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如果早点杀了小丑,什么事情也没有了。他为了不杀人,然后使更多人因此而死,我认为这种原则超级蠢,因此我无法对蝙蝠侠感兴趣。

小丑呢?我看到他做了很多事,他可以让很多手下为他卖命,他可以随意逃出监狱,他的阴谋经常得逞,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他能找到很多手下,为什么他能逃出监狱,他从哪里知道的许多信息,他明明技术,金钱全都没有,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他不爱钱,别人凭什么为他卖命?他之所以做到了,是因为导演编剧强行开挂,而不是小丑这个人很强。

由于我看不到小丑怎么做到的,这让我感觉小丑这个人物很假,全靠开挂,我也无法对小丑这种人物感兴趣。

感觉整部电影完全没有逻辑,就是小丑做到了各种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是过程全都不讲,就是小丑做到了。


蝙蝠侠黑暗骑士里蝙蝠侠没有严格的不杀原则啊,只有最后没选择杀小丑。

在此之前蝙蝠侠没有杀小丑的机会和理由,唯一一次抓到小丑必须从小丑嘴中掏出瑞秋和哈维的下落。

你说的小丑开挂问题,电影里小丑是第一次出现,他抓住了人心的原始冲动,知道那些人想要什么。

第一次抢银行,利用人的贪心,让他们狗咬狗,与此同时他抢的黑帮的银行,被抢了第一时间并不是报警,给了他充足时间逃跑。

后来去黑帮会议也是,他知道这群黑帮想做什么,想蝙蝠侠死,他给他们这个,而这帮黑帮胆子都被吓破了,所以小丑要让他们相信。

接下来小丑搞死了肯定不会相信自己的,开始暗杀人,逼蝙蝠侠摘掉面具。

这时候的黑帮大佬已经相信小丑有搞死蝙蝠侠的实力了,开始和他合作,给他黑帮能给的一切资源。

这时候小丑已经控制了整个黑道。

从这就能看出来,为什么有人跟著小丑,因为小丑知道这群人想要什么。

而漫画中后期的小丑再次出现,几乎黑帮是不会和他合作的,因为都知道他是疯子,所以他带的也都是疯子。


转自豆瓣用户Evarnold2008年10月11日所写的影评:《当阁下望著深渊时,深渊也在望著阁下

当阁下望著深渊时,深渊也在望著阁下?

movie.douban.com图标

文章很长,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各方面的评析很专业,也有评者自己的理解。对大佬膜拜再三,望读完

原文转载如下(侵删)

当阁下望著深渊时,深渊也在望著阁下

老师从小教育我们,要开展批评,先要先开展自我批评。于是在剖析《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之前,我先剖析我为什么看枪版。

——————我是自我剖析线——————对于很多大陆影迷来说,等待《黑暗骑士》的到来(不论以何种形式)或许是2008年最主要的功课。DVD貌似要等到12月上旬,而院线放映更如浮云,从网民到媒体,几乎都认定引进无望。我至今仍然妄想此片的意识形态问题可以通过不伤筋动骨的方式解决——如果你看过6年前的《天鹰战士》,你就一定知道我们引进方的滔滔胆略和无影剪刀都是世界一流的,没有之一——《黑暗骑士》进不了,那可以翻身变成《黑鹰战士》嘛;今年名额满了进不了,明年还有希望嘛。然而,「漫长等待」会产生一个比「无法引进」更可怕的问题。爆炸的资讯不断地让剧透侵蚀著我们的眼睛,夸张的好评率更无限堆高了我们的期待。我真的害怕重蹈几个月前的覆辙:经过整整8个月的漫长等待,当我憋到真正的《EVA新剧场版》DVD入手时,却早已知道电影所有细节和惊喜了。古人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不断的小规模的剧透,最终会让人泄气。于是,我决定不等年底的什么DVD版蓝光版双碟版终极版了,也不等明年如同浮云的《黑鹰战士》了,望穿秋水,就看枪版!!!

很幸运,事实证明,TDK(我坚信这部电影值得用3个字母替代,如同T2)不是一部需要靠蓝光碟或D9来彰显自己价值的电影。

——————我是数据线——————请先坐好并系好安全带,让我们看看TDK在今年夏天创造了哪些影史纪录:最高午夜场票房(18.48m);最高首日票房(67.16m);最高周日票房(43.59m);最高首周末票房(158m);最快破亿(2天);最快破两亿;

最快破三亿;

最快破四亿;最高四天票房(182m);最高IMAX巨幕影院首周末票房;最大开画放映规模(4366家影院);最大放映规模(4366家影院);IMDB一度长时间排名第一(现第三,其实这才是最轰动的纪录);烂番茄网站好评率95%;雅虎网站用户评分A……

……

……以上是我整理的资料,是不是看得眼花了呢?不要紧,最新的数据是:TDK北美票房以5亿美元收官,这意味著,如果仅以北美票房论英雄的话,有史以来能压住TDK的电影就只有一部了:那就是神话般的《泰坦尼克号》。什么蜘蛛侠、加勒比海盗、史瑞克、星战、指环王,统统由大象成了蚂蚁!而《泰坦尼克号》收6亿神话用了整整10个月,TDK收5亿只用了2个月不到!况且一定要考虑到时代的变化,十年前《泰坦尼克号》一片独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21世纪,电影无论如何坚挺、度过首周就会不举,而TDK又选择暑期档上映,意味著面临的都是航空母舰级别的竞争,在《功夫熊猫》、《WALL-E》、《汉考克》、《钢铁侠》、《通缉令》等暑期超级巨片重重的夹击下仍能如此唯我独尊、强奸群雄,这已经不能用「成功」或者「火爆」这些常见的辞汇来形容了,这简直是「逆天」,简直是「瘟疫」!就连小布希,来参加咱中国奥运会开幕式时,下飞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看了蝙蝠侠了吗」,弄得我方接待官员一时反应不过来(这个细节随后再谈)。所以,如果身在大陆的你还没看TDK,那么赶紧买张枪版尝个鲜吧,只有一个要求:要买封底有「优秀中文字幕」字样的枪版。等你看好了,咱们再回来聊。——————我是剧透线——————本文的题目是尼采说的:「与魔鬼搏斗者要小心自己在搏斗中也变成魔鬼。当阁下往深渊里看时,深渊也在注视著阁下。」这著实是TDK最好的注解。【动机·代价】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坚定信念是: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但是我们从来不知道动机为甚、代价几何。同样地,纵然电影世界塑造了那么多正义的英雄,但也鲜有电影能好好探讨英雄的立体面。我们大陆电视剧一度是这样理解立体角色的塑造的:好人,那么写一点缺点副线,比如粗心、冲动;坏人,那么写一点优点副线,比如优雅、孝顺……很多电视剧的所谓的立体角色都是这样来塑造的。其实这种破坏故事节奏的做法有些舍本求末,这当然比以往单纯塑造高大全的人物要进步,但也并没有高明多少。真正一流的角色,不害怕被写得高大全,因为编剧不是简单地组织故事写他的优点和缺点,而是把他放在一个同样真正一流的故事里面,让他受制于故事的前因,让他承担起故事的后果。一句话两个词:「动机」和「代价」。

这条法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看看漫画英雄电影更是这样。《超人归来》为何屡受诟病,因为超人在故事里没有受制,没有承担,更没有付出代价,他就是去做他该做的事情而已,所以这种老派电影翻拍到现在仍不革新的话,就显得平淡无味。《蜘蛛侠1》被骂很傻,因为小蜘蛛硬是为了体现「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而承担失去叔叔的代价,其实叔叔死亡的情节和故事主线没有关系。《蜘蛛侠2》口碑有所上升,也就是因为在续集里小蜘蛛失去能力后有所担当,并把这个作为了故事的情感主线。《钢铁侠》为大家制造了如此大的惊喜,也是因为编剧让托尼斯塔克这人的性格决定了故事的命运,而不是用多余的故事来展现托尼的性格,而托尼这唧唧歪歪的人为何如此讨人喜欢,就是因为一开始他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复仇的动机驱使著观众恨不得亲自帮托尼一把。

动机,和代价,是电影征服观众的不三法宝。所以,在讲TDK的代价前,还是有必要把BB(即前一部《蝙蝠侠诞生BATMAN BEGINS》)的动机讲清楚。BB的突破在于,它不是在讲蝙蝠侠的故事,而是在讲布鲁斯韦恩的故事。所以,BB在新世纪成功了。其实,蝙蝠侠在美国诸多英雄中是最与众不同的——他不像超人那样能打飞机,他不像蜘蛛侠这样能四处乱射,他甚至没有钢铁侠的造人才华……但是,在漫画英雄大乱斗里,蝙蝠侠是最强的,甚至能打败超人,凭什么?他赢在意志!赢在技巧!赢在黑暗!蜘蛛侠还只是个小屁孩儿,超人也不过是个娇贵的理想主义者,钢铁侠更是喜欢任著性子胡来。唯有蝙蝠侠,用肉身去抵挡子弹,用意志去抵抗伤痛,用大义去对抗邪恶。君不见,蝙蝠侠与对手搏斗的常用技巧之一,是抱著对方一起跳楼啊(他痛恨枪支,自己从不用枪,夺来的枪也迅速拆解,这些细节在TDK里都有充分的展示)!如果说他有什么超能力,那就是忍受疼痛的能力天下第一了。这位天底下最帅、最富、最善的公子,每一天晚上都是赌著自己的命啊!他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以往的旧版四部蝙蝠侠电影(两部蒂姆伯顿,两部乔舒马赫),从不在动机上给予答案。这就是为什么诺兰拍的BB让我那么爱不释手的原因:BB成功回答了这个「动机」,因为蝙蝠侠首先不是蝙蝠侠,而是布鲁斯韦恩。身为一个平凡的人,年纪尚小的他目睹双亲被强盗枪杀,当时的他心里只有恐惧和憎恨。他发现,害死自己双亲的不仅仅是那两颗子弹,也不仅仅是那个开枪的凶手,而是逼迫那凶手弃善从恶的黑暗社会。他单刀赴会直面哥谭市黑社会老大,却被侮辱得狗血淋头,于是明白:黑暗势力是他这种从小在温室长大的公子所无法理解的另一个世界。于是,布鲁斯韦恩做了一件我认为非常有种的事情:隐姓埋名,云游四方,融入黑社会,一方面切身体验当一个恶人是什么感觉(这使他看待善恶更透彻),一方面四处学习对外搏击、对内修心的技术(BB中是忍术)。当他学成归来,回到哥谭市,看到百姓仍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深知自己亿万富翁的身份或许可以让穷人有所温饱,却无法给予他们希望。一个凡人,一个肉身,其作为是有限的;哥谭市需要的是一个图腾,一个希望。于是,蝙蝠侠诞生!布鲁斯韦恩有他的理想和抱负。他的初级目标,是为了避免他父母的悲剧在百姓身上重演;而他的终极目标,就是为哥谭市带来长久的和平,不再需要蝙蝠侠行侠仗义。BB的故事,基本就讲了初级目标的达成:警匪不再狼狈为奸,人们生活有了希望。看到这里,BB为新的蝙蝠侠电影系列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我们松了口气,觉得这样一个圆满的结局,恐怕让续集没有什么新意可供探讨了。我当然错了:与旧版的四部浪漫主义蝙蝠侠比较来说,BB的确已经相当现实主义了,但是对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来说,BB离他心目中的那个蝙蝠侠还是很远。或许他认为现实中真的有蝙蝠侠这样的存在。这一点稍后再表。往细里想,BB只把把蝙蝠侠的问题探讨了一半。它只说明了动机,却未说明代价——当然,如果你硬要说先前的修行和双重生活就是代价的话,那还是去看蜘蛛侠之流的儿童片。蝙蝠侠的光明属性在于动机,而黑暗属性在于代价,所以诺兰把探讨代价的重任移交到了TDK的手上。「黑暗骑士」的题中应有之意,便是「黑暗代价」。很显然,蝙蝠侠的故事如果放在现实社会,那就远远没有BB那么简单。《十万个为什么》说,蝙蝠一旦被打在地上,就没有办法再飞起来。诺兰就很乐意把做这个实验。为了达到强烈的现实感,诺兰将TDK里哥谭市的取景都在放现实都市中拍摄,甚至指名道姓地把一条支线放在了香港。哥谭市褪尽哥特的光芒,哪怕是BB中的轻轨线都了无踪迹。在这个完全写实的城市环境里,用完全现实的眼光去考察的话,蝙蝠侠这一存在就显得尤其荒唐可笑——我们不就整天笑话他把内裤套在头上么——所以,让他付出代价就更顺理成章。在这部伪现实主义电影里,市民们不再是简单的群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圈子和立场。有人认同蝙蝠侠,有人COSPLAY蝙蝠侠,有人诅咒蝙蝠侠是藐视法律的私刑者,就剩人肉搜索蝙蝠侠了。当小丑声称蝙蝠侠不自首的话,每天都会杀一个无辜的市民时,每一个市民都抓狂了,不去诅咒小丑,而将矛头指向蝙蝠侠。当无能的个体遇到无奈的命运时,往往就会将愤怒转嫁到无辜的第三方。小丑实在是社会心理学的大家!是的,蝙蝠侠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是被狗咬,是被忠臣质疑(福克斯),是被战友追杀(高登),是被爱情伤害(瑞秋),是被正直背叛(哈维邓特),是被邪恶玩弄(小丑)!天啊,要我是他,早绝望死了!到了影片的最后,布鲁斯韦恩对高登说:「你来追捕我,你来诅咒我,你来放狗咬我,这些都是必须的。因为有时候真相是丑陋的,人们喜欢童话,所以必须要隐瞒。这样才不至于让人们失去信心。」说完这句话后,他将被万夫所指,他将一无所有。

若评选2008年最悲情角色,非蝙蝠侠莫属。别以为超级英雄这么好当,这就是代价,这就是牺牲。在西方,「牺牲」一词具有极强烈的宗教意味。一人牺牲,必得众人救赎。不必谈基督受难,哪怕是中世纪普通的骑士,都要遵守严格的戒律,才能有资格拯救世人,绝非游戏里骑马泡妞杀人那么简单。这就是「黑暗骑士」的真正含义:黑暗的代价,黑暗的救赎。

【阵营·世界】这个世界是由不同观点、立场组成的混沌体。各种力量相互制约、牵扯、生灭。看罢TDK,第一时间想起的竟然是吴淼绘著单色漫画《塔希里亚故事集》(强烈推荐,DD或魔幻爱好者恐怕无人不知吧)中《世界》那一章的故事,大意为:「在某一片虚无的空白中,有三个意识同时想到了世界:一号意识信奉自由,二号意识信奉平衡,三号意识信奉秩序……一号认为世界必须由自己完成,另两个意识是敌人,必须消灭;二号认为其它两个意识都能配合他撞击出世界,必须选择;三号认为其它两个都是他用来创造世界的工具,必须利用……一号因为无奈而学会愤怒,二号因为彷徨而学会痛苦,三号则学会了欺骗……最后,二号自我牺牲而爆炸,形成了第一世界;一号与三号在决斗中撞击,形成了第二世界,紧紧围绕著第一世界……后世的人们将这三个意识的残骸分别称为:天堂、人间、地狱。」三个意识就能编织出这样有活力的故事!而在TDK这个故事中,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数一数,竟有五个阵营之多:蝙蝠侠,哈维邓特,小丑,黑帮,市民。蝙蝠侠的阵营还包括管家阿尔福、董事长福克斯、重案组组长高登。他们相信平衡,相信黑暗的公正,相信在特殊的时期,必须要用特殊的方法,不能教条,不能理想主义。我坚信阿尔福在当韦恩家族大管家前并非是等闲之辈,至少是私家侦探或者雇佣兵。他对世间冷暖的判断远远比布鲁斯更一针见血,而对韦恩家族的忠诚度又证明了他热血的内心。这是一个进退自如的性格,完美地担当了蝙蝠侠的后盾。而董事长福克斯有著精明的头脑和极为深厚的工程技术功底,没有他的支持,蝙蝠侠不出一晚就会残废。然而,福克斯虽然也对韦恩家族忠贞不渝,但并非是像阿尔福那样因感恩而死忠。他对布鲁斯少爷的支持,是基于对韦恩家族道德的信念。所以当看到布鲁斯为了抓小丑而研制了可以监控整个哥谭市的监视装置时,他毫不犹豫地提出了辞呈,因为这超越了他所认为的正义。但他是极端理性的智者,在混乱当前还是站在了蝙蝠侠的身后,并最终认可了蝙蝠侠的道德底线。当他最后输入了自己的名字,启动了监控装置的自爆程序时,我想他以后对韦恩的信任将更加坚定。而高登虽然是此阵营中唯一不知道蝙蝠侠真实身份的人,但我却以为是离蝙蝠侠最近的一个人,也是我最欣赏的一个配角。这个警察是个凡人,有家庭烦恼,有性格弱点,特别是有懦弱和妥协的一面,但正因为如此,他懂得以柔克刚的中庸道理,所以才能够在以前警匪一家的邪恶环境中明哲保身却不灭心中正义之火,所以才能够在手中有了些许权利后更加懂得正义的代价和友情的珍贵。自从蝙蝠侠出现之后,他以「硕果仅存的好警察」的身份得到了蝙蝠侠的信任,他与蝙蝠侠的关系是相互认同、欣赏、扶持的战友。然而他所在的警察局却仍然危机重重,先前的恶警察无非是有所顾忌而收敛恶行,并不能让高登的队伍更好带。在这样极端残酷的与恶势力作斗争的背景中,他与蝙蝠侠的这种英雄相惜的战友情才尤其温暖和可贵。特别是最后,由高登遵守约定,不得不牺牲蝙蝠侠时,才把后者的悲情推到极致。哈维邓特正营有两个人:哈维邓特和瑞秋。两人都是正义凌然的检察官,相信秩序,相信法律的公正,相信有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型存在。在哥谭市的众多社会利益阶层中,他们才是真正的希望所在:不仅是哥谭市民的希望,更是蝙蝠侠的希望,是蝙蝠侠的后继者。他们与蝙蝠侠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蝙蝠侠,就没有哈维邓特这样热血好青年的生存环境;而没有哈维邓特的后继支持,蝙蝠侠永无退休之日,不可能通过体制内的渠道去维系住人们的希望,更不可能在一日之间借助法律程序扫荡一半黑帮分子——这就是光明体制的力量!体制外的蝙蝠侠永远做不到。然而,无论是瑞秋还是哈维邓特,他们的缺点也是致命的:所谓光越强,影越深。他们对邪恶的仇恨,并非是像布鲁斯韦恩这样亲身的体验,而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结果——按小丑的思路,所谓的文明人,若不威胁到自身的利益,谁不想正义凌然!这就是这对情侣的致命弱点:他们不了解黑暗,因为他们从未深入过黑暗。瑞秋作为布鲁斯韦恩的红颜知己和身份知情人,却不可避免地与行走黑暗的他渐行渐远;而邓特更是防线脆弱,他相信正义是因为他相信正义的公平,而一旦这个信仰随著瑞秋的死亡而崩离解析时,他的崩溃和堕落竟然比谁都快,改去相信量子力学了!虽然「光明骑士」堕落成「双面人」看似不合常理,但是却符合邓特的终极思想:公平。一贯信奉理想主义的他只是稍稍修正了自己追逐公平的道路:之前是通过法律,现在是通过硬币。硬币正反面决定个人命运看似很荒谬,但是在现实中何不是俯拾皆是!我家小时候某一初中是当地最NB的名牌民办初中,毕业生升市重点率极高,引得无数孩子报考,无奈名额有限,一度决定随机抽号入取——这个和哈维邓特的双面人有何区别?但是众家长无不认为此举公平。双面人的诞生,并非是小丑一手造成的,而是邓特本人的「Dark side」由隐转显、集中爆发。由此不得不佩服小丑看人之敏感、论事之深刻,投出的匕首,刀刀致命啊!于是就谈小丑了——这个TDK的第三主角,或者说是TDK的唯一主角。小丑的阵营只有小丑一人。是啊,怎么可能还会有第二个呢?希斯莱杰演技出色绝对毋庸置疑,更不可否认的是小丑的这个角色设定基础打得太好!这个存在,只相信混乱,相信混乱的公正,相信混乱的活力。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待这个人?他之所以可以料事如神占尽先机,之所以能够处处四两拨千斤,就是因为他是TDK里唯一看透「皇帝的新装」的智者,唯一参透这无穷宇宙得以运行的至高原则——「熵」,推导到政治社会学,那就是「无政府主义」。是啊,一切都将归于混沌和虚无,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超级笑话!!!而在这笑话中求知求欢求生求死的芸芸众生,莫不是万亿亿个小丑,穿著皇帝的新装,跳著滑稽的死亡之舞?「Why so serious?」这句必将成为影史经典的台词,难道是从一个疯子、一个怪物口中吐出来的吗?不!这是只有从一个绝顶智慧的哲学家脑中才能蹦出的想法,小丑大彻大悟,所以游戏人间!遵循熵的理论,世间一切运行都是向死寂、黑暗、混沌的方向发展,「如同地心引力」,「我所需要做的就是轻轻一推」!能在如此透彻的高度思考问题,蝙蝠侠、邓特和高登怎么可能是小丑的对手?纵观整个故事,小丑如同催化剂,自身不参加化学反应,但是加速了整个病态的社会结构崩溃的速度,这个将「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趋势,是无论谁都难以逆转的,历史书上就说这是「历史的洪流」。TDK之所以让人感到透凉地绝望,是因为小丑如同物理教师演示引力实验一般,将社会崩溃的方程式写在了黑板上。最后两搜货轮的人成功互救自保,以及蝙蝠侠与高登演的双簧苦肉计,也无非是落入无底深渊前最后一丝光明。小丑的无政府主义论调虽然不新鲜,但是表演与剧情结合得完美无缺,使其感染力大大超越了杰克尼克尔森的旧版小丑。如果纯粹从电影现象来总结年份的话,我想2008年应该称为小丑年。膜拜诺兰兄弟,他们奉献了影史最经典的反派之一;也悼念希斯莱杰,他果真奉献出了经典的绝唱。黑帮阵营就比较简单。他们相信利益,不相信公正,亲混乱,厌秩序。所以,一开始他们与小丑有共同利益点。但是,黑帮与小丑的本质不同,已经在电影开篇的银行家口中吐出了:黑帮有规矩,有原则,有信仰,有敬畏,而小丑什么都无视。从某种意义上讲,黑帮是罪孽更深重的团体,他们是制度的永恒挑战者,而且今后仍然是蝙蝠侠、高登等人斗争的主体。但是在TDK正邪纠结、利益交织的环境中,黑帮也成为了受害者,不是因为他们善良,而是因为他们正常。市民,一切阵营的根基,是以往漫画英雄电影里最容易被忽视、却在TDK里得到最大重视的阵营。若把他们比喻成冬天的大海,那么「终极正义」是浮在表面的孱弱薄冰,「终极混沌」才是薄冰下的深不可测的无底洞!他们首先是暴力承受者,但同时也往往在暴力循环中成为新一轮的施暴者——而一旦暴力循环形成,那么市民的破坏性比黑帮更强,颠覆性比小丑更大。因为他们才是其他所有阵营的根基:蝙蝠侠等情之所系,黑帮等利之所依。一旦社会选择自我崩溃,那蝙蝠侠等一众所坚持的行为逻辑一同崩溃,而黑帮与社会长期博弈形成的权力界限也瞬间消失。所谓的「人民的汪洋大海」,如果没有正确引导,那将是吞没一切的毁灭性力量!按小丑逻辑,如果最终小丑完胜,那不是小丑做的,而是整个社会的帮助小丑完成的。所以,TDK的真正高潮,不是小丑的被俘,也不是双面人的自我毁灭,更不是蝙蝠侠的自我牺牲,而是那两艘货轮上「囚徒困境」中百姓与囚犯的博弈胜利。那是无尽黑暗中的最后一丝亮光!也是蝙蝠侠最后不致绝望并自我牺牲的唯一动力!高登曾在小丑第一次被捕后中对儿子说:「这回是我救了蝙蝠侠」。而在结局中,我们应该说,这回是市民仅存的良知拯救了蝙蝠侠。这最后一丝微弱的光明,将蝙蝠侠从与深渊无止尽的对视中拯救。

平衡、秩序、混乱、利益、根基——冲来撞去,形成世界。

这五大阵营混战纠葛使得TDK超越了漫画英雄电影所能探讨的极限,从而更像是一部政论电影。我们也很快就明白了TDK为何在美国如此火爆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成功的营销策划,不仅仅是因为希斯莱杰的逝去,更是因为TDK完美迎合了美国市民的政治心态——哪怕是一厢情愿的政治心态。老戏骨迈克尔凯恩(管家阿尔福)这样评价TDK:「蜘蛛侠是美国人眼中的自己,蝙蝠侠是世界人民眼中的美国。」一针见血!小布希如此推崇TDK,也恰恰是TDK低调地、微妙地、巧妙地、恰如其分地对美国的政治生态进行影射(当然,那个全民监视系统显得比较露骨),讲出了美国各支政治力量所面临的道德困境,也道出了美国民众在民主大选、反恐战争、个人隐私、公共利益等诸多政治议题的深刻反思。【叙事·美剧】近几年进影院看国产电影贡献了那么多银子后,我以为我总结出了一条黄金定律:烂片一定是从故事开始烂的。如何把故事讲得让人欲罢不能,是电影最迷人的部分。看TDK最强烈的感觉是:不像是在看一部电影,而像是在看《24》精华版。各影评都乐于把「高潮迭起」、「悬念不断」、「如同过山车一样从头爽到尾」这样的褒奖之词送给TDK。若更深入地剖析的话,会发现TDK摈弃了好莱坞几十年来屡试不爽的传统类型片叙事模式,进而大胆借鉴美剧的叙事节奏。传统的叙事应该是啥样的呢?想当初我的毕业论文就是研究好莱坞悬念设置的,在此正好借来一用。一个叫悉德菲尔德的学者曾在多部著作中(其中大部分成为电影编剧专业必读教材)总结了一个好莱坞体制下成熟的商业剧本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结构:第一幕建置、第二幕对抗、第三幕结局;在建置一幕即将结束的部分,有情节点I;在对抗一幕即将结束的部分,有情节点II。情节点I和情节点II,分别是剧本在叙事进程中最关键的两个情节点(如下图一),它们的任务是将情节转向下一幕,表现形式是「一个事件,它『钩住』动作,并且把它转向另外一个方向」。看到这里,你会想,扯蛋,装B。OK,我是在装B,但我绝不是在扯蛋,况且装B也毫不妨碍我坚持将我最推崇的商业片剧本模式推销给大家——这的的确确是我见过的最简单有效的模式。好莱坞本质就是生产线,一个成功的模式是要经过无数的成功或失败的市场案例才总结出来的,而一旦有效,好莱坞向来不忌讳重复重复再重复地使用它。我不敢说所有好莱坞剧本都是按照悉德菲尔德的教材来写的,但是极大部分商业和艺术佳作身上都可以看到这个模式发挥的巨大作用,而身为影迷的我们,也一直在免费享用著这个模式带来的快感。我们可以把这个叙事模式先套在今夏同样获得普遍赞誉的《钢铁侠IRON MAN》上看看:第一幕是建置,就是展现托尼斯塔克的天才事业与奢华人生;情节点I是托尼斯塔克被恐怖分子抓住;第二幕是对抗,他借助铁人一号装备成功逃脱,回到美国后痛改前非,顶住压力关闭军工厂,潜心研究、测试、升级铁人二号和三号;情节点II是发现长期合作伙伴竟然是真正的幕后黑手,被挖心;第三幕是结局,托尼战胜了邪恶的铁怪,也战胜了自我。你看,《钢铁侠》故事之所以那么引人入胜,就是因为完全按照这样一个模式来安排的。我们发现悉德菲尔德反复强调其重要性的情节点I、II,在《钢铁侠》中的确起到了关键作用:情节点I让托尼重新做人,而情节点II为整个故事贡献了一个大BOSS,它们都出色地完成了逆转故事方向的作用。通篇只安排了3场动作戏,中间穿插文戏若干,讲圆故事逻辑,厘清人物关系,不用再设置什么大悬念,省时省力。

我把悉德菲尔德模式捧得这么高,目的当然是借梯登高:这就是所谓优秀作品和绝世经典的区别。《钢铁侠》是好莱坞这个生产线上造出的特优产品,而TDK是克里斯多夫诺兰这个文艺闷骚积蓄已久的商业天才大爆发,两者属性不同。诺兰基本无视了一般模式的考量,而是从线索出发组织矛盾冲突,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感觉像是在看《24》的原因:美剧的编剧满脑子想的是冲突制造和解决的密度,他们不太考虑通剧节奏收放的问题;诺兰和他的编剧兄弟也一样,从影片的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就是不断地制造冲突、解决冲突、制造更大的冲突、解决更大的冲突……直到最后产生蝴蝶效应,演变为一场波及整个城市的战争和社会风暴。

如果在事先没有被剧透的情况下,一个影迷先看了TDK开始的6分钟(这个恐怕很多人都下载过官方HD版了)——小丑的银行劫案——再直接跳到结尾看双面人、蝙蝠侠和高登的三方对决,恐怕一是没想到最终BOSS会换了个人,二是以为这期间的情节逆转最多3、4次,矛盾冲突也顶多8、9个——正如《钢铁侠》一样。他可能万万想不到,TDK大大小小共编织冲突场景32个!是的,我自己一个个数的。反正我已经决定把文章写得又长又臭了,干脆把这32个冲突场景和涉及到的冲突阵营、博弈双方全部写尽吧!不感兴趣的可以跳过这一段。01.银行劫案——小丑、黑帮、高登02.抓捕稻草人——黑帮、蝙蝠侠、市民03.哈维邓特法庭辩论——邓特、瑞秋、黑帮04.高登找邓特签搜查令——邓特、高登、警局内奸05.老刘与韦恩董事会会议——老刘、蝙蝠侠、福克斯、里斯06.餐厅偶遇拼桌——蝙蝠侠、邓特、瑞秋、市民07.黑帮代表大会——黑帮、老刘、小丑、高登08.小丑木马计——小丑、黑帮09.香港之行抓捕老刘——蝙蝠侠、福克斯、老刘10.审问老刘——邓特、高登、老刘、黑帮11.抓捕黑帮大审判——邓特、高登、黑帮、小丑12.小丑放录像威胁——小丑、蝙蝠侠、市民13.为邓特举办募款晚宴——蝙蝠侠、邓特、瑞秋、小丑14.警局局长和法官遭杀——小丑、黑帮、邓特15.无辜市民被杀——小丑、蝙蝠侠、市民、警局内奸16.里斯勒索——福克斯、里斯、蝙蝠侠17.行刺市长——邓特、小丑、高登、黑帮18.蝙蝠侠拷问黑帮老大——蝙蝠侠、黑帮、小丑、市民19.邓特拷问小丑手下——小丑、邓特、蝙蝠侠20.蝙蝠侠自首——蝙蝠侠、瑞秋、邓特、市民21.小丑追杀邓特被捕——邓特、小丑、蝙蝠侠、高登22.审问小丑——蝙蝠侠、高登、小丑、邓特、瑞秋23.瑞秋被杀、邓特被烧、小丑逃脱——蝙蝠侠、邓特、瑞秋、小丑、老刘、黑帮24.高登看望邓特,黑老大出卖小丑——邓特、高登、警局内奸、黑帮25.小丑烧钱黑吃黑——小丑、黑帮26.里斯公开勒索,反被小丑通缉——里斯、市民、蝙蝠侠、小丑27.小丑诱导邓特堕落为双面人、炸医院——邓特、小丑28.邓特复仇——邓特、黑帮、警局内奸29.全市监视装置——福克斯、蝙蝠侠、市民、小丑30.两船博弈——市民、小丑31.二捕小丑——警察、蝙蝠侠、小丑、市民32.双面人之死,大结局——邓特、高登、蝙蝠侠、小丑、市民看看这么多、这么密集的矛盾冲突,竟然只压缩在两个半小时中,平均5分钟要制造一个冲突和解决一个矛盾,分别又要有起承转合和小高潮,可见节奏有多快!而这32个矛盾有六大特点:一,每个冲突牵扯到的人几乎都是不一样的;二,每个冲突都缺一不可,都为下面的一个或若干个冲突埋下伏笔;三,没有一个冲突能够涉及到所有的人;四,没有一个人能够涉及到所有冲突;五,没有一个冲突统领全片;六,没有一个人统领全片。这些人,这些事,都被一张巨大的网罩在其中。每件事都得到了解决,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结局,整个过程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看过那么多电影,哪怕是《T2》、《教父》、《盗火线》这样的殿堂级电影,都无法在那么短时间内组织那么庞杂的网。像《指环王》、《黑客帝国》、《星战》这样的系列又都只能求助于三部曲的强大包容性(《指环王》完整版一集将近220分钟啊)。而《24》、《迷失》这样的美剧,或许能够组织如此密集而庞杂的矛盾网路——但是美剧一季24集共960分钟还往往不能把所有矛盾都解决掉,而TDK只有150分钟……而且,在那么密集的动作冲突中,我们竟然还被屈指可数的几场感情戏小小感动一把,更为最后的悲情结局所震撼,我想TDK剧本的NB配合整体效果的完美,恐怕都不需要小金人来作证明了,以后所有的商业片导演和编剧,都会为如何超越这个神话般的巅峰而苦恼异常。【高光·短板】TDK还有一些小亮点尤其值得说一下。一,评级为PG-13。你能相信么?你能相信么???感觉这么R级的电影!!!不过仔细看,的确全片没有赤裸裸表现爆头、刀刺、粗口的镜头,说明诺兰有著超强超强的控制电影的能力和超强超强超强的玩弄审查制度的自信。要知道这个PG-13的评级是创造一切票房神话的前提。不过,双面人这个极端恐怖的造型让13岁的孩子看道德吗?二,狗。狗在片中不经意地多次出现,扮演了一个很微妙的角色。一方面是表现了恶势力的邪恶(包括黑吃黑)。另一方面,蝙蝠侠最后对高登说:「你来放狗咬我」。狗瞬间变成了国家机器和正义暴力的象征,变成审时度势摇摆不定的市民的象征,变成蝙蝠侠自我牺牲受难逃亡的悲情象征。妙。三,猫。猫当然没有出现过。但是当蝙蝠侠找福克斯改良蝙蝠衣时问:「能防狗咬吗?」福克斯说:「你指吉娃娃?至少能防猫。」妙啊,看来下一集猫女会出场了。四,音乐。汉斯季莫和詹姆斯纽顿霍华德的组合好梦幻,我在BB时就对其中的音乐百听不厌了。缓慢的鼓点仿佛是蝙蝠的翅膀扇到我脑袋上。小丑的theme就像神经病竭斯底里地锯木头。五,结局。和BATMAN BEGINS一样,TDK的片名也是全片结束后才出现。在这个强有力的结尾,诺兰终于又拿出了他打破时空按照逻辑剪辑的看家本领,「声画对位」效果极好,然后再配合高登对儿子的对话:「老爸,蝙蝠侠怎么跑了?」「因为我们准备要抓他。」「但他没做错事呀。」「因为他不是哥谭市理想中的那种英雄,但哥谭市真的需要他。所以我们要追捕他。因为他承受得了。因为他不是英雄。他是一个沉默的保护者。一个大家的守望者。一个黑暗骑士。」最后,配合那么激越的鼓点,配合那么卒章显志的片名THE DARK KNIGHT亮出,我,我,我不激动不行啊。六,律师里斯。就是那个发现了布鲁斯韦恩的秘密后就自作聪明地跑到福克斯那边勒索巨额封口费的势利小人。绝的是福克斯处变不惊的回答:「让我重复一下你的意思。你以为你的客户——这世上最有钱有势的人之一——暗地里却是个滥用私刑的家伙,每天晚上赤手空拳地跑出去打击罪犯,然后你的打算是去勒索这样一个人?呵呵,祝你好运。」更绝的是里斯的表情,从一开始略带激动又故作镇定到听完福克斯一席话后心理防线彻底崩溃,看著证据说「KEEP THAT(就放你这儿吧)」,把我乐坏了!当然,TDK有一个短板,虽不至于致命,但多少影响了整体的效果:瑞秋的扮演者。演技当然很好,但是比起原来的那个小美女(汤姆克鲁斯老婆)来,真的显得老而丑,这个外观直接影响了瑞秋牺牲给观众造成的心理震动,也直接削弱了哈维邓特的堕落动机——这么难看的女人,值得这样的白马王子痴情成这样吗?当初汤夫人貌似是因为婚后身价大涨(或因怀孕)而拒绝了继续扮演瑞秋这个角色,如今TDK反而身价狂涨,是不是悔得肠子都青了呢?哈哈哈哈——————我是最后总结的废话线——————TDK的王者之势已经形成,在IMDB榜上停至第三名,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变化了。当然,目前有可能超越诺兰的TDK的商业片巨人,进入我眼帘的也无非就这么三个人:詹姆斯卡麦伦、彼得杰克逊、沃卓斯基兄弟。他们都自己写剧本,都对电影的其它方方面面有著绝对强势的掌控力,而且有都自己的风格、主见、方法。詹姆斯卡麦伦其实还未被诺兰打败,论商业成就《泰坦尼克号》横亘在TDK之前,论艺术和技术成就《T2》也略高于TDK,但我对他前景不甚乐观,一是因为他不在商业片领域混有很多年了,明年的《天神下凡》如果失败将宣判这位天才永远出局,二是因为他对预算的控制力不像诺兰那么讨制片厂欢心,三是因为他的剧本虽然很扎实很扎实,但传统的叙事方式恐怕很难迎合现在以80后、90后为票房中流砥柱的观众群。彼得杰克逊是很懂剧本和技术相结合的鬼才,他还有一个更懂剧本的编剧老婆弗兰克做后盾,但是这胖子对影片的节奏控制能力并不成熟,还需要更多推出更多作品来历练。沃卓斯基兄弟现在是完完全全地处于低潮期,虽然他们有能力掀起革命,但他们现在似乎更以让粉丝失望为乐。另外的一线二线人物,我觉得更无望了:斯皮尔伯格和科波拉都老了,老人家权势当然很大,但是现在处于创作的半退休状态,造轰动很难了。卢卡斯?别开玩笑了。大卫芬奇至今没有一部电影能够用艺术商业双丰收来证明自己。莱德利斯科特的确佳作不断,但他身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不可一世的王者风范。布莱恩辛格和萨姆雷米在创造力上还称不上大师。沃夫刚彼得森和罗兰艾默里奇现在以贡献烂片为乐。简德拉邦特和马丁坎贝尔还是整天混在二线。布莱恩德帕尔玛处于强弩之末。迈克尔贝的《变形金刚》是他的回光返照。M沙马兰同学今年的《灭顶之灾》让他遭遇了灭顶之灾。道格李曼的《越空行者》证明他不再值得期待。对了,约翰迈克蒂尔南是不是退出影坛了?手指扳来扳去,难道诺兰上位成现在好莱坞的最值得期待的商业片导演,说明好莱坞不再值得期待了吗?

希望能帮题主理解TDK这部电影及其中的人物

今年寒假这么长,不理解的话不妨多看几遍


首先,我们说这部电影好,并不是因为这部剧的逻辑有多么完美,更多的是对于演技的赞赏(不过有很些人成天嚷著什么「莱杰之后再无小丑」就很烦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你为什么要跟超英讲逻辑呢?这部电影本质上就是一部商业片,你看得爽就行了,干嘛要去钻牛角尖呢?

至于老爷的不杀原则,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至于我自己的观点,蝙蝠侠本身就是个黑暗型的英雄,他做的事是给坏人带去恐惧,在黑暗中守护光明。在哥谭那种大环境下,他本身就已经承受了很重的心理压力,他想杀反派吗?当然想,他曾经无数次想过为二筒报仇,但他不能这么做。一方面,是他觉得哥谭应该靠法律来维护,如果他杀了反派,只会让人民再也不相信法律,让这个城市进一步堕落;另一方面,不杀原则是他最后的底线,他害怕自己打破了底线之后就失去了自制力,开始疯狂杀人,事实证明,没人能阻止开了杀戒的蝙蝠侠,你可以参考《金属》中那七个黑化蝙蝠侠和残酷骑士。

回到小丑的问题,你觉得小丑假,很正常啊,他本来就是个虚构角色,为什么要觉得他真实?难道你还真指望现实中出现一个全身惨白的疯子成天喷洒毒气吗?

至于最后一点,你可能不知道「Because,I am Batman」这个梗。这世上没有老爷做不到的事,因为他是蝙蝠侠。小丑作为老爷的宿敌,本身水平就跟老爷差不多,要不然他也不会成为卢瑟对抗狂笑蝠的底牌。


这部作品我觉得实在是很难再超越了,很多人看到的是希斯莱杰的完美演绎,但这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演员的演技不是唯一的考量标准,希斯莱杰确实演得非常的好,把原著里的小丑完美地搬到了荧幕上,但有一点我要说的是,杰昆菲尼克斯也演得非常的好,还有杰瑞德莱托也演得很不错,只是自杀小队整体不够好而掩埋了,不要再说什么希斯莱杰之后再无小丑,没人规定好的小丑就一定要像漫画,每个导演跟演员的风格都不一样,抛开传统单单去感受演员的表演,是对他们最基本的尊重,因为他们这些方法派演员真的非常非常的敬业与爱业。回归电影,我个人觉得最大的魅力是导演对英雄身份的反思,只要细心一点就能看出,导演把超级英雄弱化了,老爷的每一拳都很吃力,总会有气喘吁吁的样子。很大程度地把老爷平民化,更加的写实,当然这也是诺兰大师的风格之一。诺兰系列的蝙蝠侠,是一次部能让观众走进超级英雄内心世界的电影,里面有老爷细致的内心刻画,有惊慌有犹豫有愤怒,有远大抱负也有一己私欲。我最喜欢的就是蝙蝠侠希望通过健全的法治来拯救哥谭,这是一个很值得同类型深入思考问题,也是诺兰对英雄身份的理解与反思,在现实与社会法律中其实蝙蝠侠也是一个罪犯,即使是超级英雄也是不能凌驾法律,大部分的超级英雄电影,杀人都被合理化,一笔带过,但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健全的社会制度都不可建立在暴力之上。老爷通过对丹特的扶持,希望造就一位能够在白天也能伸张正义的蝙蝠侠,因为老爷知道能拯救哥谭的并不是蝙蝠侠,而是需要一个健全的法制,这部作品深韵之大由此可见。最后虽然小丑还是成功黑化了丹特,但老爷为了保留这哥谭的希望,选择了背负罪名,成为千夫所指。我之所以觉得这部电影是同类型超英电影的最高峰,是因为开创了英雄反思的先河,通过剧情的编排完美塑造了英雄与反派的形象,个人更喜欢蝙蝠侠的刻画,因为最后蝙蝠侠不得不归于黑暗,受千夫所指,但从续集去看,当哥谭需要他的时候他依旧会挺身而出,全身包裹漆黑,却又光芒万丈的超级英雄。 这部电影我看了5遍,领悟得太慢了,除了情节与演技以外,城市构图也是采用真实的芝加哥取景,爆炸都是真实取景,诺兰大神的写实风格真的无处不在,当然也有美中不足的,在部分的镜头分镜中感觉让人有点匪夷所思,与写实的风格有相冲突,我就不一一说出出了。这样说下去估计得写篇论文。 可能也是诺兰大神不想完全把超英电影变成警匪片而特意这样拍摄的。到处都是细节呀,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或指正


好在好的剧本创作,构思巧妙,尤其是希斯莱杰的独立创造,原本在漫画中没有的刀疤,舔嘴动作,参加哈维丹特庆祝活动的时候,他的喝酒 动作,需要注意的是把酒倒掉了很多,但是他还是做了喝酒的动作。

还有他的走路的样子都是他研究笑丑的心理以及其他疯人的心理以后自己独创的。你注意了没有蝙蝠侠因瑞秋被绑架的时候,蝙蝠侠问希斯莱杰,笑丑不回答,这是他打了两拳,但希斯莱杰没有把自己闪后,那是真演,真的挨打,希斯莱杰为了真实首先激怒了蝙蝠侠的演员,然后蝙蝠侠当时真的是特别愤怒的状态,在那样的情况下,还狠狠的打了他两拳,真的太痛,但他就是这样,很敬业。

然后看那个对希斯莱杰的评价的纪录片的时候可以知道两次绑架案是都是希斯莱杰的构思,自己导演的,你可以看纪录片都知道,这是希斯莱杰的杰作。还有他在监狱的时候,还阴笑,鼓掌 ,这为了后面的逃出监狱做了铺垫,就是说进监狱就是他的计划,目的是,把会计师拿出来。进监狱的那个阴笑是希斯莱杰的临时发挥,很精彩。所以这个剧本是多次改,最后这样的表现啊。这里看出希斯莱杰有导演的天分,还有认真演戏的艺术,还有他的智商很高。最重要的还没说历史上希斯莱杰般狂笑是没有的,他为了笑丑的声音,把自己一个月困在一个酒店,不看电视,把自己孤立无援起来,找到那个笑丑的声音,反复练习,最后找到了,真的找到了。

他出来的时候,他给朋友说Why so serious? 的时候,他怕了,朋友感到恐惧,很大的气场来了。所以在哈维丹特的庆祝会上那个瑞秋的演员因希斯莱杰的眼神,气场,说话方式,还有他的舔嘴巴的动作,很生怕,不敢说话了,忘了台词,哭了。还有那个蝙蝠侠的那个管家本来有句台词要说,但是被希斯莱杰的气场吓到了,没有说,你可以看,那个管家在希斯莱杰笑丑进门的时候还在,但到他的面前忘了重要的台词没有说,希斯莱杰还是继续演,演出了真的他们真的生怕了,那个老头说我们不会被暴徒吓倒的那个老头吓得慌张了,那是真实的情绪。

所以那是真演。不是开玩笑。他演戏是认真的。然后那个戈登局长的演员说这个希斯莱杰笑丑被构思的坏蛋当中在演员历史上第一次看见的最恶心,最让人不安的坏蛋,整个演戏的演员都当真了。所以这就是他成功的地方,他参与了剧本创作合角色的设定的很好的演员啊。他们共同创造了笑丑。可以说这个版本的笑丑更加黑暗,辉煌。这个笑丑颠覆了以前的笑丑形象。创造了新的笑丑,因为这个版本笑丑的衣著打扮是他探索著,怎样的衣服跟笑丑更合身。他借鉴了一个弹吉他的小伙子的那种混乱不堪的发型,还有那个魔术师的衣著打扮,他推荐的。还有刀疤的构思独特。

那个跟希斯莱杰的评价的纪录片里有李安导演对他演技的评价。这部电影感觉很贴近,很真实,把蝙蝠侠和笑丑现实化了,所以这是诺兰导演的自豪的杰作。还有啊从此以后漫画按照这个希斯莱杰的模板来走的。可以看出

那个《小丑》独立漫画是由DC公司制作、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于2016年4月出版的一部漫画,该漫画属于独立故事,由布莱恩·阿扎瑞罗、 李·贝尔梅霍两人共同创作,本漫画最大的特点是以小丑的手下——强尼·弗罗斯特为视角展开的故事而不是小丑本人,而在漫画中小丑的形象则是采用了《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希斯·莱杰版小丑的样子。所以希斯莱杰笑丑定型了笑丑的黑暗形象,更一部升级。


小丑代表的就是纯粹的恶,他反社会,反对至今为止人类建立起来的所有正义与法制,他极端推崇混乱与人性的黑暗。其实在两条船的实验那里,小丑就已经输了,因为两条船上的人没有像他希望的那样去证明人类的黑暗,所以他只能自己去引爆。从头至尾小丑的目标就是击溃哥谭的价值观念与对人性美好的希望,但他失败了,即使在哥谭这样的城市。其实影片的主旨就是:脆弱的正义究竟能否对抗无底线的恶?而不是单单的「英雄」能否战胜「坏人」。片中哈维的堕落其实就是他放弃了做「光明骑士」,放弃了那样高的代价,而去选择用暴力与非正义的手段制裁自己内心的「邪恶」。影片的结尾告诉我们,脆弱的正义是能战胜无底线的恶的,即使要付出莫大的代价守护这份正义。每年有多少防恐、缉毒警察倒在前线?但恐怖分子被击毙前总是被给予了生的机会。如果罪犯没有死去,我们还要尽全力去抢救他们,之后才去用法律审判他们。犯人被捕后可以请律师,可以保障自己的权益,但那些被囚禁的缉毒警察呢?相比之下正义的一方付出了莫大的代价,那我们为什么要对那些「邪恶」那么「正义」呢?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好,因为这样人性的光明才得以延续。这部电影,换句话说,是对人类的赞歌,是给每一个当身边的人堕落了,自己却仍在坚守那一点点「脆弱的正义」的人的赞歌


其实我是冲著小丑去的,电影也是我朋友推荐我看的,他说小丑演的的特别好。

全剧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两幕,一个是小丑抢劫银行,另一个就是官家侠教蝙蝠侠什么叫疯子。

其实我看第一幕的时候觉得小丑不怕死,其实他的计划能完成是有巧合的,比方说杀开保险柜的那个如果不嘀咕直接开枪是有可能杀死小丑的实际上他的整个计划随时都有可能失败,所以他给我一种不找死但是不介意去死的感觉。

第二幕,就是管家侠的话,你说犯罪不为钱我能理解,可你要说犯完罪后随手把钱扔了,这给人冲击太大了。

所以小丑给我感觉他就是一个疯狂的普通人,而一想到这样一个普通人经历无数次巧合拥有了巨大的力量,感觉太可怕了。

(不是因为成为小丑才做可怕的事,而是做可怕的事才成为小丑,也就是死了这一个还会有下一个。)


因为名气太大,前前后后看了三次,最长一次也只看到3分之1,实在看不下去,最开始抢银行就脑残剧情,连以前看的偷天换日都节奏逻辑都强他十倍,然后后面就是漫长的对话,看的简直想睡觉,实在不知道为啥那么多人说好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