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的。

一是不同版本注釋可能會不同,收錄的內容也有區別。比如《魯迅全集》這種大家一般都公認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不會用其他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它收錄的全面,註解也比較準確。

二是有的文本作者本人可能有所修改,就會有不同的版本。比如林白的《一個人的戰爭》就有多個版本,金庸後期也對他之前創作的小說進行了情節內容上的改動。



當然。

作家可能出於讀者的反饋、藝術的完善等原因進行多次刪改;50年代以人民文學版為代表,會出於政治、思想因素進行刪改。作家去世後,編輯也可能出於各種原因進行修改。且因為以上諸因素,所謂「定本」並不一定是最「好」的版本。

可參看金宏宇老師的相關著作。

以上。


看你研究的方向與內容了。有時候也是需要的。

舉個例子,關於金庸的部分研究,你可能就要針對連載版及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修改版進行對比分析。


需要,因為現當代文學的時間敏感性,可能不同版本對於某一問題的表述會有變化。以及不同作者的文學史表現的不同的歷史觀。文學史有個人寫史和官方史,對一些事件和作家的看待都有很大不同。文學史家本身鑒於其文學觀,對一些作家的評述也有所不同。


1,要,而且很重要。

2,試舉一個栗子,有興趣可找找。

寫」文章信口雌黃易,思想錐心坦白難「的散宜生的《悼胡風》:「精神界人非驕子,淪落坎坷以憂死。千萬字文萬首詩,得問世者能有幾!死無青蠅為(作)弔客,屍藏太平冰箱裏。心胸肝膽齊堅冰,從此天風呼不起。昨夢君立海邊山,蒼蒼者天茫茫水。」手稿、校稿、審定稿、公開版、結集版等都所差別,其背後的故事,複雜而且有趣。每一回修改都是一次隔山博弈,一輪激蕩情誼。

3,作者們其實還是很護短的,最初最早版本可能因主客觀緣故,會有各色初衷或不如意處。有些作者並不想讓後來者窺探背後的故事,這與研究相背。研究者如偵探,抽絲剝繭,還原初貌,才方便更準確地把握和研究作品。我更喜歡看連載版的金庸小說,因為更真實質樸些。後期所謂修訂版太假,好比讓讀者以為這些小說原來就如此。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