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部隊前後期戰鬥力相差極大,那麼李自成在攻下北京前後的部隊戰鬥力是什麼水平,比之吳三桂的部隊和滿洲八旗以及八旗漢軍怎樣?一片石大戰失利是因為兵力不足嗎?


每個涉及闖軍的問題,總有人在這兒發揮他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1644年的闖軍,毫無疑問是華夏文明的最強軍隊。

1640年,李自成重返河南,此時的闖軍,兵力只有一千人左右。這一千人,是當初李自成的數萬大軍經過多年血戰之後僅剩的一點余脈,就算過去只是個差點餓死的饑民,經歷了這麼多戰爭,能活到現在的也都變成精銳了。雖然人數少了,但是也因此有了極強的靈活性,已經足以在明朝統治區來去縱橫了。

一斗谷陳金斗等活動在河南的農民軍,雖然有數萬之眾,但是只有少量的戰兵,大部分都是蟻聚的饑民。因此李自成入豫之後,他們迅速決定投靠李自成。這些饑民部隊被李自成整編之後,武藝、裝備不可能迅速提升,但是有一點很關鍵,就是紀律。《懷陵流寇始終錄》記載,豫西農民軍被李自成收編之後,很快就受了闖軍紀律的約束,在豫西攻城略地期間「不殺平民,唯殺官」。論士兵的個人素質,闖軍既不如明軍,也不如清軍,他們的戰鬥力主要是從紀律上來的。

攻下洛陽之後,李自成得到了大批資金和糧食,又招募了一批部隊,按《守汴日誌》記載,此時他有了精兵三千,步卒三萬。精兵從一千變成三千,有一部分是吸納了河南農民軍中的老兵,但更多的還是收編倒戈的明軍。闖軍攻打洛陽時,洛陽守城明軍的軍餉已經長期拖欠,甚至連吃飯都成問題,眾士兵大怒:「王府金錢百萬,饜粱肉,而令吾輩枵腹死賊乎? 」他們中的很多人陣前倒戈加入了闖軍,其中比較知名的有任繼榮、田虎、謝應龍。任繼榮和田虎都是李自成襄陽建政時的二十二員主要將領之一,謝應龍原本是明軍將領羅岱的家丁,精通火器,後來也成為闖軍中營的威武將軍。由此看來,在洛陽加入闖軍的明軍應該不在少數,而且估計有很多在後來成為了闖軍中的骨幹。清軍南侵之際,任繼榮、謝應龍戰死於湖廣,田虎隨李過聯明抗清,1649年病逝於廣西。

一打開封失利後,李自成與曹操羅汝才聯合,對陣明朝三邊總督傅宗龍。從這場戰役中明顯可以看出,此時農民軍的素質已經超過了明朝官軍。李自成和羅汝才領著傅宗龍從河南進湖廣,又從湖廣到河南,這段路程長達六百公里。這場賽跑跑下來,雙方的素質差距暴露無遺。闖軍和曹軍依然保持著井然的秩序,做出詐敗偽逃的假動作,以精銳部隊設伏。而官軍是什麼德行呢?六百公里的路程跑下來,官軍不僅人困馬乏,而且糧草也跟不上了,來到河南項城附近,官軍分散到周圍的村莊去搶糧,毫無組織紀律性可言。闖曹聯軍就在這個時候發起了進攻,明軍慘敗,楊文岳、賀人龍、李國奇、虎大威等人紛紛逃走,把傅宗龍扔給了李自成,最終傅宗龍的標營六千人被闖曹聯軍全殲。

項城戰役中,李自成和羅汝才收編了大量傅宗龍麾下的陝西兵,繳獲了傅宗龍兩萬大軍的全部輜重,不僅有了數量眾多的有戰鬥力的老兵,還得到了和明朝正規軍在同等水平的裝備。傅宗龍的部下們其實戰鬥力並不差,在項城戰役的最後階段,他們掘壕死守到了吃死屍的地步,還組織突圍。之所以被李自成和羅汝才打得這麼慘,主要就是由於明軍紀律渙散、後勤保障不利。傅宗龍的部下基本上都是闖軍的陝西老鄉,加入闖軍之後迅速就融入了原來的隊伍,從此之後,李自成便有資格與明朝的主力軍團一較高下了。

二打開封前後,闖軍又陸續消滅了河南不少中等規模的明軍部隊,其中包括農民軍出身的劉國能、李萬慶,劉李二人的部下基本上都被李自成收編,以劉國能的部將楊彥昌為代表。楊彥昌後來成為李過的部下,戰死於荊州之戰。南陽之戰中,李自成還收編了明軍總兵猛如虎麾下的一批蒙古兵,闖軍源出於陝北,隊伍中的蒙古人本就不少。任繼榮的哥哥任光榮帶著歷史悠久的由山民獵戶組成的毛葫蘆兵也在此戰中加入闖軍。

1642年,李自成、羅汝才將左良玉包圍在了郾城,接替傅宗龍的新任三邊總督汪喬年發兵前來解救,兵至襄城。但是這場戰役的結果比項城戰役更加搞笑。明軍前鋒接戰失利,總兵張國欽戰死,明軍頓時作鳥獸散,賀人龍、鄭嘉棟、牛成虎三人各自率部逃走,連左良玉都拋下了來救他的汪喬年逃之夭夭了。汪喬年身邊只剩下張應貴部四五千人,被闖曹聯軍輕易殲滅。這一戰,汪喬年又送掉了很多明軍的精銳騎兵,李自成和羅汝才的實力再次大漲。

這之後,河南的農民軍首領袁時中也來與李自成、羅汝才聯合,聯軍第三次攻打開封。承祖皇帝命督師丁啟睿調集十八萬大軍前來解開封之圍,朱仙鎮之戰爆發,這是自土木堡之變以來,明軍組織的最大規模的軍團。在此戰中,明軍的搞笑水平再次升級,由於缺乏軍餉,各部將領又畏敵避戰,誰也不敢出擊,十八萬大軍龜縮不前,反而被闖曹袁聯軍包圍。左良玉見事不好,發揮了雞賊傳統,半夜搶奪友軍的騾馬,想獨自逃跑。其他明軍以為被流寇夜襲了,頓時大亂,一下子炸了營,四散奔逃,結果撞進了李自成等人事先挖好的壕溝里。李自成、羅汝才、袁時中都傻眼了,我們還沒打呢,你們怎麼自己就完了?他們立刻出動騎兵,對明軍發動致命一擊。由於明軍實在太多了,抓俘虜抓不過來,所以丁啟睿、楊文岳、左良玉等很多明軍高級將領都逃走了。聯軍收得降卒數萬,繳獲騾馬七千,中原明軍一掃而空。

接連來了三個運輸大隊長之後,崇禎終於換了一個真正會打仗的,孫傳庭被他從天牢里放了出來。孫傳庭計劃對腐朽不堪的明軍進行重新編練,整訓兩萬新軍,然後再和李自成決戰,為了這個計劃,需要一百萬兩軍餉。崇禎大怒,只給孫傳庭批了五千人的軍餉,並要求他得到軍餉之後在一個月之內就得出關和李自成決戰。孫傳庭整編秦軍的計劃,最後只能由李自成完成了。

孫傳庭到任之後,先殺慣於逃跑的賀人龍,整肅軍紀,隨後出關與闖曹聯軍決戰。由於準備不足,此時局面對明軍很不利,尤其是因為糧草不濟,明軍士兵甚至采青柿子為食,故而此戰又被戲稱為「柿園之役」。但孫傳庭還是有真本事的,他詐敗設伏,令李自成陷入苦戰,折兵上千。但是這個時候,兩軍的素質差別又凸顯出來了。闖軍雖敗不亂,有秩序地後撤,一邊撤退還一邊拋棄糧食物資、金銀財寶。把累贅都扔掉的闖軍迅速重整隊形,而明軍卻忙著爭奪戰利品,亂成一團,這時後隊的羅汝才部趕到,與李自成兵合一處,又殺了回來,左勷、蕭慎鼎兩部明軍率先逃走,明軍在混亂之中毫無還手之力,被殺得潰不成軍,損失了幾千人,大量馬匹被闖曹聯軍繳獲。孫傳庭退回陝西之後又斬了蕭慎鼎,對左勷罰馬兩千匹。

這之後,李自成、羅汝才會合了革左五營,拿下汝寧,隨後逐走左良玉,佔領襄陽,以周鳳梧為代表的一批左良玉部下也加入了闖軍。此時,農民軍和官軍的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李自成開始以襄陽為中心建立政權,開始建設根據地,恢復生產。但是當綠林豪傑開始變成新的朝廷,問題就來了,流寇的老大可以有很多個,皇帝卻只能有一個。李自成和羅汝才各有一套自己的班底,李自成在襄陽搞了一個政府,羅汝才在安陸、鍾祥等地也在委派官員。一個陣營中有兩個核心,革左五營夾在闖曹之間,也很難做,發展到最後,結果就是火併。李自成殺死了羅汝才,吞併其部隊。革左五營中,賀一龍、馬守應更傾向於羅汝才,賀錦、劉希堯、藺養成更傾向於李自成,賀一龍與羅汝才一同被殺,賀錦、劉希堯、藺養成歸降李自成,馬守應部則發生了分裂,馬守應帶領本隊離開李自成,前往鄂西、湘西一帶,他部下的牛萬纔則投降了李自成。隨後又發生了袁時中事件,袁時中是那種傳統的忠臣孝子,一直熱衷於受朝廷招安,到了這一步,和李自成的矛盾也不可調和了。李自成派李過殺袁時中,吞併其部。

曹營之中,有一部分和李自成關係差或者對羅汝才特別忠誠的人離開了闖軍,以楊承祖、楊繩祖、王龍、楊明起為代表,都投降了官軍。但是這些人又分為兩種,楊承祖後來在揚州之戰中背叛史可法,投降了清朝。而楊明起投降官軍之後,被編入同樣出身於農民軍的王光恩麾下,王光恩後來降清,楊明起率部躲入山寨之中,不肯與他同流合污。後來王光恩的弟弟王光興、王光泰起兵反清,楊明起才又與他們聯合,拋棄了與闖軍的舊怨,與劉體純、郝搖旗等闖軍將領共同抗清,戰死沙場。

在改編過程中,李自成的態度比較溫和,賀錦、劉希堯、藺養成、牛萬才都照領舊部,賀一龍的部隊也交給他的舊部趙應元等人指揮,羅汝才的兵馬則交給他的叔叔羅戴恩及舊部朱養民、范鼎革。這種改編辦法比較易於被這些非嫡系部隊接受,可以儘快把所有農民軍統一起來,也能減少內鬥,少殺人。但同時也有弊端,這些軍隊是否忠於李自成,很大程度上要看這些將領的人品。羅戴恩、賀錦、劉希堯、藺養成、朱養民、范鼎革等人對李自成很忠心,在抗清鬥爭中戰鬥到底,但趙應元、王進才、牛萬才、王體忠、王得仁等人則在李自成遭遇失敗時脫離了隊伍。這些闖軍的旁系部隊的行為都很複雜,很難一概而論。趙應元雖然在山海關大戰後脫離闖軍,但是在山東舉兵反清,擊殺了清朝的山東總督王鰲永。後來面對清軍的圍剿,趙應元意志不堅投降,被清軍背信棄義殺死。王進才和牛萬才一直堅持抗清,但是戰績一般,而且軍紀很差。王進才最後因為縱兵劫掠被孫可望處決,牛萬才在窮途末路之際仍不肯投降,他的部下捉住他降清,牛萬才也認命了,接受了清朝的官職,但是並沒有助紂為虐。王體忠在李自成死後殺害了自己的上司白旺降清,然而剃髮令下達之後,他卻堅持不肯剃髮,被自己的部下王得仁殺死,王得仁後來又因為受到老資格漢奸的欺壓起兵反清,失敗被殺。

這些旁系部隊中,賀一龍、賀錦、羅汝才等人的部隊與闖軍一樣是陝北出身,在與明軍的多年戰爭中久經考驗,戰鬥力很強,在接受了闖軍的軍紀約束之後,水平基本上和闖軍的老本兵相當。劉希堯、藺養成、牛萬才、王進才等人都並非老資格的農民軍將領,戰鬥力相對有限,與一般的明軍部隊相當。袁時中的舊部小袁營戰鬥力特強,他們的核心是豫北一帶的礦工,組織紀律性非常強。袁時中的軍紀甚至比李自成還嚴格,不僅從不殺害百姓,對士紳都不輕易誅殺。1642年,清軍入關劫掠,兵鋒直達南直隸海州。袁時中主動出擊,擊敗清軍,收復海州,解救了大批被擄百姓,發放路費放他們回家。袁時中被殺後,小袁營的部隊基本上都併入了闖軍李過部,是後來的忠貞營,以及在茅麓山堅守大陸上最後一塊明朝國土的李來亨部的來源之一。

再接下來,就是汝州-潼關決戰,大破孫傳庭。在這一戰中,雙方的位置已經顛倒過來了,闖軍才是正規軍,明軍則成了流寇。面對孫傳庭的十萬大軍,李自成首先進行了試探性的阻擊,遭受了一些損失,陳可新、謝君友等人殉職。闖軍儘管遭遇了失敗,卻依然有秩序地且戰且退,一步步拉長孫傳庭的補給線。自從佔領襄陽以來,闖軍大興屯田,如今馬上就要到收穫的季節,孫傳庭卻沒有這樣的後勤保障,只能竭盡陝西、山西民力供給前線,並且靠沿途強征來獲得補給,給了大明朝本就所剩無幾的民心最後一擊。在李自成的統治區內,不僅僅是平民百姓,就連一些投降了闖軍的士紳,都認為官軍的到來打擾了他們已經開始變得平靜的生活。在李自成這裡,過了追贓助餉這一關,士紳便可以接著過他們的日子了,甚至有可能被李自成招攬,但是如果官軍再殺回來,他們不僅要出錢出糧,連命能不能保住都難說。

由於「賊有食而兵無食」,孫傳庭越是前進,他的處境就越艱難。由於補給線被劉宗敏切斷,孫傳庭不得不後退,李自成則緊緊追上。河南鎮官兵首先嘩變,他們不僅沒吃上飯,還被孫傳庭留下斷後,認為孫傳庭是故意坑他們送死。面對窮追不捨的李自成,孫傳庭只能回身迎戰,實際上,這是一場闖軍內戰。因為明軍之中唯一能指望挽回局面的部隊就是闖軍叛徒高傑指揮的陝北精騎。

結果孫傳庭發現,自己對李自成嚴重低估,闖軍早已不是那種傳統的以少量銳卒為核心,大量饑民為炮灰的普通流寇了,而是一支全新的正規軍隊。

臨陣列馬三萬,名三堵牆。前者返顧,後者殺之。戰久不勝,馬兵佯則誘官兵,步卒長槍三萬,擊刺如飛,馬兵回擊,無不大勝。

此時的闖軍有很強的組織紀律性,又經過了多年的實戰訓練,能夠有效執行各種戰術動作。反觀明軍,根本沒有什麼紀律可言,作戰稍有挫折,便開始落荒而逃。闖軍一路追殺明軍直到潼關,潼關之戰簡直都稱不上什麼戰鬥,闖軍光顧著抓俘虜了。孫傳庭的全部努力宣告失敗,死於亂軍之中,但是崇禎堅信他是裝死逃走了,不肯給他撫恤。

這之後,李自成毫無懸念地佔領了整個陝西,除了少數人頑抗被殺,高傑、王定、孫守法等人逃走之外,陝西明軍基本上都被李自成收編。這其中不乏一些曾經痛擊過闖軍的老對手。

左光先,出身陝西榆林將門世家,在洪承疇麾下時多次擊敗過李自成,在洮河之戰中,李自成被他打得只剩下幾百人,險被生擒。

馬科,青海軍人的代表人物,李自成還是不沾泥張存孟手下的八隊隊長時就和他交過手,被他打得翻山越嶺逃走。

陳永福,河南明軍代表人物,為明朝堅守開封,連續擊退闖軍,甚至射瞎李自成一目。

高汝利,與李自成同為張存孟部下出身,在和李自成聯合作戰時,突然拔營離開,投降了官軍。

白廣恩,農民軍早期首領,投降官軍之後,靠出賣老戰友何崇渭邀寵於洪承疇。

武大定,也是張存孟部下出身,投降官軍之後,殺了四隊隊長拓養坤。(為什麼四隊長總是被自己人幹掉?)

張天琳,曾經是李自成最親密的戰友,在崇禎十一年農民軍大低潮的時候也投降了官軍,但他和李自成是好聚好散,投降之後沒有和李自成敵對,倒是在跟著孫傳庭勤王的時候打了清軍。

牛成虎,原農民軍首領,投降官軍之前和李自成倒是沒什麼交集,但是投降之後和李自成多次交戰。

白邦政,老資格官軍將領,擊殺了明末第一個農民軍首領王子順。

此外,劉忠、賀珍、鄭嘉棟、董學禮、官撫民、梁甫等人,過去也或多或少和闖軍有過一些交集,畢竟陝西的明軍幾乎就沒有沒和闖軍打過交道的。李自成的政策是來者不拒,只要來投降,不管過去做過什麼都既往不咎。不管過去是死敵還是叛徒,射瞎過他眼睛還是給他帶過綠帽子,全都可以寬恕。這個政策的優點就是讓闖軍以最快的速度平定了陝西,贏得了陝西明軍的支持,除了高傑實在是得罪李自成太狠,不敢投降之外,所有當年離開了農民軍隊伍的人都重新回來了,原先的對手們也迅速化敵為友,陝西沒有再經受一場全面戰亂,迅速恢復了和平。但是弊端也相當明顯,這種泥沙俱下的大收編會把很多騎牆的投機分子也都拉進隊伍里來,當闖軍一路高奏凱歌的時候,他們當然會支持李自成,可一旦李自成遇到挫折,他們是否會跟著李自成走就得憑良心了。但是這年頭,良心是最靠不住的。李自成認為自己可以以心換心,用寬容仁慈換來降將們的忠義,他也確實贏得了一些人的忠誠,陳永福、郭升、左光先、牛成虎、白邦政、官撫民、周鳳梧、謝應龍、田虎、任光榮、任繼榮、賀珍、張天琳等人都用實際行動了他們是忠於李自成的,這些人中表現最差的牛成虎,也是在被陳之龍脅迫之下才被迫降清,降清之後也不曾去鎮壓抗清義軍。甚至於韓文銓這樣的原來的明朝文官,都肯為李自成效死。然而,李自成的寬容也縱容了吳三桂、高第、姜瓖、唐通、董學禮、馬科、陳之龍、孔希貴、吳勝兆等人,武大定、高汝利、王輔臣之流,更是在明、清、順三方之間反覆搖擺。

李自成在進軍北軍的路上,收編了山西、大同、宣府、居庸、昌平、保定、薊鎮等地的大批明軍,對於這些人,李自成延續了在陝西時的寬容政策,只要他們改旗易幟,就發給軍餉,繼續讓原來的將領統率舊部。雖然也安排了張天琳等信得過的將領監視,但是對他們的防範並不嚴,大體上還是拿他們當自己人看待。短短三個月時間,整個中國北方都在開了城門迎闖王。如果是一般的改朝換代,李自成這種做法是毫無問題的,這樣的寬容政策可以讓他以最快的速度招降納叛,統一整個中國,這之後,這一堆總兵、副將級別的軍閥,掀不起什麼浪頭來,大可以徐徐圖之,一個個杯酒釋兵權,可是李自成沒意識到,自己馬上要面對一個空前強大的敵人,這種忠誠度堪憂的軍隊是無法面對這種局面的。

山海關之戰前夕,闖軍的結構十分複雜,其核心戰鬥力是經驗豐富的農民軍老兵和收編來的官軍戰兵,這兩者的忠誠度和紀律性都參差不齊。跟著李自成殺出商洛山的老兄弟自然不必說了,戰鬥力強悍,忠誠度爆表,對李自成命令絕對服從,紀律嚴明,不遜於同時期的任何軍隊,但是他們的數量實在太少。那些在襄陽建政前加入,已經和跟著闖軍作戰過一段時間的河南饑民、官軍降卒,也可以說是闖軍老本兵,他們已經完全融入了闖軍的體系,在紀律性、忠誠度上都非常好,其中的代表人物田虎、任繼榮、周鳳梧等人已經被視為闖軍嫡系而非降將。這些從1640年到1642年積累起來的軍隊,是李自成爭奪天下的最大本錢。襄陽建政之後再加入闖軍的這些人,成分就非常複雜了,以戰鬥力而論,這些軍隊起碼都有明軍的平均水平,但是他們沒有與李自成共患難過,少了這一層考驗,他們的忠誠度就只能聽天由命了,李自成也沒有很多時間去整編、訓練他們。所以在打勝仗的時候,這幫人個頂個的強悍,一旦打了敗仗,就全都露出了真實面目,有的堅持效忠於李自成,抵抗到底,有的則風行草偃,但這一切,山海關之戰前的李自成是沒法判斷的,畢竟誰也沒把「叛徒」兩個字寫在臉上,看平時的態度的話,所有人全是忠臣。

和吳三桂相比,闖軍很明顯要強得多。山海關之戰剛開始的時候,吳三桂一天的時間便抵擋不住了,這裡面固然有吳三桂首鼠兩端導致的士氣因素,但也足以證明闖軍主力的戰鬥力絕不弱於關寧軍。早在崇禎朝前期的時候,關寧軍就被抽調到關內來打農民軍,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弼是李自成的老對手了,雖然讓李自成吃了不小的虧,但是在鐵索關之戰中被李自成重創,當時關寧軍的戰鬥力也就是和闖軍半斤八兩。李自成在河南崛起之後,闖軍正規化建設完成,有了完整的體系和充足的後勤供給,已經遠不是關寧軍能抵擋的了。如果是當初洪承疇在松錦大戰中指揮的大軍,還可以和李自成一較高下,堪稱對手,但是在經過了松錦大戰之後,受到了重創的關寧軍對於李自成來說就是一盤菜而已。

清軍在令行禁止方面不輸於闖軍,作戰經驗的豐富則遠勝於闖軍,在個人武力上,闖軍中也只有那些核心老兵才能和精銳的白甲護軍對抗。在火器方面,闖軍基本上是靠繳獲內地明軍的裝備,除了多發軍餉、更嚴格地訓練之外,和孫傳庭大體上還是在同一條水平線上,火器的質量、炮手的素質,和清軍相比都有明顯的差距。山海關之戰,闖軍人數上大劣,又處在很不利的地位,還看不出太明顯的問題,六萬人打清吳聯軍十幾萬,不輸才有鬼呢。懷慶之戰是大勝,但是闖軍人多,清軍太少,所以也不好比較。潼關之戰,闖軍和清軍都是準備周密,當面鑼對面鼓拉開陣勢硬碰硬地對決,可以看出闖軍的實力和清軍相比確有不及。

面對清軍,闖軍並未畏敵避戰,而是連連主動出擊。闖軍的每次出擊,均被清軍擊退,然而清軍也贏得並不輕鬆,經過了一番苦戰,闖軍始終維持著戰線的穩定。清軍的大炮抵達戰場之後,闖軍的野戰工事難以抵擋清軍的炮擊,局面更加不利。闖軍繼續向清軍發動反擊,但還是沒能成功。由於後路被阿濟格包抄,李自成只能撤退。

在陝北,李過、高一功據守延安、榆林對抗清軍,雙方多次激戰,闖軍連續出擊,不能破圍,清軍也無法破城,形成僵持。李自成放棄西安之後,李過與高一功整建制突圍。在《延安府志》中,甚至有「順治二年,流賊李自成遣兵四萬竊據延安。英王將兵八萬從府谷濟河,復綏德,來攻延安,路經瓦窯堡,兵戰散,屯魯家屯、潘陵等處月余」這樣的記載,不過沒有找到其他的史料佐證,是否確有其事尚難以判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李過和高一功都是在劣勢之下頻頻主動出擊,雖然最終不敵清軍,但是戰力差距並不遠。

這之後,闖軍對陣滿洲八旗的戰績不佳,李自成在富池口之戰敗於阿濟格,李過在荊州之戰敗於勒克德渾。這之後,闖軍主要與綠營交戰,互有勝負。由於闖軍失去了穩定的地盤,也不像崇禎年間有源源不斷的饑民與降兵補充,其戰鬥力不斷衰減。但是,依然有一些突出的戰績。如全州之戰,郝搖旗擊敗了耿仲明,即便到了康熙年間,李來亨依然把闖軍的老對手董學禮打得大敗,迫使清朝長期圍困,出動滿兵才得以攻破茅麓山。

很多時候,軍隊的強弱很難給出一個明確的結論。比如說張勇、徐勇、李國英等人,跟著左良玉的時候默默無聞,被李自成攆得抱頭鼠竄,但是當了清軍之後,卻能和李過、劉體純等人打得有來有回,就算打不過,最起碼也能堅守城池。馬寶在早期也只是個小角色,但是跟了李定國之後卻表現突出,後來跟著吳三桂時更加戰功卓著。郭升做明軍的時候幾乎毫無建樹,但是做了闖軍後,卻在直隸、山東縱橫平叛,成績斐然。在明末這個時代,很難說哪支軍隊就強,哪支軍隊就弱,士兵們其實都很能打,關鍵看怎麼運用。同樣是陝北的明朝邊軍,在汪喬年手下時,就是不堪一擊的廢物,到了李自成手下,卻能和清軍硬碰硬地死磕,很明顯不是士兵廢物,而是主帥廢物。就算主帥不廢物,軍隊還會受到各種客觀條件制約,從最基本的糧餉供應,到每一個能影響士氣的小細節,都會導致戰鬥出現不同的結果。

八旗漢軍、三順王、關寧軍、秦軍、闖軍這些軍隊的源頭其實是一樣,都是明朝的邊防軍,其戰鬥力並無什麼本質不同。但是在不同的環境下,他們發揮出的能力完全不同。和明軍相比,闖軍能提供更好的糧餉供應,能執行更嚴格的紀律,組織更嚴格的訓練,有更好的士氣,所以在1640年之後贏得了每一次大會戰的勝利。就算是滿洲八旗,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之前,表現出來的戰鬥力也就是和明朝邊軍半斤八兩,挨打也疼,喝多了也吐,一旦戰局不利也落荒而逃。但是被努爾哈赤統一起來之後,他們有了嚴格的組織紀律性,對明戰爭不斷獲勝,有大量的戰利品維持補給和士氣,這才能一路勝利下來。

到了山海關之戰時,清軍已經是一支非常成熟的軍隊,整合在一個統一、高效的體系之下,對於勝利有充分的信心。闖軍卻是一支才剛剛建立起來的隊伍。早年間追隨李自成的那些人,在崇禎十一年的時候或死或逃,剩下的沒有幾個,山海關之戰時的闖軍是從崇禎十三年開始,在四年的時間裡重建起來的,闖軍的制度還在磨合,各部隊之間並不熟悉,其中還有大量的人三心二意,對李自成既沒有忠誠也沒有信心。故而闖軍雖然有能力和清軍正面對抗,但是始終技遜一籌,不得一勝。


闖軍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悲劇。

「殺一人如殺吾父,淫一人如淫吾母"小時候在碧血劍中看到這句話,就覺得非常震撼。這樣的軍隊最後沒幹過野豬皮真是遺憾。

闖軍的中軍主力,在一片石已經證明戰鬥力強於關寧軍。

而關寧軍對八旗互有勝負,1643年的時候吳三桂在寧遠野戰中還可以贏得規模不小的戰役。1642松錦大戰的前期,關寧軍對清軍也不落下風。

以上即可證明闖軍主力戰鬥力絕對不輸於清軍了。

此外,闖軍戰鬥力肯定強於張獻忠的。崇禎知道左良玉不是闖軍對手,讓他專剿張,而左軍確實可以幾次大敗張獻忠。而在1642年後左軍對闖軍絕對是望風而逃的。

脫胎於張獻忠的李定國,戰鬥力是有目共睹的,兩蹶名王,要不是兵力少光復半壁江山是沒問題的。

但是,戰爭是複雜的,就像足球,影響的因素很多。從理性的角度分析結論,闖軍大致與清軍八旗相當,但也不是很穩定,1643年對孫傳庭,贏得就不輕鬆。開始接連大敗,李自成養子都投降,中軍大旗被繳獲。這硬說是誘敵深入的大棋也說不過去吧?說明闖軍對孫傳庭的精銳硬碰硬還是不行。實際上孫傳庭的秦軍是新軍還訓練不足。

最後,闖軍對八旗沒有贏得一次會戰級勝利,大西軍雖斬了親王但並沒對八旗殲滅性打擊,其他南明弱旅就不說了,由此,拉開了300年滿清統治的序幕。。。


都在說軍事,但實際上是ZZ原因。

就像47年我黨還全面處於下風呢,一年多就翻盤了,是我軍能打嗎?可好多戰士也是剛剛從對面過來的。

現在都知道,我D的行政效率比果D高十倍,我D有有一隻無形的大手掌控基層,以戶為單位,這隻手是什麼?不計其數的對黨忠誠基層黨員幹部,他們在宣傳D的政策,帶著大夥分田。

所以東北剛開始一敗再敗,可林總動員廣大幹部脫了皮鞋下農村,才多少時間?百萬雄獅橫掃南北。

所以淮海戰場上60萬打80萬,還有我們500萬支前民夫,婦女也動員起來做乾糧納鞋底,不會以為這不用動員是自發的吧?

咱們回來,闖軍為什麼會輸?

就看哪一方能挖掘戰爭潛力

不是裹挾上百萬人就是有戰鬥力的,這樣只會把戰爭潛力挖干,當然義軍後期已經比較像是正經的軍隊了,但還不夠,他必須培養總於闖營的行政人員,可不是像大明一樣派個縣令完事,又不是正統天子。可他闖軍幾乎得罪了全天下的讀書人,怎麼構建行政系統?士兵沒辦掃盲班也幹不了呀。

如果沒有強敵自然可以徐徐圖之。可是皇太極為滿清構建了一個相對穩定的行政體系,雖說也是暴虐非常,可是也把大明那快爛根的治理體系給梳理了一遍,並且得到了基層行政人員(士紳階級)的效忠。他還承認農民軍打土豪分的田地,招降納叛叫一個順溜。大明會招數的他都會,大明有顧忌不敢用的他敢,嘿嘿……

簡單說滿清的行政效率比闖軍高,政治水平比闖軍好,所以打不過。


闖軍並非一個整體,構成極其複雜,除了李自成嫡系,嫡系裹挾的流民,還有很多旁系甚至只是打著旗號的農民軍,有經驗豐富的老兵,也有純粹吃不上飯跟著起事的普通百姓,其戰鬥力也不可一概而論。

總體而言,闖軍是少數精銳帶大批流民的結構,這個問題其實在那個年代的明軍中也普遍存在,即可戰之兵太少,和順軍中精銳不多類似,明軍很多部隊軍閥化,聽起來人數眾多,但實際上數萬軍隊里,可戰之兵往往只有將領的千八百個家丁私兵而已,其餘大批烏合之眾,乃至虛報員額吃空餉的,裝備低劣訓練不足,人心渙散一觸即潰,所以單看史書記載往往覺得奇怪,為什麼明/順地廣人眾,動輒數十萬大軍,卻敵不過區區幾十萬人口幾萬兵馬的八旗,但實質上,當時的八旗軍經驗豐富戰力強大者居多,在核心可戰兵力上,八旗軍佔有絕對優勢,後期裝備情況也要好於明/順,這是滿清能夠奪取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入京後的闖軍七八萬能在山海關,把吳三桂五萬關寧精銳打到向滿清求救,不可能弱於八旗,至少也是旗鼓相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