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白一點,你看到的建築全是建築學做的,看不到的,裡面的鋼筋,承重牆什麼的是土木做的,

建築的整體造型,功能分區,人流流線是建築學考慮的,建築會不會塌,能不能防水,能不能隔聲是土木考慮的,

建築學除了學習設計,要對歷史,人文,聲學,光學,美術,色彩都需要涉及,土木更像是傳統的工科專業


土木是結構設計,學一堆力學,建築學更偏向藝術類


挺好的,選專業前這類問題應該好好答答。

土木和建築都是很古老的技術,從人類社會出現就要解決住的問題,所以大部分考古發掘都是從建築開始的。

最初的時候建築師一般是全能的,既是藝術家、工匠、科學家同時又是管理者甚至是官員。文藝復興的三傑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都當過建築師。伯魯乃列斯基設計的弗洛倫薩大教堂的穹頂是這種全能體現的絕佳例證。

而土木工程與建築出現分歧也很早,最早體現在水利工程的修建,大禹應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留下姓名的土木工程師。當然,細分的話,應該叫水利工程。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命令修築馳道,也就是最早的國道,屬於道路工程,而隋朝的李春修建的趙州橋則代表了土木工程領域的另一個方向的傑出成就——橋樑工程。

所以早期的區別主要是發展的方向和領域不同。

現代意義上的土木和建築分家,要等到力學和材料科學成熟。建築師已經不能同時兼顧建築設計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隨著建築高度的快速增長,以及戰後工業化建造和框架結構建築的普及,使得工程師和建築師走到了兩條跑道上。

隨著建築體量的巨大增長,為了應對重力影響,建築結構需要更加科學的更加精細的設計。超大規模的城市群,超高的大壩,超高層建築,超大跨徑,超深基礎等等變態的要求,最終逼迫著結構工程學與建築學越走越遠。

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下,土木工程是大類學科,土木院下面,一般有結構工程(工民建)、橋樑工程、道路鐵道工程、材料工程、岩土工程、地下工程、隧道工程等等,建築院或者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下面一般會有,建築學、城市規劃、風景園林、幕牆、歷史建築保護。

土木院一般基礎課放在一起講,主要是三大力學,理論、材料、結構。建築講,外國建築史,中國建築史、外國近現代建築史

專業土木就要根據具體方向分流了,所學課程就大相徑庭了。基本上內部互相還有鄙視鏈,經常橋樑和工民建互相還要掐一架,但是岩土和地下就不搭理他們了,因為基本上不算一個專業了。

建築學和城市規劃也要互相酸一酸。現在叫城市規劃,我高考的時候叫城鄉規劃,名字就顯得比較土了。

當然現代工業體系下,建築已經不僅僅是美學概念了,包含大量工程科學,大家以為建築都是這樣的

實際上建築師看到的是這樣的

建築師需要對建築的功能進行主要考慮和設計,像大型醫院,大型交通樞紐,人流,車流,物流,彩光、消防、聲學。在設計上都十分重要並且困難。

土木工程師,大家以為是這樣的

實際上

就是這樣的!

當然還有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這樣的

建築師,喜歡做公共項目,因為可發揮的餘地比較大。結構工程師,不太喜歡公共項目,因為安全性要求高。當然,橋樑,道路,水利沒得選,都是公共項目。

建築師夢想自己有一天獲得普利茲克獎

土木工程師夢想當選工程院院士

建築師一般認為你30歲還在讀書,沒有作品,你的藝術生涯就完了。

土木工程師一般認為,你30歲還沒考研,還在工地上,你的學術生涯就完了。

當然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我們的目標是:沒有加班!!!


建築學偏規劃和藝術 土木重結構和搬磚


學的東西完全不一樣

土木是工科,建築學雖然也是工科但是個人覺得比較像藝術類和文科....


一個建築物,大約你看的見的都是建築,看不見的是土木。

雖籠統一點,不過對外行挺實用,土木做的是結構,裡頭配筋混凝土等等等,你看不出來,柱樑牆板,裝修後也看不到。建築做的就是你能看到的外觀和內部的幾乎全部,立面,空間,裝修,外觀等等等。內部裝修等設計還具體有室內設計專業,大範圍也屬建築學。


建築學是跨文理學科的

土木工程是純理科的

建築學是人格分裂的文藝青年

土木工程是直男癌的

建築學的思維模式是可以允許精確和不精確同時存在的——工程上的精確和人心裡粘乎乎的講不清道不明的那種感覺並存的

土木工程的思維模式都是盡量完全除濕的


建築學是理想是藝術,是告訴我們月亮上有個抱著月兔的嫦娥;土木工程是方式與方法,是造出宇宙飛船帶人類登上月球。

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學科,都很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