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我覺得父愛是後天形成的,從自身經驗出發,我曾經是個覺得孩子跟寵物沒太大區別的憤怒青年,後來有了孩子,一開始覺得孩子就是個只知道索取的醜醜的小混蛋,還是沒有太多感覺。當然,我知道很多男人有了孩子那種彷彿換了個人一般的喜悅恐怕是摻雜著別的執念或者心結。

孩子一歲前基本就是這個感受,帶著打疫苗帶著看病給買最好的一切,大概都是出於責任吧。一歲到兩歲半之前,我沒有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只是會一週跟孩子視頻兩三次,只是慢慢覺得孩子變好玩了,除了負擔孩子的生活我並沒有做到更多。

兩歲半之後,我把孩子接到了加拿大做了單親爸爸,才慢慢體會到了孩子的喜怒哀樂,體會到了互動的感覺。跟孩子相處其實就是最簡單的人際關係,甚至像談戀愛,你對他們所有的愛都會得到回饋,在相處的過程中也會慢慢欣賞對方的優點包容彼此的缺點,就算有再大的焦慮和挫折也不想輕易影響他們的情緒。當她在我臂彎裏靜靜睡著的時候,看著她熟睡的滿足感就像看著戀人一般。

如今孩子九歲了,一直保持平等的對話,陪著她滿滿拾起了自信,看著她不再羞澀的不敢張口說話,享受著她燦爛的笑容和大大的擁抱,就彷彿看到了伴你一起成長的戀人變成了你心目中的模樣。可以和她像成年人一般的聊天,可以放心得討論沒有媽媽的單親生活,可以坦然得告訴她我的未婚妻可能不會來跟我們一起生活了,她告訴我要加油也許過幾年她會改變想法。

總之,我覺得父愛和所有的愛一樣,都是相處出來的。我很享受這個相處的過程,我覺得她也會成為我最好的朋友。


後天行成吧,說實話,孩子從產房抱出來的時候,感覺這完全是個陌生人啊,再到後來陪伴她經歷越來越多的事情,教她說話,喫飯,走路,陪她住院,打針,換尿布,換牀單,在付出和辛苦中越來越喜歡,同時,孩子也就開始表現出對自己的信任和依賴,這種感情就進一步加深。

現在孩子快3歲了,晚上看著她睡著,躺在她旁邊,真的是感覺什麼都不重要,什麼都不是事兒,就看著她,覺得一切都很美好。

怕的是,我清楚的知道,孩子一天天長大,總歸要遠離,要放手,就特別不想她長大。


後天形成的。

實話實說,我的妻子告訴我,她好像懷孕了,當時的我並沒有如電視戲劇般地欣喜若狂,甚至有些懵逼,不知所措。後來陪著她去做產檢,一樣的懵逼,只是一直想著,我怎麼就當爸爸了?我怎麼就當爸爸了?甚至妻子一度懷疑,我是不是不想要這個孩子。

直至孩子出生,你抱著他,看著他,每天給他洗尿布,拍奶嗝……漸漸地,這種情感就會慢慢地升級,漸漸地明確,看,這就是我的兒子。

男人就是孩子,沒有女人懷胎十月的辛苦,所以這種父愛的感覺是在哺育孩子的過程中慢慢確定和升級的。

現在的我,離不開兒子,就像魚離不開水,如呼吸一般,愛他,哺育他纔是我最希望做的事情。


父愛是天性。因為知道那是自己的後代,即使是在母親的身體裏孕育,父親只提供了種子,沒有過多的參與孕育的過程,但生出來依然很喜愛,這不正是天性嗎?

按之前大家的說法,是後天養成的,那就是說剛生出來的時候,父親都不愛自己的孩子?我覺得不是。

母愛纔是懷胎十月一天天養成的。


其實我覺得母愛和父愛都是後天形成的。

以下純屬個人看法,如不贊同,可左上角↖退出。不成熟的地方,還請各位見諒,或溫和的批評、討論。


因為子女是獨立與父母之外的獨立個體。兩個獨立的個體之間的感情是在不斷的聯繫和溝通下不斷產生與增進的。之所以很多人覺得母愛是天生的,是因為嬰兒一出生就由於生理原因與母親產生更多的接觸,於是母愛增長的速度十分明顯的超過了父愛的增長程度。但如果父親積極的與嬰兒互動,那麼父愛的增長程度其實也可以與母愛增長程度不相上下,甚至超過母愛的增長程度。

當然,父母與子女的聯繫在出生之前就建立了,而此時母親更具有優勢。但其實,此時的胎兒還不能算作生命個體,因為還不具有明顯的思維能力,做出的反應也基本上都是生理性的本能反應。

所以說真正的聯結是在出生後逐漸建立的。父母可以觀察嬰兒的表情,看著ta吮吸乳汁時的樣子,感受ta吮吸乳汁時的動作,觸摸ta的肌膚、毛髮,熟悉小小嬰兒身上的氣味等等。當然父母做這些的同時,嬰兒同樣在感知父母的存在和對ta的態度。所以,接觸的更多的那個人,更容易建立更多的聯結。而這種聯結,反映到父母身上,就是父愛與母愛的產生與表達;反映到嬰兒身上,就是嬰兒對雙親的依賴。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不喜勿噴、不喜勿噴。你要非得噴,我就拉黑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