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中國讀書人自古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遞次增加的目標。

在什麼樣時代,就會產生時代背景下的目標。

讀書是一個比較泛泛的概念,其實就是最終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方法或者說是途徑。

周總理提出這個鏗鏘有力的目標時只是一個少年,但是他親眼目睹了「中華不振」的事實並認識到認識到,中國人要想不受帝國主義欺凌,就要振興中華。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

如果單看題主前半句,我覺的放在當時那個時代,應該有大批的人心中確有這個目標的,不然也不會有轟轟烈烈的革命,也不會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

但是後半句的思考顯然已經到了當下,這個論述應該也是大體正確,現在人讀書學習大部分其實都是為了有一個好的工作活著有更多的選擇的權力和機會。

家長拚命讓孩子上好的幼兒園、就會為了能夠上一個好的小學,然後再上一個好的中學,然後拚命給孩子報補習班,學而思、新東方、勵步等等,就是為了再考一個好的大學,最後就落到找到一個好的工作,錢多事少離家近,多好。

但是這前半句和後半句放在一起就有些彆扭,並沒有明顯的邏輯關係。


當然大多數人是為了生活而讀書,但達到一定能力時,擁有高於常人的智力和思想水平時很難不是為了國家崛起而讀書。

戰爭年代已經過去了,新一代的人們不能說是沒有愛國情懷,只不過是已經在走向歲月靜好,大家在享受生活時也在帶動中國,我們的民族精神遠高於西方國家,我們也在走向文明,以前為國砸日產車,如今為國抵制辱華產品。科技日益創新,對世界的影響力日益增長。沒道理讓當今人放棄生活只為祖國,他們明明可以在生活中創造價值。

就像黃大年教授為響應國家號召,辭掉外國高新職業和高精密多人才的實驗室回國效力,在國家單薄的技術和設備下一邊撫養新的一代科技人員,傳播學術研究,一邊在一窮二白的科技設備下潛心研究。這樣的偉人卻在壯年時最終勞累辭世。惋惜這樣的偉人,大家何嘗不是勸說讓他多休息一點,但黃大年教授卻沒有聽進去,依舊在高強度的工作中奔走。在我看來為中國之崛起而努力是值得敬仰的,但又希望他們能好好休息,希望他們能美好的生活。或許有些私心,希望他們能長長美美的生活,科技也可以慢一點提升,不要在50歲就辭世,而是在古稀之年創造出更大的人生價值。


時代背景不同了,所以你能問出這樣的問題。現在看來幾乎不可能,但那個年代一定是真實的。

那些老一代革命家,為了信仰,什麼都可以拋棄,現代很多人,還有這麼堅定的信仰嗎?

要是懷疑這個的真實性,那萬里長征,狼牙山五壯士,董存瑞,黃繼光,也要懷疑嗎?

領袖為了革命事業,為了信仰,犧牲了包括自己親生兒子,妻子在內的六位親人。這難道還不夠真實嗎?這都如此真實,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就更加真實了。

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歷史,用敬畏的心態看待偉人,才會得出真實的答案。


前一問,是一種理想與信念。讀書對工作肯定是有用的,但讀書不光是為了工作。讀書可以提高你的修養,開闊你的眼界。也可打發你的休閑,至少在泡妞時讓人感覺你的素質。


是的,確實是為了一個好工作才讀書,但是如果你有一個好工作,每年繳稅,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已經是在為國家拉動經濟了,一個人不起眼,中國人全部都這樣,不就是在前進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