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題主您好,你這個問題我之前看到,但把它跳過了,不知道為什麼又來邀請我,既然邀了,我就自以為是的說兩句吧。

首先標明,漢語言文學不存在學到極致一說。

我不知道您這個「自學」? 是怎麼自學的,也不知道您是否了解過漢語言文學這個專業。漢語言文學分為語言類和文學類,有八個方向,它不培養作家,它只培養評論家和學者。

您想學到極致,可能不太容易。

現代漢語、語言學綱要兩門從字、詞、句、段、篇章、語言交際上培養你的專業素養。這些東西怎麼體現專業性?

給你一個詞語,一般人能分出它是褒義、貶義、中性,我們要看的是它是單純詞還是合成詞,單純詞又有單音節、多音節、雙音節之分,合成詞又有複合式、復加式、重疊式,細分又有偏正式、聯合式、動賓式、主謂式,那白菜屬於什麼詞?輪胎屬於什麼詞?

多重複句層次劃分,給你一個例句,你試試:雖然如此,黨的領導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卻因為陷入了新轉折的嚴重的左傾錯誤,以致不但沒有在紅軍勝利,人民抗日反蔣的有利形勢下,將革命推向前進,反而使革命受到新的挫折。

答案:①雖然如此,│②黨的領導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卻因為陷入了新轉折的嚴重的左傾錯誤,||③以致不但沒有在紅軍勝利,人民抗日反蔣的有利形勢下,將革命推向前進,|||④反而使革命受到新的挫折。

短語結構劃分下面的句子:

①:這個人我在哪兒見過?

②:別把什麼都看得一無是處。

③:你去過東方的威尼斯曼谷嗎?

答案:

至於什麼歧義句劃分、語法、詞根詞綴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這些東西有什麼用?的確,不學它們並不會影響我們寫作、交際,學函數不能用來買菜,但它可以決定你去哪兒買菜。學這些東西可以證明你是一個專業的漢語言文學學生,在評價作品時,通過這些細節就可以看出你的專業性。

再說古代漢語。

一般人只知道通假字,甚至說通假字就是古人的錯別字,美其名曰通假。

的確,古人在做記錄時,一時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別字代替,趙翼在《陔余叢考》一書中指出:「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但也有讀音演變的問題,古人認為語言憑藉聲音而存在,強調既有此音,即表此義,聞者聽音則知義,因而古人在記錄時往往依據聲音來記錄。清代學者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在《經義述聞》就這樣說:「訓詁之要,在聲音不在文字。」

再說說六書,何謂六書?

我刻意放這個圖片,是想告訴您,讀豎版繁體影印本也是漢語言的一個專業要求。六書前四個是造字法,後兩個是用字法,

這本許慎的《說文解字》以及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都是最重要的書,看《說文》及段注也是學好漢語言的一個基本要求,

《說文》的五百四十部要滾瓜爛熟。知道黃侃的學生陸宗達老先生怎麼學《說文》的嗎?抄,他老人家看的是無句讀本(沒有標點符號),黃侃要他自己句讀,他做了三遍,抄了三遍。

古代漢語就這些嗎?

章太炎《國學概論》里說了:「言形體者始《說文》,言故訓者始《爾雅》,言音韻者始《聲類》。三者偏廢,則小學失官。」學好小學也是基本要求。

《說文》是文字學,《聲類》是音韻學,《聲類》散佚,隋代出了《切韻》,音韻學又有旁轉、對轉,《爾雅》是訓詁學,訓詁又有形訓、音訓和義訓。每一條展開都可以說成千上萬字,能力有限,我在此班門弄斧了。

文字音韻訓詁歷代研究頗豐,拿清代來說,《說文》有四大家,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王筠的《說文釋例》《說文解字句讀》,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圖片如下)

音韻學顧炎武、江永、戴震、錢大昕,

訓詁學邵晉涵、郝懿行、王念孫我就不一一列出了。

古文字學的甲骨文、金文、春秋文字、戰國文字也不列舉了。

以上僅是語言文字類。

文學類也不容易,先寫這些,有看的再接著寫。


續更

文學類

文學的門檻太低了,低到誰都可以插兩腳。但文學的水很深,正是《老子?四十一章》所謂的:「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所謂文學,應該分為兩類,一類是專業以外的人說的,僅指文學作品;一類是相關專業人士說的,包括了文學理論、學術和文學作品。按聞一多《唐詩雜論?類書與詩》中說:「尋常我們提起六朝,只記得它的文學,不知道那時期對於學術的興趣更加濃厚。唐初五十年所以像六朝,也正在這一點。這時期如果在文學史上佔有任何位置,不是因為它在文學本身上有多少價值,而是因為它對於文學的研究特別熱心,一方面把文學當作學術來研究,同時又用一種偏向於文學的觀點來研究其餘的學術。」

文藝學包涵文學理論、文學史和文學批評。

所以學漢語言在談論文學的時候不能僅局限於文學作品。談古代的文學作品不能僅局限於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不要只知道什麼「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不要只會說愛情,不要只喜歡看詩人詞人的風流韻事。

說李白,就知道他瀟洒、浪漫主義;

說白居易,只知道他和青樓女子的糾葛;

說元稹,馬上來一句渣男;

說蘇東坡,只知道他豪放;

說納蘭容若,只知道他的愛情;

說李煜,永遠只知道他縱慾享樂、愁;

……

「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王國維

「詩人要以天地宇宙萬物為心,要有對萬物關懷的仁愛之」——葉嘉瑩

這就是一般人和學者的區別。

談文學,必須要有理論的支撐,否則言之無物,很多人說讀不出作品的內涵,那是不懂文學理論。

什麼叫虛構?什麼是原有關係、什麼是現有關係?什麼是模仿?什麼叫文學接受?

談詩詞,什麼是感物?什麼是興趣說,什麼是性靈說,什麼是神韻說,什麼境界說,什麼是感發說?

中國傳統的文學理論書籍《毛詩序》、《典論?論文》、《詩品》、《詩格》、《詩式》、《二十四詩品》(被陳尚君)、《滄浪詩話》、《苕溪漁隱叢話》、《人間詞話》等等。

這些是文學性很強的作品。

先秦兩漢文學是基於古漢語字詞上的東西,要讀懂先秦兩漢文學就必須懂「小學」。這是我前面強調古代漢語的原因。

你以為《詩經》就是愛情詩嗎?或者說十五國風是寫愛情的嗎?再具體點,《周南》十一篇是寫愛情的嗎?

如果這樣看,就太淺顯了。

換個說法,你們覺得我們政府可能有一天會斥巨資去收集各類愛情題材,由官方政府推行愛情故事給我們看?

同樣,周政府可能花那麼大功夫采詩來向人民宣傳愛情?

具體內容我就不說了,列一批歷代學者研究的專註,感興趣的自己找來看。

阮元刻本《十三經註疏?毛詩正義》,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

《韓詩外傳集釋》, (漢)韓嬰撰, 許維遹校釋, 中華書局, 1980.6

《詩集傳》, (宋)朱熹撰,巴蜀書社影印, 1989.7

《詩義鉤沉》, (宋)王安石撰, 邱漢生輯校, 中華書局, 1982.9

《毛詩傳箋通釋》,(清)馬瑞辰撰, 陳金生點校, 中華書局, 1989.3

《詩廣傳》, (清)王夫之撰, 王孝魚點校, 中華書局, 1964.2

《詩經通論》,(清)姚際恆撰, 顧頡剛標點, 中華書局, 1958.12

《詩經原始》,(清)方玉潤撰, 李先耕點校, 中華書局, 1986.12

《詩毛氏傳疏》, (清)陳奐撰,北京市中國書店影印, 1984.6

《詩三家義集疏》,(清)王先謙撰, 吳格點校, 中華書局, 1987.2

《詩問四種》, (清)王士禛等撰, 周維德箋注, 齊魯書社, 1985.2

《魏源全集?詩古微》, (清)魏源撰, 何慎怡校點, 嶽麓書社, 1989.12

《詩義會通》, 吳闓生撰,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 1959.6

《詩經今注》, 高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12

《雅頌選譯》(增訂本), 陳子展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1

《詩經直解》,陳子展撰,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1.

《詩經譯註》,程俊英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2

以上,你們應該會發現我列出了出版社版本,這裡要說的是古典文獻學。

中國古典文獻學是漢語言八個方向之一,很多學校不會開課,很多人也會忽略這門課。

一般用的是華中師大張三夕的《中國古典文獻學》或者杜澤遜的《文獻學概要》。

文獻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凡是讀古典書籍,必須講究版本,歷代著名學者都是出色的文獻學家,比如劉歆劉向父子、章學誠、王國維、孫詒讓、羅振玉等等。另外在此提個醒,在論文引用中,專著首先找善本、刻本、影印本,其次是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都沒有再求其次。一般學界承認的是豎版繁體。

參考文獻中,找專業的、權威的雜誌期刊,比如你要寫詩經主題的論文,就不要去找XX職業學院學報、XX農業、工業大學(學院)學報。

外國文學、少數民族文學就不說了。

以上僅僅是本科基礎內容

說漢語言文學學到極致,上下五千年都找不出一個,沒有人能同時貫通古今、中外。要說某個方向上學到極致還能找出幾個人來。遠了不說,拿清代、民國的舉例,比如顧炎武、戴震、高郵二王、錢大昕、孫詒讓、章太炎、黃侃、王國維等等(僅舉幾例而已)。

題主您問學到極致是什麼樣子,那你絕對會是一位優秀學者而非優秀作家。

不要誤以為漢語言學的好就會寫作,當代還活著的站在頂端的學者如趙逵夫、黃靈庚等他們寫作就很一般。

寫作好壞和一個人的閱讀量有關,但絕對和他是否學好漢語言沒有直接關係。群里一個答主說他(她)寫作好,但他(她)漢語言文學不一定學的好,否則他(她)應該去研究所或高校做學者了。

另外,想學好漢語言文學,拿古代方向來說,

這是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

這是孫詒讓的《周禮正義》

這是王國維的《觀堂集林》

這是劉寶楠的《論語正義》

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書籍(僅例舉部分),希望不會打破您的幻想。


假期太長,來更一波吧。(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破千 )

上面提到學漢語言,特別是古代類的,需要了解文獻學,這裡細講幾句。

讀書,第一步就是要選本,版本選的對、選的好,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古籍這麼幾千年流傳下來,難免會出現錯誤,最主要的問題,文獻學用四個字概括:

脫,即脫字。孔子就說過:「吾猶及史之闕文也。」可見,脫文現象很早就出現了。

衍,即衍生出多餘的文字。舉個例子,《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云:「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風一,猶馳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虧乎?」揚雄出生於司馬遷之後,司馬遷怎麼可能寫揚雄呢?這段話在《漢書?司馬相如傳》中有出現,可知,這是《漢書》的原文,應該是後入讀《史記》的時候寫在旁邊的贊語,傳者不知,遽以之入正文,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訛,即錯字。有可能是抄錯,有可能是看錯而寫錯。如《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晉師三豕過河」,子夏說:「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

倒,文章在流傳過程中,文字先後順序出現顛倒。

對於這些問題,要是沒有深厚的功底,怎麼可能看得出呢。

再一個是版本問題,現在有盜版,我記得小時候買一本《阿衰》要10RMB,盜版的只要5RMB或者更低,它除了印的粗糙一點以為,沒有別的問題,很多小夥伴就選擇盜版,盜版的銷量高,書上利潤就大。

同樣,古代典籍中,也存在盜版問題,因為盜版書集中於湖建省的麻沙鎮,故盜版又稱麻沙本。

陸遊《老學庵筆記》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三舍法行時,有教官出《易》義題云:「乾為金,坤又為金,何也?」諸生乃懷監本至簾前請云:「題有疑,請問。」教官作色曰:「經義豈當上請。」諸生曰:「若公試,故不敢。今乃私試,恐無害。」教官乃為講解大概,諸生徐出監本,復請曰:「先生恐是看了麻沙本,若監本則坤為釜也。」

由此可見版本的重要性。

大家可以參看我下面這個回答

醉里尋歡:漢語言文學大一學生,老師讓讀《文心雕龍》,不知道該買哪個版本,求推薦。謝謝!??

www.zhihu.com圖標

三更,再來贅述幾句


感謝各位點贊和關注的小夥伴,你們的評論我都有看,能回復的都盡量回復了。

要說把漢語言學到極致,我想到的就是清代以降至新中國成立這三百年中的學者了,新中國以後出生的學者基本都做不到。特別是21世紀以後成長起來的學者。

原因有主觀有客觀。

主觀因素,一是他們自身不努力,畢竟學漢語言文學是個苦差事,要甘坐幾十年的冷板凳,很多人走上崗位以後又禁不住誘惑,在權力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

熊十力先生有句話:「知識之敗,慕虛名而不務潛修也;品節之敗,慕虛榮而不甘枯淡也。」

[分享] 全國政協委員黃德寬以權謀私 教授白兆麟抄襲_管錫華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0e7697f0101i8f1.html

(不知道能不能打開)

客觀因素上,很多人需要養家糊口,不得不為生計奔波,以至於無法專心從事學術。現在很多學校施行聘崗制,根據老師們的論文、課題來評定待遇、職稱,很多老師完不成量,只能選擇在論文里注水。

這一點我想到了民國時期的傅斯年先生

可惜現在很多領導都是不學有術的人。

再一點就是社會環境所決定的,白話文推行至今有一百年了,我們已經沒有讀文言文的土壤,自然無法在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古文字學上面取得大的成就。

在對經典的學習上,無非兩個途徑,一是家學,如父子相傳,高郵二王(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祖孫相傳(段玉裁龔自珍祖孫)、叔侄相傳(楊樹達、楊伯峻、楊逢斌叔侄三代);

一是師徒相傳,如戴震師從音韻學家江永、王念孫段玉裁師從戴震、章太炎師從俞樾、黃侃師從章太炎、陸宗達師從黃侃等。

很多小夥伴私信問我怎麼學漢語言,我就自以為是的說一下我的學習方法。

學經學當專攻一經,學漢語言文學也是這個道理。

首先要有一個大方向,即到底對哪門感興趣,比如你對古代文學感興趣,那就選定古代文學。

其次要點面結合。這個古代文學範圍太大,我們的精力有限,不能面面俱到,所以要有點有面,以點來延伸面。

舉個例子:假設我對漢賦感興趣(可以具體至某一漢賦家,如枚乘、揚雄等),首先就要從文本出發,(這是點);

要讀懂漢賦,就需要學習文字學、音韻學、了解楚辭對漢賦的影響、學習文獻學(版本和目錄)、了解歷代學者對漢賦的評價、了解當代的學術動態、當代還存在哪些研究學者(這是面)。

這樣下來,就不至於樣樣通樣樣松,也不會學完四年感覺什麼都學了,但有好像什麼都沒學到。(畢業論文也可以順帶解決了,如果想深造,也不怕自己有太多不足)。

最後就是找一位好老師。(怎麼找老師就不需要說了吧)如何評價一位大學老師的能力呢?不是看他上課的水平,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有論文、有課題。一個大學老師如果不發論文、不做課題,說明他已經不能進步了,這樣的老師講課講得再好也沒有太大用處。(可以去知網、維普上搜索他們的論文。)

以上就先說這麼多。

如果大家對民國的學者感興趣,推薦兩本書

1,《民國的底氣》

只是不知道為什麼不再版了,當初我買的時候才十幾塊,現在價格一路飆升。

2,《學林春秋》

這裡面的內容都是著名學者自己親筆寫的(當時作者感嘆老學者們都以步入晚年,於是在他們去世前找他們求的親筆信)


本專業人士,超級乾貨,認真看到文末。

感興趣可看

是你的小芳:小說寫作對話語言枯燥,失真怎麼辦??

www.zhihu.com圖標是你的小芳:漢語言文學這個專業就業前景好嗎?是不是像傳說中一樣,是雞肋專業??

www.zhihu.com圖標

當你看完

經部《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章句》《書經》(又名《尚書》)、《易經》(又名《周易》)、《春秋三傳》(含《左傳》)、《禮記》、《詩經》

史部《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

集部《昭明文選》、《李白集》、《杜甫集》、《白居易集》、《韓愈集》、《柳宗元集》、《歐陽修集》、《蘇軾集》

當你看完,

魯郭茅巴老曹,蕭紅,郁達夫,周作人,張愛玲,周作人,林徽因,徐志摩,石評梅,余華,,余光中,余秋雨……

沈從文《邊城》《湘行散記》

魯迅《吶喊》《故事新編》

錢鍾書《圍城》

阿城《棋王》

周作人《雨天的書》

張愛玲《傾城之戀》

蘇童《我的帝王生涯》

葛亮《北鳶》

莫言《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

格非《人面桃花》

阿來《塵埃落定》

麥加《暗算》

畢飛宇《玉米》

金庸《天龍八部》

古龍《歡樂英雄》《陸小鳳傳奇》

金宇澄《繁花》

石黑一雄《浮世畫家》

格雷厄姆格林《戀情的終結》

曹乃謙《到黑夜我想你沒辦法》

李劼人《死水微瀾》

奈保爾《大河灣》

當你看完,

錢理群,袁行霈,王力……

你會發現:"艾瑪,我說的怎麼還是中國話?"

"怎麼有些人就是聽不懂呢???"

請說人話!


我是中文系的學生,是傳統意義上的「成績不錯」的學生,但成績的取得源於對考試內容和技巧比較了解,並沒有「學到極致」。

這個問題是很難找到「當事者」去回答的,每一個最初主動選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子或許都曾抱著向提問者一樣的期許:我要努力學,學到極致,我渴望成為這個專業領域最厲害的人之一,我渴望做一個「有文化底蘊」的人。

可是越是努力學,越是「學進去」,越能體會到「學無止境」的感受,越覺出自己的渺小與無知,越覺出這個世界之大,文學和語言的世界之大,你真的很難去觸及它的邊界。可能就算讀到博士,也只是在一個極小的領域做一點點小小小小的突破——甚至沒有「突破」,博士學位只是宣布你擁有了獨立研究、獨立思考的能力,你可以靠「研究」這一能力為生了。

如果要我假設「學到極致」的情況,我覺得收穫應該是比旁人更大程度的謙卑,對人生起起伏伏的際遇看得更加通透吧。


謝邀

漢語言學渣,別說極致,勉強算初窺皮毛吧。學了四年之後最大的感受就是眼界拔高了很多,以前可能不懂得某些經典作品和名著到底韻味、魅力在哪裡,但是經過專業系統的學習,你能夠看透了文學的內核,從文學本身出發體味它的韻味,那是一種很美妙的感覺

就像初次看到一首古詩時對它的直觀感受和充分了解詩作背景內涵之後再去看的感覺

另外,學文學真的能夠提升氣質,起碼我們文學院的老師(無論男女)都是很有氣質的,男老師有的儒雅,有的博聞,交談起來的感覺就是讓人覺得他就是學這個專業的!女老師說不上來,就是感覺有氣質,品若蘭的感覺(原諒我真的是個學渣)

另外,很多網路上看到的流行作品及文人其實在漢語言的課程中只是一筆帶過的小人物而已,真正永垂不朽的基本不會特別流行,就像娛樂圈流量和實力派的差別(某些流量可能也有實力,但跟實力派比起來就是小巫見大巫)而且經典絕對經得起細品,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好作品是經得起讀一百遍的

最後,漢語言文學有文學和語言兩大類

漢語言包括古代漢語 現代漢語 語言學 少數民族語言

漢文學包括古代文學 現當代文學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文藝學(按照考研劃分的)

少數民族語言會上民俗學的課,比較文學和文藝學就是西方文論 文學理論這樣的課,其他就按照類別劃分上課

所以漢語言文學是很廣闊深邃的,我覺得窮其一生都不可能學到極致,在某個具體方向做出成績或有可能

希望看到我的回答的人能夠對漢語言文學多一點關注,真的讓人受益終生


我算是把漢語言文學學好了,但還不算極致。意想不到的收穫是:

1. 大學時因為逃課而寫的檢討書,被在輔導員辦公室隔壁辦公室辦公的學生會幹部無意間看到,之後在我進學生會時被兩三個部門爭著要。

2. 因為學好了這個專業,所以我現在是媒體主筆,做的是輕鬆而體面的工作。

3. 因為學好了這個專業,所以有人請我做業務培訓。

4. 因為學好了這個專業,所以有電視台請我參加節目。

5. 因為學好了這個專業,所以我常常因為一篇文章寫得好而受眾多領導的誇獎和重視。

6. 因為學好了這個專業,所以我在平時語言表達時很嚴謹,避免了於己不利的事情發生。

如果我能把漢語言文學專業學到極致,那就更好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