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談一下黑格爾對實體的理解,順便從他的意義上講一下我對實體的理解。

黑格爾認為,實體是建立在本質關係基礎上的一種整體關係。首先,這個整體的建立是以本質為核心的整體,也就是說,以本質為核心的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本質作為同一性也就是普遍性,是絕對的本質,在這個同本質相區別的其他實有就成為一種非本質的東西,這種本質的映象同這個本質造成區別。在這個對立中本質的和非本質的東西就統一在這個關係體中。這個關係體經過辯證的運動(整體被區分為整體和部分,被區分為內因和外因,再後來建立起以本質為核心的因果關係和相互作用關係。)建立起來的統一體就是實體。實體過渡到概念,概念發展到理念,理念就是自在自為的實體和概念的統一。

實體的定義來自亞里士多德,後來斯賓諾莎的實體主義也非常的出名,還有萊布尼茨的單子論實體。

提出實體這個觀念主要的目的是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自在性,一個是自為性。作為一個整體,是所有屬性的承載著,所以就能作為自在性的根源,同時,實體又能作為主體,體現自為性。這兩個問題,其實還與一個最重要的一個實體「絕對」相關。這個絕對就是上帝。

黑格爾之認為在實體這個關係下,是不能完美解決必然性和人類自由的問題。也就是說,必然性和自由的協調問題。這個問題要放在理念下面才能解決。黑格爾將精神作為概念的本質,將精神的運動作為實體自為性的源泉。這樣初步解決了我們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是怎麼來的,為什麼這樣這幾個基本的問題。

應該說,黑格爾對實體這個概念的理解是非常獨特的。他認為在人類精神世界中有三個最重要的實體,一個是家庭,一個是市民社會,還有一個實體是國家。且在現代國家中,國家實體是統攝家庭和市民社會的。他這個說法被馬克思進行了批判,引發了馬克思最重要的結論:「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據此提出了社會存在這樣一個嶄新的實體理論。正是這個嶄新的認識奠定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


本體論是對世界的本質、萬物的本源的研究。本體論苦苦追尋的就是本體。而對本體的追求,其實就是試圖將所有的科學、經驗、超驗等認知匯總到一起,對世界本源得出一個最終的、最徹底的、統一的解釋。也就是終極的永恆真理。

本體論的這個出發點,就決定了本體論的歸宿:

一、人類的經驗和認知無法窮盡,本體論本身包含著對本體的否定;

二、本體論追求唯一解釋,本體論具有天然的排他性;

三、本體論追求的本體,只具有思維指向性,而不具有實體指向性;

四、本體論的最終解釋,直指思維的邊界,語言的描述將成為障礙;

五、本體論是對思維的終極關懷,是推動人類認知的核心張力;

出於篇幅的限制,作者不再對以上的五點進行細緻的解釋,但是卻希望讀者能夠認真的思考以上五點,或者在讀本體論著作的時候,時刻提醒自己以上五點,事半功倍。

在了解了本體論的概念後,我們就可以走進本站的主題了。作者分別摘取了如來藏、道和絕對精神三個本體論的經典概念,來帶領大家深入淺出的融匯一下不同文化中的本體論,進而激發讀者更深一步的思考。

1、如來藏

如來藏是佛學概念,是禪宗參禪證悟的標的,一念慧。

如來藏「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如來藏是有情的第八識,是眼識丶耳識丶鼻識丶舌識丶身識丶意識、意根等七識的具有依。

眾生皆有佛性,即指如來藏。

阿賴耶識丶異熟識丶無垢識,指的都是同一個心體,即如來藏。

佛是對人境的透視,也是對自我的反觀。以相為法,我覺即空。對如來藏的超級體驗,在語言表述的範疇以外。

2、道

道,變化之本。

道,不生不滅,無形無象,無始無終,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過而變之、亘古不變。

道的定義,就是世界的本源,所以不可以證實或者證偽。

道,可以是軌跡,也可以是規律,也可以是場所,也可以是推動力,但又都不對,因為道的指向也是沒有實體性的,我們不要忘了我在前面論述的本體論五個歸宿。道在這裡就只有思維指向性。

3、絕對精神

絕對精神,萬物最初的本源、內在本質。

絕對精神可以自我展開、自我實現。

絕對精神獨立於所有個體,是思維與存在的統一,不再剝離心與物,自我和對象在絕對精神裡面融為一體,或者用一體兩面更確切。

絕對精神的概念,還是在神性的框架內理解世界,所以讀者如果讀此類著作,一定要記住這個先決條件。所有的現象,用絕對精神的眼鏡看,本質上都是精神的。

如果要理解絕對精神,請務必牢記作者的下面這句話:本體在尋找和重建自身同一性的過程中,揚棄了自我與對象之間的一切差別,進而將完全展開的人類精神卷積為普遍神性的絕對精神。

有興趣的讀者,建議可以有步驟的泛讀一下如來藏、道、絕對精神的相關著作,以便於可以對一些本體論有個實質性的接觸。

那對上面三個概念有了認知之後,我們就需要思考問題啦,以上三者都宣稱是世界的本源,那麼

1、他們是否是一種事物的不同指稱呢?

2、他們的區別與聯繫是什麼呢?

3、如何更進一步的理解他們?

所有的本體論,都需要先信,因信生義。

所以在讀到本體論的著作的時候,就給我們指明了一個基本方法。先接受,是走入本體論的前提。

用如來藏的角度來看,意識與物質都是法相,法相會變化,變化的東西不會成為本體,如來藏指向的是空之外的真,即無執。所謂的四大皆空,距離如來藏還很遠,因為四大皆空的境界,還是在執空,空空為真境。

用道的角度來看,意識和物質具有本質上的同一性,都是道的演變形態。道所理解的本體與如來藏從本質上有區別,道並沒有指出本體本身,而是直接定義為了本體本身。道充分的接納變化,這種對變化的根本認可,本體在時間和空間的維度上不再受到任何拘束。

用絕對精神的角度來開,自我與對象雖然可以精確剝離,但確實本體的一體兩面。絕對精神這個概念的提出,其實是借用了一部分道的思維,即充分的接納變化。但是絕對精神的精妙,又在於對絕對精神的定義,其認知建立在邏輯的最遠端,在邏輯的最遠端,物質和意識都是精神現象。

希望讀者讀到這裡還沒有暈,那我們接下來對本站的內容進行一下簡單的總結。

本體論是一切思維的出發點,也是所有學問的根基。不論是印度哲學、中國哲學還是西方哲學,都遠沒有建立一套高度自洽的本體論。因為本體在理性之外,而又是理性的根基,試圖用理性的翅膀飛到本體的天空,還有著一層難以逾越的邊界。但如來藏提示我們可以用禪悟的直覺認知能力,突破知性而到達本體界;道提示我們可以用思維隨意變換空間與時間,來突破物對心的桎梏而到達本體界;絕對精神提示我們可以用邏輯的無限制延伸,來找到物質與意識的交匯點從而到達本體界。

但是這不是全部,也不會是最完美解決途徑,愛思考的讀者可以順著這個方向深入思考一下,在評論里留下你精彩的觀點吧。


實體

就是

一般抽象意義的存在。

(與存在不同,實體更強調從存在剝離出來的本質,但是又不局限於屬性等等可以被明確表徵的內容)

反正玄學。

一般來說,實體(substance)與存在(being)可以通用。

(不保證絕對的學術正確)

(PS:知乎哲學板塊感覺新人越來越少,我也要基本上不回答專業問題了……慘)


謝邀!實體是指現實中實際存在的物體或物質。

因受認知局限(還有很多未知)和空間局限(我們並不了解其他空間)及感知誤區,人類通過個體感知或各種儀器設備的幫助所發現並定義的實體,在哲學描述方面並不是完備的。


1、百度:實體 substance 實體 entity

2、這個說法來自於國人,yes 與 no 之間,鄙人認為是錯誤的;

3、只能 yes 不能絲毫的 no,自然語言 things 甲a =a 乙 entity 邏輯語言同一律;

4、事實&>思想&>科學&>物理&>

-----自然語語言things兩序列甲 a 化繁=為簡 a 乙 entity 邏輯語言同一律;

5、物質&>生物&>動物&>人物&>

6、雖然,甲a=a 乙 ,依然各是各的是非,不能互相代替或混淆,而,實體 substance 實體 entity,國人顯然是把兩者混在一起的。

========另:涉及 substance 與 entity 還有兩個問題:

甲:黑格爾,substance as subject 以及 entity as subject,

1、substance 與 entity 它們兩個全都=subject主詞:

2、如substance=蘇格拉底 s 主謂 p 白人;

3、如人是實體 entity,實體 is 什麼?

4、則 entity 實體與人= s 主謂 q 文字!

5、這事兒還可以扯到 exist 與 entity ,同樣的邏輯原理。

乙:亞里士多德,primary substance 與 secondary substance;

1、primary 屬主次種 substance, secondary 種跟隨屬 substance;

2、最好把「主次」放一起說,primary 屬主次種 secondary ,

3、詞根 ary 涉及本體論,鳥籠里的鳥如鯤鵬,天堂路上飛來飛去,暫不細說;

4、"種&次」 ;

5、可見 substance 可種可屬,可主 s 可謂 p;

6、當 substance 作為 subject 或 species時,「物質」等語義可在謂詞 p 或 genus 屬這兒表示。

========鄙人與國人的說法相距甚遠,或可解決紛紛擾擾的西方哲學問題?


這個概念很寬泛,但百度百科的定義還是蠻準確的————

實體本質、具體事物、個別主體、現象的支持者等意義,其含義一般是指能夠獨立存在的、作為一切屬性的基礎和萬物本原的東西。

以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