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音樂、看視頻、拍照是我們日常使用手機的普遍操作,國內廠商每次都把拍照作為其旗艦機主要賣點大肆宣傳,現在各大廠旗艦機拍照都差不了太多,都很優秀。其實日常使用中,聽音樂看視頻可能比拍照還要頻繁,聲學系統的體驗對手機整機體驗也很重要,為什麼很少被關注?目前,在這個細分方向是一個什麼樣的格局?


當然是有人關注。比如華為,去年跟南大合作搞了個電聲創新實驗室,剛剛發布的p40用波束形成做了個所謂的音頻變焦功能。比如小米自研的Misound音效。

你覺得沒人關注手機聲學系統,主要是消費者本身就不怎麼關注。比如絕大多數人購機的時候基本不會考慮單/雙揚聲器,比如上面p40的新特性,你能見到幾個吹p40的人提到過。

消費者不關注,部分原因在於消費者對聲學這塊感知本身就不強。由於電聲重放性能不比較就聽不出好壞,而絕大多數人是沒什麼機會實驗不同品質不同特性的電聲設備的。因此絕大多數消費者對「好聲音」的理解還停留在「聲音大」這個層面。而這又導致了一個後果,就是很多人習慣為了聲學「功能」付費,卻不習慣為了聲學「質量」付費。

既然消費者不買賬,廠商自然也不會跟最廣大用戶群體對著干。比如vivo上一台專註音頻性能的xplay6已經是16年的手機了,xplay7至今難產。順便一提,vivo在xplay5以後就把副標識從Hifi Smart改成了Camera Music,事實證明手機Hifi配好耳機這條路走不通。

個人感覺目前手機聲學系統擺脫其他系統附屬地位方式可能也就看能不能像華為p系列的影像系統一樣,想辦法搞一個質量大幅度領先其他手機,某些功能上甚至要優於傳統音箱的東西出來。當然很可能根本搞不出來就是了。


有人關注啊,而且關注度還在增長中,最近連DXOMARK都加了手機音頻系統評分了,不過和圖像類功能相比,手機聲學水準受器件尺寸等限制確實沒法和傳統設備比,因此宣傳起來肯定沒有那些一億像素之類的噱頭來得有效。而且大多數手機廠商都是依賴哈曼瑞聲歌爾樓氏等這麼幾家供應商的方案,也搞不出什麼大的差異化來,倒是蘋果還是在這方面還有著一些自己獨特的設計和技術積累…


我覺著吧:

  1. 一般人對聲音細節的感知遠不如圖像。
  2. 手機既可以外放,也可以接耳機。絕大部分手機接耳機的聲音質量,實際上已經達到了普通人的感知閾,繼續提升只有比較細節的改變,只能取悅少數用戶。而手機外放受限於物理尺寸、形狀,再怎麼折騰也就是從「非常難聽」到「比較難聽」而已,離兩三百塊錢的桌面箱都有極大差距。

現在旗艦手機的外放喇叭,講究其實還是挺多的,猜測主要基於這些技術:

  • 手機上下放倆喇叭,作為橫屏立體聲。
  • 共振喇叭,將整個手機殼視作振膜。
  • 立體聲擴展,補償倆喇叭間距不足的問題。
  • EQ補償。這是最基本的,因為那麼薄的腔體,奇奇怪怪的發聲單元,響應一定非常扭曲吧。
  • 動態EQ,增加感覺上的聲音動態,人工製造高級感。
  • 低頻激勵。人工製造低頻聲音的高頻成分,來補償小器件糟糕並且拉不上去的低頻響應,改善低頻聲音的可感知性。

至於專業音頻需要的延遲穩定性等問題,就別指望生態八刀列衣的安卓了。

我現在用的Mate20X,在DXO Mark里好像評分很高,外放聽起來也還不錯,至少比較響,也比較清楚。


因為這部分已經好久沒有革命性技術了 基本上就是體積(功率)決定一切 獨立音頻晶元就比集成在soc里的好 手機外放就是功率越大的越好 相同價位的耳機一般也是頭戴強於入耳的 因為現在的音頻技術已經到達了一定水平 在有限的體積內突破比較困難 而且現在手機的音頻處理水平完全夠用 手機的使用場景大部分是在外面 比較嘈雜的環境 便攜性遠遠比那些細節音質方面的提升來的重要 而在家你就有更好的聽音設備 也不會去太在意手機的水平了

再說 手機使用不是時時刻刻都要聽聲音的 卻是幾乎要時時刻刻看屏幕的 屏幕 處理器等方面的使用率本來就比聲音的部分高 所以自然顯得沒那麼重要

而且聲音的好壞在到達了一定境界後 很難量化 更多是主觀感受 雖然有標準的曲線 但不是越貼近這個標準就越好聽的 就像監聽耳機一般不拿來聽歌一樣 而屏幕 處理器等硬體 完全可以通過數據來表現出來 hifi圈被叫了這麼多年玄學不是沒道理的

我個人對於這部分不是不關注 是根本沒在現有技術下抱有希望 它不像處理器發展的這麼快 ipad pro的處理器以及能和pc平台部分處理器比肩了 而聲音系統並沒有得到技術革命 沒有足夠的體積 足夠功率的晶元 並沒有和獨立設備比較的實力 與其糾結手機的聲學系統 不如花錢買一個自己心水的耳機 直接插耳機聽也行 起碼比直接外放來的好不少


15年前後,

國產首先vivo x5

x5 max

xplay3s

xplay5旗艦版

xplay6

小米note頂配版

魅族:MX4 pro、PRO 5、PRO 6、PRO 6s、PRO 6 Plus、PRO 7、PRO 7 Plus

甚至鎚子

都出過HIFI手機,國際品牌LG也是玩了很多代,至今也保留hifi。

用的都是好料,手機廠的工業設計和品控,然而顧客不買賬啊,hufi佬眼中這些都是入門辣雞,絕對比不過專門製造磚頭,山寨規模都不如的「傳統hifi大廠」造的mp4,一般消費者又聽不出一耳朵區別,所以後來都不搞了


謝邀,手機的聲學系統是有研究的,主要集中在聲學結構的設計、音頻信號的處理等方面,華為和小米等都有這方面的團隊。

但是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沒有看到廠商大肆宣傳聲學性能,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聲學性能不像視頻和圖像,用戶主觀感受這麼明顯,絕大多數用戶對聲學方面的區分度不是很高;第二、廠商之間的差距沒有那麼大。


手機當中的聲學技術屬於微結構聲學,很有講究的,在設計上差兩個毫米,音質音效,就會差的很多,正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這個大家有一個認知上的誤區,認為手機這麼薄,喇叭那麼小,發出不好聽的聲音是很正常的,其實不然,手機音效,在技術上還是大有潛力可挖的。

不過平心而論,華為手機,在這方面還是做了很多努力的音質比以前的款式好了很多,這個重點體現在300赫茲以下的低音的表現上。


每年都在進步,但是還是達不到非常好的效果。

視覺觸覺與聽覺,這三個感官感受是我們在使用手機時最為關注的點,聽覺排在最後。

視覺,首先是產品的外觀,以及各種軟體設計,還有很重要的影像系統。

觸覺是跟視覺一起聯動,比如手機運行卡不卡,手划動屏幕內容有沒有跟著動,觸覺與視覺協調才會有很好的使用體驗,要有得心應手,指哪打哪的感覺才會覺得很順手。

聽覺是必須要有,如果一個手機沒有喇叭,或者喇叭壞了,會讓你在使用手機的時候特別的不舒服,非常的難受,聽覺也是作為觸覺的反饋,沒有反饋的感覺,老覺著缺少了什麼。

手機所有的聲音基本都是由揚聲器發出來,某種程度上手機本身就是一個小音箱,有腔體,有喇叭。但是手機這種極限的空間結構在目前聲學原理的基礎上無法設計出非常好的聲學效果。除非把手機做厚,留更多的位置給喇叭表現,這應該是不可能的,所以導致手機自帶的喇叭效果就差強人意,只能做成那個樣子,要跟大音箱比是完全比不了。

聲音,一定要有。手機的結構註定了它聲學的上限!


聲音是隱性需求,不是發燒友,能聽個響就行。 不只是手機,各行各業,電視,工業。音頻都不那麼受重視


這幾年隨身聽的功能被集成進智能手機,聽音樂看視頻一部手機搞定,音質確實很重要,很影響體驗。

為什麼很少人關注?可能是因為華米OV的聲學做得一般,如果很優秀,他們應該不會放過這個賣點的,會和宣傳拍照一樣宣傳音質,就會引導大量消費者關注。

用過無線耳機就知道,AirPods和Galaxy Buds+是當前所有無線耳機中音質體驗最好的,AirPods綜合體驗更佳。不用耳機直接開公放的話,Galaxy S和Note最佳。

AS兩家旗艦機的聲學系統能做到這麼優秀,其實是早有布局。蘋果和三星電子之前都做過多款隨身聽產品,有一定的技術積累,2014年8月蘋果公司以30億美元的價格完成了對音響公司Beats的收購,2017年3月三星電子以80億美元的價格完成了對哈曼國際的收購。未來AS兩家將在音響設備領域激烈競爭。

從收購標的來看,哈曼要遠優於Beats,相對來說三星的收購很划算。哈曼國際是一家旗下擁有包括Revel、 AKG、harman/kardon、Infinity、JBL、Lexicon及Mark Levinson等16個全球領先品牌的母公司,是全球領先的音響產品製造商,處於全球音響的研發和製造領域裡的領導地位。


索尼都要哭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