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兄弟倆,感覺還好說。那你也要時刻表現出卑微的一面,最好辭退身邊所有聰明的幕僚,時刻做好迎接某些羞辱的準備,遇見脾性好一點,講求儒家傳統的皇帝,估計還能湊合安穩的地過一輩子。

兄弟多了就不好說了,你很難不捲入其中,因為從小你就可能與某幾位關係親近一些,絕對保持中立,不站隊,難度很大。你本身可能也不大能禁住屬下的不斷吹風。

站錯隊,那大概率會完蛋,即便不站隊,將來你哥或者你弟當皇上了,跟你關係冷淡,也難免不猜忌。

權利鬥爭不以你的不玩了而告結束。

不過也有一些好的例子,比如清朝的皇子永璘,乾隆帝的第十七子,初封為貝勒,嘉慶四年封惠郡王,不久又改封慶郡王,到了嘉慶二十五年,永璘晉封親王。

永璘一生相對平庸,天性醇厚善良,不喜讀書卻酷愛音樂,經常深入北京民間去聽戲聽曲。當眾兄弟都忙著如何爭奪王位寶座時,他卻置身事外,並開玩笑說以後能賜給他和珅的宅第,他就很滿足了。

果然嘉慶帝就把和珅宅第賜給他了,他算是清朝的一位有福王爺了。


謝邀~

其實當個富貴王真沒什麼不好,前提是這個王不能太有本事,太得人心。如果碰到了多疑的君王,甚至可能,他的存活都是一種錯誤。

篡位王的類型大體有三種:

1.權力欲型

比如北齊高演殺高殷、高湛殺高百年(其實他不能算篡位,皇位是直接給他的),殺他們就是單純的愛權,哪怕對方沒有任何威脅也要動手。

2.自保型

這種的例子比較多,宣城王蕭鸞因皇帝蕭昭業密謀誅殺而反抗、燕王因叔叔削藩而反抗、秦王被哥哥先下毒後埋伏兵......如果不反,結局就和南齊高帝、武帝諸子一樣,死。

當然以上兩種並不能特別嚴格地區分看來,在絕大多數篡位王的身上,兩者是並存的。

3.衝冠一怒型

「衝冠一怒為亡兄」:梁王蕭衍(他也是個關係比較遠的南齊宗室)。

還有個典型的「衝冠一怒為愛妃」的例子,北魏京兆王元愉。

貴族三書六禮明媒正娶一個歌姬,哪朝哪代都是不可能的事,但元愉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他讓歌姬楊婉瀴改姓李,變成大臣之女,明媒正娶。

皇帝、皇后自然是不同意的,又逼他娶了皇后的妹妹於氏做正妃。

元愉不願意,不喜歡,皇后就把楊婉瀴抓進宮裡關起來,毀容削髮,罰作尼姑。

元愉那個氣啊。再加上他皇兄向來也打壓他......

他當然知道造反成功不了,但為了他心愛的女人還是義無反顧。不管別人怎麼說,就是要把改姓李的楊婉瀴立為正室。他自立為皇帝,她就成了皇后。

結局自然是失敗,但好在之後他兒子元寶炬當了皇帝。他被追封為皇帝,楊婉瀴被追封為文景皇后。至於皇兄逼他娶的那位於妃,其實也是個悲劇人物,生前無愛,死後無封。其實,如果不是皇帝皇后一意孤行,也不會讓三個人都陷入悲劇之中。於皇后死後,也不知道這位於妃的結局究竟如何。


大多都是被逼的,就像朱棣,朱允炆都要削藩了,朱棣的結局要麼死,要麼成庶人。這樣還不如自己當皇帝,給自己留條生路


皇帝說句話就是聖旨


好是好,不過可能隨時掉腦袋。特別是和現任皇帝有過節的那種王爺。在明朝,王爺還好,有自己的封地,雖然也沒有太大的權利吧,但是天高任鳥飛。而在清朝,王爺一般就得留在京城,放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特別是那種爵位不高的或者是不被重視的王爺,可能還會有生命危險。


當皇帝,別人的命都在你手中,當王爺,自己的小命在皇上手中,在一羣不爭氣的親戚手中,你說當皇帝好還是王爺好呢?


朱祁鈺和朱由檢也是這麼想的,問題是沒人當皇帝,就輪到他們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