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和大部分答主想的東西不一樣。

誠然節奏、曲式、和聲學、音色等等都非常重要,但這些並非獨立的,也不是一個接一個有順序的做的,往往是一個整體,邊做邊同時去修改的。

而統合這所有在編曲里要做的事情,是有一個基本概念或者說框架的,這個框架才是我想的最多的東西——混音意識。

其他答主不知道是不是不自己做混音,居然都沒有提到這一點。(當然也有可能我才是異端。)

這麼說吧,我們的聽覺也像視覺一樣有空間概念,音色有高度,有立體聲的寬度,有混響的深度。

而我在編曲的時候就是靠混音的意識去統合所有操作。

比如說我覺得音樂的厚度不夠,是否需要添加一個低頻樂器。

比如說我覺得左聲道還缺高頻,那是不是要在聲相的左邊填補一個高頻樂器。

當然,還要考慮演唱時的人聲,後期把人聲安置在空間的哪個位置,才會和其他樂器不打架。

特別是如果要編一個管弦樂的時候,你要對一整個交響樂團每個樂器音色如何、在空間中的什麼位置有清晰的概念。

所以,對於我來說,不是說我先找一個音色不管三七二十一寫進歌里。而是我在混音意識下,知道哪裡缺一個什麼特質的音色,我再去尋找這個音色。

區別在於當你很喜歡一個音色,但是這個音色融不進整首歌里,你又出於私心非要融進去,結果很可能就是一團漿糊。

而當你需要什麼才去找什麼,曲子能最大程度保證舒服。再起碼舒服的前提下,再去追求好聽。就像寫小說,首先你寫的要是個東西,起碼沒有語法錯誤,再去追求文采斐然、故事好看……

所以對我來說,混音意識才是底層的東西,而在這之上才有節奏、和弦、配器……它們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如果說問題問的花時間想的最多的是什麼,我覺得還是混音意識。

btw說一件我知道可能很異端的事情,我並非走學院派理論派的,我覺得和弦整的再複雜,不如編曲彩蛋多更讓聽者愉悅,所以與其費勁心思用各種高級和弦,不如想怎麼給聽眾聽「不一樣」且愉悅的東西。我試過和弦整的很高級但配器整的很普通,也試過和弦只用簡單的1645但是編曲整出個萬花筒、每段都在變、到處都是彩蛋。我不說聽眾了,我自己常聽的都是後者。舉個極端的例子,比如說做一首電音,哪怕就一個和弦,好的編曲也能讓你嗨到明天早上。

當然,這段話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說的,凡事都要有個度,也要更具曲風和你要表達的東西來定。


我喜歡這個問題,我覺得創作人之間互相交流創作的方式和動機特別重要。可以藉由此更客觀地看待自己的作品,把自己的意識更加立體地歸攏。

我覺得作曲和編曲有很多不同的觸發形態。

如果僅一首歌,有可能先單獨進行作詞、根據詞的情緒與主題、詞語的音調變化配旋律,再在旋律的基礎上配置段落、和聲、選取音色。

如果先作曲後填詞,則是先構想大概的音樂氛圍,可以先配器,也可以先按旋律和語調寫詞。宗旨同理,整個音樂的音色、設計所有都比較統一,才能整體合理地表達一個立體的意識。

如果器樂、製作比較擅長,也可以先出riff動機和編曲,然後斟酌旋律和詞。

以上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入手習慣。也可能不同歌曲會有不同習慣,都可以的。和每個人寫歌兒的習慣、經驗都有關係。

但是不管是做一首歌兒還是以整張專輯、或者一個系列,來做作品,藝術概念先行,我覺得是比較有效和合理的。

首先要確立作品的主題,用所有的段落、和聲、配器、音色、groove、唱法、詞、選音、都圍繞這個立意來做,作品才有可能是「立體」與「合理」的。

我覺得判別一首歌,沒有對錯之分,但有好壞之分。所謂的好壞,就是最大體量下,我們看一個作品,把它放置在世界範圍、歷史範圍下,它是否真的自成一體和立得住。沒有誰一定比誰好,而是,每個好的作品,它本質上都是立得住的。只是大家追求和表達的那個主旨不同罷了。

如果創作只是追求達到某個已有標準,那麼在模仿上極盡全力,分析別人的主旨意識、學它的創作思路,了解他思考每一個元素與整體作品的關係與處理方法,我們就能得到這個方向上的相關經驗。

而如果創作想要在現有的音樂邊界上進行探索,那麼熟知前人到底做過什麼,然後再去做新的探索,才能稱之為探索。所以每一種新的音樂形式,一種藝術邊界的拓展,都是在一個社會和時間範圍內創作極限後的拓展,而非一個個體對自我的超越。簡言之就是「不是你以為的好就是好,得經得起推敲和檢驗的好,才是藝術歷史上能留下來的好。」

但受制於我們每個人自身的經歷,我們只能不斷學習和提高這種意識。也許也有人天生就擅長某個環節,或者擅長創作中的某項技術,對某一個環節非常敏感,能把某一個元素做到極致,但本質上這是一個綜合的提升過程。

最後要達成的是,作品真實、合理。

其中刺激自己的方法,無論是看書利用文字塑造、看電影利用畫面感想像、研究音色製造情緒波動、和別人合作激發靈感、聽從反饋以自我審視,包括任何錄音、製作、演出,所有與此相關的環節上細緻的考慮,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的方法而已。

我並不覺得好的流行音樂是可被預知的。流行音樂某種程度上是在向下兼容,但創作者是否真的能做出好的流行音樂,也受限於個人的狀態。也就是說「你以為自己能做出來,但也許你發自本心做的東西永遠都不流行;而真正流行的東西你自己也沒那麼喜歡。」這才是創作的常態。

我覺得任何創作如果迎合市場,那麼也要接受別人評判「不夠誠懇」,這也是流水線式作品,最無意義之處。當然也有人在流行的要求下,反而能夠遵從本心,做出自己也喜歡,觀眾也喜歡,音樂藝術水準也高的音樂。但這除了跟音樂人自身個性以外,還有很多個人不能完全掌控的部分,大體上看運氣。

但有一點,真正好的作品,無論何時都是立得住的,到最後完全是創作者的自我取捨。

以上。


做影視劇配樂的時候,更多的會在想如何用音樂體現戲劇性,去補充畫面所沒有表達充分的情感,並在適當的地方留白,有所對比,效果才能表達得更恰當,配樂不一定需要「好聽」,很多時候的功能恰恰是需要「難聽」才能製造出效果的~~

做遊戲配樂的時候,選擇合適的音色遠比旋律走向更重要,遊戲音樂在有些時候的功能是需要音樂像環境音效一樣,用最低的存在感去製造最貼切的場景~~

做音樂劇編曲的時候,則是要考慮到演員演唱的時候會不會找不準進唱的時間點,會不會被多餘的聲部影響以至於找不到調或節奏,選擇的音色會不會跟演員嗓音撞頻率~~

我是鼓手出身,創作的時候不會有吉他或鍵盤的慣性思維手癖影響,一首曲子該有什麼,構思的時候就想好了,大部分時候我會遵從「Less is More」這個原則去安排配器,這可不是偷懶耍滑,而是聲部越多在配樂功能上越是災難,音符越多,在有對白的視頻裡音樂越搶戲導致聽不清對白;在遊戲裡會跟音效爭搶頻段而聒噪不堪;在音樂劇裡會讓演員為了壓住伴奏而唱得很累~~

任何效果都是靠對比出來的,想製造一飛沖天的效果,你的起點就應該在海溝,至少也得是在海平面,而不是在半山腰,一上來就是高潮,那你的音樂就沒有真正的高潮~~

更多音樂作品都在蝦米,歡迎關註:十方的蝦米音樂人主頁


1 什麼時候結尾款

2 怎麼編才能紅


不請自來,嚴肅音樂創作和流行音樂創作其實差別挺大的。

嚴肅音樂比較講究藝術概念和目的。你要首先有一個自己的創作目的,自己想表達的內容,然後思考用怎樣的動機、結構、織體和配器去表達你的主旨,有點類似寫文章的構思過程。

如果是流行音樂作/編曲的話,時間基本上是花在創作一個印象深刻、與詞的整體風格氣氛相符合的旋律上,並且為其配伴奏。(這一條適用於歌曲以及任何旋律-伴奏形式的流行音樂。網易雲輕音樂也在此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