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文中多次提到,郭靖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但是,我個人的觀點是,蕭峰才是真正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首先,「為國為民」分三個層面——1.想法,2.行為,3.結果。

郭靖無疑佔了前兩條,而第三條結果是——襄陽城破,力戰身死,元軍屠城。

襄陽城是守不住的,抵抗越強烈,元軍越是屠城。這一點郭靖黃蓉知道,讀者觀眾也知道,可為什麼要抵抗到底?

誓死抵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保全百姓避免屠城哪一個重要?哪一個更有意義?我個人選擇保全百姓,哪怕是投降。

改朝換代受苦的是百姓,郭靖的「為國為民」是國在先,民在後!!!

反觀蕭峰,想法行為也都占,他不為榮華富貴,不為建功立業,只為保境安民。結果是保宋遼兩國數十年免於戰火。他的「為國為民」是民在先,國在後。

估計有人會說我這個是不抵抗態度,要是打起仗來,肯定是投降派賣國賊。我要呵呵了。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說的,古代君王即使做不到,也會拿來裝裝樣子。不會否認這句話的正確性。

而那些抨擊我賣國賊的人,自己也是百姓一員,卻把大宋江山社稷凌駕於百姓之上。真可笑啊!


我認為是郭靖。

郭巨俠在保境安民這一項上是有主觀意識的,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事,這件事的意義是什麼,並且用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最後也以身殉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其實就是郭靖這個角色的寫照。

蕭峰蕭大俠,雖然我很喜歡,遠勝於郭靖,但在我看來,蕭峰的死在於幻滅,是他所認識的一切都被現實顛覆之後無法自我救贖的最後選擇,當自己還是喬峰的時候,那時所認知的民族大義被自己的身份推翻,後來聚賢庄,所有的友情和兄弟情義全部摔爛了,後來又失手毀掉了自己唯一的愛情,好不容易在遼國跟遼主找到一點心裡安慰,自己在邊境上看到的殺戮又讓自己對忠君愛國這件事產生了懷疑,好不容易與父親相認,卻無奈只能接受父親是個偏執狂殺人犯,直到最後,挾持君上換來和平,從此再無在遼國立身之本……此時此刻,他人生的整個價值體系都崩塌了,只有一死方能解脫。蕭峰是個被命運捉弄的人,他比其他的主角都要優秀,卻可惜沒有其他主角的金手指,在俠之大者這件事上,他是沒有主觀意識的,事實上整個天龍八部,所有人的命運都背離了自己的主觀意識,所以,無論蕭峰在我心中的形象多麼偉岸,他依舊是個可憐人。

俠之大者這樣政治正確的評價,還是留給郭靖吧……

蕭峰是個有血有肉,在命運的河流中掙扎的英雄,他失敗了……

我只希望他能好過一些……

郭靖

我認為,蕭峰甚至不應該被歸為俠,他是一個英雄,一個有著悲劇結局的英雄,儘管他沒有殺父娶母但總會讓我想到另一個悲劇英雄——俄狄浦斯。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並不是說他具體做了什麼,更多是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讓蒙古退兵的是郭靖嗎?不好說,也許一半應該歸功於楊過掌劈金輪、石射蒙哥。但如果把問題改成楊過和郭靖,我想答案應該不存在爭議。

蕭峰也是一樣的,他憑一己之力讓宋遼停戰數十年,他是為國而死嗎?

不是,他是心先死了,軀殼再尋到了解脫。所以他的死和「俠之大者」的評價無關。如果他沒有死,宋遼依然是幾十年太平,蕭峰也可以去完成塞上牛羊的許約,那這種行為有一個名字叫

深藏功與名


本來是不想答的。看到樓下的回答忍不住說幾句自己的觀點,我不知道怎麼比較這兩個人,單純說一下郭靖。 @時空穿梭者 不太認同這位知友的答案,私以為不應該以今天的大民族大世界觀去批判當年的歷史。1.射鵰成書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年,當時抗日戰爭結束不過十餘年,國家百廢待興。日本人對中國人的滔天罪行根本沒什麼可洗的,九十歲左右老一輩人談起來都還歷歷在目,金庸站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寫郭靖抵抗蒙古鐵蹄,實在不知道有什麼問題。2.蒙古打入中原後對漢人南人的歧視和虐待不用多說,尤其是南人基本屬於奴隸制手段,什麼叫守襄陽就不為民,難道把襄陽人送到異族鐵蹄下才是負責的?元朝統治後沒有郭靖守襄陽了,所以人們就可以太平了嗎?這裡隨便舉個例子:當時元朝制度二十家為一甲,這一甲下有一個甲主,這個甲主是蒙古人,他是多大官呢,大概相當於咱們現在的街道辦辦事員吧,他有多大權利呢,這二十家漢人的女孩子他可以隨便用(不用我解釋用是什麼意思吧),這二十家漢人錢和地他可以隨便獲取,這就是蒙古人統治下的漢人。所以題主和這位知友的意思是,郭靖死守襄陽率領襄陽民眾視死如歸而不把老百姓交到這樣的統治者手中苟且偷生是不為百姓著想?傳說中的好死不如賴活著?戰,尚有一線生機,降,只能萬代為奴。3.所謂為國為民還是為宋國為宋民,不可否認,站在今天的角度,站在全人類的角度上,天下民皆可為民,但是私以為作品的主題和理念要受到時代的制約,今天我們需要探討的自有今天的作品,比如崑崙,對於過去我們的民族主義就有獨特的審視,對於那段歷史也有著新的角度。隨著崑崙為代表的新時代對站在全人類理念上的和平主義觀和大民族觀在武俠小說中深入人心,更符合現代讀者的主題和價值,這是沒錯的,在當今時代,當年的民族主義可能也確實有些狹隘,但是私以為,探討當年的武俠作品,應該站在當年的立場上,何必用今天我們思考的價值理念去批判當時的作品,這就好像用近代物理學去媽亞力士多德是個傻子一樣無稽。4.就算我們這代人沒有感同身受過那些戰爭歲月,但是也應該至少對抗爭者和從那個歲月中走過來的作品和人給予足夠的敬重,我確實不知道在當代所謂為民為國之先後,但是蒙元98年,滿清296年,抗日戰爭14年,漢人所遭受的非人待遇讓我們有理由對所謂民族英雄這四個字保持應該有的尊重,我不敢反對世界大同,不敢否認今天的立場,但在當時乃至於現代的背景下,無數赤裸裸的事實告訴我們,妄圖其他民族以類似本民族的方式統治自己的民族,實在有些難以讓人承認其可行性。從這個意義上說,為國即為民,國民不分家,郭靖俠之大者,私覺當之無愧。

可以思想試驗一下。選擇一個——

1.做一個襄陽城百姓,和郭靖一起抵禦元軍,最後被屠城,無一倖免。

2.宋人遼人都可以。市井,江湖,軍中,流傳著一個開了掛的蕭峰的故事,幾十年兩國無戰事。


@舞動 的回答已經很好的解答了樓主的問題。

我只添加兩句:

1、提問者站在上帝視角,認為肯定守不住。殊不知郭靖黃蓉只是江湖人士、頂多算武將,並非國家決策制定者。他們不可能從所有方面去考慮是否能守得住。如果所有戰役均按題主所想,看對手強大就繳槍投降,那中國早已亡國。宋朝能熬死遼、熬死金,能熬死蒙哥,同樣可能熬死忽必烈。古代蠻族侵略中原的戰爭不同於軍閥混戰。劉禪的做法在三國時期可以保全百姓,但放到兩晉,就會造成五胡亂華

2、蕭峰能以一己之力換取兩國數十年和平,只是小說藝術化的表示,而且他有能影響決策者的能力。歷史上真正換來和平的澶淵之盟,從現代的價值利益來看是更加利於北宋的。郭靖又何嘗沒有嘗試去刺殺托雷忽必烈?而當時蒙古各部均急速擴張,鐵木真之後並無真正的決策者。刺殺一兩個也只是延緩戰爭時間而已。


郭靖怎麼知道肯定守不住?畢竟已經守了十幾年。又怎麼知道投降就能保全百姓?事實上元軍在侵略中之所以經常屠城,考慮的主要是蒙古人口少,不足以統治大量的宋人,而不是你說的抵抗。退一步講,就算是因為抵抗屠城,那也應該從全國整體戰局考慮,如果犧牲一城百姓能為整個宋朝軍事部署贏得時間,就能拯救更多百姓,此中得失又怎麼說得清?如果各個城市守將都這麼愛護自己的百姓,那很快的全國就會淪陷,就算本來能打過的戰爭也贏不了了,最終的損失又會多大?

題主進來,

道理就不講了,就說說關於蕭峰的這段:

「(蕭峰)想法行為也都占,他不為榮華富貴,不為建功立業,只為保境安民。結果是保宋遼兩國數十年免於戰火。他的「為國為民」是民在先,國在後。」

來解釋下:

1、蕭峰到底有啥「想法」?他怎麼就是「只為保境安民」了?

2、宋遼數十年免於戰火,到底是不是蕭峰的功勞?

3、他是怎麼著「為民在先,國在後」的?

順便說一下,我不反感蕭峰,還很欣賞他,但捧也要捧到點子上。


什麼是俠者大義?為天下之國天下之民,還是為宋國為宋民。在金庸小說中,明顯是後者,這也是我不喜歡金庸小說的原因。不過我們在這不討論金庸小說不合理的地方。郭靖與其說是俠者大義,還不如說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他在蒙古屠殺花拉子模國時雖然阻止了屠殺,看似大義,但為什麼不馬上反對蒙古了,反而助蒙古滅金國,只有在蒙古即將南下才想起為國為民。因為他要報仇,為報仇,他不會管金國百姓會不會受戰亂之苦。只有威脅道宋國,他才會為國為民。不過讓郭靖放棄保護襄陽就太不合理了,畢竟郭靖怎麼知道襄陽守不住了?!獻城的話又怎麼保證蒙軍不會屠城了?不過為國在先,為民在後倒是真的,郭靖似乎從來沒關心過底層人民的生活。喬峰到真的是俠者大義,為遼宋百姓免受戰亂之苦。不過為了讓喬峰成為英雄,金庸亂改歷史,也真是噁心。比如當時遼沒有侵宋之心,反而是幾十年後宋聯合女真滅遼。所以如果把喬峰改成在遼生活的宋人,最終阻止宋遼戰爭,可惜金庸不敢這麼寫。

題主還是仔細看看《神鵰俠侶》吧,因為題主關於守襄陽的問題,就是忽必烈對郭靖說的,包括孟子的那句話也是原文,原著中郭靖也給出了很精彩的回答。

參見《神鵰俠侶》第二十一回——襄陽鏖兵的末尾部分。


郭靖!老婆兒子女兒女婿都殉國了!一個人犧牲是英雄,這樣的就是滿門忠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