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館造型華麗,但是其內部空間是不是並沒有達到和造型一樣的水平?這是通往1樓的樓梯間

我們不難發現從外面看中國館是由好多細長紅色桿件堆積,但是從內部發現桿件並不是完整的一長條,而且從圖上看並不受力而是由周圍斜向的鋼結構受力。所以應該如何分析或者評價中國館的高低?


三張圖就能看出來這個建築不是以人的尺寸設計的

一般來說評判一個建築的標準有很多,首先就是這個建築為什麼而存在,它的服務對象是什麼

建築狗都知道國家館歷來都是世博會上展現最新科技,炫耀國家力量的主體

這樣的建築不單是為人服務,自然而然得就被賦予了更高的意義

舉個不太嚴謹的例子,誒菲爾鐵塔

巴黎人民真的很需要被那座塔服務么

同理,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作為一個復興時期中的建築,要向外傳遞中國的開放姿態,是國外進一步了解中國的窗口,有對外輸出中華文化的任務,要代表一個泱泱大國

這方面的體現大概表現在對中國古建築建構斗拱的提煉後的建築形態以及其喜氣洋洋的大紅色立面

再看設計立意 東方之冠

誇張點說 起這麼有底氣的名字若是體積只有安徽省博般大小可能上海人民的臉會被丟到崑山去

正經來說 一個建築群是需要被統領的

尤其是世博會上每個國家地區館都千奇百怪 都體現本民族的精神文化

此時在風格上統領自然行不通

於是 在空間上統領建築群的方法自然會被採用

整個園區的尺寸就決定了中國館的尺寸

作為上海地標性建築,世博會後的中國館在空間尺寸上對浦江兩岸的文化建築都是自然而然起到一個統領作用的

此外中國人的大國情懷從沒消磨

為了塑造建築的紀念性意義或者為了炫耀改革開放的成果

挑出超乎常理的檐部不僅是為了設計語言的完整表達也是對外展現國力雄厚的一部分

真的心疼錢就不會操辦這次世博會了

如此看來 不僅是在建築的紀念性表達的層次上還是國家在政治性表達上面或是在上海市城市規劃的層次上面

巨大而不宜人的尺寸似乎就理所應當的成為了設計表達的選擇

人在空間中的體驗與建築尺寸的處理息息相關,從古至今誇張的尺寸與軸對稱的作用就被統治階級與宗教利用創造出莊嚴沉重或者神聖肅穆的環境語言

不用進館 只在中國館的廣場上站著就可以打心底的感覺到建築物巨大尺寸對人產生的壓抑感

尺度失真一方面有利於與周圍城市環境的協調一方面會放大建築對人的壓迫感

並不算小的廣場上光禿禿的

在上海地區沒有遮陽措施的廣場在夏天就是一塊巨大的電餅鐺

可見中國館前的廣場只是為了營造紀念性意義和滿足疏散要求而存在的

在設計者費盡心思為了突出建築的紀念性這方面來說 他確實做到了表達自己的想法

然而對於我個人來說即使去年暑假入館只排了一會會的隊我都聞到了自己身上散發著的吮指原味雞的香氣

然後就是門口碩大的兩部樓梯以及入館之後各種巨大的東西

說實話 入館方式很特別也可能是我劉姥姥進大觀園沒見識

個人覺得空間的趣味性可能都集中體現在入館大廳那個部分了

然後的觀展中給我的印象就是哇這個好大 哇那個好大

可能是期望太高了進去之後有一點失落

或者是因為前期施工粗糙或者是因為後期維護不妥 建築內部與外部的精緻感覺有些反差

也可能是去的那天又累又熱我匆匆忙忙進去參觀了一下沒有很認真的待在裡面觀摩

結構方面大學三年到現在自己沒有認真學過不敢亂諏

但是結構與功能或者藝術的一致性是評判建築的一個標準

貌似懸挑只是藝術目的 從這點看再次印證了這是一個紀念性意義大於其他的一個建築 有些財大氣粗的獵奇意味

關於內部空間的處理 其實是很套路的

快題的手法再結合更深層次的考慮就是營造空間感的做法

比如通高啊 擦樓板啊 屋頂花園啊 觀景平台啊

中國館內部好像都有體現

只不過這些年見的多了也沒太多驚艷的感覺

此外考慮到改造後期的運行管理等要求很多平台都是遊客止步的

所以內部空間感的塑造被削弱好像也是挺正常的了

可能也是後期改造的原因,內部的觀展流線有些長

出館的流線也是挺奇怪的 奇怪到我出去之後竟然有種超脫的快感

具體展覽內容沒拍照片忘記了 因為當時只想著媽的我要回床上躺著

雖然我知道博物館展覽館內部是不要求自然採光的

但是在建築內部一些區域的感覺就是有點奇怪

就像白天在家開燈的感覺一樣

由於尺寸巨大 建築四周的玻璃窗對內部的照明影響是微乎其微的

奇怪的這一點大概是自然天光對展區照明燈光的干擾

其實去參觀的是中華藝術宮

當時的中國館是如何沒有親自去過不敢亂說

只舉一個例子

為了不讓視覺負殘像現象對人眼造成困擾

中國館的硃砂紅是經過特殊調配的

換句話說 盯著紅色後看天眼睛會看到綠色 盯著中國館後不會

設計者對建築的推敲由此可見一斑

私以為關於建築的評論是有很大的主觀性的

建築學的學習也需要批判性思維

我說的不一定對 他說的也不一定對

重點是需要親自去一趟觀察一下外部立面或者體驗一下內部的空間

想要更深入理解一個建築的前提是自己在場所中的體會後以及之後的思考

比如你是否能體會到設計者在建築中想要體現某種理念而花的心思 或者是設計者在這裡做的空間你認為是否達到了他的目的

對我來說中國館的紀念性塑造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提煉是非常值得我們這種剛上車的本科學生學習的

歡迎指導

ps 何先生在合肥做的安徽省博物館立意是古今交融

然而尷尬的是那個體現古今交融的大坡道不符合規範一直不對外開放

內部四水歸堂的立意也是有些局促的

其實很多建築並不是設計師的境界不夠

而是在甲方爸爸和造價等其他因素的影響下不得已而為之

這也許就是課程設計和實際項目的區別吧

大閘蟹和大王八的例子就別和我舉了

用老師的話說

沒有職業操守

一個政治性大於一切的作品,你跟我提功能和結構!?別鬧了,它擺在那兒的意義遠大於使用和一切,給你打個比喻吧,鳥巢!你覺得鳥巢怎麼樣啊,可是能達到一年使用一次嗎,當然演唱會除外啊,更多的都是當成了個景點,所以當一個建築具有了政治意義的話,也就別提功能和結構了……順便說點題外話吧,中國館是一個學生在開大會時覺得無聊,隨便在速寫上面畫了幾筆,覺得不錯,就拿給何老看了一下,然後何老覺得不錯就繼續做下去了,這也應該是起源

類似舊時官帽的中國館體現的就是政治力量的高度威壓吧,與中國精神有一毛錢關係嘛?無非是對權力的匍匐跪舔吧


我有個師兄是何老的學生 要不我問問他?
其實很不看好中間的兩大電梯,這個採用直梯進門能有個大廳向下看會更好,但是礙於人流問題總扶梯也就無可厚非,不過內部無法感受外部造型的風格感受確實是個敗筆,說實話這個設計真心不是設計師內心想要的,只是特定時代的特定產物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