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後二刷,突然之間發現這幾年成長的困擾都在這裡面找到答案!

2016年問我即將碩士畢業的時候,我已經在國內前五的拓展公司做兼職體驗培訓師,立志於做一個優秀的培訓師!作為一個有著3年的教師經驗、世界500強的培訓實習經驗的國內心理學排名前十的院校碩士,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那時候,我與身邊很多資深講師溝通交流,他們總是說「你是一個培訓的好苗子!」那時候我對未來充滿信心,坐等畢業努力成長,升職加薪贏取白富美!

2020年1月,我跟兩個好友一起做年度復(聚)盤(餐),他突然問道了一個問題「一直以來我覺得自己的演講表達很專業,經常是公司晚會的主持人,但是今天跟國內資深的演講培訓師一起喫飯的時候,他對我的評價只是 你對演講充滿了熱愛」?

然後我也很激動的說,我4年前就被別人誇獎「我是培訓的好苗子」,到今天還是「培訓的好苗子」,我什麼時候才能是「談不上培訓專業,至少也可以培訓好手」!

突然之間,一句話就蹦出來了「我們所以為的優越感可能是我們的自卑感」!

「當一個人遭遇了他無法適應或無力應對的問題時,並且深信自己無法解決時,他就會表現出自卑情結。由於自卑感會產生壓力,所以往往需要通過表露出一些優越感來緩解。但是這無益於問題解決。爭取優越感的動作總是朝向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真正的問題卻被擱置在一邊。他會試圖限制自己的活動範圍,想方設法避免失敗,而不是勇往直前,爭取成功。」 ——《自卑與超越》

「由於一個人為達到其優越地位的奮鬥是決定其整體性格的關鍵因素,所以我們在他的精神發育的每一個關節點都可以看到這種奮鬥。個體的每一種表現都會把我們引入同一個方向——一是奮鬥的動機,一是奮鬥的主旨。」 ——《自卑與超越》

「擔負起自己的職責,意味著以合作的態度承擔起解決人生三大課題的重任。我們對一個人的所有要求以及對他最高的讚譽,就是在工作中,他應該是一個好同事;在朋友中,他應該是一個好夥伴;在愛情和婚姻中,他應該是一個忠誠的伴侶。」 ——《自卑與超越》

同時強烈推薦個體心理學的另外一本著作《被討厭的勇氣》

「你現在感受到不幸福。有時候還會覺得痛苦,甚至想要變成別人。但是現在的人之所以不幸是因為你自己親身選擇了「不幸」,而不是因為生來就不幸!你在人生中的某一個階段裏選擇了「不幸」。這既不是因為你生存在了不幸的環境中,也不是因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而是因為你認為不幸對你來說是一種「善」(這裡的善指的是有益處的意思)」! ——《被討厭的勇氣》

「過多的自我意識,反而會束縛自己。如果我要是像自戀者一樣愛自己、迷戀自己,那或許倒也容易解決,因為那就可以對我明確指出「要更多地去關心他人」。但是我不是熱愛自己的自戀者,而是厭棄自己的現實主義者。正因為厭惡自己,所以才只關注自己;正因為對自己沒有自信,所以才會自我意識過剩!」 ——《被討厭的勇氣》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賦予過去的事情什麼樣的價值,這就是你現在的你所面臨的的課題!」 ——《被討厭的勇氣》


書中的兩句話:

屬於個人的意義事實上就是毫無意義。

生命的全部意義在於對全體人類感興趣,並且努力培養自己的社會感和愛心。

當一個人將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過於關注自己的喜怒得失,他就容易感到挫敗與不滿足。也許是曾經的經歷讓他感到自己得到的太少,擁有的太少,他想盡自己所能去獲得自己內心所渴望的。但願望往往得不到滿足,他因此更失望、更渴望,由此陷入惡性循環,他成了一個不快樂的人。

一個人的力量太小,很難去抵抗基因、環境、因果······很難讓一件事出現徹底的改變。那如何才能跳出惡性循環呢?當你將注意力拓展到周圍人、所有的人、乃至萬事萬物時,你會發現自己是多麼的渺小,世界是多麼的龐大。這時,你的脈搏隨著你所融入的世界跳動,世界的歡樂統統是你的,而你的悲傷隨著塵埃消散。


看一百本治療心理的書,不如主動把一個陌生人變成你的朋友。

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你也知道別人需要什麼,你能滿足別人的需要,也能在一個良好的關係裏滿足自己的需要,這就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互動。

別看書了,有時間出來實踐吧。


《自卑與超越》一書的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與弗洛伊德齊名的心理學大師。而這本書是他的代表作,首次出版於1932年,其後多次再版,收穫了諸多的讚譽與好評。作者阿德勒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早年雖然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其對弗洛伊德學說進行了改造,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這樣一本心理學方面的大作,開篇從「意義」講起。你是否曾有過這樣想法或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婚姻的意義是什麼?學習的意義是什麼?等等,有時難免會覺得自己陷入了一種「意義」的迷思。然而生活的意義就是這樣一個無論過去多少年,一直存在於人們心中的困惑。作者認為「我們一直是以自己賦予現實的意義來感受現實,我們所感受的不是現實本身,而是現實被我們賦予的意義,或者說是我們的感受是我們自己對現實的理解。」

根據《自卑與超越》書中的觀點,一個人在五歲之前,其生活經驗已經決定了他成年後解釋自身遭遇和回應的方式,對於「對於這個世界和自己應該期待些什麼」有了基本的答案。所以今後在遇到讓自己自卑的事情時,不要再認為什麼都是沒有意義的,無論是巨嬰還是從小被忽視的小孩,如果你覺得自己陷入了困局之中,那麼你需要做的是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努力去追求那一份適合自己的意義,與這個世界產生更多的鏈接,創造出更多的價值,纔是這本書中所說的超越的意義。

當然,由於這本書出版的年份較早,書中的部分理念和觀點與如今的時代觀念可能並不契合。但這不妨礙你從中獲取個體心理發展的底層邏輯和思路,這大概就是經典的力量。

關於書的更多信息,也歡迎看看我之前寫的書評

閱是喵:被寵壞的巨嬰如何面對人生的困難|聊聊心理學著作《自卑與超越》?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買回來,還沒看,看了來回答


我有時候會想生命的意義在哪?這本書的答案是 對同類感興趣,為人類的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因為一旦以為人類貢獻為目標,就會尋求學習,發展自己能力不斷將自己的潛能和才華髮揮的淋漓盡致。

而只對自己有意義的目標則是沒意義,以為沒有人會在乎,或者從中獲益,那只是一種虛假的個人優越感,個體並不能從中真正獲益。

童年的經歷,身體缺陷,嬌縱的教養方式等等都會影響到個體對生命意義的定義進而影響行為舉止。

首先我們作為人類的一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其次身邊也有著息息相關的其他人,人類由兩性構成。所以便要自己在同類中可以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尋求一份什麼職業,合作獲利?如何在兩性關係中調整自己,延續生命呢?


剛看完開頭1000字,就更抑鬱了。時代侷限性太強了


看這本書的目的本來是想去找克服自卑的方法,看了之後發現這本書也很適合剛做媽媽的我去看。從中看到了,兒童早期的生活如何對未來產生影響的,很多成年後的神經官能患者都是因為童年發生的某些事情造成的影響,當我們找到那件事,真正的去接納,釋懷的時候,一切都來得及。

包括我們做的夢,我每次遇到特別緊張或為某件事情煩心憂慮的時候,總是會做夢。原來夢境是我們逃避的方式,我們通過做夢得到一些心理安慰。以前我也會迷信過一些周公解夢之類的,看了這本書知道了原來對於夢境的解讀取決於個人當下所處的情境,其實是沒有一般化的統一標準的。

看了這本書我慢慢地去了解自己童年的狀態,如何慢慢發展成現在的自己,也在尋求我要如何教育我的孩子的方向。包括孩子的出生次序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會造成的問題有了更清晰的瞭解。


看了三分之一了。確實明白了一些道理,但我目前還不明白這本書怎麼幫我客克服自卑


近期剛看,大概看了一半了到家庭影響那裡,後面的學校影響、婚姻等等有寫看不下去了,或者說沒啥興趣了。

就我看的部分而言,大部分都在講合作的重要性。雖說作者研究的是個體心理學,但從未將個體脫離於集體或者說與他人的聯繫中。作者旨在強調人在社會中對於自我定位、職業、婚姻三大問題的回答即所說的人生態度。其次,作者也認為一個人的行為都是有意義的,我們要看的不是表面的意義而是這個行為背後的目的即是什麼樣的人生態度讓他去做這個動作,瞭解這目的後能更好的理解他的行為。最後,作者說道人們在小時候在父母、學校、最初記憶時的影響下,對於人生態度就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這個階段對於正確人生態度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

我覺得興趣和經歷的事情會影響讀什麼樣的書、能否理解這本書、能讀懂多少、有什麼樣的領悟。這本書我買了很久,大學的時候讀過讀了幾章就不想讀了,覺得說的空空泛泛的沒意思。現在再讀,覺得有些寫的有點道理,但涉及婚姻、家庭等部分的還是沒有太大興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