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儒


仔細審題。題主問的可能是「現代新儒家」的一些代表人物。

現代的新儒家。有「三代四羣」(four groups in three generations)之說(見《現代新儒學之省察論集》)。

「三代四羣」(four groups in three generations):

第一代第一羣:

梁漱溟(1893–1988)

熊十力(1885–1968)

馬一浮(1883–1967)

張君勱(1887–1969)

第一代第二羣:

馮友蘭(1895–1990)

賀麟(1902–1992)

錢穆(1895–1990)

方東美(1899–1977)

第二代第三羣:

唐君毅(1909–1978)

牟宗三(1909–1995)

徐復觀(1903–1982)

第三代第四羣:

餘英時(1930–)

劉述先(1934–)

成中英(1935–)

杜維明(1940–)

這是學術上的分法。

三代四羣每一波遇到的「境況」不一樣。譬如第一波的「打倒孔家店」。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大陸普及馬主義,一部分學者選擇呆在國內(但是不能開展理論創新了),一部分學者選擇逃到港臺,甚至是海外,被稱為海外新儒家。「十-年-紅-羊-劫」的時候,學者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不過這篇文章提到了三代四羣裡面沒出現的一些人。譬如「蔣慶」。蔣慶就被稱為「當代大儒」(當然很多人會在心裡「各種不服」)。蔣慶這個人很搞笑的。這個人就是個奇葩。是個復古者中的復古者,採用宗教的話,他叫「原教旨主義」者。這人設想的方案壓根就無法實現,行不通。純粹是「自嗨式的意淫」。不過這人是精通公羊學的。《公羊學引論》是他的開山之作。

====

關於康有為是不是大儒。

首先,康有為是不是儒似乎很清楚。接下來就是大小的問題。所謂「大儒」的「大」,關於大小,這個就見仁見智了。鄭玄是不是大儒?是。程、朱是不是。是。假如問一句,顏元是不是?有些人的回答就不會那麼篤定。

新儒家有多種分法。按照其中一種分法,新儒家肇始於康梁那批人。所以康有為既可以歸到古代,也可以歸到現代。他是承先啟後的人物。

略舉康有為精通的學問。

康有為精通華嚴學、公羊學。

華嚴學。

我在上海圖書館翻檢《華嚴學研究》刊物,其272頁有《近代新學家的華嚴思想探析——以康有為、章太炎為視角的考察》一文。為康有為加點印象分。我們以現在的眼光,認為康有為做的工作是「舊瓶裝新酒」式的「換湯不換藥」式的「民哲」工作。沒錯,他是「雜糅」,但是他不僅僅是雜糅的「西學」,還有當時流行的佛學——「華嚴學」。康梁譚章都有這種「毛病」。譚嗣同的《仁學》也雜糅了佛氏、泰西的很多東西。但不能說他是無意義的。畢竟對「構建」某種框架,盤活儒家這個「殭屍」(舊思想)為「化腐為奇」的「變法」(變法維新)服務,是有些作用的。所以,康有為的工作雖然現在看來,顯得滑稽可笑,但絕不是無意義的。假如儒教構建成功,是可以像他徒弟說的那樣,成為「中國的馬丁路德」的。可惜,儒教死了,盤不活了。海外新儒家還以為沒死,還想著續一續命。

公羊學。

公羊學在中國哲學思想史上幾經興衰沉浮,在清中葉得以復興,直至康有為達到頂峯,這並不是歷史的偶然或學術的巧合,而是存在著某種必然性。康有為以《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一破一立的作用為武器,打擊劉歆所作的古文經學,借孔子之名批判儒學、改造儒學、推動變法,為維新變法奠定了理論基礎;注入西學闡發公羊三世說,構建大同社會的美好藍圖。雖然維新變法最終失敗,但康有為的公羊學架起了晚清中國通往近代化的橋樑,其意義仍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參考《論康有為的春秋公羊學思想》)

康有為的志向其實挺遠大的。他是想盤活儒家。讓他成為「國教」。他的孔子改制考就是在往這個方面努力的。雖然這本書解釋孔子的意思很「民科」,還參酌了西方很多東西進來。在序中有很強的「憂患意識」(憂患意識的源頭是周易)。正文中盤活了公羊三世說。在這之前,公羊學已經死了很多年了。假如康有為改革成功了,他現在會被奉為「馬丁路德」一樣的人物(梁啟超語)。假如他所建設的孔教被實行了,那麼中國會成為像瑞士日內瓦建立「加爾文宗」一樣的宗教國。當然,改革失敗了。


康有為算大儒?
章炳麟之後無大師。同時代除了他,堪有一比的只有劉師培。康梁學無根基,是貽誤後人頗深啊。你這麼問,就是例子。

就現在隨便什麼人都算儒家了,早晚把孔夫子氣得從墳裏爬出來打人


不覺得康有為是大儒。

康南海其實確實是一位有根底的今文經學家啊


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胡適之、傅斯年、李濟、蔡元培、梅貽琦都稱的上是大儒吧,最大的儒家當數與康有為同時代的辜鴻銘,此君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


浪淘盡:百年中國的名師高徒作者即認為中國近代知識界基本是康章二人的徒子徒孫們的天下。

不過本書多處重要引用未交代出處,或不甚嚴謹,然大約概括無誤,可以一觀。

另曾讀過朱維錚、張鳴、餘世存、李頡等先生之說,大概幾無差,不過讀的粗疏,不敢斷言。還望作燕王駿骨,引達人詳釋。

高長虹


除了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以外,其他人都不能算是儒家。經學,樸學再高深也只是章句之學問,儒學是哲學!是哲學!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