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不是由滿族統治中國,假設是明朝,沒有什麼八旗鐵莊家來花錢,中國是否有機會在 利用一戰崛起,利用二戰分蛋糕,最後因為中產成熟步入健康的資本主義民主發達國家?或者說至少給未來的共和國留下比較好的工業基礎,讓中國追趕的更快?


我的答案是不可能。

一、為什麼19世界我們會失敗

19世紀中國之所以敗得那麼慘,敗得那麼徹底,最根本的原因是整個社會已經全面潰敗,從上至下的全面潰敗。

舉個例子,在嘉慶晚期的一年,他去祭掃東陵,路上兵部尚書突然向他奏報,帶在身邊的兵部大印不知道被誰偷走了。皇帝大為震怒,部印失盜,不但不成體統,而且也極為危險,試想皇帝外出其間,如果發生意外,皇帝都沒辦法調兵遣將。皇帝下令調查,調查的結果更讓人喫驚:大印居然是三年前就丟了,一直被隨從的司員隱瞞到此時。雖然百般鞠問,最後此事仍然沒有結果,不了了之。

嘉慶二十三(1818年)年武科考試後,皇帝按慣例為武進士舉行傳臚大典。這一天皇帝起了個大早,早早就位,隆重的典禮按時開始,可是第一名和第三名,也就是武狀元和武探花卻怎麼等也等不到,大典只好中止。事後一調查,原來是太監忘了開宮門,武狀元和武探花四處找門,也沒找到……

雖然一再發生行刺皇帝、殺入皇宮的事件,可是宮門門禁這個小小問題怎麼也解決不了。嘉慶二十四年(1819)四月,又有一名普通老百姓,乘守門者不當班,潛入紫禁城,一直走到內右門,深入大內,才被太監發現。

有一次皇帝出門散步,發現大宮門外居然有人放羊,這些羊羣就在皇帝眼皮底下悠然自得地漫步喫著「御草」。宮門鹿角之上,有人乘涼閑坐,不遠處樹林裏有小販們舉行野餐,席地喝酒喫肉。皇帝一追查,原來這些羊是太監們養來換外快的,那些小販都是太監們的朋友,想來看看皇帝住的地兒是什麼樣。

皇宮內部的守禦尚且如此鬆懈,更何況其他地方呢。可以看出,進入十九世紀後,清政府實質上已經失去了統治能力,各級官吏雖然聽從中央號令,但是消極怠工,翫忽職守。事實上,絕大部分官員腦子裡裝的已經不是如何報效朝廷,而是怎麼借著官位撈好處,這也是為什麼貪污屢禁不止的原因。

二、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說我沒有本事將這個原因徹底講清楚,想徹底弄清這個問題,還是要讀一些政治理論書籍和歷史書。這裡我推薦一本書,福澤渝吉寫的《文明論概略》。

福澤對皇權有這樣的觀點(大意):在皇權社會中,軍國大事、國家戰略是皇族和大臣制定並執行的,普通老百姓並不需要對這些東西操心,安生的過日子、聽命令就行,為國犧牲、鞠躬盡瘁等這些行為應該是社會精英的責任。這種做法實質上是不讓老百姓對自己的國家負責,長此以往,老百姓對政治沒有了興趣,對國家民族這樣的概念也就沒有了認同感,換而言之,既然都是過日子、聽命令,那麼誰是統治者都一樣,老百姓自然也就不會對國家負責。

福澤的這個觀點比較簡略,有疏漏,但大體是對的。一國的皇帝和各級官員,越是盡心竭力,其實越是在把權力握在自己手中,老百姓也就越覺得自己不是國家的主人,所謂皇帝勤政愛民,從另一個角度講,是把普通百姓當成了沒有思想的動物。這種做法的後果其實在鴉片戰爭中體現的很明顯:部分清軍在遠程射擊的時候尚能抵抗,一旦進入肉搏則四散奔逃,無它,沒有為國而戰的榮譽感,更有甚者,一隻千餘人的軍隊,陣亡數人就崩潰了,僅用「膽氣不足」也很難解釋,原因就在於這些人也就是當兵混口飯喫,國家民族與其沒有什麼關係。此外,有老百姓為英軍引路、提供給養的說法,也可以看做佐證吧。

福澤的另一個觀點很好玩,他認為越是上古時期,聖君明君就越多,越是近代,明君就越少,這並不是因為人性變了,而是人民普遍開化,民智漸開的緣故。福澤在他的書中沒有給出更近一步的論述,我在此試著給出一個解釋。

我們以明末東林黨為例,試著解釋一下。明末崇禎時期,由於缺錢,屢次希望開徵商業稅,但是由於東林黨的背後金主是江南富商集團,故東林黨屢次反對,其理由不外乎「不與民爭利」,此外還有礦稅的問題。這就導致稅負只能落在普通農民頭上,再加上各級官吏層層盤剝,使得底層人民的負擔過重,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在東林黨人編的書,寫的文章當中,東林黨自然是正義的一方,其反對徵商稅、礦稅,自然是為民請命,相對應的,對萬曆、崇禎自然少不了加以鞭撻。當然這裡只是大概略談一下,我們回到主線上來。還是講為什麼越是近代,明君越少。在上邊的例子裡面,由於社會的發展,形成了新的利益集團(江南富商),其擁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東林黨),對不符合自己利益的行為(徵商稅),加以反對、攻擊。換而言之,由於近代社會利益方增多,皇帝想推行一個新的舉措,勢必會觸犯其他人的利益,上古時代,有能力發出輿論的人不多,自然是一片褒揚之聲,到了近代,輿論主體增多,皇帝得罪一個集團,立馬就會招致這個集團的輿論攻擊,譽滿天下的同時,勢必毀滿天下,故而基本沒有明君。這裡,也請諸位思考一下,為什麼對康熙的讚譽就這麼多呢?呵呵。

實際上,為什麼皇權會被民主共和所取代,也是這個道理,社會發展了,新的利益集團要發出自己的聲音,社會越發展,利益集團越多,皇權已經不可能對整個社會做到有效控制,如此一來,皇權旁落,民主共和是必然趨勢。

晚清的發展歷程也說明瞭這一點,鴉片戰爭後就是太平天國運動和洋務運動,鎮壓太平天國的行為導致漢人士大伕力量的崛起,洋務運動則使開明士紳、富商勢力崛起,清政府最後被北洋政府取代,而北洋系的基本構成就是以上政治力量。

三、皇權不可能帶領中國走出困境

中國由於人口眾多,領土廣袤,但凡出現一個有能力的人,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並不是難事,中國這種現實決定了中國的政權不可能控制在一個人的手裡,勢必會形成多股政治力量角力的形勢,而適應這種形勢的,只有組成一個民主共和的政府,體現社會各階層、各地域、各行業的利益,纔能有效的對整個社會做到有效治理。應該說,中國走到今天這一步,是有其歷史必然性的。
不會,黃仁宇的書未必全對,但也差不多。
對於中國這個大陸型農業國家老說,小農經濟和中央集權幾乎是必然的選擇。何況明朝從宋元以後再次趨向保守。

SO,如果不是統治者未卜先知知道將來西方會發生工業革命,中國會被按著暴打,那麼就不可能放棄小農經濟和中央集權去追求資本主義。


看看世界上比較相似的國家,德國的威廉加俾斯麥,俄國的彼得大帝,日本的明治維新。這三個國家都可以是中國的模板,但是中國都沒走。其中彼得大帝和康熙基本在同一時期,而當時中俄兩國的情況也可以說是比較相似的。但是之後的發展確實截然不同,所以說中國的落後其實是始於康熙的。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兩次戰敗,其中二戰後失去了包括東普魯士在內的大片土地,並且長時間分裂,現在統一以後,國內依然有東西矛盾之類的問題日本發動了二戰並戰敗,成為唯一嘗試過原子彈的國家,現在國內還有外國駐軍,還在為成為正常國家而努力。俄國,在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之後,也終於失去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對於俄國來說可比外蒙,臺灣對中國重要的多,至少相當於中國失去了東北和華北吧(其實德國失去東普魯士也基本類似,使得這兩個國家再也沒有成為全球性大國的機會了)。所以,從今天回顧歷史,到底那條路更好,其實並無法給出唯一的答案,而歷史就是這麼的有趣,也就成了我們如此熱衷於歷史的原因。
給題主 推薦一本書《萬曆十五年》看完就能解釋這個問題了
不能,因為當時列強是拿大半個地球來和中國競爭。至於日本在近代的發展,其實中國學不來。日本在日俄,甲午,抗日三場戰爭的結果可以說明一切,前兩場戰爭對日本來說兇險得多,但是他們贏了。這中間起決定作用的並非日本人或中國人,就像現在朝鮮半島的分裂,起決定作用的並非朝鮮(韓國)人一樣。認為中國在近代可以像日本那樣發展的人,其實內心還是天朝上國世界中心那一套,而看不到那個時代東亞只是世界的角落,發展嚴重受到外部影響的事實。同時,我覺得理解中國的近代史,拿日本參考還不夠,也可以看看土耳其 如何評價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