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謝謝邀請。

其實討好型人格,只是近幾年媒體上提出的一個說法。在心理學上,很多的人格,其實有這種情緒特徵。但是,這並不能說明什麼。

最貼近的,我印象裏有古典客體關係流派裏的迎合型投射性關係。講的是有一些人,在主要的社交風格上,容易採用迎合依賴的方式。

帶來的壞處,就是這個人常常無法獨立做決定。而有意無意地操縱其他人,為自己負責。而他人短期內會覺得這個人非常配合,順從。但是,時間長了又往往會觀察到這一類人,常常無法獨立。同時,後續做出的結果、工作也經常習慣性推諉。

一旦,他人無法,也不願(這幾乎從長遠來看,是註定要發生的)滿足於這樣的一種關係操控模式,離開了,這就給迎合型投射關係模式的患者,帶來了巨大痛苦。

一般來說,這樣的狀況,通常是需要專業持續的心理諮詢,在諮詢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持續的探索和觀察,纔能夠有改善。

對於普通人來說,能夠有這個察覺,也挺好。日常生活中,能夠做到的是盡量多察覺,多反思(雖然說實話,以我的經驗看,這樣改變的實際效果不大。但是,出於安慰,這個話我還是要說說的)。

總之,有條件,就做專業心理諮詢,這是最佳選擇。沒有的話,就相互說說。未必要達到那麼好的效果,暫時相互之間的鼓勵,還是可以辦到的。

最後,回到你提的問題,迎合型投射關係模式,背後其實是可以具有很多類型的人格。比如,可能是神經症(健康人)的人格,也有可能是抑鬱型人格,還有可能是自戀型人格,甚至有可能是反社會型人格。

那麼,可能有人就奇怪了:

迎合型這麼「善良可愛」的人,怎麼會和臭名昭著的反社會,有關係呢?那一定是你胡說。一定不可能是這樣。

迎合型的本質,是依賴,是固定模式。那麼,反社會也常常通過「假意」順從,其實,背後玩弄、欺騙和操控的方式,來應對他人和周圍人。

所以,在心理學裡,人格其實是一個嚴謹綜合的概念。如果要下這樣的一個評估和判斷,心理學家需要看人「入骨三分」。而不是簡單說,「啊,你這裡迎合了,你是迎合型人格!」。不是那樣的,隨意給人貼標籤。

另外,最早出現迎合型人格這一說法的,似乎是在娛樂媒體節目上。似乎是國內某個女性明星說的。套用「人格」這個詞,會顯得「高大上」。其實是胡來的,瞎說的。

然後,當時我一個同行,就是中德班同學專門在小圈子裡問過:「這個,迎合型人格,到底是什麼東西?」然後當時內部圈子裡,相互討論過一會。

所以,對這個,大家聽聽就算了。

因為當時說這個的,是娛樂圈媒體,而且,是兩個明星。不是專業醫院或者心理諮詢室。那裡所說的話,能有幾分真實性?

心理學家總不可能衝上去跟外行辯解。自己的工作都忙不過來。

且當娛樂吧!謝謝你的邀請。


適度的討好是生存的方式,過度的討好是踐踏自己的人生。

真正喜歡和欣賞你的人,喜歡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討好他們的樣子。

討好型人格的根本在於自己的不自信,過於在意別人,而把自己的需求放得很低很低,脆弱而敏感,討好型人格並不是對你想討好的人真的有多喜歡,多重視,而是想通過這種方式獲得對方的關注,從而滿足自己內心的焦慮。

如果不討好,自己內心的焦慮就難以釋懷。

改變就是從決定改變的那一刻開始,就要去想辦法努力嘗試各種方法真的讓自己去變,去成長。要明白,改變對於有的人來說,用了5年,10年,對於有的人來說,是一輩子。

為什麼在感情中總是小心翼翼地討好對方Sindy的視頻 · 239 播放

壞處大不相同(網上可查)

改變,只能靠自已!


人都是利己的,除了聖人(當然沒幾個)幾乎沒有人可以做到不去求回報,你無底線迎合他人的結果就是你總有一天會翻臉。

討好型人格是因為原生家庭或者周遭環境中有一個特彆強勢或者強權的存在讓他不得不低頭,或者不得不屈從,離開這個環境會好很多,對你對別人都好!


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眺望油菜花田眺望油菜花田

討好型人格不懂拒絕,因為害怕給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而時時迎合。也很想知道該如何改變。


討好型人格不懂拒絕,因為害怕給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而時時迎合。也很想知道該如何改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