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ossover這塊招牌為什麼到現在還是艾弗森?為什麼艾弗森的右側突破防不住?

1:重心夠低,增加防守難度。

經常打籃球的應該知道,突破時壓低重心能夠提高第一步啟動速度,AI突破時小腿幾乎貼在地面上,足見重心壓得有多低。

183cm的身高同樣成加成buff,防守球員防守AI這種迷你型球員要把重心壓得比平時更低,所以橫向移動速度會進一步降低,自然會慢一拍跟不上節奏。

2:中投夠準,對手只能選擇近身防守。

防守名言:突破好的就放一步,投的準的就貼他一步。

一名球員如果突破無解,那麼他的投籃一定不會差。

AI就是這種突破犀利,急停中投更是大殺器。張公子上文也提到過具體數據,我也不再多多闡述。

防守投籃準的球員是不能放的太遠,恰恰為突破提供了機會。

3:crossover幅度大、假動作逼真,防守者容易失去防守重心。

眾所周知,一切突破成功的根本——防守者重心。

艾弗森足夠大的變向晃動幅度和逼真的肩膀,頭部,手臂,腿部,甚至眼神的假動作。可以最大程度的晃開防守者。只要在左右方向上做假動作,使得防守者重心偏向壓在任意一隻腳上,進攻者就完全可以從另外的方向上突破過人。

說白了也就是,你往左走,我往右走。我們之間的距離只會越來越大!

如圖AI肩膀,頭部,手臂,腿部假動作可謂精髓。僅僅一個胯下換手科比被晃出鏡頭外。

AI突破不同於麥迪爆炸性第一步,也不同於歐文花式手活,

只需一個動作,真正的過人就像過清晨的馬路。

4:突破急停,使對手防守突破時難度進一步加大。

眾所周知突破後選擇無非殺入三秒區或者急停跳投。在高速跟進進攻球員時,一個急停往往會讓防守球員剎不住閘,這也是最容易晃倒防守球員的動作。

如果說當今急停跳投代表性人物是威少的殭屍跳投,那麼老一代球星艾弗森、科比、韋德更是這一絕活的代表人物。

5:AI可以左側突破,只是更喜歡右側。

因為地球人都知道AI經常選擇右側突破,防守時更傾向於防右側,無奈還是防不住。

反而AI選擇左側突破更能晃倒對手,因為防守者更側重向右側防守,左側沒有防備。

下圖更是很好的說明AI左側突破的實力。

可以左側,但沒必要。先防住我右側再說。

AI突破速度可能沒有TJ福特快,運球水平在杜蘭特心中也不如歐文好,變相也不如巔峯羅斯來的誇張,氣勢也不如威少生猛。但AI是真正把突破做到人球合一,像流水一樣順暢。

AI的突破就像卡特的扣籃,喬丹的後仰,大夢的腳步,諾天王的金雞獨立,鄧肯的打板,

是一門藝術。



謝邀。

鄭屠和魯達打架。鄭屠知道魯達右拳三下就能把他打死,所以,難道他就只管魯達右拳,不管魯達左拳了嗎?

那魯達一左拳過來怎麼辦呢?

有人就覺得:「我只要封艾弗森右手突破就好了——媽呀不對!他怎麼突左手了!」

那麼一個聰明的防守者,就會不停調整站位:

稍微側重防備魯達的右拳,順便照顧他的左拳。

但魯達的右拳太可怕了,幅度太大,速度太快,你只要不全力堵住他的右邊,就還是會被過。「我明明側重防他右手了,可他幅度太大,重心太低,變速太快,我還是被硬過了!」

而且,魯達只是快,那沒用。

洪七公教郭靖亢龍有悔,能發能收纔是高手。

「我知道你右手會突破,我跟著呢——哎不對!怎麼收了!」

當年博阿滕也想跟住梅西的節奏,結果我們都知道了。

Crossover史上三代大革新者,大O第一代,甲蟲哈達威第二代,AI第三代。

AI的可怕之處,就在於來回帶重心:你跟得住一次,能跟第二次?總有把你重心晃動,直接走你的時候!

當然也有聰明人:已經把艾弗森逼到了底線,前後步防他右手突破了。這就算沒有破綻了吧?

但是,這個球眾所周知了:

艾弗森一輩子浪投,但16尺到23尺的長中投,生涯命中率40%,MVP賽季42%。

神射手如庫裏,第一個MVP賽季16尺到23尺命中率39%,2016年巔峯季,16尺到23尺,命中率44%。

艾弗森的長投是不行,投籃選擇也稀爛,但中投是有威脅,也射得進的。

實際上那一代的單挑大師,科比麥蒂艾弗森皮爾斯,因為沒進入現有規則,都不太愛用掩護,都沒現在這麼三分+籃下,徹底的效率化:能夠闖出來,是因為各自一手殺得死人的急停中投

3號閃電俠們所以能靠運球大殺四方,不一定因為他們快,還因為他們都有一手奪命中投——韋德、保羅、艾弗森,都是。

不能把全聯盟當傻子啊。大家都是星球上最職業的選手,如果有法子扼殺艾弗森,那早就扼殺了。四個得分王浩浩蕩蕩,到31歲還能場均33分,那就是說明艾弗森的確防不住。

如果論快,TJ福特和迪·布朗(除了爵士球迷沒人記得他了),都被吹過比艾弗森快。但節奏、幅度、爆發力、急停中投的手感纔是關鍵。如果只看到艾弗森的快,是想簡單了。

就像2006年總決賽前,巴克利還告誡達拉斯,說韋德右手突就是突,左手突就是投呢——道理誰都知道,可是小牛攔住韋德了嗎?


是呀,全世界都知道艾佛森要從左往右變向,你們這些NBA防守悍將腫麼就不會堵右放左呢?

他們當然知道,而且他們的確這樣防過,但是結果呢?

這張圖很直觀地展示了艾佛森是如何對付堵右放左的。剛開始時防守者對自己的左路(即ai常走的右路)很警惕,但ai只用四次運球就徹底瓦解了防守。第一次運球是試探防守者對右側的警惕性(嗯,的確很警覺),之後兩次高重心後撤運球的目的是引誘對手上前(ai畢竟中投靚仔,不上前就直接出手了),為變向提供空間和爆發的同時,破壞對方本已站穩的重心。

在此過程中防守者仍然十分警惕,甚至於警惕過了頭,導致重心過度偏移到右側,處於完全側身防守的狀態卻不自知,大大減少了有效防守面積——他實在是太懼怕ai的變向了。一看對手已經上當,ai直接對著防守者前側腳使出殺手鐧,最後一次運球是標誌性的低重心變向,又一次「全世界都知道的變向」得手了。

那你要說了,如果我直接在邊線或者底線附近鎖死ai的右路呢?他要是敢做從左到右的變向大概率得出界吧?但問題是,他同樣會左路突破呀!

即使真的真的跟上了ai的右側突破,你又能防得住他大幅度的急停中投嗎?

的確,艾佛森的右側過人是他17年職業生涯最常用的招數,沒有之一,但這絕不代表他只精於這招或者對方只用專心防守這招即可。如果假定一種極端條件:艾佛森進攻時只能選擇右側變向突破,其他的技術都禁止使用,那麼他絕對是能被防住的,但這明顯不可能是實際情況。我們只是在各種精彩集錦中看到ai無數次用同一招晃過了防守者,就以為那些防守者都是草包,殊不知真正在比賽中時,除了這個變向,對位者還要警惕他的急停中投、後撤步、連續變向和其他各項技術以及他那風馳電掣的速度。

NBA歷史上很少存在超級球星是有明顯技術短板的,尤其是外線球星,防守者往往只能從這些人手裡選一杯毒藥喝掉,而艾佛森直接主動遞了一杯出去。

最後,你有可能不知道,其實這個招牌變向並非艾佛森原創,而且當年甚至他自己也無法防守這招!(詳見視頻)

艾佛森如何學會他的招牌變向?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跟著晃啊晃,然後就發現自己坐在地板上。。。「

帶點私貨,推薦一個我最喜歡的NBA大神

籃球比賽,你見過哪些非常真的假動作呢??

www.zhihu.com圖標

看球吧,不能太印象流。

現在不比當初移動網路沒普及的時候,只要有一個能上網的手機,隨隨便便用哪個搜索引擎查查當年的比賽錄像,而不是隻會在短視頻平臺上看集錦,都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拿2001年總決賽第一場來舉例(騰訊視頻就有全場視頻2個多小時, AV畫質),雙方一開場就上來攻最強點。

湖人第一攻是格蘭特吊傳沙克然後清空弱側讓他單打,76人則是麥基找到從底線繞兩個掩護切出接球的AI,由穆大叔上來擋拆架開小魚,投了一個標誌性的長兩分,打鐵。

嘮嗑收下籃板長傳給到快下的小魚,隨後跟進在外線一次周轉,76人內線的注意剛被吸引,籃下的沙克就接到了球,標誌性的背身頂開左肩翻身小勾手,湖人拿下第一個2分。

這三個回合就是整個系列賽五場的縮影。

AI生涯中最賴以生存的得分手段,是建立在突破威脅下的中距離跳投。他會像雷吉米勒或是漢密爾頓那樣從肌肉叢林中繞過重重掩護出來接球,擺出他招牌的三威脅,晃動後用跳投解決戰鬥,而不是集錦中一次又一次的交叉步突破,獨步天下的「左手探身晃肩大幅度拉球變向過人」。

很多人覺得AI在職業生涯長達近40分鐘的場均時間每分每秒都在運球,晃動,突破衝擊籃下,這是天大的誤會。中距離這種被現代NBA視為最沒效率的得分方式是那個年代所有頂級得分手必須掌握的殺招,包括四大分衛在內以及後來的韋德、阿里納斯,早期都有一手高出手點低弧度的雙動投籃(當然大家命中率區別很大),為的就是能在極其有限的空間裏抓住出手機會,甚至是強行出手(比如新秀賽季AI單挑MJ那一球)。

AI生涯中絕大多數突破得分都是攻防轉換中進行,半場陣地戰中他的突破選擇是相對謹慎的,不分局勢就選擇盲目衝擊籃下對不起他身上那些傷疤,尤其是對於一個身高體重都屬於輕量級的後衛來說。

另外,「全世界都知道他會從右側過人」這個說法,是完全錯誤的。

AI雖然不像今天的歐文那樣有著近乎全能的均衡左右手,但他左路突破的威脅同樣使每個防守人必須警惕,AI職業生涯左側的終結能力同樣頂尖。

科比在分析歐文的進攻能力那個視頻裏很好的向大家詮釋了一個概念,就是一個頂級得分手的得分手段都是建立在他擁有其他選擇的威脅下的,如果你沒有穩定的左側突破得分能力,那麼你在球場上的表現會捉襟見肘。AI能拿下四個得分王,季後賽場均得分歷史第二(僅次於幫主),「只會從右側過人」這種說法,實在是幼稚得可笑,就像很多球迷會印象地認為「鯊魚技術糙速度慢」「喬丹沒有三分威脅」「姚明是國人吹出來的」一樣。

退一萬步來說,當你作為防守人面對AI做出突破動作時,你的反應難道是原地呆著不動,甚至是去右側等著他變相切球?

說真的,直接從左側過木頭樁子一樣就過去了,別太天真,小老弟,你自以為的「全世界都知道」,只是因為你的世界太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