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真的把找教职的过程想得太简单了。。我就引用一下其他人的回答吧

在北美找教职比在国内找教职有什么利弊??

www.zhihu.com图标

说实话我被@ 过去看到这个答案的时候,并没有觉得特别惊讶,因为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大牛去不太牛的学校了。。当然选择了不太牛的学校不代表一定去不了牛校。很多事情,你20岁时的想法和30多岁时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找教职这种事情,看起来要素很多,其实核心目标就是一个——对方学校想招你。那对方学校为什么想招你呢?有可能因为你文章发得不错,他们需要提升科研指标,有可能因为对方学校需要招你这个方向的人来扩张相应的研究团队,等等等等。这种事情真的不是排名或者文章就决定了。我如果告诉你,PhD毕业后发四大都能收到美国学校博后的拒信,你信不信?其实你如果真的理解了招聘的逻辑的话,这种事情并不奇怪的。如果这个学校今年不打算招你这个方向的人,那么你发四大也是没用的,你应该去了解哪些学校打算招你这个方向的人。


一般而言不会影响。我博士毕业的学校是「著名的」芬兰某鸟不拉屎村大学。基本上你在中国就算是数学圈子里的恐怕从来都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博士毕业去了波恩大学Hausdorff研究所,现在在ETH给大佬打工,都还算是不错的学校吧~

一般说来,你博士毕业的第一份教职看导师的比例比较大,因为那时候你的论文什么的大多还没发表。并且就算是你有好的论文,别人也看不出你究竟做了多大的比例,有多少贡献,特别是数学作者按姓氏排列没一作二作这些说法。还有一点就是你学术方面的独立性也没能展示出来。因此基本上你找到的位置都是你导师有关系有人脉的地方,并且他的推荐信至关重要。

数学博士后很多是2+1,即先两年合同然后延期一年,两次申请机会(毕竟要提前一年申请)。这意味著你基本上要在一两年内在新的地方新的环境中做出新的成果。博士后的方向选取一定要和博士的方向不同(不至于相差两个学科,但是内容一定要有差异)。如果你第一个博士后期间做得还不错,展示了自己的能力(独立性,方向兴趣的广泛,能够迅速进入新的方向学习科研等等),那么后面的路你会自然越走越好的。如果你第一个博士后期间做得比博士期间差了不少,那么你就很危险了:因为别人会认为你独立性差,自主能力差,对导师的依赖性强。这样的话对后面找教职肯定是不利的。因此博士后期间的工作往往比博士还要重要,并且这才是你后续找教职的关键所在。


在美国非藤校找教职,运气&>导师名气&>funding record&>种族&>性别(女性占优)&>presentation,social skill&>科研能力&>学校排名

在美国藤校找教职,是否藤校出身?是----同上。 否-----至少90%概率直接拒。

在国内找教职,院士导师&>文章&>年龄&>性别(男性占优)&>本科学校排名&>博士学校排名

在国内985找教职,是否985本科出身?是-----同上。否-----至少90%概率直接拒。


当然影响……这就好像参加拍卖会一样,你出一个「博导」,他再加价一个「学校」,谁再加价「论文」,「项目」……手上的筹码,谁嫌多啊= =


不少人觉得导师比学校重要,我来给你说一个反例,就是我个人,结论是,影响,因为导师属于不确定因素。我硕士是在英国某top 5大学里面的,硕士毕业后申请博士,拿到好几个PHD的offer,最后选了一个学校排名一般,但是专业排名高,同时导师是大牛的人。导师有多大牛呢?就是我们专业的top 3期刊,她是主审之一,大家都明白publication的重要性,我就不再说了。

开始进去后,你会发现,大牛的导师除了你,还有各种的事情要忙,所以除了大牛,当时还有一个相对Junior的导师同时coach我们,一切也如常。直到一天,大牛病了。

大牛这不是一般的病,是重疾需要调养,暂时保留期刊工作,但是对我们这种没有那么重要的科研初步人员,她的精力只能选择放弃。这个时候,我跟另一个大牛带著的博士生,被重新分配了导师。两位年轻的导师也很优秀,特别是我后来的主导师,当年通过他的博士答辩的时候拿到的是「pass without correction", 要知道完全不需要修改的PHD答辩是多么牛。但是我们明显感觉到在一个比较一般的学校里面有各种的科研限制,例如,科研资料与硬体与 top U还是无法比拼,同时明显感觉在校得到的机会也显著的少 。

我想表达的是,不要轻易否定读博时候学校的排名。所有的东西,都是你终生带著的名片。像大牛导师这样的因素,存在大量的变数。现在在国外读博4-6年非常常见,你能否保证,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你的大牛不会发生重大事件?例如转校(转校很普遍吧,在学术界),生病,学术造假导致所有publication被撤。导师这个因素很重要,但是可控性太低了,而学校,相对是固定的因素,是你终生名片中有保证的一个环节。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