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最大的感受是意难平

我曾分享过一篇小妇人的读书笔记,详细阐述了其对少女成长的意义,在此不赘述。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297634/answer/998622574

只想说说这看似圆满的悲剧结局

我们以为相爱的人会在一起,现实却教我们「合适的人」才应该在一起。但是应该做的,就是对的吗?因为早早被Joe和Rachel给剧透了(老友记),越读下去越替乔难过,看到劳里和艾米结婚,知道不会再有反转,甚至也想把kindle扔进冰箱。不完全是因为作者拆了我爱的CP,更因为:

全书用前大半篇幅教会了我善良而谦让,谦虚而无畏。却用最后的篇章告诉我:谦让隐忍有可能会让出一生挚爱,粉饰过的自私和虚伪的高雅会让你得到世人羡慕的一切。

这是让我唏嘘的。


1.乔的真心,劳里的真心

14岁的乔决定去隔壁拜访劳里的时候,觉得「他正因为没有朋友的乐趣备受煎熬,是个可怜的孩子。」她充满活力,热情友善,而他还是个有点忧郁和寂寞的小绅士。那个时候,劳里就单纯的喜欢她,认为

「她那种奇特而率直的举止很中他的意。」

他们一起时有聊不完的话题,劳里与爷爷吵架时,乔第一个发现并能够给他安慰和快乐;舞会里,脏了衣服的乔躲在无人的走廊,劳里来陪她,跟她跳舞;乔帮著劳里一起谋划著加入马奇家的小社团;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只有乔称呼他为「特迪(劳里的教名),我的特迪,我们的男孩儿。」;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劳里的彬彬有礼中多了点调皮在贝思重病,母亲外出的日子里,乔最无助的日子里,劳里一直在她身边,这段时间也是两人的情谊的第一次升级。以下是乔难过哭泣时书里的描写:

「劳里把她的手紧握住,尽可能的低声说:『我在这儿,乔。』 她觉得那充满友情的手安慰了自己辛酸的心,劳里想说却说不出话,只默默的站著摸著乔的头。 乔说:『谢谢你,我现在好多了,我不再感觉几乎是无望的了。』 」

这时劳里应该意识到了自己的柔情,乔却全身心沉浸在悲伤之中,认为是友情;后来,得知劳里帮忙联络了前线的母亲时,乔不自觉地开心到扑进他的怀里,好一会儿才意识到害羞的跟他抱歉。劳里却说「我喜欢你这样。」;劳里读了大学,开始变得像「被宠坏了的富家公子」,他起初每个月都会兴致勃勃的向乔讲述写爱情小火焰,给她带来了很大的乐趣。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劳里不再四处朝圣了,而是展现出一种专心致志的激情,并时不时的沉浸在拜伦式的忧伤里,他开始避开与乔聊那些话题,转而开始写有哲理性的信给她(投其所好?),并称自己要专心学术。大家都觉得「我们的男孩」最近对乔格外的宠爱。乔却说「先生,你的确很吸引人,但是性情却并不比一只风信鸡更稳定。」

在一个惊人的发现之前,乔和劳里就处于这样的状态,或者说,如果没有这个意外的话,他们会在小情书和俏皮话中逐渐发现彼此的真心。

2.转折点

这个惊人的发现是贝思。贝思为自己的孱弱多病陷入忧思,乔却认为她喜欢上劳里。为了最疼爱的妹妹,她甚至没有犹豫的,选择主动忽略了内心对劳里的情感,告诉懵懂的自己「我不爱他。」母亲认为乔和劳里并不合适,因为两个人的性格都太过倔强。一向崇敬母亲的乔便更加坚定的,自作主张的认为自己心里「最好的男孩特迪」来照顾妹妹是多么的合适。劳里在这时候开始追求乔,她感觉到并开始逃避,逃去纽约工作。劳里说:

这样做不会有什么用的,乔,我会紧紧盯著你。

为了兑现与乔的承诺,劳里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好像是要以此作为礼物送给他即将求婚的对象,他说:「从认识你以来我就一直爱著你。」她明明喜欢他却拒绝了他,并说「特迪,你太好了,我配不上你,我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像你希望的那样爱你,我尝试过,但做不到。」

哪怕是有一丝可能性会破坏到妹妹的幸福,乔都不愿意去那样做。

劳里说「我绝不会爱上别人,而且绝不会忘了你,绝对不会!」

3.贵妇人艾米

劳里不喜欢那些炫耀的,过于打扮的女孩,他看到梅格穿「法式风情的华服」时不高兴的说「我都不认不出你了。」 他喜欢有头脑,性格直率,风趣亲切的姑娘, 他欣赏的一切品质都来源于乔。

艾米恰当的隐藏了自己的虚荣,以艺术,绘画等爱好装点了自己的打扮。如果乔向往的是自由和写作上的成功;那么艾米一心向往的是过上流社会的生活(钱)。艾米所做的一切,包括学艺术,礼仪,举止,取悦富有的朋友和亲戚等等,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就是成为社交名媛,嫁一个有钱人,不再过贫穷的日子。当然,因为母亲和姐妹们的影响,她也有马奇家优良品格,善良,勤奋与正直。

去欧洲以前,劳里从未与艾米亲近过。(可能因为听说过艾米以前的种种任性虚荣的作为)

艾米在信里称追求她的富有少年不如劳里「有魅力」,加上在欧洲第一次见到劳里时的种种表现,她试图称呼他为「特迪」(被劳里制止)可以看出她对乔的这位「我们的男孩」是喜欢欣赏的。不可否认,她贵妇的做派,善于交际的性格,在欧洲游历的经历与劳里更为般配,但是,正如劳里所说,因为她是「乔的妹妹」才能在短时间内吸引他,治愈他的情伤。

艾米劝他再向乔表白一次,结果可想而知。这次表白彻底的让劳里死心,并陷入了艾米的温柔之中。这也让艾米彻底放心,开始对劳里展现依赖与柔情。艾米如果活在现代该是可以出一本《直男攻略》供大家参考的。在贝思的死讯传来,她没有回家,因为那样会更佳处在悲伤的氛围里,而是在庄园等待劳里前来安慰,两人就此定情。

贝思过世后乔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伤感,她说,如果这时劳里求婚的话,她会答应的。她人生中最灰暗的同时,艾米迎来了最幸福的时光。她和劳里的婚礼迅速举办,艾米希望在玫瑰庄园度蜜月,甚至没有邀请家人到场。再次见面时,尘埃落定,他们已经是新婚的劳伦斯夫妇了。他们第一次回家时,乔说了不知道多少遍「我太开心了。」好像除了祝福就没有一点杂念,也像是用成千上万的祝福掩盖其他情绪。劳里说:「乔和艾米在他心里位置调换了。」他再也不是「她的男孩,她的特迪了。」

一切庆祝过后,喧闹停止,寂寞才油然而生。

教授和乔,艾米和劳里是性格完美互补的两对,母亲认为这是最好的结果,至于乔对教授,我始终觉得不是爱情。不论作者如何渲染,最终读完作品我是意难平的。因为美好纯粹的少女在懵懂的时候错失她爱的男孩,最终,这个男孩和落于俗套的美丽的妹妹走在一起。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想要女儿!

这四个小人儿(轻微剧透)

还没有看电影版,只看了书,但卡司这么强大一定会去补看的??接下来就粗略的谈谈读后感

《小妇人》读完的感受就是:「天,我应该在再年轻一点的时候读这本书。」 「天,我以后当妈妈了一定要把这本书当作教科书来用。」可以说是任何阶段的女孩(与男孩)都可以(应该)看的书。小孩看了正行,大人看了醒悟,老人看了回忆。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是真的能证明我觉得这本书三观有多正。


当然就书的内容来说,感动很多,失望也多。

最感动的无疑是她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我想人这一辈子追求的最多的应该是存在感吧,而玛奇一家中,没有一个人是被抛弃的。他们相互照顾,相互关心,谁也不允许自己所爱的人受委屈。凝聚的心能融化冰雪,传递千里,玛奇一家人的爱蔓延出了屏幕,到了你我的眼中。

乔无疑是四个小妇人中最突出的一个,她天生的疑问也是现代很多女性不解的问题:「为什么女孩子不能有男孩的一些性格?」「为什么女孩子生来就该温柔典雅,而不是激情澎湃?」乔让我们看到了自由的希望,与我们共鸣。

玛格丽特温柔贤惠,向往爱情;艾米美丽聪慧,是个社交小达人;贝思……

她是个天使。

四个小妇人在耐心睿智的玛奇夫人的怀抱下,都长成了优秀的人。他们每个人都那么耀眼却又那么普通,实实在在的一刻不停的在成长,在改变。

关于失望,那当然一定要从乔和劳里的感情说起。

劳里是个宝藏男孩,尊敬女性、尊重长辈、善解人意、充满斗志与激情,学习能力强,长相与家世也很不错。当劳里向乔坦白心意的时候,打心眼儿里,我是矛盾的,我没有很希望这两个人在一起,但是又希望他们可以有故事。只是最后劳里和艾米在一起的时候,心里有一些失落。他们互相爱慕的过程当然无比甜蜜也很有说服力,只是感觉乔也值得一段和她性格一样激情澎湃的恋情。而这种恋情,劳里是可以给她的。

这种失望感也许来自对现实生活的无力感,我们可以用力的去想,想的天马行空、晴空霹雳,但最终还是舒适打败了我们。


不管感动还是失望,我都感谢《小妇人》带给我的一切。她们让我知道生活没有那么美好,但我们可以美好。

幸福与苦恼教育了四个女人,去爱,去苦干,在那青春的年代。


#不请自来,有剧透。#

《看到平凡生活里的星光》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的脸上常常出现会心一笑的表情,好像看到了自己生活的自画像。

看到amy因为自己不能去舞会,生气烧掉了jo的稿子,嗨,这不就是个任性可爱的小姑娘,像极了小时候和姊妹争家长宠爱的自己。

看到妈妈带著女儿们去给邻居送圣诞早饭,明明自己也尚不富裕,但我依然愿意把面包分给你。

看到amy明明不会滑冰,还追上Jo和laurie去道歉,就像小时候不小心弄丢了妈妈的首饰,笨拙又努力弥补的样子。

看到jo剪掉了自己的头发,给妈妈筹集旅费,一脸不在乎的跟大家说我剪掉了头发,晚上却在meg的怀里哭泣,因为自己的头发,是个逞强又勇敢的小姑娘没错了,想起了读书的时候偷偷跑去做兼职,攒钱给妈妈买礼物,还说自己一点都不辛苦。

看到meg脚扭了,回到家,姐妹们和妈妈纷纷聚上来,帮meg冰敷,这个片段也是我最喜欢的片段,充满了暖意,不管以前发生过什么,我们都永远爱你,因为你是我们的家人。

这些琐碎的片段,让我觉得这是个平凡的故事,就像身边大多数的平凡人、平凡家庭一样,会为生活窘迫,但依然善良,会耍任性的小脾气,也会笨拙的道歉,会勇敢承担,也会悄悄哭泣。


很多人都说这是一部疗愈系电影,在我看来,是因为我们都或多或少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最后看到她们都有了自己的结局,或找到自己的热爱,或找到自己的毕生所求,就像jo最终有了自己的书,meg嫁给了自己爱的人,amy嫁入了上流社会。

这些结果让我开始期待,如果她们可以,我想我们也可以,会和他们一样,创造自己想要的未来。

jo独自一人背上行囊,来到纽约,开始创作自己的书,眼中充满了期待和忐忑,第一份作品被大幅删减,像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战士,独自一人坚持自己的信仰,就像我身边很多的北漂,沪漂,不问过往,不惧将来,大步的往前走,这一刻,你们身上一定发著光,Joe也最终有了自己的书,成为了一个作家。

meg出嫁那天,眼神温柔坚定的跟jo说,「因为我爱他」,希望未来有一天你要出嫁时,也能有这样的目光,那一定是做好了迈入婚姻的准备,也能自己创造幸福,meg和丈夫也一直很幸福。

amy也最终得到了来自上流社会的弗雷德的求婚,有了上流社会的入场劵。(虽然最后和劳里在一起了,这个部分估计很多观众会有疑问,其实是电影版这条线没展开说,原著写的比较详细,可以补一补,简单来说就是双方日久生情。)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好像我突然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光。

学生时代我也曾像jo一样兼职给妈妈买礼物,明明熬了好几天的夜,但仍然跟妈妈说我不辛苦。

大学后毅然选择北漂,那时候的期待和忐忑就像joe刚去纽约一样,现在在北京坚持做著我喜欢的工作。

我也开始期待,有一天我会实现我的梦想。

最后,感叹下,甜茶真的太帅了,看不够。


截自原创读后感:

cony w:我们离开人世时爱是唯一能带走的东西——《小妇人》读后感(上·人物篇)

cony w:我们离开人世时爱是唯一能带走的东西——《小妇人》读后感(下·剧情篇)

关于结局:

书籍首版1868年,时值作者36岁,作者本人就是乔的原形,而劳里的原形来自于在欧洲偶遇的一名波兰音乐家,浪漫的偶遇花开无果。作者究竟是基于什么考量而成全劳里和艾美这一对,今日我们已经无从求证。「婚姻并非女性唯一的人生追求」,鉴于此,作者本就有意破坏读者们对乔和劳里能成眷属的幻想。所幸这样的结局并非出于作者本意,而是迫于出版商的压力,作者才将四个女孩儿全部都嫁了出去,她自己都觉得「这样的结局很蠢」。

我们为什么期待劳里和乔在一起的结局?

少年到青年,从表情到言语到肢体接触,无一不散发著劳里对乔静默生长起来的情愫,而乔并没有断然拒绝,依旧一同嬉笑游玩,或是挽著他的胳膊或是揉著他的头发,亲昵地称他为「特迪」,称他为「我的男孩」。纵使偶尔难控同样火爆的脾气,但他们无疑是也一对最理解体谅对方的璧人。

没有乔,就没有高尚优秀的劳里。

是勇敢善良的乔,首先破开生疏邻人的距离,对劳里抛出友好的橄榄枝,救他于寂寥沉闷的生活,是少年劳里的解药。是正直温柔的乔,将混迹于浮夸浅薄的大小姐们之中撩拨嬉笑的劳里骂醒,拉回正途成为可亲正派的小伙子,是青年劳里的路标。

劳里深知乔在自己的人生中,拥有多么不可替代的位置。

是劳里在「真言」游戏中认可梅格最美丽,仍坚称乔为最喜欢的女孩;是劳里在面对乔做坏的料理时,其他姐妹都忍不住吐掉食物,唯有他勇敢地吃下去露出「英雄式」的神气;是劳里陪著乔飞奔而过满铺秋叶的坡道,舒缓她的不安,他们既了解又能体贴彼此;是劳里在心中默默称乔为自己的阿特兰特(希腊神话中捷足善走的美丽猎女,答应与能追上她的人结婚,但以死亡作为对失败者的惩罚。出自原文。引自原文。);是劳里在贝思患病时,陪伴安慰乔,忍不住在乔脸颊落下轻吻;是劳里声称愿意将自己时刻绑在乔的围裙带上;是劳里在求婚被拒后,表示自己的爱与忠诚永不变更;是劳里,欧洲远行也要将乔给的「又小又旧」的戒指时时戴在手上。

为什么乔和巴尔的结合不那么有说服力?

巴尔之于乔,更像老师和朋友,而非恋人。

尽管在得知艾美和劳里的婚讯后,乔表现平静,但她是否真的内心毫无波澜,无人能知。毕竟以她那不惜为姐妹幸福牺牲自己的性格,纵然无数次选择的机会摆在她面前时,她都会以姐妹优先。

我们为什么能接受乔和巴尔在一起的结局,无非是出于现实考量,也许他更适合她。

我们为什么更不能接受乔和巴尔在一起的的结局,无非是不忍辜负劳里的深情,无非是没有铺垫足够巴尔和乔之间的伏笔——没有读出纽约时光里乔曾心动,没有读出他们处世合拍,没有读出他们在劳里结婚前就情投意合。即使换一位才华洋溢家底丰厚的美青年,没有充沛的凭据证实他和乔心心相印,我们也是万万不愿将乔给他。又或者,比起草率地和某个人嫁娶成婚,我们更情愿乔终身不婚,终日构筑她关于写作事业的「空中楼阁」。

乔自己也坦承,「假如特迪再求婚的话,也许我会回答愿意,不是因为我比以前更爱他,而是因为我比他离开时更在乎被人爱。」适逢其时,巴尔出现了。

原创不易,请勿非授权搬运。


我只看过这一版的《小妇人》,在观影之前也不曾接触到《小妇人》原著。于我而言,我十分喜欢这部电影,平淡而不乏味,动人而不过度煽情,是一部温馨的作品。

于我而言,这部电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玛奇家四个女儿的秉性,不仅仅是那个时代女性的精神标杆,放眼今日,仍然能引领现代的精神高度。

Jo March,一个女权主义的先锋人物,她不接受女性必须要嫁人的想法,如她自己所说她宁愿老了以后自己一个人划动自己的一叶扁舟。与她恰恰对立的就时Aunt March了,她认为一个女性只有嫁给一个富有的男人,才能拯救自己的生活,甚至是挽救这个女性所在的整个家庭。这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普遍风气。我们也从Amy和Laurie Laurence在画室中的对话中可见一斑。可是Jo偏不,这与她不愿修改自己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最后结局相呼应。可是,Jo付出的代价也是比较大的。因为她的坚持,她毁掉了自己和Laurie Laurence的姻缘,也让她常常感到孤独。我私以为,她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但并不意味著她就是一个「大女人」,可以完全没有男人,完全没有爱情,只是她以为她是,她可以。Jo前后的改变,不能说是寂寞的产物或是折中妥协,我想她只是渐渐找到了、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是什么,她只是太在意别人以为她成为了什么。她可以独立,可以不顾一切,可以为女性的权力而抗争,与这个时代抗争,但她依然可以、被接受做一个「小妇人」。谈到Jo,则不得不提到她卖掉自己的长发为妈妈筹钱买去看望爸爸的车票,纵然自己舍不得秀发以至于暗自哭泣,她仍然狠下心来做出牺牲。忍痛割爱,这是何等的勇敢。我钦佩她,也被她的举动所触动。电影尾声,Jo说没人会喜欢看一家人奋斗与喜悦的平淡故事,Amy回答道:「别人不喜欢,可能是因为没有人写出来。」我想,Jo就是那个走在时代前面的先锋,用自己的笔触和行为去反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

Meg March,一个人设完全出乎我意料的角色。从她前期的行为来看,我一直以为她会是一个十分爱慕虚荣的人,但她最终竟然嫁给了一个贫穷的老师,真是万万没想到,这也让我更加喜欢这个角色。印象比较深刻的,可能就是她的「一条裙子的故事」吧。她因为禁不住诱惑,擅自花了五十美元买了布料准备给自己做裙子,然而自己的丈夫冬天里正急需一件外套。事后,Meg十分懊悔,向丈夫忏悔。五十美元让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更加窘迫,也让家庭经济支柱的丈夫一筹莫展,甚至对Meg采取冷暴力(后来对Meg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深谙丈夫不易的Meg后来主动将布料卖给他人,可以看出这个女人真正过日子的心态。放下了自己的虚荣,舍弃了华丽的外表和服饰,甘心与自己的爱人平淡一生。她不抱怨丈夫的无能,也不对如今的生活感到不满,不失为一个贤妻良母。精神世界的美满与富足,让她不畏贫瘠与困苦。

Amy March,我并不十分喜欢她。首先,她有一点点自私。因为Jo和Meg不带自己去看电影而烧毁了Jo的书稿。当她欣喜的通知Aunt March决定带她去欧洲的时候,她可以若无其事地对失望的Jo说:「反正你也不喜欢巴黎这样的。」与Jo的大度和格局相比,Amy的确显得有点狭隘了。如果说Jo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那么Amy则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体。或者说Amy有一种「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洞察能力和眼界。当她预见自己的绘画事业终会不温不火时,她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只能嫁一个好人家才能改变人生。但是,又不得不说,Amy是一个外冷里热的人。她真心实意的关心Jo,关心自己的家人,但往往又做出让人受伤的事情来。就像最后,她选择嫁给Laurie Laurence,她仍会设身处地地为Jo著想。她会鼓励Jo撰写自己作品,鼓励她说出心里想说的话,让这些变得更有意义。Amy前后得变化,真正见证了她成长得过程:性格变得更加稳重,头脑也更加睿智。看完这一版的《小妇人》,观众经常赞叹的就是这一版小妇人塑造的成功,堪称「逆袭」,是最接近原著和作者想法的改编。

Beth March,音乐小天才,温顺而善良。我十分欣赏她身上的人情味。她那种天生的人畜无害的善良,是最最能打动人的。她爱自己的家人,感恩Mr. Laurence,关爱贫困的邻居,活脱脱一个小天使。害怕男生也让这个小女孩显得更加的可爱。再者,我十分钦佩她面对死亡时的态度,说不上是不畏惧死亡,却也能够淡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真是让人惋惜这个美好的灵魂。就像其他三个姐妹说的:「她是我们三个中最好的。」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不觉泪目。

这个家庭里有太多值得赞扬的人物。母亲的知性,父亲的无私,一家人的善良温馨,无不时刻提醒著人们「人之初,性本善」。人性美好的光辉,一次次在我心中荡起层层涟漪,最后汇成感动的朵朵浪花。

这部电影在叙事方式上采取了非线性叙事的方法。通过更为复杂的叙事方式,充分展现了生活的光怪陆离。整部电影平淡而又不乏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部电影叙事方法的成功。也得益于这种叙事方式,让整部电影的首尾呼应,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觉。开放式的结尾,给观影者留足了想像的空间,细细想来,不得不叹服于导演的高超技巧。妙啊!

于我而言,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被它的真实和充沛的情绪所打动。这部电影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足够引领任何一个时代里的人找到自己的定位,时刻铭记自己的初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