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分是個人喜好 另外一部分我覺得來自現實壓力,就像學生期間 大家練曲子圍繞著期中期末考一樣

鋼琴家的壓力來源於開音樂會

還不止是開一場音樂會,開完音樂會之後還要變著曲目單再開。

李斯特的曲目好聽,效果也好,觀眾肯定喜歡聽 但是演奏一首效果很好的李斯特代價是什麼呢

(一陣成千上萬的音符高速運轉)

才過去十分鐘。。

(再演奏一首炫酷的技巧型曲目)

又才過去十分鐘。。

那一場音樂會持續兩小時,得演奏多少首李斯特,得有多好的體力才能演奏完這麼多曲目,得有多好的發揮才能盡量少的出錯。

在有限的練習時間 又要填滿2小時的曲目里,加入古典時期奏鳴曲變成了更好的選擇。不管在快速的識譜,背譜,練習,音樂時長,完成度上都比選李斯特要輕鬆很多。

而且鋼琴家能被稱為鋼琴家 也並不需要演奏炫技曲目來贏得認同

如果是大型鋼琴比賽,一定會有人選李斯特。但是對於需要音樂會的鋼琴家,選李斯特就是等於給自己找麻煩和埋雷 -&> 演奏的好(鋼琴家就該是這樣) 演奏的不好(技術遭到質疑)

我覺得這就是最簡單的原因


李斯特是非常偉大的作曲家,但這並不代表他所有的作品都能達到非常高的水準

他的b小調奏鳴曲,旅行歲月,敘事曲,部分練習曲都是優秀的作品(可能有遺漏,但這些算是是公認的優秀作品吧),所以大部分的鋼琴家對這些曲子還是有所涉獵的

但是要知道鋼琴作品浩如煙海,其他的作曲家同樣也寫出了大量極具藝術深度的作品

例如

舒曼:幻想曲,奏鳴曲,幽默曲,童年情景,狂歡節,交響練習曲

貝多芬:五首後期奏鳴曲,五大俗

巴赫:哥德堡,平均律,義大利協奏曲,英國組曲

肖邦:前奏曲,敘事曲,諧謔曲,船歌,幻想曲

普羅:三首戰爭奏鳴曲

勃拉姆斯:奏鳴曲,狂想曲,op116~119

當然不能列全,想表達的意思是對演奏家來說,對不同風格曲目的把控和曲目量同等重要,與其去花很多時間苦練一些李斯特寫的沒那麼好並且技巧艱深的曲目,不如去練一些巴赫,舒伯特,貝多芬一些更具藝術價值的曲子(當然這不意味著這幾位的音樂更加容易。。。)

而且的話,對於演奏家們來說,要想提升自身的演奏水準,那就註定要對有限的曲目進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曲目量也不會特別特別大(世界上只有一個李赫特,也只有一個霍洛維茨)


因為李斯特的作品精品率達不到貝多芬,肖邦的程度,鋼琴家只選他最好的作品來彈。


李斯特是偉大的作曲家≠別的作曲家不偉大≠他大部分的作品都偉大

鋼琴家技術hold得住他的作品≠鋼琴家有無限的時間

有人討厭肖邦煩俄派也會有人喜歡肖邦不煩俄派

加之演奏過的某位作曲家的作品數量從來都不是一個衡量鋼琴家的標準亦或鋼琴家(狂熱粉絲除外)所需追求的目標

Q.E.D.


我舉個例子,霍洛維茨你去聽聽他的李斯特,他的b小調奏鳴曲,梅菲斯特。(晚年版本,我覺得這倆首從技術從面最能體現)奧博姆山谷,費加羅的幻想。(全方位,奧博姆山谷真的吹爆,刷新我對李斯特的部分認知)毫不誇張的說霍洛維茨的李斯特完全刷新了我對李斯特的認知。從技術從面來講,戴上耳機,開啟音效(網易均衡器拉滿)仿若李斯特下凡!你彷彿看到了李斯特演奏時讓成千上萬婦女為之發瘋的場景。

但是代價是什麼?這些曲子大多都是他的終身演奏曲目,(霍洛維茨早年彈過不少曲子,但是五十歲幾乎沒再碰過,真正保留下來的更是屈指可數)這意味他幾乎花了一生時間去雕琢這些曲子,去不斷提升。

而這是什麼鋼琴家?郎朗曾說在當代有錄音時代技術層面巔峰,其他鋼琴家終身難望其項背的鋼琴家!

所以霍洛維茨的李斯特並不多,僅僅三十多首能找到的。


啊,Leslie Howard應該是錄了全集吧

有這麼一兩位鋼琴家去做這件事情就好了啊,畢竟每個作曲家肯定都有非常優秀的作品,也有一些相對不出名的作品。大多數鋼琴家肯定都是首選演出符合自己風格,同時也有深度的作品,很少會去追求某個特定作曲家的作品數量吧。

至於李斯特本人,他優秀的作品非常優秀,也確實被大多數鋼琴家演奏(例子不用我舉了吧hhh),但是有的聽起來也確實一般般,而且難度還大,性價比不高,所以嘛。


感覺是因為難,怕玩兒現了。


個人體感是1)他之後的鋼琴作品更難(技術,背譜)。

拉赫普羅斯克里亞賓巴伯斯特拉文斯基,重大比賽拉赫的協奏曲,普羅的奏鳴曲協奏曲,彼得魯什卡幾乎就是標配。

2)同時期有個寫旋律更好聽的肖邦,以及肖邦的各種光環。

3)音樂會/考試,奏鳴曲時間更容易撐起來。

4)學科要求曲目學習要全面,那巴洛克時期的作品逃不掉。

5)「全套」會讓人聽上去覺得特別厲害。全套肖邦,全套貝多芬奏鳴曲會讓人覺得你很全面。全套超技?「你的技術很棒」,言下意你可能只有技術棒。對,吃力還心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