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真的把找教職的過程想得太簡單了。。我就引用一下其他人的回答吧

在北美找教職比在國內找教職有什麼利弊??

www.zhihu.com圖標

說實話我被@ 過去看到這個答案的時候,並沒有覺得特別驚訝,因為已經不是第一次看到大牛去不太牛的學校了。。當然選擇了不太牛的學校不代表一定去不了牛校。很多事情,你20歲時的想法和30多歲時的想法是不一樣的。

找教職這種事情,看起來要素很多,其實核心目標就是一個——對方學校想招你。那對方學校為什麼想招你呢?有可能因為你文章發得不錯,他們需要提升科研指標,有可能因為對方學校需要招你這個方向的人來擴張相應的研究團隊,等等等等。這種事情真的不是排名或者文章就決定了。我如果告訴你,PhD畢業後發四大都能收到美國學校博後的拒信,你信不信?其實你如果真的理解了招聘的邏輯的話,這種事情並不奇怪的。如果這個學校今年不打算招你這個方向的人,那麼你發四大也是沒用的,你應該去了解哪些學校打算招你這個方向的人。


一般而言不會影響。我博士畢業的學校是「著名的」芬蘭某鳥不拉屎村大學。基本上你在中國就算是數學圈子裡的恐怕從來都沒幾個人聽說過。我博士畢業去了波恩大學Hausdorff研究所,現在在ETH給大佬打工,都還算是不錯的學校吧~

一般說來,你博士畢業的第一份教職看導師的比例比較大,因為那時候你的論文什麼的大多還沒發表。並且就算是你有好的論文,別人也看不出你究竟做了多大的比例,有多少貢獻,特別是數學作者按姓氏排列沒一作二作這些說法。還有一點就是你學術方面的獨立性也沒能展示出來。因此基本上你找到的位置都是你導師有關係有人脈的地方,並且他的推薦信至關重要。

數學博士後很多是2+1,即先兩年合同然後延期一年,兩次申請機會(畢竟要提前一年申請)。這意味著你基本上要在一兩年內在新的地方新的環境中做出新的成果。博士後的方向選取一定要和博士的方向不同(不至於相差兩個學科,但是內容一定要有差異)。如果你第一個博士後期間做得還不錯,展示了自己的能力(獨立性,方向興趣的廣泛,能夠迅速進入新的方向學習科研等等),那麼後面的路你會自然越走越好的。如果你第一個博士後期間做得比博士期間差了不少,那麼你就很危險了:因為別人會認為你獨立性差,自主能力差,對導師的依賴性強。這樣的話對後面找教職肯定是不利的。因此博士後期間的工作往往比博士還要重要,並且這纔是你後續找教職的關鍵所在。


在美國非藤校找教職,運氣&>導師名氣&>funding record&>種族&>性別(女性佔優)&>presentation,social skill&>科研能力&>學校排名

在美國藤校找教職,是否藤校出身?是----同上。 否-----至少90%概率直接拒。

在國內找教職,院士導師&>文章&>年齡&>性別(男性佔優)&>本科學校排名&>博士學校排名

在國內985找教職,是否985本科出身?是-----同上。否-----至少90%概率直接拒。


當然影響……這就好像參加拍賣會一樣,你出一個「博導」,他再加價一個「學校」,誰再加價「論文」,「項目」……手上的籌碼,誰嫌多啊= =


不少人覺得導師比學校重要,我來給你說一個反例,就是我個人,結論是,影響,因為導師屬於不確定因素。我碩士是在英國某top 5大學裡面的,碩士畢業後申請博士,拿到好幾個PHD的offer,最後選了一個學校排名一般,但是專業排名高,同時導師是大牛的人。導師有多大牛呢?就是我們專業的top 3期刊,她是主審之一,大家都明白publication的重要性,我就不再說了。

開始進去後,你會發現,大牛的導師除了你,還有各種的事情要忙,所以除了大牛,當時還有一個相對Junior的導師同時coach我們,一切也如常。直到一天,大牛病了。

大牛這不是一般的病,是重疾需要調養,暫時保留期刊工作,但是對我們這種沒有那麼重要的科研初步人員,她的精力只能選擇放棄。這個時候,我跟另一個大牛帶著的博士生,被重新分配了導師。兩位年輕的導師也很優秀,特別是我後來的主導師,當年通過他的博士答辯的時候拿到的是「pass without correction", 要知道完全不需要修改的PHD答辯是多麼牛。但是我們明顯感覺到在一個比較一般的學校裡面有各種的科研限制,例如,科研資料與硬體與 top U還是無法比拼,同時明顯感覺在校得到的機會也顯著的少 。

我想表達的是,不要輕易否定讀博時候學校的排名。所有的東西,都是你終生帶著的名片。像大牛導師這樣的因素,存在大量的變數。現在在國外讀博4-6年非常常見,你能否保證,在這麼長的一段時間裡面,你的大牛不會發生重大事件?例如轉校(轉校很普遍吧,在學術界),生病,學術造假導致所有publication被撤。導師這個因素很重要,但是可控性太低了,而學校,相對是固定的因素,是你終生名片中有保證的一個環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