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事兒?」中的「事」的聲母和韻母都是捲舌的,如果 shi 兒化了,其韻母變成了什麼?

類似例子還有「鋸齒兒 果汁兒」。


2020.6.3 更新:有一派口音 A 組的默認標準發音就是單母音 [?],並且 [?] 同樣是標準普通話的發音。這樣的話,A 組的韻母描寫成 [??] 和 [?] 都是可以的。

2019.4.21 更新:拼合型兒化韻尾記作 [????] 不符合實際,因為這個韻尾通常是捲起舌尖的,幾乎沒有舌面作用。如果要強調它是一個比 [?] 更松更開的音,可以生造一個 [??] 來表示。


首先,標準普通話中 zhichishi 的兒化與 zhen/zheichenshen 的兒化讀音完全相同(這些兒化韻以下稱為 A 組)。

其次,A 組與 zhecheshe 的兒化(以下稱為 B 組)讀音不同。

A 組與 B 組的差別是什麼呢?A 組是拼合型兒化韻,B 組是化合型兒化韻?1?。拼合型兒化韻有一個韻腹和一個兒化韻尾,二者之間有過渡,形成明顯的舌位動程;化合型(又叫融合型?2?)兒化韻是「兒化」性質從頭到尾貫穿於主要母音上,只有一個發音動作(介音除外)。

因此,用單母音 [?] 來表示 A 組是不符合語音事實的。

A 組的韻腹是中母音 [?] 沒有問題——當然,韻腹也已經帶有一些兒化色彩了,但是沒有必要寫出來,如同我們沒必要把 ang [ɑ?] 韻腹的鼻化色彩寫出來——那 A 組的韻尾如何描寫呢?它是一個與 ri 的韻母對應的韻尾(就像 ai 的韻尾對應的是 yi),那麼就可以寫成 [?] 或 [?]。

兒化還自然地帶有一些咽化?3?,不過我們可以認為它是冗餘特徵(就沒必要寫 [??] 或 [??]),或者認為它已經被勾「??」暗含了(沒必要寫 [????] 或 [???])。

結論:根據記音習慣(對韻尾的記法的約定)的不同,A 組可以有如下 3 種符合實際發音符合國際音標規則的記法

  1. a. [??](如果將 ai 記為 [a?] 或 [ai])b. [???](如果將 ai 記為 [a??] 或 [ai?])
  2. [??](如果將 ai 記為 [aj])
  3. a. [????] 或 [???](如果將 ai 記為 [a?] 或 [ai],且不使用「?」)b. [?????] 或 [????](如果將 ai 記為 [a??] 或 [ai?],且不使用「?」)

至於 [?r] 的記法,是不符合國際音標規則(兒化母音應該用勾「??」)或不符合實際發音([r] 是齒齦顫音)的,它只能用於 /?r/ 這樣的音位分析。

另外,B 組同時存在兩派發音???,一派介於 [??] 和 [?] 之間,另一派是有動程的 [???](儘管兩派的 e 的發音都是有動程的 [??])。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語音現象(zhi 兒化後原韻母丟失,變得與 zhei/zhen 的兒化相同)呢?zhi 的韻母本身就是舌尖母音了,化合型兒化並不會給它帶來什麼變化,因此只有拼合型兒化的路可走。單母音韻母的拼合型兒化就是直接在韻母后面接 [??](如 iü + er → [i??]、[y??]),但「汁兒」zhi + er → [t?????] 這樣的發音馬上就會變成 [t????],與「真兒」相同。因為這個「介音」[?] 與聲母部位相同,會被聲母吞沒。

以下是參考文獻(與更多文獻),以及它們對 A、B 組的記音:

  1. A: ??, B: ?^?——李思敬《漢語「兒」[?] 音史研究》(「^?」表示原文中上標的「?」)
  2. A: ?r, B: ??——石鋒《北京話兒化韻的聲學表現》
  3. A: ?, B 未出現——朱曉農《語音學》
  4. A: ?r, B: ?r 或 ??r(兩派)——林燾《北京話兒化韻個人讀音差異問題》
  5. A: ?r, B: ?r——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現代漢語》(重排本)
  6. A: ?, B: ??——林燾、王理嘉《語音學教程》(但是為了方便寫成「-r」)
  7. A: ??, B: ??——徐世榮《普通話語音知識》(但是為了方便寫成「-r」。「?」是舊版國際音標裏兒化母音的記法)
  8. A: ?r, B: er——《現代漢語詞典》第 5 版(不是國際音標)


以shi為例,「事兒」的發音為[??]或[??]。

因為e的發音為[???],所以she的兒化與shi的兒化是不同的。至於she的兒化該如何標音,我就不知道了。我是廣東人,對兒化音的瞭解不足,雖然平常說話也經常用到兒化音,但也沒有看過兒化音的嚴式國際音標標音。


明明是你自己的口音問題,當時我就發現我河北同學把shi讀成帶兒化,但是也僅限於她


當我們說什麼事兒的時候,其實是當做什麼設兒去說的。嘴裡松一點,這樣才能和事形成對立。至於為什麼這樣處理就不知道了。


這個問題可以和「耳(而止切)、二(而至切)、兒(如支切)為什麼現在都念er「一併回答。

現在的捲舌音:支zhi、喫chi、詩shi,拼音系統的標記方法是不準確的,真實的韻母都是e,古音是這樣,現代還是這樣。這牽涉到漢字的發音體系,漢字的聲母是有粗細之分的,這幾個字都是細聲母,音節的正確表達是;

支/汁 zh(y)e

喫/齒 ch(y)e

詩/事 sh(y)e

y我是借用拼音聲母y(乙)表達,不是夾在中間的介音,而是聲母發音時的高舌位狀態,高本漢用j表達、稱為聲母的軟化(硬聲母就是單純的聲母),拼音系統稱之為介音i(比如天tian、連lian等等),近現代錯將之歸於韻母特性,實際上是跟著聲母走的,不同的聲母會有不同的變體。之所以似乎聽不出來e,是因為y在這幾個聲母的變體中拉得很長,但最後的最後,一定會有個e韻母,哪怕再短,否則就是嘶擦聲,不成音節、不成韻,我們可以自己反覆發這幾個音仔細體會。

拼音系統之所以不用zhie/chie/shie表達,是因為拼音系統的設計中,zh/ch/sh/r是不分聲母粗細的,也就是對傳統漢字發音系統的簡化。在崑劇等傳統戲曲中,古音仍然延續,真(真實聽感zhin,實際上是zh(y)en),陳chin,人rin等等,這幾個聲母仍然分粗細。

接下來兒化就很簡單了:捲舌的zh、ch、sh和r的舌位幾乎一模一樣,與r的區別只是塞不塞、振動聲帶的時間先後,在zh/ch/sh/r(y)e發音的最後階段,聲帶已經開始振動,這幾個音節在這個最後時段的口腔架構是一樣的,如果這時不收聲、依然延續聲母的舌位且聲帶依然在振動,就等於接著發r音。

這就是兒化音的全部由來。一切都是出乎自然。說滿人帶來的兒化音,是因為滿人髮捲舌音比傳統的舌上音知徹澄位置更靠後,也就是更卷,也就更容易發出er來。真實情況不見得是滿人的發明。

當然,e的舌位很重要,不高不低正好容易接上r,換個韻母就難,其實子z(y)e、詞c(y)e、絲s(y)e也很容易兒化。

而、兒、二/r(y)e 的聲母是r,古音音效和「日」一樣,很悶,兒化之後很響亮,可能是這幾個常用字最後取er讀音的原因吧。方言中「兒、二」有念成ng(y)e、n(y)e的,結構一樣,只是用其他聲母代替了r。

國際音標的目的是為了對應儘可能多的發音,避免沒有辦法描述某些音素而難以研究。但是拼音已經夠用來表達所有的古今漢語通語的基本音素和音系了,更為大家理解、更準確易用,只是對漢字音系的表達略有欠缺,修正下就很好用了。萬獻初的《音韻學要略》也提到,可以用拼音來表達、研究漢語。其實音素符號不是關鍵,關鍵是找到真正的漢字發音體系,從而提綱挈領、舉一反三。


sh ch zh這些音本來就是一個音素,既含母音又含輔音,但輔音和母音不是連讀而是重疊在一起的,對比日語五十音圖的す じ和つ,可以知道這個母音是u,輔音可以是dt或zcs,但不存在連讀關係,也就是つ不讀tu,而國際音標只能表示連讀關係的輔音和母音,所以說不能用國際音標表示漢語的知喫師這些字。

為什麼日語的つ不讀tu?這是因為日語的う在上古讀ü(宇)不讀u,而t和ü以及s和ü不能拼從而發生切變。


zhi chi shi ri的母音(暫用符號Λ)捲不捲舌對音色都沒多大影響,它們的兒化形式是在原音節後面加一個捲舌母音[e](誒)。

為什麼要加這個[e]而不加別的,因為[e]的舌位與Λ最接近且捲舌後音色變化明顯。

普通話裡與[e]舌位最近的母音還有г(平舌日) .i(衣) .v(魚) .ee (恩)。其中г和Λ一樣可以捲舌但無兒化效果,而i v ee則不能捲舌。對於不能捲舌或捲舌無果的,兒化形式只能只能採用臨近臨近母音的捲舌音,上面這幾個母音只能用e『,εε(an安) ε.(ie中的e)的兒化只能用臨近的ε(ai挨)的捲舌音ε『。

ji qu等的兒化表面上看是在其後面加e『,但實際上都是把原來的音節核(不捲舌或捲舌無效果的母音)換成新的音節核(捲舌的母音)。普通話音節都是由輔-介-核三個部分組成,如zΛ(隻)的全拼是z-Λ-Λ,兒化為zΛe『 , ji(雞)的全拼是j-i-i,兒化全拼為jie『 簡做je『,bεε(班)的全拼是b-u-εε,兒化為b-u-ε『簡做bε『,go(狗)的全拼是g-?--o,兒化為g-?-o『簡做go『,sΛ(事)的全拼是s-Λ-Λ兒化是sΛe『,cΛuee(春)的全拼還是c-Λu-ee,兒化為cΛue『。

我不認同拼音的ei是雙母音,也不讚同國際音標和漢語拼音。


我覺著我的口音似乎可以有 zhi、zhir、zheir 三重對立,很正式地說「紙」就是 zhi,放鬆一點兒就成了 zhir,而如果刻意兒化則變成 zheir!第二種跟第一種比起來,一個是口腔得放鬆,再就是韻母中帶一點兒摩擦,雖然差別很細微,但應該還是能聽出來,至少發音人自己很清楚它們不一樣;兒化固然可以用母音加 ?(小 ?)來表示,然而第三種發音的母音舌位,並沒有一個音標符號能直接寫出來,我感覺 eir 中的「i」大概是個半前、半高母音,介於 ? 和 ? 之間,而 air 中的「i」應該也是半前、半低母音,介於 ? 和 ? 之間,直接讀是像青語這樣的小口型方言,加上 ? 和 a 的韻腹就成了大口型的讀法——其實半前母音,半低到半高這個範圍,纔是發兒化音的首選位置~~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