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D是如何形成的:

關鍵摘要:國外大多數研究者認為,BPD發病大約60%是遺傳性原因,40%是環境原因。

基因、生物和環境因素

如果我們擁有一定的認知框架,採用更強大的研究手段,可以發現:BPD是由多種複雜因素造成的,包括基因構成、壓力條件下的基因表現、環境因素(如家庭成員互動)大腦成熟度、發育心理結構、個人性情等。

我常常被問到,是否可以藉助腦部掃描、驗血或基因測試來診斷BPD?答案是:目前還沒有單一測試手段。但是,通過腦部掃描和其他一些測試,再結合可觀察到的行為,可能有助於BPD的診斷。BPD不太可能是由單一原因引起的,而是各種風險因素在脆弱個體身上累積的體現。

我將通過研究每一個風險因素來更清楚地闡述上述結論。多數被研究對象是成年人,但大部分病例涉及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的創傷或其他因素。

大腦結構與BPD

我們收養6個月大的詹姆斯時,收養機構告訴我們他有顱骨骨折,但沒有任何神經系統問題。現在他容易衝動和憤怒,並且喜歡操控別人。你認為他目前的問題有可能是腦損傷引起的嗎?

這是一個17歲男孩BPD患者的父母想知道的問題。除非孩子有一個典型的成長過程,並在頭部創傷後表現出行為變化,否則,嬰兒期的頭部損傷(如詹姆斯經歷的)是否會導致行為變化,並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不過,BPD患者的行為和癥狀最終由大腦控制,所以對大腦解剖學有基本瞭解是必要的。

研究人員認為,BPD行為問題源於大腦兩個主要區域(額葉和邊緣系統)以及一個網路系統(下丘腦一垂體一腎上腺軸)功能異常。我們將依次展開討論。

一堂速成解剖課

大腦重約3磅,通過腦幹與脊髓相連。腦幹含有成束的神經細胞或神經元細胞。腦的最大部分叫作大腦。大腦外層稱為大腦皮層,雖然只有幾毫米厚(像蘋果皮一樣厚),但含有近千億個神經細胞。大腦結構分為4個部分,分別是額葉、頂葉、顳葉和枕葉每個部分負責處理不同的行為。

在大腦深處,顳葉之下,是海馬體和杏仁體。海馬體主要負責學習和各種形式的記憶,稍後我們將描述杏仁體的作用。顳葉本身負責處理聽覺、聲音和言語等功能。

大腦的後部是枕葉,它包含視覺皮層,來自眼睛的信號在這裡被處理和呈現。我們將重點聚焦於BPD患者大腦中最受關注的兩個區域:杏仁體和前額葉皮層。

額葉和外傷

額葉是大腦負責執行任務的部分,具體功能如下:

認識到當前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在好和壞的行為之間做出選擇

·提出互相對立的觀點並權衡利弊

克服和壓抑不被社會接受的反應

·判斷事物之間的相似和不同之處

關於BPD病因的一個理論是: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受到創傷(身體、性或情感上),會導致大腦額葉部分受損,從而導致執行功能減退。因事故或外傷導致額葉部受損的人,經常表現出易怒、衝動和暴怒。

大腦邊緣系統:記憶和情緒

邊緣系統是大腦的一部分,通常被稱為「情緒大腦」,它控制著我們的大部分情緒和動機,特別是那些與求生慾望有關的情緒和動機。它也是大腦分管「戰鬥或逃跑」反應的部分。

邊緣系統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是海馬體和杏仁體。杏仁體對情緒起著重要作用,諸如恐懼、憤怒和與性行為有關的情緒。杏仁體還參與記憶的形成,特別是與強烈情緒相關聯的記憶。

17歲的凱瑟琳患有BPD,她是一個極度敏感的人。剛開始接受治療時,她看起來很投入,很健談,但每當她母親參與治療時,她就拒絕說話。在一對一治療中,她表達了對母親深深的愛,可是當她與母親同處一個房間時,行為就令人困惑。母親說,凱瑟琳14歲前,母女一直非常親密。那時凱瑟琳的外祖母剛剛因癌症去世,她注意到凱瑟琳雖然和外祖母關係很好,但似乎能夠平靜面對外祖母的死亡。在治療中,凱瑟琳努力在不自傷的情況下體驗和忍受情緒問題。

一天,在治療過程中,針對凱瑟琳母親認為女兒的問題可以追溯到外祖母去世那段時間,我們詢問凱瑟琳此前和母親有多親密,她表示關係一直很好。

「那後來發生了什麼?」

「外祖母去世的時候,」凱瑟琳說,「我去找我媽媽,我給了她一個擁抱。我媽媽哭得很傷心,她哭著談到她的母親,她覺得一切都落空了,她失去了一切,沒人可依靠。」她說,當她聽到母親說沒人可依靠時,她感到從未有過的傷害,媽媽怎麼會覺得無依無靠呢?她有女兒啊!媽媽怎麼可以這麼說呢?

後來,每當凱瑟琳看到媽媽哭,她就會想起媽媽說過自己無依無靠。這種記憶與強烈的、無法忍受的孤獨和悲傷聯繫在一起,導致凱瑟琳用採取自傷的方式來緩解自己的痛苦。3年多來她把記憶深埋心中,所有情緒都與這段痛苦有關,卻從未告訴過母親。當她最終鼓足勇氣告訴母親時,母親崩潰了,哭著說:「你忍受了這麼久!你為什麼不告訴我?我當然不會否定你在我心中的位置,你這麼想真的讓我很難過。」

14歲的時候,凱瑟琳的杏仁體和海馬體儲存了關於母親說過的話的記憶,這種記憶與受傷害、悲傷和痛苦聯繫在了一起。影像學研究一致發現,相比未患BPD的人,BPD患者腦部杏仁體活躍度高,特別是當他們有自殺念頭時。因此,找到減緩杏仁體活躍度的方法,對於減少BPD患者持續的負面情緒至關重要。

相互作用

額葉和邊緣系統通常保持著持續的聯絡。問題在於,在高度情緒化的狀態下,控制決策的額葉會關閉,涉及情緒的邊緣系統會接管工作。

這個機制對患有BPD或任何情緒出現問題的人不利。例如BPD患者感到極度焦慮和想要自我傷害時幾乎不可能做到停下來想一想,這種反覆的自我傷害行為(比如割傷)的後果是什麼在BPD治療中,識別和減少情緒激動狀態的技術是必不可少的通過使用這些技術,可以讓青少年BPD患者花時間用他們的大腦額葉(理性)去思考,從而訓練他們更好地處理衝突。

下丘腦—垂體一腎上腺軸

下丘腦垂體一腎上腺軸是一組複雜的神經,在下丘腦(控制體溫、饑渴感和身體節律)、垂體(分泌包括催產素在內的荷爾蒙,被認為可以增進母嬰關係)以及腎上腺(通過分泌皮質醇和腎上腺素來調節壓力)之間起作用。這3個器官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神經遞質和激素髮生的,從而支配壓力反應、調節母嬰之間早期的依戀,以及控制情緒和性行為。

許多研究表明,這組神經網路在BPD患者身上不能正常運作,一些治療就是針對這些異常展開的。例如,部分BPD患者遇到壓力時,可以通過服用藥物部分阻斷腎上腺素的作用,從而減輕壓力。

BPD患者的大腦揭示了什麼?

2006年,德國弗賴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所有已發表的關於神經影像學和BPD關係的論文進行了研究。他們注意到,神經影像學已成為研究BPD生物學原因的最重要工具之一所有關於影像學的研究都發現BPD患者大腦的邊緣系統和額葉異常。研究人員認為,這個發現與認為大腦這兩個區域異常導致BPD癥狀的觀點是一致的

人們常問我,這樣的腦部掃描或血液測試能否「證明」一個人患有BPD?或者至少能像一位家長所說的那樣,證明這個人的大腦「有問題」?簡單的回答是:目前還沒有單一的測試可用於BPD診斷。更具體說: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各種類型的掃描影像信息,看他們是否能檢測出BPD患者和非BPD患者之間的大腦差異。到目前為止,這些掃描證實了研究人員的假設:額葉和邊緣系統是BPD發病的關鍵。

BPD患者大腦有什麼不同?

查爾斯是一個16歲的高中三年級學生,因為難以控制自己的憤怒前來接受治療。他在課堂上的表現還不錯,但和親密的朋友起和外出約會的時候,只要覺得事情不順他意或者人家待他不公平,就會爆發。他承認,有幾次他對朋友大喊大叫,還有一次在絕望的時候,對女友有身體攻擊。他和許多青少年一樣,都是因為對他人或自己的衝動或攻擊行為,到我們這裡尋求治療的。

自傷、軀體暴力、攻擊、毀壞財物、吸毒等行為屬於衝動性攻擊範疇,這是BPD研究的重點。1996年,一項對施暴者和衝動放火者的研究發現,47%的人被診斷為人格障礙,特別是邊緣性和反社會人格障礙。另一項研究發現,有家暴行為的男性比無家暴行為的男性被診斷為BPD的可能性更高。

腦部掃描顯示,有衝動性攻擊行為的人前額葉皮層活動水平較低下,這意味著其大腦額葉不夠活躍。大多數腦部掃描研究表明,與非BPD患者相比,BPD患者的前額葉皮層功能異常,共病創傷後應激障礙的BPD患者尤為明顯。正如我之前提到的,不夠活躍的前額葉皮層意味著更難控制由杏仁體引發的情緒反應(比如憤怒)。

幾乎所有的神經影像學研究都表明,BPD患者的杏仁體和前額葉皮質有異常。至於究竟是這些異常引發BPD,還是BPD導致這些異常,則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生物學與環境因素

辯證行為療法的理論依據是,BPD的發生和持續是極度敏感的神經生物學系統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當BPD患者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時,上述相互作用會更加複雜。生性過度敏感的生物學原因可能包括遺傳、出生前母體內因素,以及發育早期遇到創傷(比如各種形式的虐待)等。

環境因素包括任何懲罰、傷害或脆弱性情感被忽略,統稱不利環境。DBT方案假設,BPD發病起因是生物學因素和環境因素隨著時間推移相互作用的結果,會遵循幾種不同的模式。有時是環境因素起主導作用,有時是生物學因素作用更大。歸根結底,BPD的發病由這兩大因素的相互作用造成,最終導致BPD患者在不利環境因素持續影響下,無法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父母的角色

一位患有BPD的17歲女孩在墮胎後搬出了父母的家。她的母親曾經告訴我:「我很難過,我的家庭破裂了。我女兒已經好幾個月沒跟我和她爸爸說話了,爸爸對女兒待我的態度很生氣。我的另外兩個孩子也很生姐姐的氣。我又累又沮喪,覺得自己無能為力了。我希望女兒快樂,想幫助她減輕痛苦。她小時候我辜負了她,現在她正在成年,我又辜負了她。我也很擔心其他孩子會出現同樣的狀況。」

陷入「自責和互責」對青少年BPD患者及其家人都無益。當孩子患了BPD,通常家長會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責備,很容易陷入「糟糕的父母」的爭論中。其實大多數情況下,父母都盡了最大努力。應該清楚地認識到,BPD發病有很多風險因素和潛在原因毫無疑問,父母在BPD的發展過程起一定作用,有時甚至至關重要。瞭解父母角色的作用,有助於我們認識各種風險因素,並關係到如何進一步幫助家庭改變其養育模式。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父母教養不當和孩子本身的創傷經歷,可能會對青少年的情緒調節產生負面影響。研究人員發現,那些母教養方式不恰當的孩子,很難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抑鬱程度較高。而母親正面的教養方式有助於青少年的情感表達,即使遇到性虐待這類情況。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孩子對其父母教養方式的感受,會明顯影響孩子表達情感的能力。他們進一步發現,父母中某一方養育不夠好時,另一方表現優秀也可以有效地保護孩子,以防止出現述情障礙(無法用語言表達情感或個人感受)。

性情與親子關係

在心理學上,「性情」這一概念通常被認為是人格的一部分它是內在的、天生的。例如,父母通常會描述他們的孩子的性格是如何不盡相同,而且這些差異早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就被發現了。

除了性情,許多研究和思考都是針對BPD成年患者童年時的依戀缺陷展開的。本質上,依戀是一種尋求與另一個人親近並因這人在場而感到安全的傾向。隨著時間的推移,正是這種情感的紐帶,將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綁在一起。本書特指的依戀是一個孩子與其母親、父親或其他早期養育者之間的紐帶

有關親子關係的一個基本理論是:父母對嬰兒的需求做出敏感而準確的反應,會讓嬰兒產生安全的依戀,缺乏這種敏感反應則會導致不安全的依戀。究竟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糟糕的依戀關係導致BPD,還是大腦中某種連結中斷會導致依戀障礙,仍有待觀察。然而,研究發現,在BPD患者中幾乎普遍存在依戀障礙。

親子關係

母親養育的質量已經被反覆證明可以預示嬰兒的安全感。父母對嬰兒的敏感反應被認為是決定嬰兒是否感到安全的最重要因素。研究還表明,孩子缺乏安全感與父母的負面性格特徵有關。這負面性格特徵包括思維僵化、非黑即白、缺乏同理心、將責任推卸給他人(特別是孩子),並且始終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孩子著想。研究表明,父母對孩子的同理心和敏感度,會使孩子更容易對他人產生同理心,而安全的依戀則使這一切變得更加容易。

依戀障礙可能對BPD的發病起重要作用,但是結合所有遺傳學和神經學研究發現,高達87%因癥狀需要住院治療的BPD患者,有過嚴重的被虐待和/或被忽視經歷,其中81%的患者遭受過父母的直接虐待。創傷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研究表明,兒童創傷影響額葉的功能,這點和BPD的病理學相吻合。無論如何,父母的養育方式是至關重要並值得深究的。

為什麼早期依戀如此重要

哈佛醫學院的卡倫·萊昂斯·路斯( Karlen Lyons Ruth)博士長期致力於研究嬰兒和養育者之間的早期依戀如何影響其人格發展,她的研究包括早期依戀和養育質量與成人邊緣性人格障礙癥狀之間的關係。

路斯強調了母子互動對於嬰兒情緒調節能力的重要性。她認為「依戀探索平衡」的破壞會干擾孩子認知和社交技能的發展。「依戀探索平衡」的含義是:如果嬰兒想全情投入地探索其周圍環境,他必須確信如果遇到危險,母親會在那裡。一個不能確信的孩子,會把注意力放在與母親的依戀關係上,而不是探索其周圍的環境。如果他遇到外在威脅,「母親可能不在那裡」的恐懼,與BPD患者後來出現的「被遺棄恐懼」是有關聯的。

1991年,路斯和她的同事做的一些研究表明,來自母親和家庭的危險因素,如虐待、父母壓力和母親的抑鬱癥狀,基本上會導致孩子難以與養育者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此外,2004年,對13項有關BPD患者依戀研究的回顧一致認為,BPD與不安全依戀有很強的相關性。BPD患者最具特徵的依戀類型包括未解決型( unresolved)焦慮型( preoccupied)和恐懼型( fearful)。該回顧還顯示,每一種依戀類型中,患者都表現出對親密關係的渴望和對依賴與排斥的擔心;成年BPD患者在幼年時的不安全依戀與後來出現的糟糕人際關係是有關聯的。他們還得出結論,有不安全依戀的人容易患上BPD

基因與遺傳

許多父母認為自己應該對孩子的邊緣性人格障礙負責,他們不是在養育方式上做錯了什麼,就是遺傳了不好的基因給孩子。此外,很少有養父母會比較早地意識到,被收養的孩子有可能出現嚴重的行為和個性問題。所以當這樣的問題顯現出來時,他們常常感到內疚、自責。

BPD患者的癥狀,如不適當的憤怒、情緒波動、偏執或解離、衝動和緊張、不穩定的關係等,在其親屬中也更為常見(相比於其他人格障礙患者親屬)。在BPD患者的一級親屬(即父母、兄弟姐妹和後代)中,姑且不談是否患BPD,其BPD相關性格特徵也更普遍。

對BPD患者的家庭和雙胞胎研究表明,雖然BPD本身可能不會遺傳,但一些行為,如衝動、自殺傾向、情緒不穩定和攻擊性,似乎是會遺傳的。例如,許多患者父母認為他們自己像小孩一樣情緒化,但不至於像他們的孩子那麼喜怒無常。一些父母承認他們有自殺的想法,但從來沒有付諸行動。

鑒於BPD患者行為的驚人多樣化,這種疾病的根本病因可能涉及多個基因。儘管研究並沒有發現某一個基因會導致BPD,但確實發現基因的差異與某些行為密切相關。這些基因的差異性,加上大腦結構和環境對個體的影響,纔是BPD的綜合成因。

基因與行為表現

一項關於BPD與遺傳學關係的大型研究,觀察了92對同卵雙胞胎和129對非同卵雙胞胎。同卵雙胞胎擁有相同的基因和環境,非同卵雙胞胎擁有相同的環境,但基因不同。研究人員發現,BPD患者的癥狀69%歸因於基因,另外31%歸因於環境因素。大多數研究者認為,BPD發病大約60%是遺傳性原因,40%是環境原因。

麥克萊恩醫院的醫學博士約翰·岡德森和他的研究夥伴曾發起一項大規模的研究,專註於BPD的遺傳學起因。研究團隊根據BPD患者出現的主要問題把他們分為3組。第一組有明顯的情緒波動,第二組有自傷等行為,第三組有人際關係問題如交往障礙。研究人員正在研究不同類型的患者是否有其獨特的基因構成。這項研究希望能提供一些結果,幫助我們進一步對BPD分類,並為將來的BPD研究開發一個基因庫(DNA的收集和儲存地)。

另一項關於BPD的研究發現,一種基因變異會影響多巴胺的功能。多巴胺是大腦中調節運動、情緒、動機和愉悅感的化學物質。有這種基因異常的BPD患者往往比沒有這種基因異常的患者更容易抑鬱。

引起BPD的其他因素

如果僅僅是親子關係問題或血清素水平低造成BPD發病,那麼一些育兒課程和一種促進血清素的藥物就足以應付了。但其實不然,生活中的許多其他事件也會影響BPD的發病,包括酒精濫用、創傷、虐待和性虐待。

酒精濫用

2005年,道恩·撒切爾( Dawn Thatcher)博士和他的同事進行了一項研究,將青少年飲酒和其他青少年性格特徵作為成人BPD癥狀的預測因子。研究人員招募了355名有酗酒史和169名沒有酗酒史的青少年;6年後,他們監測了其中已經進入成年早期的BPD患者,發現酗酒以及有其他精神障礙的青少年,比沒有酗酒但有其他精神障礙的青少年更容易患BPD

創傷、虐待和性虐待

許多研究表明,大多數人格障礙患者都有創傷、被虐待的病史,BPD患者尤甚。而且,BPD患者和在兒童及青少年期有身體受虐史的成年人患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可能性,是沒有BPD或受虐史的成年人的兩倍。

治療BPD的臨牀醫生經常關注患者兒童期受虐史,一旦發現,就以此作為BPD患者的病因。這一假設在BPD文獻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這表明大多數BPD患者都遭受過情感、身體和性虐待。

研究表明,高達75%的BPD患者曾遭受過性虐待,意識到這一點是很重要的。然而,也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兒童期沒有遭受過性虐待。岡德森指出,不是所有的BPD都必定有性虐待史,性虐待也不足以單獨導致BPD

研究還發現,來自父母的性虐待與孩子的自殺行為有顯著關聯,父母的性虐待和情感忽視都與孩子的自傷行為顯著相關。以下4個與虐待相關的危險因素,是BPD診斷的重要預測因子:

女性

·來自男性非養育者的性虐待

·情感上被男性養育者否認

·被女性養育者不一致對待

在遭受過性虐待的BPD患者中,超過50%的人反映,他們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至少每週被性虐待一次,跨度至少一年。施虐者是父母或患者熟悉的人,更有甚者,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罪犯性虐待。超過50%的人還報告說,他們受到的性虐待至少涉及一種形式的身體侵入並遭受武力或暴力。有理由相信,兒童被性虐待的嚴重程度與BPD總體上的嚴重程度和整體狀態顯著相關。

兒童精神障礙

幾乎所有在麥克萊恩醫院就診的青少年都被診斷出患有其他精神障礙,如焦慮、抑鬱、雙相情感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注意缺陷障礙等。兒童期精神障礙,如注意力缺陷障礙、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或雙相情感障礙,可能會增加長大後出現人格障礙的風險。這些情況會以各種形式發生。

第一,精神障礙本身可以直接影響人格發展。例如,一個抑鬱的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一文不值,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信念可能會成為自己的核心信念。

第二,癥狀和行為可能導致他人的反應,從而影響人格發展。

例如,一個多動症的孩子可能會受到父母的體罰或虐待,或者受到不同形式的對待,有時會受到懲罰,有時會被漠視

第三,兒童期精神障礙可能只是人格障礙的早期表現。

澳大利亞精神病學家、醫學博士約瑟夫·雷伊(JosephRey),是青少年期人格發展最著名的研究者之一,多年來開展了各種研究。他的研究小組發現,40%在青少年期被診斷為「破壞性障礙」(如ADHD)的患者後來被診斷為人格障礙。相比之下,只有12%患有情緒障礙如抑鬱症的患者,會發展成人格障礙。他繼續跟蹤這組孩子到成年,發現人格障礙會伴隨功能障礙,包括觸犯法律問題、不良的工作記錄、過早同居、社會孤立和人際關係問題。

另一項研究發現,青春期有情緒、焦慮和藥物濫用障礙的人,人格障礙的發生率是沒有這些問題的人的兩倍多;而且,一個人被診斷出有軸I類精神疾病越多,他或她就越有可能發展成人格障礙。

網路風險

互聯網顯然給社會帶來了難以置信的好處,但也隱藏著許多危險,青少年BPD患者尤其脆弱。網上的性愛狂魔、有關毒品和自殺方法的信息、彼此不知背景的友誼、速成的同伴羣以及迅速傳播的匿名欺凌等,構成數不勝數的網路危險。

例如,2014年的一項研究表明,與傳統的欺凌相比,網路欺凌與兒童和青少年的自殺想法有更密切的關聯。如今,網路欺凌可以在許多平臺發生,包括博客、社交網站、在線遊戲和簡訊。經歷過網路欺凌的兒童和青少年的比例因年齡段的不同而有差異,從10%到40%不等。

在2006年4月,美國心理學會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題目是「兒童、青少年和互聯網」。APA指出,「在美國,75%到90%的青少年使用互聯網收發電子郵件、發送即時消息、訪問聊天室和覽其他網站。在網路上花費大量時間對年輕人既有負面影響,也有正面影響,例如,有的人交流自傷辦法,而有的人分享提高學習成績和健康意識的經驗。」

另一項研究發現,社交媒體的使用拓寬了青少年的人際關係。這項研究還發現,青少年接收到有關其個人現狀的反饋的頻率和語調影響了他們的自尊。正反饋能增強青少年的自信心和幸福感,而負反饋則相反。對於感到被邊緣化的青少年來說,互聯網可能尤為重要。它提供了一個他們認為風險很低的平臺,既可以在網上找到各種差異化的人羣(感知上的和真實的),也可以互相交流本來難以面對面分享的信息。此外,在互聯網裡可以匿名存在,青少年可以隱藏在假身份背後。研究表明,加入網上論壇的主要目的是尋求社會支持和擺脫孤立感。

不幸的是,有心理問題的青少年比沒有心理問題的青少年更容易在網上與陌生人分享個人信息。例如,研究表明,瀏覽關於自傷的留言板和論壇的大多數是12至20歲的女性,他們登錄後會詢問和分享有關自割與其他自傷行為的信息。這些渠道的確為孤僻的青少年提供了社會和情感支持,但也為自割、其他自傷和潛在致命的「解決問題」方式等行為正名。以下這則消息匿名發布在互聯網論壇上:

謝謝大家!每當我發瘋的時候我就會登錄,連我的朋友都不明白,很高興和你們中的一些人聊天,這有助於我理解你們所經歷的一切並成為你們中的一分子。被診斷為BPD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確實大多數時間感到孤獨。有人說割傷比較好,但我不這麼做,我灼燒自己。我大部分時間感到空虛,但灼燒有時能幫助我。我不斷進出醫院和急診室,我已經和大多數家人和朋友絕交了,我真的很想找一些人分享我的診斷,我很快就回來。

在《虛擬前沿:互聯網與青少年自傷》一文中,研究人員研究了互聯網留言板以自傷為主題的社羣。他們留意到,1998年有一個近百名成員的自傷留言板,等到2005年,則共有168個自殘留言板,成員達到1萬人。留言板是匿名的,但人們在這裡可以得到別人的理解。

這種沉迷於網路或電子設備的生活方式,會讓情感脆弱的孩子出現什麼問題?當他們遇到困難,他們會求助於誰?對他們而言,在線論壇是朋友和家人的替代品。大部分網友對尋求幫助的人的情況並不瞭解,或不明其痛苦,恰恰BPD患者最擔心的就是被遺棄。

例如,當你在線時,一旦談話變得過於激烈,你可以輕而易舉地退出。如果BPD患者正在尋求幫助,而在線另一端的網友突然退出,就可能會引發被遺棄的恐懼。一個16歲的女孩告訴我,每當她在一個在線論壇上告訴一個支持她的同伴,正在考慮割脈自殺時,如果對方根本不回應或者直接斷開連接,她就會覺得被一個不認識的人拋棄了。她說:「我在網上被甩了。」

誠然,互聯網確實提供了益處,從理論上講,網上論壇和博客可以成為社交技能較差的青少年匿名分享經驗的地方,也便於青少年練習社交互動。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在線交流減少了青少年之間的社會孤立感,有助於他們與同齡人建立聯繫並探索自我。這有助於解釋壓力環境下互聯網如何能成為青少年的虛擬同伴支持團體在這裡他們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並交流有關減壓方式的信息。

儘管如此,網路羣體不僅為自傷和潛在的致命行為正名,還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它們為自傷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聚集平臺。自傷並不是第一個通過媒體傳播開的行為,20世紀80年代,神經性厭食症被大眾媒體曝光後不久就被廣為傳播。例如,2002年,一項針對斐濟女孩的研究顯示,大眾媒體報道後,進食障礙現象更普遍了,以越來越瘦的時裝模特作為審美標準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

我們治療的許多青少年談到互聯網如何為他們提供所需要的社區互助。一位女孩告訴我,在她發布了要自殺的消息後,另一個以贊助人自居的網友,說服她告訴母親自己服用了過量的藥片,她因此被救。但是,也有一些青少年說,如果他們沒有在網上讀到相關信息,就不會發生自傷行為。

除了將自傷作為一種應對技巧,許多在線討論的其他話題也令人擔憂,其中包括關於吸毒、性行為、暴飲暴食和合理化自殺行為。青少年討論的另一個熱門話題是對父母的失望,他們聲稱,父母不理解他們。

儘管越來越難以監測和限制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內容和渠道,父母和養育者還必須知道,這些都是青少年有效的信息來源。一些在線資源是無價之寶,但另一些是有偏差的、誤導的以及潛在致命的。無論是在治療中還是與父母在一起,青少年都需要一個論壇,能夠質疑他們在讀什麼或被告知什麼。對父母來說,最重要的一項技能是保持好奇心,而不是做出判斷,這是需要大量練習的。

BPD涉及的文化和社會問題

你只需去任何一家雜貨店的收銀臺就可以看到,這裡販賣的是種宣傳「虛假自我」的文化:封面模特瘦弱,美貌重於大腦,性生活隨意。(當人們被迫遵從外在的期望,例如禮貌或看起來有吸引力;當這些期望可能與他們的真實身份以及他們通常的行為或感覺不一致時,虛假的自我就會出現。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在一個永久的虛假自我狀態中會變得極不健康,因為這個人失去了他或她的真實的自我感受。

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是,我們的文化通常滿足於及時行樂和快速解決問題,並且蔑視人們尋求長期幫助的想法。有這樣的流行語:「通過化學作用來更好地生活」,或者認為藥丸可以讓情況好起來。也許這在某些情況下是對的,但在其他情況卻不管用。告訴BPD患者有一個簡單的答案或「振作起來」會使他們沮喪;更糟糕的是,這並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當代生活對BPD推波助瀾的另一個原因,是學生為了出頭地而參與競爭所受到的壓力和負擔(來自自己、家長和高等院校)。許多診所報告,據他們觀察,壓力導致的自傷行為逐年明顯增加。2011年,一項關於這個問題的大型研究發現,在受調查的11529名學生中,15.3%有自傷史,6.8%在過去一年內有自傷行為。大部分自傷者自傷不止一次,近半數自傷者的自傷行為超過6次,初次自傷的平均年齡為15.2歲

許多文化因素與家庭環境、個體生物學相結合,為BPD的發病創造了條件。

結論

BPD這一疾病有多面性,其形成更是涉及諸多因素。大量研究展現了各種關聯性和可能性。研究認為基因與衝動性攻擊和情緒不穩定有關,BPD患者和受虐者的大腦中顯示神經遞質水平異常並揭示BPD患者的某些大腦區域可能受損或發育不良。其他的問題包括父母教養不當、依戀障礙、性虐待、不認可、藥物濫用等另外還有當代文化帶來的壓力。

因此,BPD的病因不是單一因素,而是由環境和基因作用於發育中的大腦及其結構,以及化學物質等的累積效應共同造就的。令人沮喪的是,BPD是經年累月長期發展形成的,通常也需要多年的治療才能痊癒。令人鼓舞的是,可以從多個幹預點去著手治療,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治療措施會越來越完善。

成因的版本在bpd書籍裏的版本不盡相同,答主認為2020年末剛在國內出版的:青少年邊緣性人格障礙家長指南 算是最好的版本了。以上內容基本出自於這本書。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原因

1、 遺傳基因:與很多精神類疾病一樣,因為邊緣型人格障礙多伴有精神類疾病的癥狀,所以同時基因遺傳有很重要的影響,並且直系親屬也會有相關癥狀。

2、 生物因素:既腦結構發育先天結構不良,海馬體和杏仁核容積異常。

3、 心理因素:邊緣型人格障礙除了先天,後天如果出現創傷,同樣會發生邊緣型人格障礙,例如:感情糾紛、家庭環境變故、過度保護、身體上的虐待和毆打。

人格障礙篩查測試 PDQ-4+ - 在線工具網 - 工作生活好幫手?

www.zxgj.cn圖標Howard:人格障礙在線測試,人格障礙篩查和判斷 PDQ-4+?

zhuanlan.zhihu.com圖標Howard:(在線測試)精神科心理科門診常用測評量表匯總?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您好,主要有幾方面因素:

1、家庭關係惡劣,爭吵多,家庭教育錯誤,從小打擊多,指責批評多等等

2、生活中,遭遇打擊比較多,比較大,心灰意冷

3、個人性格內向,不愛交流,抗挫折力差

。。。。總而言之,這個問題是比較複雜的,一般都是長時間影響導致的。需要特別謹慎,否則容易發展抑鬱、自閉,乃至精神分裂


這個問題其實百度肯定是能出答案的。即:邊緣性人格的成因機理。

我只需說一句話,這也是科胡特說的一句話:父母是誰比他們做了什麼更重要。也就是父母的人格決定了孩子的人格結構。就算是拿著經典教科書育兒的父母也不一定能教養出人格健康的孩子哦。


我主要是家庭原因吧。

雙向情感障礙(也就是躁鬱),目前不在學校了,休學一年。現在和家裡鬧得很僵 ,見了面也是一句話不說 ,我不想看到他們,一眼都不想看到。


包括生理和社會心理因素吧,遺傳上的易感性和環境交互作用,加上刺激事件。


年幼時經歷過某種危險的洗禮


我講講我自己

我回過頭來看...我應該是小學的時候被影響的

小學的時候很怕老師,偏偏一個同學是老師的侄女,偏偏又要和我玩

有一天我後面的人讓我把她筆遞給她(她坐在我前面大概兩三個位置),我自然是又遞給我前面那個人,讓他幫著遞給她,結果我前面的那個人直接扔過去了??

筆不見了

不是鋼筆,就是一隻普普通通的彩色筆,那個時候買也就1塊錢一支,而且那支筆剩的不多了,我至今都還記得那支筆的顏色,是綠色的

我不知道為什麼不是我弄丟的她的筆,她卻要怪我,她說她要告訴她的舅媽

我特別害怕,我說我把我自己的筆賠給她,她不願意,她就要她那一支

後來她就一直用這個事威脅我,我是她的小跟班,她沒帶作業也要威脅我用我的作業去給老師檢查

後來,從小學到現在,我對友情都是一種很莫名其妙的態度,我會把人推開

我很恨那個女生

我到現在回想起小學發生的事情,還是會很難過,包括現在

如果我沒有遇見她,我覺得我可能會活在陽光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