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改變客觀現實,但對於那個人來說,很痛苦。 客觀現實是一個很像山楂的海棠果被小撒誤以為是山楂了,是山楂是他的感知,但它原本就是海棠果,客觀事實說出來,小撒會被笑(以上例子借用於電視某節目)。

你說個人的感知,我再說一個我自己的例子,它困擾我很久,現在依舊無法遠去,在每一件小事上讓我覺得難過——我對於話語、行動、神態的感知,是非常敏感,並總要透過話語探索她內心的想法,總結出結論,這是天生敏感的我對周遭都很敏感的特質,我應該無法改變,我經歷過一些惡意,還有比較長時間的心理上的打擊和被攻擊,所以我現在對於中性的話會消極理解,極度在意他人對我的看法,我會猜她每一個動作後面的想法,試圖透過現象看本質,但往往,我與一般人對於事物的理解都有很消極的出入,以至於很多時候我忽然的自卑,開始一系列對自我的消極譴責,我消極起來說什麼都掰不過來,只能轉移注意力,就會開心。我的認知,是與現實有偏差的,但如果跟人說出來,你可以自行想像結果同上,想的太多啦,你不會有問題吧,站在道德和溫牀和良好心態的制高點,去譴責我。

所以個人的感知會改變你以為的世界,但不會改變客觀事實,稍有些眼界的大眾或一個稍近的朋友就會把你不正確的感知打回原形,告訴你這是錯的,我每天仍為這些不確定而痛苦,我對於一件事不敢下判斷,要依靠別人的判斷,甚至是對於我自己,很多時候自卑的厲害。

然後再說當大眾感知一件事物的樣子都發生了轉變,比如現在全人類都開始色盲,並且不知道自己色盲,那麼我們確實會被一葉障目,我想提問者的問題想問的點是在這裡,我們會共同說它的顏色本來就是這樣的,因為所有人看都是這樣的,但客觀事實還是無法改變的,只能說我們被暫時矇蔽了。而對於一個門來說,如果有一天它被叫做窗子了,那也不奇怪,因為定義時這個名稱就是我們起的,當然也可以叫別的,把這個稱謂改成玻璃都可以接受的。但它的構造就是木製或鐵制或者其他東西做出來的。對於客觀的本質,我們只是起個名字方便溝通,對於客觀事物本身是不會改變的,除非它不叫木頭了,叫玻璃了,那我們說它是玻璃造出來的,但它就是這個東西造出來的,無法改變


不會,感知是根據世界的事物來認識的。而世界的事物不會根據個人的認知而改變,最多變個名字

但他會改變個人的認知,只要他的影響力夠大,他就能在別人的認知裏改變其對世界的認知,改變的人足夠多了,他就在主觀上改變了這個世界,也就是為這個世界的某些事物改了個名,然後注釋。

但客觀上那些事物還是原來的


如果你說的個人是泛指每一個人……那必然是會的。

「感知」何來?有來處,那它就有一個對立面,這個對立面影響著它,它也影響著那個對立面,我想所謂 現實 只是對立面上的一個點。

個人想法,謝邀


唯物理論上說,個人對外界的感知會改變你的行為,你的行為會改變這個世界


一個人不會,集體意識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