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个人认为不是达不到,而是实力有,但是晋升不到......)...................

有三个原因吧,「路径依赖」、「比赛压力」、「运气/上升通道」、

一是「路径依赖」问题;

引用上述回答者 @搏击者 的回答:

非软体时代靠的天赋和老师。

软体时代靠的是精研开局,软体招多,基础残局过硬。

假设现在已经做出了一步决策,而且这一步决策强大到不可能再被改变,那么只能再在这一步决策的基础上再往下展开新的决策分支。路径依赖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既有能力积累的限制。过去的选择将会限制今天能做的选择。这是因为大多数的人都倾向于选择细微的改变,却不会做出非常大的巨变.

过往的选择其实也是基于过去的优势做出的,而这种选择会进一步加强这种能力。

软体时代应该是从2012年左右开始普及的吧,那么我先说一下

非软体时代的棋手;

很多省、市级冠军的棋手,经过训练,他们会形成一种下棋的路径,或者说布局体系,比如说开局,别人走过宫炮;那么他很可能会走挺七卒进行应对,至于为什么这么走,很简单,他熟悉这个布局啊;

一些老的特级大师其实也存在路径依赖问题,比如说,你让柳大华特大走新式的布局,他可能走得没有新一辈的棋手好,因为他以前走的定式会阻拦他去学新的定式;所以如果你看最近几年柳特比赛的棋谱,你会发现有一些棋谱柳特会在布局上吃亏一些,虽然能下,但并不是那么好下;

非软体时代的棋手,他们的思路已经形成「路径依赖」了,暂且来说就是已经定型了,要改也只是小修小补,所以较难有所作为;

而软体时代的棋手,

比如说 阎文清的高徒 象棋魔童 孟繁睿;

以及 外星人 王天一;

蜀山少侠 郑惟桐;

他们更加懂得使用软体走出布局飞刀进而让自己获得布局上的优势,然后让雪球不断的滚大;

我讲到这里,你肯定会提出反驳,不对啊朋友,软体时代又不是只有 王天一、郑惟桐在用软体;省级、市级棋手也在用软体啊,为什么他们就没有提升呢?

没错,确实现在几乎所有高水平的棋手都在用软体,说不用软体我是不信的;

那么,这就引出了我的第二个要说的原因「比赛压力」;

首先,省级、市级棋手;跟专业大师的比赛强度不太一样;

比如说,碧桂园杯规定了只有全国个人赛夺冠的特级大师才能被邀请参加;

还有就是专业的象棋比赛,比如说象甲团体赛,至少需要省冠军以上才能参加;

这些赛事的压力,跟参加一个 学校组织的象棋比赛、县的比赛、区的比赛、市的比赛的强度和压力是不一样的;

大家下棋可能或多或少的会感受到,

如果你跟 实力高于你的棋手经常下棋,那么你的实力也会提升比较快;

如果你跟你同水平的棋手下棋,那么你能够保持在自己的实力;

而如果你经常跟实力低于你的棋手下棋,那么你的棋力水平很可能会下降;

「比赛压力」会让一些棋手突破自身的水平,当然了压力过高可能也会让这些棋手心理遭受打击;

当「比赛压力」都已经无法让棋手实力上涨的时候,那么这种时候就很需要「运气/上升通道」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我说的「运气/上升通道」

首先,根据中国象棋协会棋手技术等级(2019年4月1日起实施)的规则;

中国象棋协会棋手技术等级(2019年4月1日起实施)_称号?

www.sohu.com图标

获得 「象棋大师」的途径有

(一)亚洲锦标赛少年个人第一名;

(二)全国智力运动会专业组个人前6名,团体前3名;青年组个人第一名;

(三)全国锦标赛(团体)前6名;

(四)全国锦标赛(个人)第二至十六名;

(五)全国青年锦标赛、全国等级赛个人第一名。

换句话说就是

1、亚锦赛少年组第1;

2、智运会前6、智运会团体赛前3、青年组第1;

3、全国团体赛前6;

4、全国个人赛前16;

5、「凯威杯」全国等级赛第1;

这里,我不得不说「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我要举出一位很值得同情的棋手;

「金马车-蔡佑广」

金马车-蔡佑广

蔡佑广的实力,其实已经到了大师水平(许银川说到了 中等大师的水平),然而他就是晋升不上;

我觉得任何一个关注象棋比赛的爱好者,都不会认为蔡佑广下棋的实力不行吧?

有人说没有数据就没有说服力,好吧,我还真就找到了蔡佑广比赛对局的客观数据...

从客观数据看,蔡佑广对「男子象棋大师的胜率」也达到了48%,也符合许银川对他的「中等大师水平」的评价.

蔡佑广PK象棋大师 - 中国象棋棋手数据统计-广东象棋网?

www.gdchess.com

而就在不久前,「万科·拾光杯-全国象棋锦标赛」

徐昱俊科 以 0胜4平5负的成绩 晋升 象棋大师,那么你说这到底是不是「运气」成分比较大?是的,你们没有看错,就是 0胜4平5负的成绩.......

牛!宁波二中学生徐昱俊科晋升象棋国家大师,宁波至今仅3位?

baijiahao.baidu.com图标

对了,这个比赛 孟繁睿也有参加,不过别人的成绩是 2胜5平2负;虽然没那么亮眼,但至少是过得去的成绩吧? 他也是通过这个比赛获得晋升 象棋大师 的资格;

还有更惨的是 王禹博 6胜1平2负,居然团体赛第七,无法晋升象棋大师......

所以总的来说,「路径依赖」让棋手形成了开、中、残、的行棋习惯,「比赛压力」能够让一部分棋手进一步提升水平,也能让一部分棋手从此一蹶不振,「运气/上升通道」则需要一些运气成分,这三个原因共同作用起来,就造成了很多省、市级棋手(中国象棋)终其一生达不到国手的水平;因此我个人认为不是达不到,而是实力有,但是晋升不到......(王禹博、蔡佑广看到 徐昱俊科 以0胜4平5负的成绩 晋升 象棋大师 会不会哭晕在厕所呢..... )


非软体时代靠的天赋和老师。

软体时代靠的是精研开局,软体招多,基础残局过硬。

以基础残局为例,单车胜单将的水平,特大和你没任何差距。但是越复杂的基础残局,大师特大门愿意下功夫研究,你愿意么?

比如马擒单士,我个人做到的极限是任何局面下10秒钟杀对手-----不是标准图形,这个不难做到,7岁的孩子就可以做到。

专业棋手基础残局下的功夫够深,也有不够深的,赵子雨大师10几分钟马擒单士拿不下,说明一个问题, 什么天赋几乎不存在,靠的是后天的锻炼。

在市冠军以上,布局的威力凸显。

布局越厉害,越容易涨棋。


没必要


因为和其他竞技运动一样,如果十七八岁甚至十五岁以后,如果决定不走职业道路,不可能继续有多大的提高了。会和职业棋手差距越拉越大。毕竟人要吃饭生存的。

当别人日复一日每天八小时复盘,和电脑拆招的时候,你每天板砖。无论如何是追赶不上别人的。


象棋水平的高低和棋手的天赋、心理、后天努力密切相关,但能否达到国手水平则主要取决于天赋。因为对棋局的理解、大势的判断、棋步计算的精准长远都不是靠努力就能不断提高的,很多人都对自己遇到瓶颈始终无法突破深有感触。反过来,如果后天的努力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棋艺,不断突破自己的瓶颈,那国手就会遍地都是。


1参加比赛需要钱,报名,吃住,路费。2参加比赛并不能得到奖金。

3最重要的是,中国象棋的布局,以及棋力,每年都会提高,就是所有人都会提高,这就需要天天学习,跟上,并且维持在高水平才能得到国手的名次。而且,人年轻时候学习的东西不容易忘,而新知识在年龄大了以后,越来越难学。从来没有人能在20岁到70岁一直都是国手的。


天赋,算度,还有一点是必胜的信念,不能老和棋


此话是对围棋来说的,象棋相对简单,只要家里有点钱,自个专心努力研究,40岁混个大师还是不难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