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武士手裡握著一條魚來到一休禪師的房間。

他說道:?我們打個賭,禪師說我手中的這條魚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說是死的,武士肯定會鬆開手;而如果他說是活的,那武士一定會暗中使勁把魚捏死。
於是,一休說:?是死的。?

武士馬上把手鬆開,笑道:?哈哈,禪師你輸了,你看這魚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說道:?是的,我輸了。?
一休輸了,但是他卻贏得了一條實實在在的魚。


瀉藥!!!

從這個故事的賭局中,我們看出,一休不可能會贏。因為魚在武士的手裡面。局面在被武士掌控著。

一休知道如果他說是死的,武士肯定會鬆開手;而如果他說是活的,那武士一定會暗中使勁把魚捏死。

從博弈論的角度來分析,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衡取其輕;現在擺在一休面前的是兩弊(一休都會輸),不同的地方是,一個是魚活,一個是魚死。兩弊相衡取其輕,絕大多數人肯定會選擇讓魚活下來,而一休也是一位修行的得道高僧,從不殺生的禪師,肯定會近其可能的不讓魚受到傷害。

從哲學的角度來分析,世間萬物,生生相惜,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能夠真的永遠存在,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必有所得。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肯定會捨棄一個(賭局輸)而得到另一個(活魚)。

從佛家的角度來分析,一休是修行的得道禪師,佛家云:慈悲為懷,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一休禪師肯定會盡其可能的讓魚活下去。 我猜測,假設賭局中,一休有贏的機會,但是一休能夠贏的代價是魚的死去,我想一休肯定會選擇輸,讓魚存活下去。

從儒家學說的角度來分析,從古至今,孔孟之道,《論語》一直都是我們都在學習的東西,在很多的時候,儒學又被推崇為國學,我想《論語》中的「捨己為人」也是對這個故事最好的詮釋。

同理,從慈愛、博愛等其他角度去看待故事,我們依然能夠從故事看到它所想告訴我們的東西。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個故事,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我們所理解的,所學到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主要就看你是以何等眼光去看待這個故事了。

故事是死的,而看故事的人是活的。能從故事中學到多少東西,主要還是取決看這篇故事的人,看的有多深。

廢話說了這麼多,希望提主不要覺得啰嗦,哈哈。

最後,再給提主送上兩則小故事,希望能夠喜歡。

1、在印度洋的大海嘯中發生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一位年輕的媽媽在萬分緊急的情況下為了救三歲的兒子忍痛放棄了五歲的大兒子。否則,母子三人無生還的可能。救了小兒子之後沒想到奇蹟發生了,大兒子竟然也得以生還。在人生的抉擇中很多時候不是由得人的,放棄也是一種睿智。

2、一個拾貝殼的小女孩剛到沙灘便撿了兩手貝殼,媽媽就對女兒說:「先放下手中的,等會你才能撿到更美的貝殼。」小女孩的母親想以此來告訴她:隨著成長的腳步她要捨棄更多,不管她願不願意。


如果說這案例告訴我們經驗,讓我們借鑒;還不如說我們還是好多人執著於輸贏,不在乎生死

結果是什麼?表面武士贏了,一休輸了。實際武士輸了一條魚,一休贏了一條魚。然而實際上一休還是輸了,魚對一休來說,有什麼價值呢?出家人又不能吃葷。不僅輸了賭注落得笑話,還拿回無用的東西。

你慈悲為懷,他不定感激在心。

你算那條小魚乾 ?
想的黑暗一點,無論怎樣一休都是輸,倒不如說是死的,這樣能在別人眼裡認為一休是為了救那一條魚才會輸。能表現的很高尚
謝邀,個人理解故事告訴我們輸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果。
力量是改變世界的槓桿,若一休一禪杖便能開山碎石;那武士還敢戲弄他嗎?不怕被一禪杖打成傻子嗎?

想看事情的真實的一面時,需要智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