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通灵一回,薛宝钗和莺儿都说和尚给了两句吉祥话让刻在金器上,于是打造了金锁。宝钗后来宝钗因为薛姨妈说金锁是和尚给的,有玉的可配,所以宝钗远著宝玉。金锁到底是哪里来的?


认为宝钗的金锁是和尚所送,那是传统的谬误,由不仔细读书引起的。事实上作品中第一次提到金锁,就由莺儿之口说出:「是个癞头和尚给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

莺儿的话,上接的是宝玉的「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也就是宝钗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八个字,正好可与宝玉出生时口含玉石上「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形成对偶。

看懂了没有?和尚给的是个八字的吉祥语,要求把这八个字錾在金器上,而不是直接给了个金锁——和尚道士是出家人,「吃十方的」,要他们赠送贵重的金器,你是不是想多了?

薛家得到和尚这八个字的赠语,听从和尚的建议錾在金器上,于是特意打造了个金锁,让宝钗「天天带著」。

薛家富贵,宝钗曾对岫烟说「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只怕还有一箱子」。在这么多的「富贵闲妆」中,宝钗只选中金锁天天带,可见对它的重视。能引起宝钗重视的,当然不只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样普通的吉祥语,而是与之伴随的、和尚给的另外一个预言:「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

有人认为「金玉」之说,是薛家编出来的谣言。其实根本没有这样的必要。看看王夫人来往的道婆、尼姑有多少,也就可以猜到薛家有多少僧、道、尼众上门。这些负有「预言使命」的出家人,不知给了宝钗多少祝福,薛家要从中找出一两条符合自己意愿的,简直是太容易了。

好吧,「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是众多的吉祥祝福中,被薛家母女(也许还有当年的宝钗父亲)选中的。他们为什么要选中这一条,如此笃信?是为了宝玉吗?

胡说。如果想嫁宝玉,应该这么说:「和尚说了,这金锁对有玉的男子有巨大帮助,有玉的男子娶了有金的姑娘,就会听话、上进、爱读书……」这才会中贾政王夫人以及贾母的下怀。

可是薛家的说法是「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也就是宝钗需要一个「有玉的」男子作为丈夫——贾家是什么人家?宝玉是什么人?你需要,我就得给你?我有那么贱吗?

《红楼梦》中,有玉的并不止贾宝玉一人。北静王系著「碧玉红鞓带」,有玉;贾琏与尤二姐的定情之物是「汉玉九龙佩」,有玉;探春送给岫烟一个「碧玉佩」,也有玉。玉是贵族之家的一种身份象征,而不是贾宝玉的专属标志。

薛家母女为什么这么重视金锁?就是因为「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的预言,给宝钗的择婿划定了范围:必须是贵族之家的男子。

薛家母女为什么刚到贾府不久,就急著把这预言宣扬出去?因为依附于贾府,贾府对宝钗的婚事有一定的权力。岫烟与薛蝌的婚事,不就是贾母「硬作保山」吗?如果贾母也看中了一个贫寒的青年才俊(贾母本来是不太在乎贫富的),要「硬作保山」给宝钗作媒,薛家是接受、是拒绝,都免不了尴尬。

在贾母、或者其他人提出建议之前,薛家就用和尚的预言,为择婿划定了「有玉的」身份界线,就会避免很多尴尬。

而贾宝玉,只是宝钗可能的夫婿人选中,并不出色的一个。


那八个字应该是和尚给的。同时送了「冷香丸」的配方。这可参考莺儿和宝钗的话。莺儿说的是「是个和尚给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也就是说,那和尚并没有把这八个字錾好,需要薛家自己去錾,而且和尚说的是金器,并没有特指金锁。

如果和尚同时给了金锁,那直接说「把这八个字錾在金锁上」就是,何必泛指金器。而且,如果和尚给了字又给了锁,以莺儿的文化水平,肯定记住锁的可能性大。不会单独记住了字,而忽略了锁。再者,既然又送字又送锁,肯定字就在锁上了,这才能彰显天意,又何必字跟锁分开相赠呢!

宝钗说的是「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以錾上了,叫天天戴著……」也就是说,薛家自己錾上的!况且,和尚从来都是跟世人化缘,哪里有赠凡人人金子的先例?再想一下那和尚模样:「癞头跛脚……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这样的形象,能赠世人那黄白之物么。

再看薛蟠的话「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锁要捡有玉的来配,如今你见宝玉有那劳什子,自然行动护著他」,也就是说,这话是薛姨妈跟他说的,薛蟠没听说和尚说过这话。

但是,「冷香丸」肯定是薛蟠帮忙炮制的,如果和尚送配方的同时,也送了金锁和「配玉」的预言,薛蟠不至于连个影儿都不知道。

但是,如果和尚送配方的同时,送了文邹邹的八个字,以薛蟠把「唐寅」念成「庚黄」的水平,他是极有可能把这字儿忘记或忽略的。

而且,薛蟠这一席话出来,先是薛姨妈气的「浑身发抖」,宝钗更是哭了个晕天黑地,从这日黄昏,直哭到第二天早上,这应该是宝钗最伤心最情感外露的一次。

最后,这「金玉良缘」,薛姨妈原话是如何说的,书上一字未提。出现时就已经在贾府传的人尽皆知了,传播的奴才们揣摩主子心意,添点油醋,也是有可能的。


癞头和尚(茫茫大士)送的。(本文只探讨80回脂批红楼梦)

红楼梦宏观上是一个神话故事,这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是由两位神仙来完成的,他们就是癞头和尚和跛足道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他们是帮助思凡下界的一干人等渡劫的。

他们在红楼梦里是提纲挈领式的核心人物,也是安排宝黛钗命运的核心人物,他们的身份(神仙)代表著一种「天意」,对人世间的人类来说,就是所谓的命运了。

比如说,石头怎么变成通灵宝玉的?癞头和尚变的。

石头是怎么下界的?是癞头和尚带著它去警幻仙子那里,让神瑛侍者带著它去的。

警幻仙子处的一干人等下界之后,癞头和尚和跛足道士要做什么呢?

度化他们。

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这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红楼梦》1回)

道士在前80回里度化了甄士隐,贾瑞(送风月宝鉴),柳湘莲,都是和宝钗黛并无太多纠葛的人物。

和尚呢,他在宝黛钗的事情上做了哪些呢?

(1)对石头:将石头变成通灵宝玉,并且携带它去警幻仙子处随神瑛侍者下界。

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红楼梦》1回)

(2)对黛玉:度化黛玉出家,阻止黛玉见宝玉,因为怕他们造成「眼泪还债」的悲剧。

黛玉笑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才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红楼梦》3回)

(3)对宝钗:送冷香丸,送金锁,并且告知要有玉的配,暗示金玉良姻。

宝钗听说,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总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我先天结壮,还不相干。若吃凡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末药作引,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这倒效验些。」(《红楼梦》7回)

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红楼梦》8回)

(4)对宝玉:在宝玉梦中出现,告诉他金玉良姻,而不是木石前盟。

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红楼梦》36回)

由此可见,红楼梦里的三个关键人:宝钗黛以及象征爱情和婚姻的信物通灵宝玉,全部经过癞头和尚直接主动的接触和点化,他知道木石前盟必然是悲剧,所以才要促成金玉良姻,由于他的神仙身份,所以对于俗世中的宝钗黛三个凡人来说,这也可以看做是无可抵抗的命运。

说薛家自己造金锁,捏造金玉之说的,这是无视上面的这些作者设定,无视故事背景的想当然,有人说送冷香丸的叫「秃头和尚」,不是癞头和尚,这就是纯粹的抠字眼了,就单看书里面对癞头和尚的称呼,最起码有这么几个:「癞头僧 癞头和尚 癞和尚 」,有时候直接称呼「和尚」,比如宝玉做梦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他说是「和尚」,没说是「癞头和尚」,可是读者一看知道这指的是癞头和尚,总不能抠字眼说这个和尚,没有「癞头」两个字,就不是癞头和尚,是其他的和尚,如果这样阅读小说的话,那真的是抬杠了,是很无聊的读书了。

再比如说跛足道人,度化甄士隐的时候,作者说他是「跛足道人」,唱完好了歌,作者说他是「疯跛道人」,又说他是「疯道人」,度化柳湘莲的时候,说他是「跏腿道士」难道说「跛足道人」「疯跛道人」「疯道人」「跏腿道士」只是因为字不一样,他们竟然是四个不同的道人?这不是抬杠吗?而且,莺儿明确的说金锁是癞头和尚送的,难道有一个秃头和尚送冷香丸,再有一个癞头和尚送金锁?这么多不一样的和尚?

黛玉遇到过癞头和尚,宝玉遇到过癞头和尚,甚至连香菱小时候都被癞头和尚抱过,宝钗就不能遇到过癞头和尚?到了宝钗这里,怎么就变成捏造的癞头和尚了?说得难听点,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双标党吗?

癞头和尚度化黛玉出家,阻止宝黛相会,癞头和尚梦里告诉宝玉金玉良姻,那么癞头和尚送给宝钗一个金锁,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说到底,红楼梦是一部神话幻想的小说,是一部虚构的艺术作品,理解书里的人物故事,首先要按照作者的思路,按照小说的整体布局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特别是故事背景设定,它是神话,不能按照现实情况来分析理解,比如林黛玉前世是一棵仙草,变成人了来找贾宝玉,癞头和尚在她三岁的时候还去她家,跟她聊天,按照现实逻辑,这不是瞎扯吗?按照现实逻辑,林黛玉难道有什么阴谋?黛玉还跟贾府里人讲这个呢,大家也听得跟真的一样,贾宝玉去太虚环境,又听曲又看跳舞的,这能在现实世界发生吗?宝玉一出生就吐出通灵玉,上面还写好了字,按照现实逻辑,这不是瞎扯吗?按照现实逻辑,贾家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编造出来的这个故事?其实这些本身就是作者的一个故事设定,一个神话故事,脱离了这个大前提,是很难理解到书里的人物和情节的。


金锁是否真的是癞头和尚送的,可能性比公鸡下蛋还低。当日甄士隐神游太虚幻境,碰到一僧一道准备下凡度化几个凡人,积点功德。度化就是劝人脱离红尘,出家为僧。姻缘呢?废话,都想著美好姻缘,谁还肯出家啊?

这癞头和尚去管宝钗的姻缘,看来有了被人砸招牌的觉悟啊,柳湘莲第一个就不会放过他:「你个秃驴,骗我出家,怎么不给我配个好姻缘?」

癞头和尚:「阿弥陀佛,给你配个好姻缘,老衲度谁去?度个鬼啊!」

柳湘莲:「宝钗呢,你为什么不度化她,反而管她的姻缘?」

癞头和尚:「阿弥陀佛,那年薛姨妈去庙里祈愿,为了宝钗的姻缘一下子舍出十万两银子,十万两银子哪!老衲的领导坐不住了,就逼著老衲做这砸自己招牌的事……」

柳湘莲暴起:「你个见钱眼开的死秃驴!」......此处略去暴力情节若干字。

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就算金锁真是癞头和尚送的,要是薛家没有金玉相配的想法,他们也不可能亮出来在荣国府里到处宣扬。这个金锁太刻意了,让人知道的话,宝钗的脸往哪儿搁?薛家毫无顾忌的把金锁亮出来,说明了一件事,他们已经打定主意,要奔著「玉」来了。

宝钗才多大啊,薛家就迫不及待的推出金玉良缘的论调,挺著急的。不对啊,他们刚来的时候说的明明白白,为的是送宝钗进京待选。贾母和贾政一听是进京待选,他们想了想,不管选没选上,选完了薛家总要回去的,一共也没几个月,让他们暂时在荣国府住下吧。

没想到薛家一住下来就不走了,说好的待选也没了下文,他们反而拿通灵宝玉做起了文章。这下都明白了,原来待选是薛家放的烟幕弹啊,他们真正的目标是宝玉。

王夫人内心冷笑:「哪是我妹妹的主意?是我的主意好不好。没办法,不找个待选的借口,他们没法住进荣国府,总不能告诉大家说住下来就不走了啊,这成什么样子,他们在京城又不是没有房子。宝钗这丫头我看著就喜欢,非让她做我儿媳妇不可。可恶的黛玉,第一天来的时候我明明警告过她,要她离我儿子远一点,她居然当成耳边风。有那个老太婆给她撑腰,还真拿她没办法,有点麻烦。不行,我得想个招。」


打造的


配合金玉良缘,曹公说我咋写你就咋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