你所欠缺的部分自然會彌補上,閱讀也就有所收穫了。

二、閱讀及記錄

我們常常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強調的是做筆記記錄的重要性,閱讀書籍尤其如此,一本書讀下來如果你沒有記錄下什麼東西,那麼這本書你基本上是屬於白讀了。

在讀書的時候拿一支筆,一個本子,隨時記錄下書中的重要內容和自己的心得,你就不會在合上書本之後找不到自己到底看了些什麼,而做筆記記錄又有助於你在閱讀時集中注意力於書上。

紙筆是一種記錄工具,你還可以用印象筆記管理自己的閱讀、用墨記、有道雲等等來記錄自己的閱讀所得。

現在很多關於講閱讀的書籍已經不局限於那種摘抄性的讀書筆記了,更側重於重點閱讀,總結運用的記錄。比方說彭小六老師的《洋蔥閱讀法》就有九宮格的讀書筆記法

還有趙周老師《這樣讀書就夠了》提出的「RIA便簽閱讀法」就更加側重於書中知識的提煉運用了

感興趣的話不妨把這兩本書先拿來看看,必有所獲。

三、輸出運用

閱讀最關鍵的環節就在於輸出運用,這也是閱讀的意義所在,閱讀了的書籍如果不去運用的話,也還是沒有收穫,等於是死讀書。

那麼我們該怎麼去運用我們閱讀的書籍呢?

第一點我們講過要帶著目的和問題去讀書,想一想閱讀的知識怎麼去用?

第二點我們講過把書中的知識提煉出來,九宮格筆記法和便簽閱讀法都有一個後續行動的提煉環節。

將這些東西列出清單,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運用上去,這就是閱讀輸出運用的一個方法;

輸出運用的另一個方法就是我們常說的「費曼學習法」

將閱讀到的東西用自己的話講給外行人聽,如果他人聽懂了,這本書你也算理解透了,如果他人沒有聽懂或者說你發現你不能很好的用自己的話說出來,那麼這本書你還需要繼續深研,直到把這本書搞懂為止。

你也可以把你閱讀的東西寫出來,書評、讀後感、拆書稿、講書稿等等,或者像我這樣,用自己閱讀的知識在知乎等平台上回答別人的提問,這也是檢驗和運用知識的一種方法

方軍老師在《穿透式學習》一書中講了幾種閱讀輸出運用的方法:

1、將閱讀的書籍打磨成課程(入門課、培訓課),發布在網上,不僅檢驗你閱讀的效果,還能幫助到別人,同時還可以進行知識變現。打磨微課的過程就是你反覆閱讀書籍、理解知識的費曼學習的一個過程,如果你能夠不用書上的語言打磨出一堂微課,那麼這本書的知識你也基本掌握了。

2、列出操作標準,將書中的知識、方法按照自己的理解提煉出一個操作標準,並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修正。

總的來說,要想能讓你的閱讀有所獲,先要知道自己想要獲得什麼,再在書中尋找自己想要收穫的東西,最後把自己收穫的東西用起來,這樣你的閱讀就不是為了讀而讀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