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告訴我您覺得最欣賞的藝術家嗎?

不侷限藝術形式,如果能附上他們一些不可錯過的作品就更好了!


跟大家分享幾位拼貼藝術家:

Kurt Schwitters

德國抽象派畫家,算是拼貼藝術界的鼻祖人物了,他創立了Merz collage的拼貼概念——「為了藝術目的而結合所有可想像的材料」

在這一概念中,他認為日常發現的物體,包括木頭、石膏板、輪子、棉花,包裝紙、印刷品等任何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與材質都可以被應用於拼貼。

www.artnet.com

此外,他將自己創作的所有藝術形態統稱為Merz,對於Schwitters來說,當時充滿動亂與革命的時代背景是在藝術創新方面充滿了無數可能性與必要性的,他嘗試了印刷、設計、表演、裝置、詩歌、散文等不同形式的創作,這種綜合全局的觀念體現在拼貼藝術中便是更豐富更具創意的存在。

www.artnet.com

Schwitters共創作了2000餘幅拼貼作品,通過隱喻美學表達自由思想,使用所有超出想像的五花八門的物件,用「亂燉」的組合形式呈現出它們隱含的全新概念。

www.artnet.com

Hannah H?ch

Hannah H?ch也是一位德國達達派藝術家,她的作品以剪報等物品為素材,常常涉及到20世紀初「新女性」的理想,即挑戰女性傳統家庭角色的理想。

她於1889年11月1日出生於德國哥達,在柏林工藝美術學院學習,當時很多歐洲女性都是沒有接受這種培訓的機會的。1926年,她移居荷蘭,並與皮埃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和庫爾特·施維特(Kurt Schwitters)等幾位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合作創作作品。

她的作品有非常明確的個人風格,概念上多是探討時政,以及男性女性人權等,將時尚雜誌、插圖雜誌和攝影結合起來,一種致力於展示藝術本身可以從現代生活的日常雜亂中收集的形式。

下面是她的著名作品《用達達菜刀切除德國最後的魏瑪啤酒肚文化紀元》,該拼貼批判了男性主導的政治機構,她認為這一制度導致魏瑪共和國的失敗和一戰後德國日益軍事化的狀態。

www.pinterest.com

www.pinterest.com
www.pinterest.com
www.pinterest.com
www.pinterest.com

Richard Hamilton

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是英國著名藝術家,畢業於皇家藝術學院,是最有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之一,波普藝術的領軍人物,被稱作「波普藝術之父」。

下面這幅著名的波譜藝術拼貼作品大家應該都見過,名字叫《究竟是什麼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

www.pinterest.com

區別於傳統藝術家那般追求畫功精巧的創作,直接借用了產生於商業社會的文化符號,對現有圖像進行複製、挪用和拼接的方式稱得上是波譜藝術的開山之作了。

這幅畫乍看很熱鬧,滑稽之下引發人對於現實生活的反思。藝術家本人對當時流行文化頗為敏銳,所以有了畫面中對於所有潮流事物及細節的組合,濃縮了現代消費文化的特徵。

www.pinterest.com

www.pinterest.com
www.pinterest.com
www.pinterest.com

Barbara Kruger

美國後現代藝術家Barbara Kruger畢業於Parsons,畢業後就在紐約一家著名刊物做雜誌編輯。

1960年到1970年,她對詩歌、繪畫和攝影非常感興趣,因此,嘗試著發展一些新的創作風格,將1950年代美國報紙的圖像與挑釁性信息結合起來,作品多是表達對於消費社會的看法。

www.pinterest.com
www.pinterest.com

上面這幅作品也是Barbara Kruger很有名的一幅了,作品名字叫《無題》(你的身體是戰場)是該藝術家為支持生育自由而在華盛頓舉行的婦女遊行而製作的。

這名婦女的臉,沒有身體,正反兩張,被文字遮住,示意著明顯的分歧。

這個圖像既是藝術又是抗議。儘管它的誕生與某一特定時刻有關,但作品的力量在於其宣言的永恆性。視覺上來說是非常鮮明的,簡潔耐看,在今天看來都是具有潮流性的作品。

www.pinterest.com

Barbara有很強烈的個人風格,作品辨識度高,畫面語言都比較直接、犀利,概念的表達角度也比較多。

www.pinterest.com
www.pinterest.com
www.pinterest.com

Jacques Villeglé

法國藝術家Jacques Villeglé也創作了大量拼貼作品,他把拼貼更多的看作是一種「街頭報紙」,是真正反映社會的東西。

www.pinterest.com

拼貼海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總是會不斷演變,因此總會有新的探索。在對於畫面形式的不斷探索之後,他創作出獨特的分層廣告式的海報,表現了一個撕裂和退化的當代法國文化的概念,一種模糊的文化參照感和文明的退化,這對當時新現實主義運動產生了重要影響。

www.pinterest.com

與前面藝術家不同的是,他非常在意色彩元素,它把彩色抽象拼貼看作是是一種「集體現實」的縮影,要求觀眾重新發現城市空間視覺環境的美麗。

所以他的拼貼作品有時候又純粹的像一幅抽象畫,與鮮明用色的野獸派在畫面感覺上有些不謀而合。

www.pinterest.com

Rebeka Elizegi

西班牙藝術家Rebeka Elizegi,大部分作品都涉及到女性形象,以及「共性多樣性和性別模糊性」的主題。

作品傾向於脫離傳統拼貼畫的狀態,將畫面素材的輪廓處理得極為清晰乾淨,當這些圖像都結合在一起之後,畫面出現一種超現實主義的效果。

http://hifructose.com/
http://hifructose.com/
http://hifructose.com/

Ryota Kikuchi

日本藝術家Ryota Kikuchi的拼貼作品也很精彩,他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

他的作品將當下年輕人的生活狀態與各種社會議題,與一種復古、插畫風的畫面形式結合起來,對於畫面構圖與層次也比較講究,是值得參考的拼貼作品。

www.pinterest.com

www.pinterest.com
www.pinterest.com

—————————————————


為大家推薦三位真正值得被欣賞與記住的藝術家。空閑的時間推薦大家看BBC欄目《藝術的力量》。這檔節目對典型藝術風格與藝術家的介紹都生動且言簡意賅,代入感之強,適合拿來做日常美商提高的科普。

  第一位推薦的是是具有17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稱的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尼。

天才中的天才—貝尼尼

  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義大利早期傑出的洛可可風格藝術家,也是名盛一時的雕刻家與建築師。當時的羅馬教皇曾這樣評價貝尼尼「你是為羅馬而生,羅馬也是為你而生」。

《藝術的力量》是這樣評價貝尼尼的,他擁有一切成名的因素,有涵養、講誠信、魅力足且堅毅,他不像卡拉瓦喬那樣暴躁和酗酒,從8歲到80歲,其創作才華從未中斷。

  17世紀的羅馬,道路是他設計的,教堂是他修建的、廣場中間噴泉、大劇院裏的佈景皆是他的作品。上帝對天才就是這樣偏愛。

天才與常人最不同的點在於,天才懂得如何將視覺的感受與深層的體會轉化為作品。大部分人不是不懂視覺美感與細微感受,而是缺乏把它們表達出來的天分。

  而貝尼尼的雕刻精絕之處在於,他十分擅長將表達轉化。

  石材給人的感受總是剛硬又難雕刻的,而在貝尼尼的手下,他可以讓石材變得柔軟又富有人類肌膚的紋理感。

「在他刀下,石料變成質地各異的麻繩,精鋼,發束……緊繃的肌肉上跳躍出青筋,眼睛的虹膜似乎能捕捉到一絲反光,甚至能夠看到人物的肌膚沁出汗珠。」

  他刻鑿的人物彷彿擺脫了地心引力,逃離底座的束縛而奔跑、扭曲、旋轉、喘息、尖叫、狂呼,或者在強烈情緒導致的陣陣痙攣中蜷起身體。

貝尼尼採取各種危險而驚人的雕鑿,由此而得以令大理石展現出從未有過的形態:飛升或飄動,湧動或顫抖。

  《阿波羅和達芙妮》是我最喜歡的貝尼尼的作品,這是一幕關於愛欲的希臘神話故事。墜入情網的阿波羅正在追趕達芙妮,艷麗的少女卻不願將心給他,達芙妮聽到身後阿波羅的腳步聲後,向她的父親呼救,當阿波羅的手指觸碰到少女的軀體時,達芙妮變成了一棵月桂樹。

  兩個人的軀體既非完全貼合又非完全分離,達芙妮長出的月桂樹完全隔開了阿波羅的小腹,就連他手指接觸到的少女腹部肌膚也立馬變成了粗糙的樹皮,仙女的腹股溝和大腿已消失在樹皮之下。

樹皮與肌膚之間那道深深的暗影使這無法實現的滿足變得更加令人難耐。無法企及的情慾,放大了阿波羅的挫敗,也在雕像的表情之間變得格外誘人。

美貌的記錄者—VittorioMatteo Corcos、William Waterhouse

  看完名盛一時的貝尼尼,分享一個擅長畫女性肖像的畫家,義大利畫家維托里奧利瑪竇霍口斯(VittorioMatteo Corcos),他在以往我們介紹過的藝術家當中名氣不大,中文網頁少有他的生平介紹。

  1870年就讀於佛羅倫薩恩里科美術學院。1880年他移居巴黎,和一個法屬藝術畫廊簽署了15年的合約,專門創作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女性肖像。

  Vittorio Matteo Corcos的畫美在描繪細緻,動作細節逼真,他大部分的女性肖像畫都有種細膩又柔美的氛圍,《待在噴泉邊》便是他的經典代表作。

  名字不詳的幾幅也極美,畫中的女子端莊秀美,酥胸半露,十分微妙。

  最後,關於對美人的描繪,約翰·威廉姆·沃特豪斯是我私心偏愛的一位。出生於羅馬,英國新古典主義與拉斐爾前派畫家,以鮮明色彩和神祕浪漫的畫風描繪宗教神話女性而聞名於世。

沃特豪斯傳播度最高的一幅畫是《海拉斯和水澤仙女》,這幅畫取材於希臘神話阿耳戈眾英雄遠航遇險的故事,

  「英雄少年許拉斯在途中去河邊汲水而被眾水仙拉下水淹死。清澈的月光照在男子絕秀俊美的面龐上,水澤寧芙愛上了這年輕的異鄉人,於是從水中露出了她們美麗的胴體,拉住他提水壺的手臂。」

  那是他未曾聽過的嬌媚的聲音,沒有見過的令人迷惑的眼神,還有那晶瑩如玉的珍珠。年輕的英雄被魅惑了,於是背棄了他的主人,寧芙把他拉入永遠清幽的世界。

沃特豪斯的筆觸浪漫又柔美,描繪了一個悽美又充滿誘惑的故事。

  作為古典主義的傑出藝術家,他也被認為是拉斐爾前派風格的畫家。他筆下的美女具有拉斐爾前派的女性典型特徵:纖細、蒼白、富有少女的慵懶與浪漫。細心的人會發現沃特豪斯大部分的肖像模特長得都很相似。

19世紀末時沃特豪斯發現了一位據說美若天仙的模特,從那之後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為她而做,但至今卻無人知道她的名字。

《夏洛特夫人》也是沃特豪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靈感來源於丁尼生的詩歌《夏洛特夫人》裏的詩句「她鬆開錨鏈,躺了下來」。

  《夏洛特夫人》完全是用英國人的流行情感構置的圖像,原意是在夏洛特,一位美麗女子被神困居在一個古堡裏。她只能通過窗戶投射進室內鏡子裏的影像欣賞心中的蘭西羅騎士。只要從窗戶往外看,她就會被毀滅。

  為了消磨自己,她每天紡織不止。有一天忍不住往外看去,厄運降臨,鏡子破碎,絲線纏住了她,隨後她被神載往死亡之地。畫面表現了夏洛特女士正坐在船上駛向死亡,神祕、疏離、哀傷……絲絲涼意爬上暮靄的湖面。

  「這是一個以前少有的孤悽形象,既吻合了維多利亞的壓抑情感,又具有難以表述的空濛悲涼意象,眾多的細節象徵也符合流行趣味。

  此畫也是沃特豪斯藝術基調的開啟之作,一種孤苦的自戀情愫在其作品中流露出來。」

沃特豪斯對女性魅力的描繪是極致的,冷艷、慵懶、浪漫、神祕,由於太過喜歡和熟悉希臘神話故事,所有人物生動之餘又不會太戲劇化,慾望與剋制總是被他拿捏的恰到好處。

  沃特豪斯的畫最妙的點還在,他擅長用無數讓目光探索的細節,在畫中構建出一個自然的「真實世界,用自己的方式把環境與人物的靈性轉化給觀賞者。


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 1904年5月11日-1989年1月23日)

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畫家,因為其超現實主義作品而聞名,他與畢加索和米羅一同被認為是西班牙20世紀最有代表性的3個畫家。

達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像力的藝術家,達利因為人們觸目驚心、與夢相關的超現實主義畫面所熟知。他的作品將怪異夢境般的形象與卓越的繪圖技術和受文藝復興大師影響的繪畫技巧令人驚奇地混合在一起。此外達利的繪畫藝術同時與電影、雕塑和攝影藝術接軌,促成了與影像藝術家的豐富合作。達利有著塑造極具個性又能得到認可的作品風格的獨特繪畫才能。這種風格振奮人心並讓其他創新都相形見絀。他最知名的作品之一是1931年創作完成的《記憶的永恆》,也被叫做《軟鍾》。他有一種對做出出格的事物而引起他人注意的狂熱愛好,並影響至他的公眾藝術形象,使他的藝術愛好者與評論家異常苦惱。

1982年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封他為普波爾侯爵。

薩爾瓦多·達利承認自己表現了一種"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個人夢境與幻覺"。為了尋找這種超現實幻覺,他們像弗洛伊德醫生一樣,去探索精神病患者的意識,認為他們的言論與行動往往是一種潛意識世界的真誠反映,這在日常生活中是見不到的。對於超現實主義畫家來說,這是些至為珍貴的素材。因此,達利的許多作品,總是把具體的細節描寫和任意地誇張、變形、省略與象徵等手段結合地使用,創造一種介於現實與臆想、具體與抽象之間的"超現實境界"。讀他的畫,人們既看懂所有細節,從整體上,又感到荒謬可怖,違反邏輯,怪誕而神祕。

達利在超現實主義繪畫中的影響最大,持續的時間也最長。不僅他的畫,還有他的文章、口才、行動以及他的打扮,都無不在宣傳他的"超現實主義"。他在發揮和運用自己的想像力上,可以說超越了他們的超現實主義繪畫羣體。他的有些作品除了傳達無理性、瘋狂和一定程度的社會哲學觀外,有時還反映著人們的時髦心態。達利贊成人應該培養真正的幻想,像臨牀的妄想狂一樣,而受理性控制的人的精神背後,仍保留有一些剩餘意識。這些剩餘意識使人處在靜態之中。

他偏愛的幻覺形象常常被不斷重複,如帶有許多半開的抽屜的人形,蠟樣軟化的硬體物體,抽絲樣細長的獸腿以及物體向四周無重心地飛開的景象等等。

同時達利的藝術創作被指出與當時的科學發現有關。西班牙巴塞羅那的兩位大學教授埃利納·岡蒂奧拉(Elena Guardiola)和約瑟厄·貝諾斯(Josep-E.Banos)指出:「達利對科學極感興趣。1930年代,他的興趣主要集中在雙重影像與幻覺; 1940年代他轉向了普朗克的量子論,並於1945年後開始了他的核物理或原子物理時期和核神祕主義時期;在1955年至1978年這段時間,他的作品深深地受到遺傳學,特別是DNA及其結構的影響。


尚·米榭·巴斯基亞(Jean-Michel Basquiat)

一個很難讓人忽略的藝術天才。說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吧,巴斯基亞之於畫家界,就像是池子之於脫口秀界。當然,說的是年少成名,以及頗具天賦並有對得時機遇見自己的「伯樂」,以及他們都叛逆也十分敢表達。

巴斯基亞27歲就去世了,emm……死於吸毒,年少又被老天的金手指點過腦門賦予才華,很難突破27歲的大關。(大概也只能這麼解釋)這不是重點,重點是18歲巴斯基亞便聲名大噪了。人生第一次辦畫展,就被一首而空,安迪·沃霍爾主動神來友誼之手合作,2017年,尚·米榭·巴斯基亞更成為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作品在拍賣市場上突破1 億美元大關的出生於美國的當代藝術家,成功躋身「一億美元俱樂部」。 近些年來,巴斯基亞的作品在拍賣場上,依舊有不俗的交易成績。

總之,縱觀二十世紀藝術史,尚·米榭·巴斯基亞(Jean-Michel Basquiat)【下簡稱巴斯基亞】的存在如流星般璀璨,他27年的短暫人生,剎那卻永恆。他是安迪·渥荷(Andy Warhol)得意門生,後來更成為《紐約時報》的封面人物,他的塗鴉風格、特殊的藝術語言,流傳至今。

《Untitled》1982 年,於 2017 年 5 月 18 日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拍出

自 2000 年以來,巴斯奇亞的市場價格穩步上升逐漸成為當代藝術市場的支柱。2018年最貴當代藝術Top10中,藝術家作品佔據前三名,且6幅作品上榜。

不只是成交額可觀,從2019年初至今的這段時期,巴斯奇亞的作品在最佳利潤的轉售排名中有三件作品上榜。

2019 年上半年利潤最佳的拍賣紀錄Top 10

2019 年 3 月 5 日,巴斯奇亞一副於1986年完成的油畫《Apex》由蘇富比倫敦 拍出 822萬英鎊,與上一次1988 年 6 月的拍賣價格(2.94 萬美元)相比,增長了至少 370 倍。
Apex GBP 8,227,950

一副畫於1983年的鉛筆畫《Soothsayer》證明,巴斯奇亞的作品幾乎都是成功之作,收藏者於2002 年 6 月花費3.29 萬美元買入,在 2019 年 3 月 5 日的以 99.76 萬美元賣出。同一時間,由蘇富比倫敦拍出,一副創作於1987年的《Untitled》紙拼貼畫,也證實了這個非常明顯的趨勢:
1993 年 3 月 25 日,2.67 萬美元(佳士得倫敦)/2019 年 3 月 5 日,131.2 萬美元(蘇富比倫敦)

而這樣一位第一也是唯一拍賣市場上突破1 億美元大關的美國藝術家,並不是天生的「別人家孩子」,甚至在他身上看不出任何好學的潛質。就像尚·米榭·巴斯基亞自己所說,「我從未去過藝術學校,也沒有在學校上過的美術課,我只是看了很多東西,通過這種方式,我便了解了藝術。」說來,這位刷新紀錄的天才畫一生甚至可以說」如夏花般,摧殘又短暫」,而這短暫的一生也承載了偉大的藝術。

「我創作時不太考慮藝術,我試著去思考生活。」

當我們談論巴斯奇亞,總是逃不脫他的盛名和不尋常的死亡。但,他的成名並不能算到簡單的幸運或巧合裏去。這一切都要從那個躁動又人人希望成為「藝術殉道者」的年代說起。巴斯奇亞是海地和波多黎各混血的二代移民,在紐約的布魯克林區出生,6歲那年因為一起車禍,母親為他購買《格雷氏解剖學》 讓他打發無聊的住院時間。 而正是這一本書成為了以後很多畫作的靈感來源——骷髏、肌腱、內臟等,這些邊緣化身體的力量和脆弱深深的震撼著他。

骨子裡的叛逆及才華彷彿是與生俱來的,15歲的巴斯奇亞成為了叛逆少年,因將餡餅扔到校長臉上而聲名大噪也因此輟學,還被父親趕出家門,也就是這時候開始他與好友Al Diaz 以「SAMO」(「同樣老套」的意思), 之名於曼哈頓蘇豪區開始街頭塗鴉路,同時也會寫下玩味的符號與富有詩意的句子,還闖出名堂。

塗鴉並不能帶來收入,為了生活巴斯奇亞去工廠做兼職並兜售自製明信片。他以黑色線條描繪猴子與王冠,並寫道「NEW YORK KING」,表達紐約的王者是黑人。而DIY 明信片竟使他與安迪·渥荷結緣。安迪·渥荷買下明信片,也因此成為摯友。

「我想創作出看起來像兒童繪畫的畫。」

1981年開始,巴斯基亞開始創作油畫,作品具有兒童畫作般原始驅動力,誇張又膽大的色調,急促的線條,夾雜大量文字,畫作中還常常出現黑人形象、自己崇拜的黑人運動員與音樂家、招牌皇冠圖騰、街頭藝人、玩具和卡通漫畫人物等形象,經由剪貼、書寫、拼圖等多重元素組合構建,散發出豐沛的能量,混合了不羈與詩意。他還有一套獨屬於自己的視覺語言,這些來自日常生活的素材,在他的作品中有著深層的隱喻——牛奶代表著白人、棉花代表著奴隸,曾經高高在上象徵著權貴的皇冠變成了人人都觸手可得的符號。巴斯基亞曾說:「每個人都可以畫一頂皇冠。」或許在他的眼中,每個人都生而為王。
La Hara , 1981 USD 34,967,500

同年,經過安迪·渥荷的推薦,巴斯基亞參加了一場名為「紐約——新浪潮」的展覽,並在這次展覽上初露鋒芒。展覽後,著名藝評人雷內·裏卡德撰文介紹巴斯奎特,把他稱為:「光芒四射的孩子」,也因此將他推上了國際舞臺。《紐約時報》評論家彼得?施耶達爾(Peter Schjeldahl)其後如此評論他創作的畫作:「你學不了他的風格,那是天份,加上強烈的慾望、專註和快樂。巴斯基亞是一名『堅定不移的畫家』」。

「我十七歲時就知道自己會成名」

1982年,對巴斯基亞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這年三月他迎來了首場個展,作品被搶購一空。同年他還參加了第七屆德國卡塞爾文獻展,而12月的《Artforum》雜誌亦刊登了一篇關於這位年輕藝術家的文章,使他成為家喻戶曉的耀眼新星。巴斯基亞其後表示1982年時自己「創作出最出色的作品」。
《Untitled》1982 USD 57,285,000

這期間他將素材都攤開放在工作室地板上, 他通常會同時做好幾個計畫。 他不僅會納入碎裂的解剖學、 重新想像的歷史場景, 以及從經典靜物畫中移植來的骷髏, 他甚至重新規劃了 現代生活以及藝術史,他用一種將自己嵌入到作品中的方式工作,作品既有和藝術史的對話, 也有和自己的對話。所有這些作品,形成了 一個網路,以實體證據證明 巴斯奇亞那充滿創意的大腦完全停不下來。 在他的個人作品Top10中,1982年的作品佔了5席位。足以證明這一年他旺盛的創作力,也足以說明這一年所出作品的精彩程度。

在1983至1985年間,巴斯基亞開始與安迪·渥荷合作。渥荷的工作室助理羅尼?卡託尼(Ronnie Cutrone)表示:「他們是共生的關係,巴斯基亞相信自己需要渥荷的名氣,而渥荷則需要巴斯基亞的創新力量。巴斯基亞再次令渥荷變得叛逆。」1984年舉辦2人首次個展。而他也從新銳藝術家蛻變為藝術界明日之星。

好景總不長,巴斯基亞雖闖出一番名氣,但黑人身份始終都給了他巨大的社會壓力,他開始藉由毒品紓壓。好友安迪·渥荷的去世,導致巴斯奇亞更加的抑鬱,長期過分依賴毒品摧毀他的身心。生命結束前兩個月,巴斯奇亞彙集了兩個主題於最後一張作品《乘坐死亡》(Riding with Death),這一次,沒有文字,沒有拼貼,沒有激情的筆觸和顏色,簡單的背景中,只有一個黑臉的人,騎著幾乎分解的骷髏……
《Untitled》1982 USD 57,285,000

1988年8月,年僅27歲的他因過量服用毒品而去世,短短十多年的創作生涯已累積數千張的作品。

回顧一生如此傳奇性的藝術家,我們發現他生在了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差的時代。他無法迴避自己的出身,但他不屈服於命運給予的人設,用作品為自己發聲,給在美國佔主導地位的白人藝術一棒重擊。還有人曾說:「瞭解巴斯基亞,才能真正理解街頭塗鴉跨入藝術殿堂的霎那。」他不僅擁有獨特的繪畫語言,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社會批判、以日常生活元素諷刺時事的手法,也持續影響現在的藝術家。發佈於 2020-02-27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老醋老醋照片+紀錄片+真心話

一個?!

這問題難死我……我認輸,這道題我交白卷。

要是把藝術分若干門類,每個門類允許說幾位自己最欽佩的大師,我也許能湊合回答一下吧。


一個?!

這問題難死我……我認輸,這道題我交白卷。

要是把藝術分若干門類,每個門類允許說幾位自己最欽佩的大師,我也許能湊合回答一下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