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懂,很簡單,買古文白話對照版本的書,看看就好了。

想讀懂,學以致用,讀出一個醇儒,就比較難了。

四書五經,四史,《資治通鑒》,是14本書。

如果只讀古文版,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14本書,理解起來是比較困難。以難易程度而言,《資治通鑒》和四史,屬於史書,比較容易理解,這5本書中,又以《史記》理解難度較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這4本書,算是純粹的史書,行文風格為寫實記事,語言比較容易理解。而《史記》在寫實記事之上添加了「文筆」的元素,相比於其他4本書要難一些。

四書五經中,只以古文來說,《孟子》最容易理解,其次是《大學》、《中庸》、《論語》、《禮記》、《尚書》、《春秋》、《詩經》、《周易》。

巧的是,這14本書,我都看過。除了《周易》《詩經》,其餘12本書,只看古文,無白話,我都能理解的七七八八。

所以我給出的閱讀順序是《資治通鑒》《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春秋》《尚書》《論語》《禮記》《孟子》《大學》《中庸》《詩經》《周易》。

給予我看書的理解,說說為什麼,給出這個順序。

英國作家培根(這個名字,讓人很有食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唐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我們現在所知的文學作品的土壤,想要了解一部文學作品,首先就要先了解當時的歷史。

所以,我推薦先讀史書。而《資治通鑒》作為第一本,完全是因為這本書涵蓋的歷史跨度長,語言相比而言,更易理解,是閱讀《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甚至是《尚書》《春秋》的基礎讀物。《資治通鑒》會讓你對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 ,期間16朝1362年的歷史,有一個大概的理解。這對於閱讀四史、《尚書》、《春秋》,非常有幫助。

《資治通鑒》《史記》兩本書中關於孔子、孟子、先秦的記載,又對於閱讀《論語》《孟子》《尚書》《春秋》有所幫助。

而持續的閱讀具有「故事性」,比經籍更有「趣味性」的史書,會讓你逐漸養成讀古文的習慣,相比於一經籍的枯燥泛味,難以理解,史書會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漸入佳境。

當然對於這14本書而言,如果你不是專業研究,只是提升自己學識,我建議,《春秋》《尚書》《周易》這三本書,就不要讀了。晦澀難懂先不說,簡單的理解,對於我們來說,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屬於雞肋的角色,棄之可惜,留下乏味。

如果你想從《周易》中學會算命(很多人把周易當做純粹算命的書),撩妹的時候可以通過看手相的機會,摸摸小手。我建議你去看《古今圖書集成》中的《相書》,會比較有幫助。

其他的說,《禮記》《大學》2本書,可讀可不讀,《禮記》的內容在當下快速發展的社會中,已經不太實用,實用性不高。《大學》 篇幅小,而且其中思想氣象可以從《論語》《孟子》中獲得。

如此看來,《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論語》,《孟子》,《中庸》這8本書,就可以了。


兩種途徑吧,一種是先易後難,先從論、孟與詩經開始,詩呢,一開始讀一讀國風就好了,然後可以進入四史中的史記、三國,粗略讀一讀,其中感興趣的部分多看一看,這樣一來對經史有一個大概印象,然後可以認真讀書、禮、詩和左傳,至於易經,找一個註解本隨便翻翻就行了,再認真讀一遍前四史,至於資治通鑒,瀏覽一遍就好了。

當然,也可以先從書、禮和左傳開始,挑一本認真讀,難懂沒關係,霸王硬上弓,多讀幾遍,總會有收穫,同時可以讀詩調劑一下心情。花上一兩年時間,比較認真的反覆通讀一兩部經,此後就隨著自己的心情看其它的經史諸子吧。這一條路的開局是困難模式,但是會更有收穫。


個人推薦順序:史記,論語,大學,中庸,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孟子,尚書,禮記,資治通鑒,詩經,春秋三傳,易經。


遵循先易後難的順序

先讀通鑒,文言文入門,然後讀前四史,讀懂這些一般的文言文就無障礙了。再四書,最後搞五經。

其中一些又枯燥又難的東西,譬如史書中各種志表以及禮記易經。如果不是專門搞研究或者有興趣的話,完全沒必要看


第一 ,挑自己感興趣的讀。相對而言,《資治通鑒》就比四書五經更加有意思。而且必須要買一本古漢語字典。有自己不會的,不認識的一定要查出來。但不要買翻譯書。什麼都跟你翻譯好了,你自己就讀不出味道來了。然後可以趁熱打鐵看四史,(安利一套書。易中天中華史,看完表相可以順便看本質)最後,為了了解,歷史上這些人物的思想是如何產生的? 就可以看四書五經。可以陶冶情操。建議順便把老子,莊子也一起讀了。挺有意思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