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失去荊州,蜀國是第一強國,七十萬大軍出漢中北伐曹魏,一統天下


不能,因為國家之家只有利益沒有情誼。假如關羽拿下襄陽穩定了荊州防線,事實上對孫權的威脅比對曹操還大。就算兩家協力北伐,但仍改變不了佔據長江上游的季漢對孫權的腹地揚州一直構成嚴重威脅的客觀事實,一旦季漢坐大改變戰略,到時孫權恐怕很難有招架之力,所以孫權反水也只是早晚的問題。三國之間永遠只有制衡,不可能會出現倆家齊力滅一家的情況。


即使關羽不失荊州,蜀也只佔有荊州的一部分,如果拿不下襄樊作橋頭堡一樣白搭。而襄樊是曹魏的三大戰略鐵關之一,萬不可失。魏國不會坐視,孫吳也不會袖手。

事實上,拿不下襄樊的關羽,雖收了于禁,但已被曹魏的第二波援徐晃打翻。這時他還沒丟蜀佔領的荊州地盤呢。


不想說的太詳細,就說你問題裏的七十萬大軍……

題主知道七十萬大軍的概念嗎?

漢末割據勢力基本打光了青壯年,各勢力軍隊加起來都不一定超過百萬,戰爭是要算動員率的,我們按一戶6~8人來算,能動員2個的,算傾巢而出的百姓家庭,意味著家裡沒男人了,只剩孤寡婦孺,大部分家庭只能動員一個人去,你算算動員率是多少?季漢一州不過90餘萬人口,5%的動員率是紅線!給你加上荊州也多不到哪去

而動員後又如何?帶甲之士又有多少?一支5萬人的大軍,超過60-70%是後勤輜重,能上去一萬多人作戰差不多了,請問哪來的七十萬軍隊?

荊州一個前線對抗曹魏,就按你所說的七十萬大軍,不用喫嗎?蜀漢集團有那麼強的經濟嗎?


這裡你第一點說的就是錯誤的,不失荊州季漢也不是第一強國,也不會有什麼70W大軍。。。

不失荊州能不能一統天下?只是說有這個可能性,不能說一定,荊州東吳惦記了幾代人,可以說天下不要但要荊州,已經是達到了這樣一個地步,關羽下樊城那一次不丟後面孫權這邊一樣還是要背刺的


幾率大了很多,因為已經實現隆中對戰略的第二步,諸葛亮數次出祁山也只是想辦法走通第二步而已。

首先七十萬什麼的就不要提了,賊尷尬......

打仗確實講資源,但是形勢、人心也很重要。

首先從赤壁到漢中,曹魏是一直走下坡的,樊城水淹七軍之後如果沒丟荊州,二爺就是全身而退,對曹魏來說打擊是很大的,威震華夏不是瞎寫。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做一個合理推斷,歷史上曹操在關羽死沒多久之後就死了,死於疾病。如果關羽沒有死在白衣渡江,是不是大概率能再活個幾年?到時候曹魏要面對的就是擁有完整一代將領團隊的蜀漢,別的不說,威望還是在的,此消彼長,曹丕當上魏王之後就要遇到一個挺大的坎。

再說東吳,呂蒙的戰略失敗以後,首先孫權的聲望是會受到打擊的,再然後,呂蒙沒多久也死了(二爺再活兩年能把他那些老對頭熬得差不多)。這是時候的東吳會有兩個選擇。

第一,徹底撕破臉,正面攻打荊州。鑒於東吳從湘水之盟到白衣渡江,對奪回荊州的行動是逐漸升級的,所以是很有可能的。但是在呂蒙死後面臨的人才確實,估計會是孫十萬御駕親徵,不是開玩笑,根據之後東吳徵魏的戰略,是有極大概率發生的,那麼我們十萬兄的成績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第二,如果蜀漢安撫得當,孫權會繼續苟。歷史上吳國的戰略一直是以魏為主,畢竟有個漁翁看著,孫權也知道最大的威脅就是曹魏。如果可以構建類似湘水會談之類的盟約,確保蜀吳的戰略一直對魏,安撫吳國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當然希望極低。

但是不管是哪一種情況,荊州都能在樊城之戰後得到一年的喘息之機。

有了荊州和漢中作為基地,蜀國後期面臨的運糧問題就會減緩很多,魏國之後面臨的曹操去世、曹丕繼位、獻帝禪位,都是諸葛亮說到的,「天下有變」,那時候能不能「克複長安,還於舊都」就是後話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這幾次機會不把握住,蜀國接下來又會面臨老一輩去世,新人鎮不住場子的問題。所以如果想要達到一統天下的目標,是必須在劉備去世之前,在保有漢中、荊州的情境下,再把地盤擴大,從戰略目標上來看,至少也是要打下長安的。


關羽不失荊州就意味著孫吳已經被收拾,或者徹底臣服於季漢。這樣就是蜀魏南北對峙,幾率可以說大很多吧。

如果孫吳沒有降服,四戰之地的小半個荊州只會是季漢不停放血的傷口。


前提是孫權甘心打二當家,讓老大刷數據拿三雙,革命勝利後,老老實實當鎮南王,然後二代目劉禪削藩,孫權表示可以當富家翁,但是手下大將不同意,然後以為魏帝復仇的名義北伐,劉禪一度要退位,最後在皇太后孫尚香的鼓勵下重振旗鼓,平定江南


是存在可能性的。因為荊州不失,隆中對藍圖就相當於一步步完成了。理論上是可以統一的。


沒戲。關羽根本就沒機會拿下襄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