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以为关张二人报仇为由,攻打江东。孙权讲和愿意归还荆州,孔明多次劝阻,但都无果。刘备还是要打,最后却被陆逊火烧连营。备落得白帝城托孤的下场。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谢邀。这就是小说作者愿望和史实结果的无情冲突了。

题主的问题描述是《三国演义》小说作者设计的情节,并非完全是史实。要先分清史实和小说,才好谈怎么看待。小说中与史实不符,还有给读者造成的错觉的地方有:

1. 孙权从来没有意愿归还荆州。孙权为了得到荆州的大部分土地和沿江战略要地,自赤壁战后10几年一直费尽心机,好不容易找到机会背刺得手,没有任何理由还给刘备。

2. 背刺关羽后,孙权集团的整体实力一定强于刘备集团,我分析还强不少,这在小说主角光环下是完全体会不出来的。整个夷陵之战,就兵力上,孙权兵力完全不输刘备,甚至略优,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孙权(陆逊)方5万左右,刘备方4-5万。不像小说里说的刘备几十万以多打少。而且孙权集团长期以来内政稳定,战争较少,民力丰裕,人才储备充足,得了荆州以后,相对平原的地形几乎全部划入东吴治下,水军强悍战船优势大;相比刘备方,战争不断,民穷兵疲,益州新定,政局不稳,人才处在一个融合换血期,并且东征要过巫山一线山地,水路又没有战船优势。所以,说孙权怕刘备,甚至怕到要归还荆州,简直是扯淡。赤壁那样的情况,26岁的孙权都不怕气势如虹的曹操,会怕东西来回跑,没有地形作战优势,内部不稳,还刚折了两个当家猛将的刘备?笑话。

3. 现存史料里没有记载孔明劝阻刘备东征伐吴。

所以你问如何看待,看待什么呢?我觉得值得讨论的也就以下几个点:

1 刘备为什么非要东征伐吴?

现在最流行的两个观点:一是为关羽报仇,二是为了夺回荆州。我个人认为是第一点,至少为关羽报仇的原因占90%以上。

原因就是上面分析的,刘备集团的内部稳定性远不如孙权集团,军事战争实力也很难说优于孙权集团,没有水军战船优势,没有装备优势,又要深入敌境发动进攻战役,夺回荆州尤其是沿江要地的可能性其实很小。刘备不可能不清楚自己方的情况,如果刘备真认为他能夺回荆州,那只能说他汉中一战逼退曹操信心爆棚了,说难听点就是自大轻敌了。刘备这次战争最好的结果,能想像的也就是跟孙权达成个类似「湘水之盟」的合议,想重夺荆州全境,几乎是天方夜谭。唯一一个可能的缺口,就是东吴战争指挥官,三代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此时全死了,刘备觉得东吴此时无能人指挥,他必能有所建树。所以我认为,刘备东征伐吴,可能是认为有一定胜机,但绝大多数成分一定是一个情感多于理智的决定。有些同学觉得夺回荆州是为了实现十几年前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我觉得这种说法真有点强行关联两件事。总之,没想到的是,东吴这时候出了个在战役指挥上可能比前三个大都督更厉害的,陆逊。

2 刘备东征伐吴的决定是否正确?

从国家利益考虑,肯定不正确。无论是开天眼看结果,还是当时情况分析,东征伐吴都是不理智不正确的决定。当然,从信仰道义方面考虑,那另说。

原因以上有分析了,军事实力上胜算实在不大,而更主要的是,内部稳定性来讲,蜀汉刚刚建国,政治经济朝纲都处于非常不稳定状态,真不适合发动进攻性质的侵略战争,内部不稳定的政权向内部稳定的政权发动侵略战争,是很危险的,随时都被反噬,这是历史经验。即便刘备取得一些战果,后方供给,兵员补充,维持战争的经济来源都是问题。好在诸葛亮的能力确实过硬,蜀汉此时虽然经济民生问题未见多少好转,但是政局逐步稳定,后方没搞出什么大新闻。

个人信仰道义上怎么说我不知道,但对于蜀汉称帝立国的纲领来说,伐吴绝对不是政治正确,刘备集团的政治正确自始至终只有一条,就是干曹操集团。

3 刘备东征伐吴的内部支持度?

史料没有诸葛亮有劝阻刘备东征的记载,也没有诸葛亮支持刘备东征的记载。所以诸葛亮的态度,基本都是各方学者在猜。只是从此公向来犀利的战略眼光和长远大势看,普遍认为诸葛亮是不可能支持刘备东征的,至于劝没劝,为啥没劝,基本都是靠猜了。到罗贯中这里写小说,直接写成孔明多次力劝。

赵云是有记载劝过刘备的。(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先主不听。)这个记载说,赵云分析,一旦与东吴开战,不可能很快胜出,刘备也长期征战,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他仍然不听。从刘备知道难以速胜还不听这一点看,更能证明他发动东征伐吴是盛怒下的非理智决定。

4 孙权的想法?

孙权的战略眼光就仅限于夺荆州,之后怎么开疆扩土他没想过。上面分析了,孙权的综合国力大大优于刘备。他为什么要杀掉关羽,不怕刘备报仇吗?不是不怕,而是关羽打出的实战结果比刘备更可怕,关羽活著荆州怕是永无宁日,所以必须杀。那刘备来报仇了孙权怕吗?怕不至于,上面分析了,实力不输你,但是挺烦的。虽然烦,但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真来了我应付就是。所以,陆逊出场了,击败了刘备,而且把刘备打得非常惨,几乎是「仅以身免」,但刘备退到白帝城一带也就是蜀汉东部边境驻扎下来了,也出乎孙权的意料。

先主传说,「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为啥孙权杀了关羽没怕,把刘备家底基本打没了也没怕,反而这时候甚惧?孙权这哥们战略上虽然是走一步看一步,但他的大局观还是有的。刘备没有回成都,而是驻扎在边境,让他非常担心刘备会不甘心,不断施加军事压力,他怕的不是刘备,而是曹丕那边。之前孙权之所以能稳住曹丕安心对付关羽和刘备,是靠向魏称臣换来的,而称臣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如果等曹丕反应过来,和刘备一起打过来,就不妙了。所以在最大限度的削弱了刘备的实力后,孙权立刻不演了,跟曹丕翻脸,跟刘备求和,到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孙权都是非常懂得互掐只能被曹魏吞并的道理,所以结盟问题上一拍即合。

5 刘备为啥打不过陆逊?

还是上面也分析了,这场战争,除了陆逊当时名气不大之外,刘备方面基本都是劣势,所以刘备输掉也是意料之中。刘备唯一有胜机的,就是一鼓作气速战速决,因此蜀汉军刚开始很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陆逊很正确的采取了避其一鼓作气的锋芒,等其再而衰的时候进入相持,等待三而竭的时候再决战的策略。当然,盛怒的刘备犯了很多兵家大忌,比如孤军深入,结营过长,驻军山路等,加上陆逊非常卓越的战争指挥才能利用了刘备犯的错误,才取得了如此大的胜果。

但放到整个三国战争来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刘备不是不能输,他的问题是,输得太惨,而且年龄太大,已经没有时间东山再起了。刘备年轻时也有过输掉家底的经历,但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还能东山再起,夷陵之战的时候,刘备已经62岁了,心力憔悴,内忧外患,加上如此惨败,含恨离世。兜里就100块钱直接输完没什么,但是从100块赢到1000万再输完,那个落差感是没经历过的无法体会的,足以让人抑郁到一蹶不振。

6 《三国演义》

贵乎讨论三国问题都要鄙视演义一番,其实小说就是寄托了作者的想法和情感而已。作者加入了大量「有仇必报」的因果情节,安排了一票人的因果报应结局,比如潘璋糜芳傅士仁范强张达。然后给黄忠安排了一个英雄武将的光荣结局,因为史书上黄忠去世的时间跟先主伐吴时间基本吻合,但史书上并没有详述黄忠怎么死的。毛本演义还加了一个孙夫人殉情的浪漫故事。至于诸葛亮劝刘备阻止东征,这只是大部分人认为诸葛亮应该是这样想的。至于战争的史实结果,估计罗老先生也不太愿意接受,但实在没有办法改。

夷陵之战也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但是陆逊场面占优虐打刘备的,只写了两章,孔明八阵图困陆逊还写了一章,对比一下赤壁写了多少章,就知道作者的倾向性了。要是在毛宗刚本里,就是只有半回了,另外半回还是孔明八阵图困住陆逊。而且罗本里面三首赞陆逊的诗,都被毛本删掉了。


emm……其实史实上昭烈进军不全是为了关张,可以说哪怕关张没死,昭烈依然会打偷下荆州的孙吴,如果昭烈不打孙吴,那作为季汉重要的组成者荆州人士们以及很多的武将们很多就要离心离德了,人心散了的季汉离覆灭也就不远了,还有荆州对季汉而言就是最不可缺少相当于肝脏对人一般重要的存在,没了荆州的季汉就是肝脏受损严重的猛虎,捕食跟自保都有很大的问题,自己还随时容易归西。再说了人孙柯基并没有说跟演义那样打了荆州就怂的,人家一直想著打下荆州就吃巴蜀呢,季汉真出全力打曹魏,孙柯基就要联合曹魏把季汉做成肉夹馍然后季汉彻底GG ,至于为什么昭烈打输了这也很好理解首先因为关张的死导致昭烈犯了兵家大忌将帅怒气填胸不理智对敌人了解不透彻的出征了,再者季汉丢了荆州后就失去了地利,后勤也很成问题而孙吴后勤不用愁兵力也不用愁就是得愁战力 季汉在被陆逊放火前一直都是把孙吴吊起来打的样子,只是后来昭烈吃了天时地利军队人数以及自己不理智的亏,最终被陆逊抓著漏点击溃。

总的来说昭烈的军事水平其实还是可以的,只是因为关张的死以及荆州的丢失等等这一系列的debuff附加最终导致昭烈帝的失败,另外武侯其实并没有劝昭烈不要打孙吴只有黄权建议昭烈不要冲动等等,结果昭烈没听进去再加上陆逊将将好抓住昭烈的漏洞最终导致季汉的战败


吕子明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荆州易手。正是介于这件事,刘备决定伐吴。那么我们就多分几点去看一看。

第一, 刘关张三兄弟情同手足,关羽又是季汉大将,刘备在这个时候不给关羽报仇,在情理上是说不过去的,而刘备颇以仁义著称,所以他不会给自己落下一个凉薄的名声。


  第二, 从大局来说,诸葛亮曾经在《隆中对》里说过: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所以说这两个地方对刘备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说这两个地方就是季汉的统治核心所在,有了这两地才能得长久,所以刘备必须夺荆州以维稳,因为荆州这个东出北伐的跳板对于刘备完成统一的大业至关重要。所以,荆州必须夺回来。
且荆州在东吴的手中时间并不长,根基相对来说还不稳定,所以要夺回荆州也不是没有可能。

第三, 就是当时的魏国内乱,已经无力进犯,而吴国自从吕蒙死后,后继无人,刘备认为自己征战多年经验老到,可以轻易的灭掉东吴,说白了就是有点自信过头还有就是轻视东吴,这点从《三国演义》中刘备得知东吴拜陆逊为帅时表现得那种不屑就能看得出来。


  所以,从上述就可以看出,刘备出兵伐吴是有为关羽报仇的原因,但是更多的可能就在于想要收复荆州灭掉东吴,而关羽的死就成为了一个刘备伐吴的导火索。

  我认为刘备伐吴的战略是对的,而且时机把握得很准,我们从以下几点来说明:

  第一, 在刘备入川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我们从当时的魏汉吴三国的实力来看,魏国地广人盛,兵多将广,而且交通发达,易于各个城池互相支援;而季汉占据西川,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国力经过发展以后也算强盛;东吴虽说世居江东,但是军事实力相对来说比较弱,只有一道长江作为天险。

  所以,总体来看,魏国在当时实力最强,季汉次之,东吴最弱,刘备要是想要一统天下,匡扶汉室,那就必须要先打败一方,在谋取天下,而如果自己和魏国开战,不管是从军事实力还是从经济实力来说,他基本上是没有任何胜算的,而如果把这个对象换做东吴,刘备认为自己的胜算还是很大的,而且,如果这场战争能够胜利,季汉的国力能够再次大涨,军事实力也可以再次增强,到时候再去和魏国开战,自己的胜率会很大程度的增加。

第二, 季汉虽然拥有天然益州天险,易守难攻,但是要谋取天下,就必须走出西川,在西川之外建立基业,而这个最好的地方就是,荆州,《三国志》中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也对刘备说过"将军欲成霸业,先取荆州为家,建立基业,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刘备也一直按照这个战略方针在走,可是,荆州已经丢失,这就对刘备的战略方针影响巨大,荆州的丢失也就意味著刘备失去了谋取中原的重要根据地,所以,夺回荆州是势在必行的,到这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一定要夺取荆州,我们看一看地图就可以知道,季汉西面是青藏高原,而北面紧邻魏国,中间有祈连山作为间隔,东面为荆州,如果要是放弃了荆州,那就只能北出祁山了,但北出祁山比攻荆州更加困难。

  第三, 我们从季汉攻打东吴的时机来看,刘备把握的也非常到位,当时,刘备攻打荆州时,距离关羽被杀已经过了两年,季汉的兵将也得到了休整,兵力更是得到了增强,与此同时,季汉的国力也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最重要的是季汉的兵将,也并未忘记荆州的耻辱,对于夺回荆州士气前所未有的强大,而且当时季汉的一些随刘备东征西讨的老将领都还健在,这也正是刘备在攻打东吴前期所向披靡的主要原因。

图样图森破。刘备望著敌军不屑地一声冷笑,单骑出阵,熟练地使出了大哥献祭流。

一句卧槽脱口而出,他突然看到、关张现在正在台下抢盒饭呢。

孤零零地站戏台上、他突然感觉到一丝悲凉。

抬回成都面对笑到抽搐的葛亮兄,刘备躺担架上仙风道骨地辩解道:身为老前辈要有风度,赶紧下场把未来让给年轻人。你看关张都这么自觉、我不能不要脸还继续站台上开无双吧。

把未来让给年轻人我呸。葛亮兄啐了一口,在史书上记下:先主遗言,毋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赵云笑够了爬起来道:人家东吴那边闹瘟疫了,主公丈母娘家那边好几个吴将都下场了,肯定是被主公妨的快记下来…

刘备笑容一顿又感觉到一丝悲凉,觉得还是台下热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