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學科都對紛繁複雜的人類行為所體現的人性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經濟人則是經濟學所給予的答案。經濟學對人類行為的研究建立在「人類永無止境的利益追求以及實現利益工具的資源具有稀缺性、多用途性以及特定用途的排他性」等一系列前提之下,經濟人在特定約束下通過選擇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是經濟人核心的思維能力,具有如下內涵:

  • 選擇抽象化

不論是利益,還是資源都具有極大的差異性,過分關注這些差異性必將損失對選擇共同規律的理解。理性將消費者、廠商和政府追求的利益分別抽象為效用、利潤以及社會福利(政治收益)的最大化。理性將商品、要素以及政策等抽象為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手段,聚焦於不同資源在實現利益過程中彼此替代的強弱,而沒有過度關注資源本身的細節性差異。比如在消費者通過選擇蘋果與香蕉的組合以實現效用最大化的案例中,經濟學理論僅將效用定義為滿足程度,沒有追究滿足程度是來源於營養,還是口感;沒有過分強調蘋果與香蕉的絕對差異性,而是在兩者均可滿足消費者效用的基礎之上對兩者做適當區分。

  • 選擇定量化

經濟學藉助目標函數和約束條件描述經濟人選擇所面臨的環境,通過求解函數極值描述經濟人最優化的追求。其中,目標函數通過應變數定義和度量了經濟人所追求的利益,通過自變數定義了經濟人實現自身利益的手段以及這些手段在數量上對利益實現的貢獻,通過運演算法則定義了手段和自身利益之間不同的對應關係。約束條件體現了資源難以突破的的稀缺性,經濟人遵循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原則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經過上述定量化和簡化處理,人們最優化選擇的技術處理完全交由數學工具處理,經濟學家可以專註通過構建不同的環境以研究人類各種行為背後的規律。

  • 選擇與最優準則的一致性

經濟人一旦確定了目標以及最優的行為準則,在後續實現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會嚴格保持一致性,不會因為時間、情緒以及所處情境的差異而發生改變,人們就像一臺精密的儀器一樣,一旦被輸入指令,就將義無反顧地執行下去。

為了進一步排除幹擾,經濟學將研究的起點定義為具有完全理性的經濟人和零交易成本的市場。完全理性指人們具有完美的信息處理能力,知道決策所需的所有信息。零交易成本指市場運行不會導致任何利益的「外漏」。

完全理性的消費者M正在選擇能使效用最大化的牛奶和麵包的組合,M不僅知道自己的效用以及所有關於牛奶和麵包的功能、質量、價格以及賣家的相關信息,而且能實時準確地知道牛奶和麵包給其帶來的效用程度及變化狀況。零交易成本的市場意味著除了價格,M無需支付任何額外的代價就可以得到其想要的牛奶和麵包。

在這種狀況之下,M的最優化決策就變得異常簡單,只需權衡多消費一個單位的牛奶所帶來的邊際效用和用少消費一個單位的麵包所衡量的邊際成本,直至牛奶所帶來邊際效用等於邊際成本。這也印證了傑文斯所言「經濟學是快樂與痛苦的微積分。」

現實果真如此,難道我們真的只是一臺具有微積分計算功能的計算器?顯然不是,我們無法買到最便宜的商品;面對中彩票所得的100元和100元的工資,我們很難等而視之;我們會因為貪婪而瘋狂地陷入股票投機的狂歡,也會因為恐懼而在黎明之前割肉離場。

因此,如果說簡化的理性讓我們認識了人們最優化行為的規律,那麼現在我們需要讓理性回歸現實以增強對現實的解釋力。

有限理性與交易成本:理性框架下回歸現實

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特·西蒙的有限理性和羅納德·哈里·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是讓理性回歸現實的偉大嘗試。

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認為複雜的市場環境、海量的信息以及有限的信息處理和計算能力導致人們難以獲得決策所需的所有信息。人們在最優化選擇過程中很難準確知道並衡量自己的利益、難以準確預測未來變化對自身利益的影響、難以準確知道所有備選項的相關信息。無法準確瞭解自身的偏好及利益意味著人們所追求的目標會與最優目標發生偏離,無法瞭解備選項的相關信息意味著我們的備選項是不完整的,那麼最終的結果自然而言難以實現最優。基於此,西蒙提出採用因人而異的滿意原則替代唯一的最優原則作為人們決策的準則。如果人們由於對水果的營養瞭解不準確導致不知道真正需要什麼種類的水果,亦或是對水果的種類瞭解不完全,這樣做出的水果配置決策只是在其特定認知水平和信息計算能力層次的「滿意」,而無法達到所有人中的「最優」。

交易成本

成本通過影響人們行為的凈收益(收益-成本)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人們的自利行為不僅需要支付直接的購買成本(購買商品或生產要素所支付的賣價),還需要支付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交易雙方為達成交易而支付的代價,是交易雙方所花費的時間和貨幣成本之和,包括搜尋成本、信息成本、議價成本、決策成本、監督交易進行的成本以及違約成本。交易本是雙贏的行為,但交易成本降低了買賣雙方的收益水平,從而使得原本合算的交易無法發生,極大縮小了交易的範圍。很多情形之下,即使知道某個地方的商品價格更低,但交易成抵消了低價地區的價格優勢,我們不得不接受更高價格的商品。

綜上所述,有限理性強調人們不完美的信息計算能力導致對自身利益以及備選方案的認知與最優存在偏差,交易成本強調即使是完全理性,交易成本也會通過降低特定凈收益導致現實與最優的偏差。當然有限理性和交易成本也可能會同時存在,這時兩種現實與最優結果的偏差機制會發生疊加效應,這樣偏離程度會更嚴重。交易成本和有限理性導致人們用滿意替代最優,但這只是最優放鬆假設的結果,仍屬於最優的範疇。

動物精神:非理性框架下回歸現實

理性是唯一主導人們決策的準則嗎?難道我們真是投入-產出的計算器?顯然不是。

凱恩斯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指出:「我們用於估計鐵路、銅礦、紡織廠、專利藥品的商譽、大西洋郵輪或倫敦市內某棟建築未來10年收益的這些基礎知識並沒有多大意義,有時甚至毫無用處。」這些決策不是理性預測的結果而是動物精神的產物,是人們「想要採取行為的自發衝動」,是「量化收益乘以量化概率的加權平均值」。

「動物精神」在古拉丁文和中世紀拉丁文中被寫成spiritus animalis,animal的意思是「和心智有關的」或「有活力的」,它指一種基本的精神力量和生命力。在現代經濟學中,動物精神指導致經濟動蕩不安和反覆無常的元素,它用來描述人類與模糊性或不確定性之間的關係。

信心

人們的決策需要面向未來,有限理性難以克服與未來相伴隨的時間以及不確定性給人們帶來的不利衝擊,焦慮、貪婪和恐懼等負面情緒時刻挑戰著理性所倡導的決策理念。信心不僅是充滿信心和缺乏信心時兩種不同的行為表現,更是一旦人們「完全相信」(完全不相信)某件事情之後所表現出的瘋狂行為。當人們僅憑某種信念做決策時,人們會選擇性的接受支持其判斷的「證據」,而排斥與之相左的觀點、事實。更有甚者,人們會只因為相信,而毫無理由地做出某些行為。

信心不僅是一個人自身的情緒狀態,也是對他人信心的判斷。信心是世界觀,是大眾對新聞媒體和公關注事件的理解。信心的高漲往往由鼓舞人心的故事所致,隨著歲月流逝,我們會逐漸忘卻過去的故事,這正是歷史不斷重演的重要原因。

鬱金香泡

鬱金香16世紀中期被從土耳其引入西歐,人們對這種植物的熱情也逐漸升溫。17世紀初期一些珍品價格驚人,富人們也競相在花園中展示最新和最稀有的品種。17世紀30年代人們的購買的理由已經由鬱金香的內在價值或觀賞之用而轉變為完全相信鬱金香的價格有無限上漲的空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炒買鬱金香的浪潮之中,1000弗羅林一株的鬱金香花根不到一個月就升至2萬弗羅林。1635年名為Childer的鬱金香單株賣到1615弗羅林(當時4頭公牛價值480弗羅林,1000磅乳酪價值120弗羅林)。1636年當時荷蘭全境僅有2株的鬱金香售價超過4600弗羅林。1637年鬱金香總漲幅高達5900%,1637年2月,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售價高達6700弗羅林(當時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為150弗羅林)。

1637年2月4日賣方突然大量拋售,公眾開始陷入恐慌。鬱金香球莖的價格一瀉千里,儘管荷蘭政府勸告市民停止拋售,並試圖以合同價的10%來了結所有合同。但無濟於事,一週後鬱金香的價格平均下跌90%,普通品種的價格還不如一顆洋蔥的售價。許多人辛苦積累的財富在這場泡沫中化為烏有。

公平

利益是不是人們行為的唯一驅動力呢?至少在經濟學的視野下利益最大化是人們行為所追逐的目標,但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公平對人們行為驅動的貢獻其實不亞於利益。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和兩名經濟學家傑克·尼奇及理查德·塞勒設定某地下了一場暴風雪之後,五金店提高了雪鏟的價格,針對這一情形讓受訪者回答這種行為他們是否可以接受。

經濟學的供求原理告訴我們,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突如其來的暴雪會增加人們對雪鏟的需求。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價格上升,人們會坦然的接受雪鏟價格上升的事實,並積極地進行應對。但丹尼爾的調查卻發現82%的受訪人認為五金店在暴風雪後,提高雪鏟價格不公平,在發顧客的災難財。

在上述案例中,理性關注的是購買雪鏟的收益與成本的相對關係,如果收益大於成本,顧客就會購買雪鏟,反之亦然。但公平更多用道德、倫理的標準權衡行為的合理性,進價提高導致的雪鏟價格提高可以接受,但進價沒有提高卻因暴雪來臨而對雪鏟進行漲價難以接受。兩套截然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與標準,人們對利益與公平在決策目標中所賦的權重會有所差異,「不患寡,患不均」就是對這個問題的一種選擇性回答。

故事

在經濟人的眼中,物品僅具有功能實現的意義,物品通過數量的增加來促進利益的增加,而且不同的商品之間幾乎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除了功能實現和數量層面的意義,人們會賦予物品其他層面的意義嗎?

人類的心智構造決定了我們在敘述一系列具有內在邏輯和動態變化的事件時將其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類之所以產生許多動機,是因為我們經歷了一些故事,這些故事給了我們啟示並為動機勾勒出藍本。社會心理學家羅傑·尚克和羅伯特·埃布爾森認為,故事以及講故事是人類知識的基礎,人們對於事實要點的記憶,是圍繞故事來排列的。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指出創造和相信「意義」是智人(赫拉利認為當初有若干種人類,智人是其中的一種,也是現代的人)最終成為自然之主的重要原因。

簡而言之,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情境之下,人們會賦予其不同的含義,而做出不同的選擇。美食愛好者H願意多花100元喫一頓大餐,但卻不願意多花元100去買本書。同樣的100元,H的態度卻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查德·塞勒提出的心理賬戶可以很好地解釋這類行為。每個人分別有經濟學和心理兩個帳戶。經濟學帳戶中只要錢的數量相同就可以替代。在心理帳戶裏,人們將不同時期或來源的收入放在不同的賬戶中,用於不同的消費用途,彼此不能替代;人們會用不同的態度對待相同數量的貨幣。

人們決策時就像一枚硬幣,理性地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最大化是硬幣的正面,動物精神則是硬幣的反面。滿意是我們短期可以接受的目標,最優則是我們長期追求的目標。只有理解決策如何而來,我們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更多原創,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極簡經濟學。


瀉藥

現實人是與信息侷限約束的, 行為是有限理性

但是長期而言, 那些"不理性"的部分行為最終都會受到經濟學原理的大棒懲罰, 哪怕只是輕微的懲罰


先來一段百科

經濟學裡,「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通常簡稱為「理性人」或者「經濟人」。理性人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徵的一個一般性的抽象。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徵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

經濟學裡面的理性人的核心是自私自利的,而且這種自私自利是可以通過效用 、福利、利潤尺度進行度量、比較乃至計算的(也就是無所不知)。理性的人對每一件事情、物品乃至其組合都有明確的定量評價,至少有定序的測度。在此基礎上,理性人的選擇是可預測的。

這樣的假設使得研究過程大大簡化和規範化,也是的數學模型的使用更加便利化。

經濟學的理性還有完全理性和不完全理性之分,有限理性在肯定自私自利的基礎上,加入了信息問題,即人只能獲得並處理有限的信息,從而他會因為信息不足而犯錯。與現實生活相比,有限理性更加貼合實際。

對這個假設有很多批判,但有一個辯護的栗子,很有意思。說有若干頭豬,前面有幾條路,但只有一條路是通往有食物的終點,現在你把豬放在起點,讓豬自己選擇走那條路,而你在有食物的終點等候,過了一會你發現有幾頭豬過來了,此時你就可以宣告,豬是理性的他們可以選擇了最優路徑找到了食物。

以上


少了七情六慾,少了欺騙


經濟學理性人,就是現實中的每個人。之所以會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受主流認識的影響,讓人感受到這個概念與現實人的割裂。對於理性人這個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包括經濟學屆的朋友都是如此。主流的認識是,理性人是應當與做出判斷的經濟學家一樣的理性,如果不是就是有限理性。其實經濟學家的認識又何其相同呢?符合了一個經濟學家的理性,在另一個經濟學家的角度可能又是有限理性了。然而對於我們自己的經歷,即使我們後來看之前決定是錯的,當我們回想當時做決定時刻所想,都是符合當時我們所想。這個章矛盾應該怎樣解釋呢?所以理性人並不是主流的概念所示。它的真正定義是,每個人在個人知識認識的侷限下做出最有利自己的決定,這就是理性人。每個人都是在自己得知識下的理性,知識少的理性不比知識多的人理性少。只是他們不同的知識侷限決定了他們理性決策之後結果的優劣,劣的只是知識的侷限而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