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直觀感覺上,還是從數據變動上,中國的環保工作確實取得了成效。環境整體水平也有較為明顯的改善。十年前,污染感知沒那麼深刻,什麼樣不記得了,但是和3-5年前相比,改善效果還是很明顯的。


跟十年前肯定是沒法比,十年前可沒那麼多霧霾。不過今年燕京的霧霾比以往輕多了,不知道其他城市怎麼樣


這個好說,值得感概一下。

別說十年前,逆轉到二十多年前,坐標無錫,怎麼形容呢,這個城市,不大,那時候,出了解放路沒個幾公里就能看見田,現在的清揚路內環南的南面以前就是田,向東出了312國道黃泥頭那裡也是田,但就是這麼丁點兒大的城市,除了市中心中山路那一條路的商業區,在田和老無錫城的中間密密麻麻的布滿了工廠,雖然大多數是輕工業,但是污染企業也不少。

就我們新村,在野花園,應該是21世紀初,重新建了一個野花園小區,那個小區的地哪裡來的,就是無錫化工集團的大眾化工廠拆遷來的,主要生產印染助劑,橡膠助劑,別問我怎麼這麼清楚,我小學在這個廠的東頭,家在廠的西頭,每天就是繞著這個廠上下課,很多同學都是這個廠的子弟,就記得上學有一條必經之路,沿河而走,這條河神奇之處,不在於會發臭,90年代,真心感覺每一條河都是臭的,這個沒什麼特別的,但是我們這一條河牛逼之處在於,只要大眾化工廠一排污,河水不僅臭的刺鼻,還會變顏色,多年以後,看見老婆畫水彩,就會想起當年那條污染的河。

再有那時候,90年代,特彆強調酸雨,爸媽不讓我冒雨走路,說是酸雨,舔過幾滴下過雨的水珠,不酸啊,當然也不甜,就是像一個恐怖傳說一樣的,籠罩我幼小的心靈,但是,路邊的樹葉,還是曬得衣服,上面總是堆了一層灰,不知道是空氣中粉塵太多,還是霾,其實要說霧霾,不是前幾年就有的,至少我小時候就有了,還特別多,每年都有幾場,五米不見人,上學一早,還很有幻滅感。

也許真正理解環保的時候,是太湖藍藻爆發,那時候,第一次知道原來太湖發臭的原因是藍藻啊,因為以前無錫一到天熱,水葫蘆就密佈幾乎所有的河道,甚至連京杭運河裡都有,我一直以為水葫蘆沿著河道流入了太湖,太湖才發臭呢,那年我在高架上被封了,看著一行車隊從下面一個高架通過,才知道那是WJB從機場出來的車隊。

沸沸揚揚,沒水喝,因為水有味道,其實好像每年這個時候,水都有味道,沿太湖多少鄉鎮企業,幾千家,全給排污進了太湖,都說是蘇州是絕大多數問題,因為夏天東南風嘛,吹過來的,無錫背鍋,但是無錫也跑不了,一聲令下,環太湖幾千家工廠集體搬遷,想起那時候在洱海才村,第一次還能住海景房,第二次就全沒了,現在好像好像汽車都不讓進環湖路了。

其實對於政府和國家,作為一個普通市民,對於環保這一塊是支持的,特別是今年,霧霾從來沒見過爆表,連黃色的指數也沒,就現在初冬,沒下雨,溫度不低,往年就是霧霾的天下啊,好像傳說,現在整個無錫,沒有空氣污染的企業存在,都被淘汰了,化工廠煉鐵廠之類都沒了,就好像還剩個火電廠吧,還在無錫蘇州的邊界上。

無錫開創了河長制,晚上沿著現在住得新吳區伯瀆河散步,每天都見好幾個老頭在樹下釣魚,以前根本別想,就算有魚,釣上來也沒法喫啊,臭的,有毒的,每幾個小區附近就有一個小綠地公園,可以散步和健身,太湖邊、蠡湖邊的很多濕地公園,週末可以去燒烤野營,走在岸邊,都能看到湖裡的小川條,惠山森林公園,爬山打山泉水都是常事,可惜了二泉,泉脈斷了,沒了,這些就是失去了,再也回不來了。

說起環境,確實是一年比一年更好,好的有時候天晴朗的時候,就感覺自己在國外,在歐洲的感覺一樣,有時候去親戚家裡在宜興山裡的農莊休假,更是覺得,比國外都要日子好過了。

但是,還是要繼續努力,藍藻少了,但不是沒了,霧霾少了,但是早晚還是有一點陰沉的,河水乾淨了,但是生態鏈還不足,只有投放的魚苗,其他還是不多見。

垃圾分類進行了,但是效果不大,縱向比較,已然很知足了。



還行吧,同學在化工業乾的,現在很多化工廠很難辦下去原因就在於政府把環境處理卡的死死的


十年前?環境目前只是減緩惡化了吧,,,


至少植樹造林方面不錯~


可怕的垃圾分類


十年前不敢保證,但是2-3年前還是沒問題的,以前霧霾很嚴重,現在已經越來越少聽到這個字眼了。


改善肯定有的,5年前來上海,霧霾天每個季節都有,當時舍友還喜歡開窗戶,正常早上來不到星星,現在好多了,霧霾天減少,星星也能看到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