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墨香熏,儒佛詩吟,攜弟赴京,才名朝野傾。

雪跡鴻飛,僧死題隕,困路嘶驢行。

魚鷺點鏡,霜溪畫屏,雲山淡空名。

西湖水晴明,密州獵虎鷹,滿弓射狼星。

十年茫茫孤墳塋,欲訴誰聽,幽夢松岡梳樓倩影,明月夜痴心淚灑繾綣魂不醒。

鳳凰雨潤晚霞勻,殘蕖猶凈,弄箏江上哀婉娉婷,半壕春水煮就新茶飲盡。

皎月臨空醉問天宮古今,起舞紅塵寒樓千尋,綺戶低映,圓缺離情,嬋光牽心。

淺雪飛花去歲曾送君,暮春浮絮歸人無訊,窗紗露進,雙燕梁下愁凝。

梨落柳如茵,濁世身自清。

簌簌棗花,繅車聲軋,牛衣黃瓜,消渴喚農家。

酒賤人下,風鬢素髮,中秋凄月掛。

風墜路拋,腸損眼嬌,瑩淚萍雨瀟。

疏桐幽人悄,鴻驚恨未曉,沙洲埋寂寥。

酥娘皓齒涼風到,嶺梅香飄,玉郎作伴芳顏帶笑,心安處便覺他鄉堪比故鄉好。

東坡狂飲三更敲,童眠難叫,蠅利纏身何時終了,夜靜波平盪扁舟隱江潮。

竹杖芒鞋聽雨輕歌閑走,林煙料峭青蓑冷袖,斜照山頭,蕭瑟回首,無意歡憂。

松下清溪初浸蘭芽抽,沙路光潔春雨洗垢,湖水西流,莫言杜鵑悲秋。

大江東去三國赤壁重遊,亂石驚濤江山畫軸,談笑功就,佳人垂眸,酹月清酒。

淮洛漫漫雪沫午盞後,蓼茸春盤清歡偷,芳草常有,多情苦難收。

逆行煙舟,樂看是非休。?


以上回答摘自b站up主 @拯救世界的狗子 2021.1.28的投稿裡面的歌詞


讀的時候用《起風了》的旋律唱一遍

用蘇軾的詩詞給《起風了》填詞是什麼感覺???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b23.tv圖標

很喜歡蘇軾,真正蘇軾在我的心目中有了具象是因為那首臨江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詞,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晚上喝的大醉,回來已經三更半夜,把門敲爛了沒人開,怕是家童夢見在吃東坡肉,太香。要我我就罵街了,但是蘇軾卻是倚杖聽江聲,我為什麼說蘇軾一下子具象化了,很強烈的畫面感,風神飄逸,超然脫俗。睡不了覺感嘆一下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啥時候那些煩人的破事才能和我沒關係啊,發發牢騷表示心裡不爽。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世事紛擾,恕不奉陪。打擾了,告辭。

葉夢得記載的那個故事想必很多人也知道,寫完詞,嚇得徐君猷以為蘇軾跑了,急忙尋找發現蘇軾睡得正香,實屬喝的意猶未盡。

蘇軾不論在詞里寫的多麼瀟洒豁達,回歸現實他依舊是一個有血有肉,對現實又無能為力的普通人,這是他讓人覺得親近的地方,也更能讓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在千百年間熠熠生輝


不知道你們眼裡的蘇東坡是什麼樣的人,我心裡他是個吃著醬肘子鮮荔枝的天才詩人。

我們知道蘇軾受到當時人們的喜愛,受到我們這些現代人的喜愛,受到千百年來這麼多人的愛戴,但是你很難準確地列出一二三條原因。我們也愛李白杜甫,但是那些好遠好遠:我們不是天仙來到人間,少有星河下的滿船清夢;也鮮少親身經歷國破家亡的哀痛。但是我們自始至終都在人間,我們有自己的不如意,有那些無可奈何、不合時宜,但是我們仍然期待著好友、知己,期待著不期而遇的生活之喜。短短的一生,真想像你一樣暢快地活著。

這本書是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原書是其以英文書寫而揚名海外的,現在看的是譯文版。The Gay Genius這個書名很有意思,個人覺得比較準確。剛看到的時候很懵,看完恍然大悟的感覺,感覺完全能向外國人傳達出蘇軾的那種感覺(有內味了)。

《蘇東坡傳》- 林語堂

一曲水調歌頭婦孺皆知,是蘇軾寫給弟弟子由的千古佳唱,一開始沒什麼感覺,越看到最後才越能明白這份感情。同為「唐宋八大家」,蘇轍是才華不亞於哥哥的大詩人,為人含蓄而堅毅,巔峰時期官至宰相。兩人從年少時一起趕路應考,互相成就彼此陪伴相互照應,我覺得子由是最懂蘇軾的人,蘇軾也是如此。「南部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台客。」只是一句「兄友弟恭」不足概括兩人,終了時未能相見的遺憾也使人久久不能忘懷。


兄弟、父子、同性友人之間的情誼無疑是其生命中的重要篇章,但是另一層隱喻的含義中的詩詞書畫、樂觀練達、政壇跌宕也不應該被我們忘記。

書的腰封上一開始就列出了其體現出的中國歷代文人的標誌性人生——悲天憫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散文作家,偉大的書法家,釀酒的實驗者,工程師,瑜伽術的修鍊者,佛教徒,士大夫,皇帝的秘書,心腸慈悲的法官......用現在的話說,比起「斜杠青年」,具有多重身份的蘇軾應該是名副其實的「斜杠大叔」了,想到嚴嵩八十歲高齡還能權傾朝野,突然明白「至死方為少年」的含義,妙啊。

很羨慕,羨慕大詩人的眼,他們能看到、聽到、感受到常人在天堂也感受不到的美,由此而得的文壇盛名使他註定不能像他夢想的那樣成為鄉野村夫,需要一輩子周旋在封建社會的官僚體制中;同樣也造就了他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性格,雖然可能是被迫的,但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如果能在詩詞歌賦、會友揮毫、豪飲醉酒中獲得些許樂趣而使得人生不那麼孤單,何樂而不為呢?


關於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看法有很多,好像無論看什麼類型的書總能在其中看到回答這個問題的影子,其實很有意思。我覺得這是一條「線」,指引著你從讀書考取功名到從政為官,或「不為五斗米折腰」等等,貫穿著所有行為終始。

就拿蘇軾來說,封建社會的歷史背景下,社會要求天下讀書人成功的唯一標準就是「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皇權至上、士農工商),縱使比起「政客」我們認為稱呼其為「文人」更加合適,那也是因為在這條「線」上,蘇軾加入了他自己的人生哲學,比如儒釋道中的人道主義、他的謙退之道、他的剛正不阿又或者是「人間不過夢一場」等等,他身上的每一個行為,你總能找到「線」上的某一「點」或者說是某一絲「氣」(道家)與之對應,他永遠不會超出這條「線」的範圍。

沒有絕對的善惡忠奸。哪怕是王安石、章淳這樣的人,他們也有自己深信不疑且堅定的道,無論是化於荀子的「性惡論」,還是建立在「義利觀」上的法家,你總能看到那些大忠似奸、或善或惡背後的東西。我堅信這就是中國人的道,或許這就是我們喜愛蘇軾的原因。因為我們在翻閱和思考的過程中,看見了一條能夠一以貫之、或葬於火海或浮於青天而始終不悔的道路,最重要的是深受其感染而搭建起了自己的人生長線。

再說回這本書,很多人點評說不如題為《林語堂評蘇東坡》,其實不無道理。作者寫傳的時候傾注了太多的感情,確實不能忽略,且譯文難免少些餘韻,文中的例子也有不少美國社會的故事和通俗語言(大概是為了方便外國讀者理解)。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理解蘇軾讀懂蘇軾和喜愛蘇軾。我想至少沒有人比作者本人對蘇軾的喜愛之情更加濃厚了,據說林語堂先生移居國外時隨身攜帶的行李有好幾箱都是蘇軾的書,非此情不能成書也

傳記類書籍比小說讀起來費勁些,故事性比較弱且多為「蜻蜓點水」,內容多且鬆散,需要同時找資料輔助閱讀。全篇圍繞著一個中心人物展開,我們通過閱讀所有與其相關的內容以期了解蘇軾這個「人」本身。其實每個人的宿命都是「被誤解」,得以從隻言片語中窺見傳奇人物的過往已是有幸。

「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


我還記得遇上定風波的那天。

學渣的鹹魚下午,喜歡打遊戲,遊戲里也是鹹魚。偶爾退回QQ刷空間,很偶然的打開了「一些驚艷的詩句」為標題的說說。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我當場愣住,細細回味了幾遍,只覺得我下雨天出去碰上了正在吟詩的蘇軾。

他說姑娘今天雨挺大,但我覺得這雨不賴,我還偏偏不拿傘,我就要淋雨,為什麼呢?因為草鞋和手杖比駿馬輕便,我管他天氣時陰時晴,我這輩子都不怕下雨這樣令別人討厭的事情。

這樣開闊的心胸,世人很難有。有了未必比他闊。比他闊的未必比他想得開,比他想得開的未必有他淡。


蘇東坡是和尚轉世,修過戒定慧,所以這輩子才能好。這樣的情況還有不少呢。比如佛圖澄,老虎和尚姚廣孝,王陽明。所以說啊,大人物都是修來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