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幽門螺桿菌是傳染的。但是第一個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是從哪裡感染的呢?


第一個感染的真不好說,倒是記得有篇文章說百萬面前的野獸化石內都發現了幽門螺桿菌的痕迹,通過基因技術分析貌似是野獸吃了人類以後感染的………

一下是我另一個相關問題的回答——

幽門螺桿菌在我國總的感染率很高。基本規律是越發達的地區感染率越低,反之越高,這個醫療條件、生活水平、衛生程度高低有關,歐美的感染率比較低,目前主流研究胃病的發病根源就是這貨,有常規三聯、四聯、序貫等等療法可以徹底殺滅。

當然沒有胃病或不舒服,一般不考慮殺滅。因為目前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跟身體免疫等等有關,可以幫助人體建立免疫系統的閾值,也就是訓練免疫系統觸發的底線,盲目的殺滅可能會帶來免疫系統的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哮喘等等,尤其是幼兒,畢竟幽門螺桿菌跟人類的歷史比大多數文明建立起來的時間還要早。。。。。

都是靠回憶看過的文章寫,多有錯漏,最後請輕噴


第一個估計不好說,因為之前由於科技水平的因素,即使感染了也沒有被及時的發現。

據2017年國家癌症中心的數據,中國每年新發胃癌患者達68萬人,死亡人數達49.8萬。我國目前胃癌的主要病因就是幽門螺旋桿菌。

1963年,日本第一個提出早期胃癌概念,並在這一年呼籲全民胃癌篩查。40歲以上的高危人群,幾乎全做過胃鏡篩查。我國至今,大眾對於胃鏡檢查還持抗拒態度。胃癌的發生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只是其中一個主要的致病因素。只要響應國家號召,及早的去做幽門螺旋桿菌測試,有慢性胃病的,以及高危人群不要抗拒胃鏡篩查,胃癌就永遠不會找上門。


由於幽門螺桿菌被認為是多種上胃腸道疾病的致病因素,檢測並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自1982年幽門螺桿菌首次從胃鏡活檢標本中分離培養成功以來的20多年來,相繼開發了多種方法用於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診斷。依據取材有無創傷性,將幽門螺桿菌的診斷方法分為兩類:①侵入性的檢測方法:指依賴胃鏡取材的檢測方法。包括組織學檢測、細菌培養、快速尿素酶試驗、分子生物學技術等。②非侵入性的檢測方法:包括血清學檢測、糞便抗原檢測、13C/14C-尿素呼氣試驗等。

如果根據診斷方法的原理,可分為微生物學方法、血清學方法、尿素酶依賴技術、形態學方法和基因診斷。微生物學方法主要為細菌分離培養,該方法是診斷Hp感染的「金標準」;血清學方法主要包括ELISA檢測、酶免疫試驗、乳膠凝集試驗、Western-blot檢測等;尿素酶依賴方法主要包括快速尿素酶試驗、呼氣試驗等;形態學方法主要包括組織病理染色、塗片染色等;基因檢測可通過胃液或者胃黏膜組織進行檢測。

那有哪些方法教你預防幽門螺桿菌呢?

1、餐具消毒、分餐可預防

管好個人衛生,防止病從口入。如果家庭成員中有人感染幽門螺桿菌,一定要分餐,並用公筷、公勺盛飯夾菜,不要相互夾菜,餐具要定期消毒。同時,應盡量減少在外就餐。

2、不吃生食或太燙的食物

蔬菜、瓜果要洗凈或削皮,不吃半生不熟的食物,不喝生冷水。不吃太燙的東西,特別是火鍋、燒烤,以及酒和辛辣食物,它們會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

3、不要「口對口」喂飯

部分家長喜歡口對口的給孩子喂飯,或將食物嚼碎後再喂;或不自覺的用舌頭感知食物溫度,在餵奶前先嘗一口試試溫度,還有些家長還會跟孩子吃同一碗飯。這些習慣可能將大人口腔內、腸胃裡的幽門螺桿菌傳染給孩子。

4、及時洗手

飯前便後必須洗手,避免幽門螺桿菌傳播。

5、高危人群應定期體檢

到醫院體檢後,可通過胃鏡和碳13尿素呼氣試驗兩種方式,有效監測幽門螺桿菌。一旦確診,要儘快到正規醫院複診。幽門螺桿菌高危人群應每2-3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50歲以下的成年人,需每3年做一次胃鏡;50歲以上者,每2年做一次。

6、注意口腔衛生

建議使用一段時間漱口水和抑菌牙膏,修復口腔問題,經常更換牙具、口杯、水杯,不要混用,並且要經常蒸煮消毒。

哪些情況應徹底清除幽門螺桿菌?

1 消化性潰瘍;

2 胃黏膜相關淋巴樣組織淋巴癌;

3 Hp陽性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

4 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縮、糜爛;

5 早期胃腫瘤已行內鏡下切除或手術胃次全切除;

6 長期服用質子泵抑製劑;

7 胃癌家族史;

8 計劃長期服用非甾體消炎藥(包括低劑量阿司匹林);

9 其他:成人和兒童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淋巴細胞性胃炎,增生性胃息肉等;

10 個人要求治療。

關於幽門螺桿菌3個問題

1 幽門螺桿菌感染和慢性胃炎、胃潰瘍有什麼關係?

研究表明80%-90%的慢性活動性胃炎病人胃黏膜中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使胃黏膜炎症消退。此外,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病因。

2 幽門螺桿菌感染和胃癌有什麼關係?

雖然臨床及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幽門螺桿菌與胃癌有關,但尚無直接證據表明兩者的因果關係。正常人有相當高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但患胃癌者畢竟是少數,且相當部分的胃癌病人無幽門螺桿菌感染。因此,幽門螺桿菌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須的致癌因子。

3 飲食中哪些因素容易促使幽門螺桿菌感染?

1)經常吃過於酸甜、辛辣食物的人,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

2)有長期飲酒習慣的人,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這是因為飲酒一方面對胃黏膜形成刺激而引起損傷;另一方面影響黏膜血液供應而降低局部抵抗力,加重感染。

3)經常吃酸辣、辛辣、腌制的食物,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概率會增加,而且容易致癌,應該盡量避免。


無稽之談!

生意,懂不懂?

醫生說什麼都是真理,所以醫生就拿雞毛當令箭,把次要的東西擺上主要位置。

醫生也是做生意的,而且他們的生意更好做,他們利用你的恐懼和無知來做生意。

當你活在他們的生意里時!

誰最開心!

你的身體好壞和他何關?


是在胃裡進化而的,如果是外界的微生物很難有那麼強悍的耐酸性和生存性,以及強力的吸附力和觸手,越酸的環境其繁殖力越強,簡直就是專門為胃而生的。至於是哪個動物的胃裡進化成的就不得而知,也許熱帶雨林可以找到答案。


沒有看到可以解釋這個問題的證據。試著分析一下。人體內所有的細菌都是出生後從外界攝取進來的。幽門螺旋桿菌在自然環境中不多,偶爾接觸少量感染幾率很低。但是,總有人偶然間感染了幽門桿菌,而恰巧它非常適應人胃內的環境,因此在感染者胃內可以大量存在,隨後大量排出,在人際間廣泛傳播。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pylori,簡稱HP)是全球範圍內,有很高感染率的慢性感染性致病菌,他定居在50%以上人類的胃黏膜中,會引起慢性炎症,而這種炎症大部分是沒有癥狀的。但是,HP的感染者可能會繼續發展成為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瘤,甚至有胃癌的風險。

傳播方式:

通過共同進食傳染。

中國的飲食習慣是圍餐,既是大家圍在一起吃,餐具、食物常共用,這就為幽門螺桿菌的傳染創造了天然的條件。這也就是為什麼幽門螺桿菌感染通常都是以家庭和家族為單位的,因此歐美等分餐制的飲食習慣的地區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相對就降低。

兒童受到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影響最大,兒童期間感染了可能導致幽門螺桿菌攜帶終身,進而發展為慢性胃炎等慢性胃病,甚至為胃癌的發生埋下了伏筆。

所以爺爺、奶奶以及父母在照顧小孩的時候要注意將小孩的食物,跟自己的食物,區分開來。尤其要避免最典型的錯誤:將小孩的食物,在自己口中嚼一嚼,為了試一試溫度或者嚼碎了再給小孩吃,這樣無疑主動給小孩傳播幽門螺桿菌。

預防:

理論上說起來簡單只要不讓這種細菌進入口中就可以預防,但這能讓人群普遍感染的小細菌自然有生存的策略,那就是容易互相傳染。光自己預防幽門螺桿菌還不夠,家人同時治療、碗筷消毒、分餐、注意口腔衛生、定期換牙刷是預防該菌感染最關鍵措施。


謝邀。目前只知道Hp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從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分離得到的一種細菌,而它從屬於螺桿菌屬,這一菌屬從彎麴菌屬分離出來迄今為止也只有近三十年的歷史。至於第一個人如何感染目前未見報道。


胃腸道的環境!


遼闊的草原,大漠,原野,小溪。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