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特蘭蒂斯


首先,我們本來就是魚類。

所有的陸地脊椎動物按著支序分類都是魚。

現在的人類文明就是魚類的文明。

你說的情況是把人變成適合海洋生存的條件後,會產生什麼樣的文明。

具體可以看一下海豚或者鯨魚,大概就是這個程度。因為現在的海豚和鯨魚的智商估計和智人剛出現的時候區別不大,說不定還要高一些。


這些魚形動物能再次從消化道演化出肺並登上陸地嗎?我們拭目以待。

不能上岸大概會跟海牛/儒艮一樣瀕臨滅絕。


想活下去很難,海洋里幾乎沒有和人類一樣大小的植食性動物。

海洋中缺乏大型植食性動物是因為海水的透光能力有限,50米以下幾乎不可能長植物,而海洋的深度大多超過這個數字。幾乎是唯一特例的儒艮生活在水深30-40米的淺海。

海洋中主流的生產者體型都很小,一毫升的海水中所包含的藍藻數量就超過了100萬個,因此捕食它們的消費者體型也很小。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海洋中消費者的體型是隨著營養級增加而逐漸增大的,如果一種魚類有人這麼大,那麼它在食物鏈中的營養級通常至少是4-5級,是吃肉食動物的肉食動物,讓它吃植物並不現實。

將該物種從植食性動物改成肉食性動物可以顯著增加其存活率,但即便如此還是很難誕生出文明。

進化並不都是進化型進化,還有中性進化和退行性進化。比如人把尾巴進化沒了就是退行性進化。

海洋中的食物比陸地豐富,地形比陸地簡單,阻力比陸地大,偷襲比陸地困難。種種環境決定了海洋中的較量更加單純,智慧與運用工具的能力遠不如速度重要,而大腦的能量消耗又很高。因此隨著智人在海洋中逐漸進化,他們的智商可能越來越低,對工具的依賴性越來越弱,最終變成類似海豚那樣的生物——事實上海豚也是哺乳動物重新下海進化出來的。


那就變成了純粹的水猴子了,類似海豹這樣的生物吧。

主要是在水裡解放雙手沒有優勢,況且我們陸行人種也是在解放雙手之後的幾百萬年後才有了進化的優勢。就算有優勢,這個過程也是漸進的,極為緩慢。手的優勢可能在它進化成優勢之前就被退化掉了。可以觀察一下重返大海的哺乳類動物(海豚、鯨魚、企鵝、海豹),前肢都被進化成類似於魚鰭的身體構造了。

不過如果設想出一個前提,強行摒棄這些不利因素,有沒有可能進化成優勢的智能物種呢?我想是有可能的。假設海里的食物應該是充足的,足夠給我們大腦進化提供能量(人類大腦的耗能極高,佔總量的五分之一)。我們的主要威脅可能就是劣勢生態位了,容易出現被大型生物捕殺的情況。參考我們陸地上是如何面對這種威脅的(集中群體合力面對捕食者)。但海里和陸地上有一個本質上的差異,陸地的捕食者體重大多都在幾百公斤,而海里的捕食者體重可以上噸,並且行動迅速敏捷(類似於巨齒鯊這類生物)。且海里沒有明火這樣種生物天然害怕防禦手段。那我們的反撲手段需要達到怎樣的程度才能避免大多數的捕食者不敢輕易進攻呢?

再假想一個前提,有沒有人可能產生出現毒素的突變基因?我覺得完全有可能。這可能並不算進化的偶然,甚至是進化的必然結果(大多數看似弱勢生物都進化出了類似毒素的生化武器)。

我們人類本質上應該是不怕大型捕食者對我們的圍殺影響我們生存延續的,畢竟還有更低的生態位。

我們唯一要擔心的是被大型捕食者騷擾,沒有進化出足夠幼小的幼體,去承載大腦的體外發育(有研究得出猩猩幼體的學習能力和行動能力都要比人類強很多,甚至部分生物出生就會跑)。

想要進化出更高效的大腦,人類母體子宮已經容不下大腦更大的幼崽了,甚至我們幼體時的顱骨是沒有閉合的,就是為了擠滿整個子宮才產生的形變,大多數嬰兒的腦袋出生的時候也都是尖尖的。還有剛出生的嬰兒的骨頭數量多達三百多塊,成年後才慢慢融合成兩百零六塊。

也就是說,相比之下我們人類都是早產兒,需要後天的發育才能進一步優化身體和大腦,而正是因為有這種前提條件人類才能進化的足夠高效智能。

而要保護一個種群的幼崽幼體化,單純的防禦手段肯定是不夠的,還需要建立足夠的威懾手段。參考人類陸行進化過程中有捕殺猛獁象甚至反殺最高生態位生物的記錄,那相應的水行人類應該也需要有相應的手段。如果像群圍式攻擊那樣,效率貌似不太高,甚至容易被臨死反撲,或者容易逃走。那麼要保證人類的水行速度的提高就應該進化出高效靈敏的移動器官,但應該不會像魚尾那樣,因為大腿佔比太大,不好退化。

假如人類有了足夠強大的社會群體,有了充足的食物來源,有了強有力的防禦手段(毒素攻擊),有了足夠靈敏反擊追蹤的高效器官改造,並且能保護幼崽能進化出足量體外發育,那麼人類很有可能進化出類似於陸地上的智能人種。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