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看中間的描述和分析,可以直接到最後看結論。

秦始皇,千古一帝,這個是必須的,統一度量衡,為中華的統一奠定基礎,為萬世流下來統治的初級模板,這個功績是磨滅不了的。可以說,他就是那個成功敲出了中華帝國OS初代操作系統的人,但是由於此係統內存佔用極大,導致了後面系統崩潰,就在天下開始懷疑並推翻了這一個統治系統的時候,那個兩個男人來了。

漢高祖和西楚霸王爭奪中華帝國OS系統操作許可權,最終由漢高祖獲勝成功獲得告終。

漢高祖,這個人很關鍵,他算是為這一中華帝國OS續命的人,如果沒有高祖續命,可能中華帝國OS是無法在漢武帝手中做出2.0版本的。那個時代除了秦始皇,還沒有任何人成功操作過中華帝國OS,關鍵是而且後期還崩了,人們可能不是很贊同這個大一統,但是由漢高帝續命接替過來並由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多年的休養生息以及漢武帝的赫赫威名後才讓漢真正的刻印在人們的血脈中(可能還要加上漢光武帝的二次續命)。

金刀之讖,如果感興趣可以看看。

總之,高祖的續命至關重要,但是,如果要論功績,我還是站秦始皇。高祖的作用不輸始皇,但是我覺得始皇更不可或缺,原因是:

「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兩個人各有千秋,是同一個級別的偉大人物,都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以及壯大有無可替代的作用,且缺一不可。

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章立制,為華夏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偉大作用。但是,所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秦始皇統一後在思想上"脫離羣眾",未及時調整施政策略,一味窮奢極欲、窮兵黷武,老百姓疲苦不堪,加之整個秦朝體制逐漸僵化,專制色彩日益深厚,導致舉朝官員淪落為「上意」執行機器,以至於無人敢說真話,無人為民請命,為秦國的滅亡埋下了深重的隱患,秦二世而亡,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秦始皇雖然偉大,但並不完美,孔子所謂「盡美矣,未盡善也。」

劉邦的一生事業,雖然沒有秦始皇那般開天闢地、空前絕後 ,但卻也德澤深遠、古今罕匹。劉邦是秦朝真正意義上的"二世皇帝",他雖然和秦始皇沒有血脈關係,但是他再次統一中國後(軍事上、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再次三重統一,毫不遜色於秦始皇)的一系列操作,卻是對秦始皇生前政策的絕佳繼承和科學調整,其奠定的不僅僅是漢朝400年基業,更是我們華夏民族2000年的民族之根。劉邦一生雖然大器晚成,白璧微瑕,但是善始善終,可謂是"盡善盡美"!

當然,並非"盡善盡美"一定比"盡美未盡善"好,因為後者的"美"是美中極則。秦始皇的偉大在從「無」到「有」,漢高祖的偉大在從「有」到「無」後再次「有」並且一直"有",缺了前者,一切妄談,缺了後者,前者毫無意義,兩人相鋪相成,他們的偉大是一體的!


這題目也太難了。

要真正給出答案得喫透從戰國後期到漢朝初期的那段歷史,難度可不小啊。


偉大與否的對應物是什麼?漢民族還是華夏?封建制度還是歷史進程?


偉大這個詞不要隨便用,如果你想判斷歷史人物的歷史價值,應該去讀一下原始史料,然後看一下當時人的觀點,再比較一下前後中外,就能有一個大致的答案。而且用偉大形容一個人,往往是取仰視目光,甚至頂禮膜拜。這不是歷史學習應該得到的答案。我們學習歷史,重要的在於以史為鑒,自生民以來,對於一個人的評價,特別是帝王將相,往往著眼於民。愛民、重民,這就是帝王將相最高的評價。而且對於中國古代的道德觀來說,真正偉大的從來都不是顯貴達官,對那種在人生中碌碌無為,卻被後來史家立傳編寫,卻只有官職履歷這種行為,劉知幾《史通》中是大為鄙視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