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不了多久,當時清廷缺錢,非常缺錢,非常非常缺錢。

12月17日,袁世凱對日本公使說:「目前北京政府財政困難已達極點,首先令人擔憂者,輒為軍隊餉源問題。……本人正在焦思苦慮,務期籌得少量借款,以濟燃眉。」問他要借多少,他說少則二百萬兩,多則四百萬兩。

1911年11月20日,英國武官遞交給朱爾典的調查報告說:「目前帝國金庫缺乏金錢,各省納貢實際已停止」。12月7日,法國武官高拉爾德向陸軍部長報告,「每一黨派的首要的和最根本的問題都是財政問題。政府現在只能獲得三個省的稅收,由於維持作戰部隊和購買武器彈藥,國庫已空。

12月16日,《時報》的消息說,「北京財政匱竭,所有各部薪水本月已概不發給」。12月27日,資政院總裁李家駒對藍公武說,和議無成,行政經費到1912年1月4日已盡,借款難以指望。

當時不僅中央政府沒錢,效忠清廷的地方政府也沒錢

北方尚未獨立的各地要款電報不斷,朝廷無力接濟。12月6日,張勳南京兵敗逃到徐州的次日,即致內閣代奏電:「臣兵至徐,分文皆無,請速撥款,立即先撥五十萬,以應急需。」從11日河南巡撫齊耀琳給內閣、軍咨府、陸軍部電可知張勳當時「餉械缺乏,焦灼至極」的困境,齊說:「豫省財力已萬分支絀,惟張軍苦戰之餘,且近在鄰境,嘩潰堪虞。不得已,籌銀一萬兩」。(《辛亥革命》七,第112、114頁。)

  12月23日,河南布政司倪嗣沖致電內閣、軍咨府、陸軍部,在穎州、光州一帶帶兵,所帶銀二萬兩已將用罄,「而餉項支絀,幾於不名一錢,實深焦灼。應請迅飭撥餉銀六萬兩,用備要需。或先電飭長蘆運司由周口商淮鹽局借撥銀三萬兩,以濟眉急。」(《辛亥革命》七,第206-207頁。)

  陝西戰事激烈,甘肅軍隊與獨立的陝西革命軍鏖戰。陝甘總督長庚早在11月19日就致電內閣總理袁世凱,甘肅防務各軍需餉械,奉旨暫行就地設法籌備。他陳訴甘肅地瘠民貧,不同於東南繁富之區,平時籌款即很困難,何況現在,「餉械兩絀,焦灼萬分」,希望迅速籌撥接濟。

1月19日,陝西漢中鎮總兵江朝宗向朝廷電奏,「處境可危,餉械尤屬支絀,不光紳民不肯捐輸,地丁錢糧也都不納,屢次呈請督撫派兵濟餉,未有回應。」他不知那個時候督撫長庚、升允同樣缺錢。(《辛亥革命》六,第120-121頁。)1月24日,河南巡撫齊耀琳給內閣的代奏電說:「庫款已罄,羅掘無從。事機危迫。前經節次電請度支部籌撥四十萬,實系萬不得已。伏懇俯念豫省餉項告竭,勢將不支……」(《辛亥革命》七,第385頁。)

袁宮保是既沒有招財貓,也沒有搖錢樹,還打什麼?


1.清末新政的地方自治使朝廷難以有效控制地方(其實即使沒有新政,「東南互保」也已經開了這個頭了)。

2.皇族內閣讓立憲派失望,會有地方士紳支持的「保路運動」等,武昌起事其實給了這些地方實力派發聲的機會。

3.如果袁世凱全力鎮壓武昌,清廷收回武昌自然沒有懸念,可什麼時候收回?只要不是武昌馬上瓦解,一定還有時間讓江浙等各省獨立。各省獨立之後,武昌怎麼樣已經不重要了。

4.如果清廷和革命黨決不妥協的話,結果恐怕是北洋時期割據內戰的提前上演,但會混亂得多也激烈得多。後面的進程可以參考《三國演義》前1/3的故事情節。

大一統王朝晚期,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但碰一碰可能就發現早就變成粉末了。

補充:發現《冷熱軍事史》公眾號有這麼一篇文章,正是回答此問題的。這個強調了一個我的回答忽視了的問題,那就是:海軍已經投靠了革命黨,北方軍隊越過長江會有很大的困難,反而革命軍在計劃從海上進攻東北……

如果辛亥革命接著打下去,中國歷史會走向何方??

mp.weixin.qq.com圖標

武昌起義之後,當時國內的實力可以大概劃分為四大類。

第一類,北洋派系。北洋派系的軍閥在袁出來之前,對革命黨人的戰場上基本上是陽奉陰違,推脫不戰。各個巨頭都是想要保住自己的實力。

第二類,革命黨人。革命黨人也分有好多的組織,互相之前沒有什麼交情,所以是各自為戰的狀態。正因為如此,革命黨人真要打,也很難取得實質性戰果。

第三類,地方豪強。主要代表各地的實力派,特別是南方的封疆大吏或者軍頭。他們基本上都在觀望形式,如果清廷仍有實力迅速把革命黨人打趴,他們就繼續做他們的軍頭豪強,如果革命黨人做大,他們就投靠革命黨,仍不免是封將拜相。如果天下局勢亂了,他們也可以趁亂而起,退可保土封侯,進可逐鹿天下。

第四類,清朝朝廷。以上情況朝堂之上清清楚楚,因為實力有限,卻也無可奈何。

對於這個亂局,朝堂之上想出來的唯一的,也是最好的解法就是啟用並拉攏袁世凱,可以可以讓最強的北洋派系變成朝廷的實力,然後迅速剿滅革命黨。豪強們也就沒了那些亂七八糟的心思。這招說實話是很高明的。

清政府想的是,最好的結果是袁世凱和曾國藩一樣,平亂後依然忠於清廷;一般般的結果是袁世凱先搞定了革命黨,後面清廷在和袁世凱博弈;最差的結果是袁世凱出來後,放虎歸山一發不可收拾。但是清廷沒有更好的選擇了。當然了,這個盤算袁世凱也清楚。

只不過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時,內外的局勢,大家的向心力更加趨近於大一統的清政府;而到了袁再出山的時候,清廷已經幾乎失去了民心和國外實力的支持。內外的大環境都在逼迫出現一個更先進的組織方式來推動中國前進。這時候袁如果依然要保落後的清政府,那是逆天而為,自取滅亡之道。

所以,像是袁或者曾,他們自然不會故意做出悖逆人心,潮流的舉動。所以袁絕不會死保清廷的,只能是觀望中在尋求解決問題的機會。

直到孫保舉袁做大總統,這困局終於有了最終的解法。


就載灃那種從臉上表現出就是不信任你,剛上位就想把袁世凱幹掉。再到武昌起義後,載灃只想用個湖廣總督就把袁世凱釣回來給他滅火。結果袁世凱 層層加碼,到總理大臣各種要求滿足後出山。所以從出山開始袁世凱就不可能和朝廷走同一條路線。他不同於曾國藩,在載灃眼前的原罪和藉機要挾。戰爭結束必然是清算。所以從加碼開始,袁其實就已經和滿清王朝走兩條路。

而且,清王朝一再透支自己的信用,預備立憲搞的皇族內閣,已經讓大家都對清王朝失望透頂。袁此時已經是歐美列強青眼有佳的紅人,擺在面前無非兩個路,平定叛亂再做權臣。或者改弦更張,做共和首勛。相比前者很可能兩頭不是人,還不如直接後者呢。


題主要搞明白一個問題,不是袁世凱背叛清政府,而是清政府背叛了袁世凱和他所代表的漢勢力全面投靠洋人,這個是清政府自決於天下。袁世凱沒有不反水的餘地,因為如果這樣,中國就沒了,這是誰也接受不了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