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繼續唸佛不過看了藥師佛本願經就感覺無法全部理解和苟同了,現在我要如何是好呢?師兄?


我有時候認真講個笑話,結果沒人笑。

後來一本正經寫點東西,卻有人笑了。

每個人的視點都不同,取決於自己的知見。


多念蓮花生大士心咒,每天108遍。消除自己的邪見。如果你沒有信心,就當我沒說。佛陀當年跟阿難說,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世尊的話,多思維。


諸佛說法,一切為眾生,非為佛說,一切誓願,為導眾生,若無有願,如何修行圓滿,此中我者,為修行之人也,莫錯會意,莫錯解義,包括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都是導引眾生髮無上大願,若修行之人無有大願之力,如何能成佛道,所以此中發願者,即是修行中人,非為外人,心外無佛,心外無眾生,心外無佛土,心外無眾生土,心外無凈土,心外無垢土,同樣,心外無願,心外無發願者,心外無成就願者,法藏比丘,於修行中發四十八大願,以此四十八大願為菩提心,而圓滿無量無邊大願,即本願,本願者,即是本有,名為覺性,因無始以來,貪嗔癡等無明所暗,不能顯了,所以發願,度盡眾生,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眾生者,一切貪嗔癡是也,人若無貪愛之心,又何鬚髮願,莫錯解義,佛法是一,無有二法,若有二法,即非佛法。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修行者,應該發願,應當發願,若無願力扶持,修行中即無有力,若無有力,便會退轉,所以修行,當勤發願,法藏比丘因發願故,成就佛道,藥師佛也因修菩薩道時發願,成就佛道,釋迦牟尼佛修菩提道時,因發誓願,成就佛道,十方一切諸佛,因發誓願,成就佛道,過去諸佛因發誓願,成就佛道,現在修行中菩薩,因發願故,可成就佛道,未來眾生,同樣要因發誓願,後成佛道,所以佛說一切經,都是為誘導眾生入佛知見,非為佛說,一切誓願,同樣為眾生而說,眾生修行,依此願力,引發無邊大願,成就無量無邊大願,何為成就,即開顯眾生本願,何為本願,即本有的覺性,何為覺性,覺知一切諸法,本自清凈,無生無滅,自性涅槃,何謂自性涅槃,即自性解脫,所以修行者,應發誓願,解一切佛語,入佛深義,證入一切法無礙,方為修行要道,


應邀

《藥師經》稱作補丁經,並不是完整的佛說,一部分內容是多次從其他經文拿出來,補充到裡面,湊成了一部完整的經,所以在閱讀時難免覺得有些地方不妥,應遵循其經義,文字語句方面不要太較真 。嚴格的說佛經是不能修補的。


這個是這樣,藥師經其實結構還是很清晰的。不要用現代的意識形態那個來看。簡單理一下,可能諸多疏漏,我既沒有悟道,更沒有證果。大家也不要太當真。

首先是前三大願:

前三大願講的其實是一個佛境界,也可以說是凈土的基本條件,或者叫構建一個完美和諧世界的藍圖: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這個是講靈性飽滿,術語叫智正覺世間圓滿,光明熾燃,這個是擬人的手法。因為這裡是報身佛,所以其實是教化在起作用。三十二丈夫相,八十隨形,講的其實都是靈性飽滿。靈性飽滿是什麼樣子,這個具體可以去看《莊子》。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凈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這個是講,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可能這麼說會覺得好像前半段不是講的這個。前面一半琉璃,明徹,光明,焰網,都是講各種明亮。這個有一個理論,相有無量好,好有無量光,光有無量明,明,饒益無量無邊的眾生。後面講開曉眾生,更是深入了這一點。隨意所趣,作諸事業呢,講的就是依靠智慧幫助眾生。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這個呢,就是資源物質一切充足,然後土地平整啦,沒有污染啦。其實就是現代的自然環保,資源可回收利用。大家都夠用。

第四到第六呢,是講的三種層次的人修行情況,如何去進行調整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這個行邪道和行聲聞的都是一樣是很高層次的,魔王和佛真的論本事的話,可能差不多,但是魔王就是比佛差一個人品。阿羅漢有點像沒有感情的機器人,比如數學家,或者科學怪人比較像阿羅漢。佛是有人性的,魔王是弄錯的人性,阿羅漢大概是沒有什麼人格性。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觀唸的調整。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凈,不墮惡趣。

這邊是中等層次的,就是想修行,但是修的不上道,連戒律都搞不定的。戒律是修行的基礎,戒律沒有修行別談。這邊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第五大願第一次出現,聞我名已,聞名就是指的得道藥師琉璃光如來的真諦,其實是藥師琉璃光的這個架構。然後跟著這個架構去實踐。這個架構得去找真修行的出家師父了,看哪個師父怎麼教你,那個就是藥師佛的架構。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喑啞,攣躄背僂,白癩顛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這個就是低層次的,各種條件都有欠缺。這個聞我名已,和上文一樣。後文的兌現,看事情的嚴重程度,不過大多數是已經受報的,而且影響一生的。這個下半段的兌現,就基本上等到下輩子。因為因緣已經兌現,已經受報了,那沒有辦法。後面也不是騙人的。假如人還行,透過修行,提升自己的品質各方面能力,也能過上一個好日子。身體實在不行,有殘缺的,這個世間的法則,大概很難再長全。

七到九三大願,是拆分的中根器的內容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葯,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這個地方是講的不覺醒的狀態,病也好,苦也好,這些都是可以放下的,但是不覺醒就放不下,我之名號,一經其耳,這兩句講的是覺醒,怎麼覺醒的這個部分在地藏經裡面。所以建議地藏經藥師經一起讀。覺醒了放下了,知道了自己什麼是自己改要的,什麼是不該要的,覺醒就會去努力奮鬥,但是努力奮鬥不違揹人性,所以不會去拚命拼多多。該有的都會有。因為覺醒,所以一定會走上菩提大道。這個就是中等層次的情況。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舍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這個地方講的是對立,過去用男女表示對立,專業一點就用陰陽,陰陽是道家的說法。這邊願舍女身,表示願意放下對立,放下對立就是去圓融,去包容,不要老是一堆意見。怎麼樣同時做好。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那我魚砍一半,熊掌砍一半行不行。放下對立就修一半了,另一半隨著因緣就能成道了。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最後一個是講邪見,知見錯誤,這個地方講了就是去學習正見。有了正見,八正道慢慢就有了,然後就能去修行。

最後三個是講下根器的情況,就簡單講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加。縛錄鞭撻,系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這個是講環境問題。所待的環境惡因素比較多。所以犯王法。這個時候其實也要覺醒,覺醒過來,反省過來,哪裡有問題。最後如果死刑犯,馬上死刑了,還是一樣心放下。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這個是講的內苦的逼迫,這邊是講的修定功。比如現在人想要錢賺不到錢,很大程度是心浮氣躁,然後就瞎搞。所以這邊就講專念受持。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玩,皆令滿足。

這個地方是外苦,還是修定。後面種種都是講修定以後,福德在世間的兌現。比如我們常常說一個人很聰明,其實那個就是定功好的一個體現。

簡單來說就是這樣吧,細看問題也不少。不知道這樣能不能解決題主的疑惑。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喜歡哪部經就讀哪部。


那就換個佛經吧,藥師經這類的大乘經挺多的,藥師經有五個譯本你都接受不了,密教經典就更學不了,所以大智度論才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話說回來,別說漢地,你看看你能接受巴利藏的希有未曾有法經麼


1藥師經裡面說:此是諸佛甚深行處,難可解了。

2佛無戲論。若入戲論即非佛教。

3諸經語言詞義同源,諸佛皆有願文,若不能讀此願文,則他經亦然。此緣未到,不可強求。

4轉女成男願不僅此經無量壽經亦然。

5本經為東方藥師佛。經雲念西方阿彌陀佛者東方藥師佛亦導引其道路。

6本經以信願持名為宗,往生琉璃凈土為趣,陀羅尼等持,拔一切障,與往生咒一致效應,與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無別。指方立向東西不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