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常常覺得自己得了某些軀體疾病,可能(只是可能)你有比較強烈的健康焦慮。

如果常常覺得自己精神不太正常,那可能,你的確心理不太健康,畢竟精神心理障礙的診斷標準中,一項重要的標準是「主觀痛苦」。

但還有一項重要的標準是「功能受損」——如果你的社交、生活、學習、工作並沒有被困擾自己的不適影響,更大可能你並沒有「病」,只是狀態需要調節。

啥是健康焦慮?

每個人都有健康焦慮,它是對「健康狀況的關注和擔憂」,區別在於不同的人有強有弱,這種區別來自我們對「健康」「生病」「看醫生」這些概念的認知,這些認知的構建來自我們的經歷,也跟我們所處的環境有關係。

比如,我最近一周每天清早起來打噴嚏、流鼻涕。在我的認知中,僅僅打噴嚏、流鼻涕不是「生病」,不需要「看醫生」,我仍然是「健康」的,所以我心情很平和,拿紙把鼻涕擦了該幹嘛繼續幹嘛。

再假設我現在是在北京。這時節,恰逢最近疫情頓挫。我可能就會很緊張:打噴嚏、流鼻涕可能是「生病」的表現,認為自己需要「看醫生」,因此心情焦慮、儘快為自己安排時間去就醫、確診。

你瞧,這是健康焦慮對我們生命存續的積極意義:健康可能受到威脅時,積極採取行動來解除威脅。

但是,健康焦慮和所有焦慮一樣,如果過度了,不但無助於我們積極採取行動,反而可能阻礙我們向著更利於健康的方向去行動。

比如:

  1. 身體上長個疙瘩、有點酸痛就如臨大敵,猜測自己患了什麼絕症,然後去網路搜索
  2. 網路搜索到的重病結果、病友分享看著觸目驚心,卻總是忍不住想去搜
  3. 去醫院看醫生,醫生說沒病不相信、醫生說有病心如死灰,需要看很多醫生、專家
  4. 對未來的生活很絕望,認為「得了這個病,我的生活從此完了」
  5. 反覆向親近的人確認自己的「癥狀」有沒有加重或者減輕
  6. 絕望、沮喪、焦急的情緒影響日常的工作、生活、學習,身邊的人難以理解

要改變這樣的狀況,重要的第一步是,認識到自己處於過度焦慮的狀況,限制自己維持焦慮的檢索、就醫、反覆確認行為。

不過單憑個人努力這一步比較難,尋求專業幫助可以讓改善的過程容易一些。

我目前提供每小時 400 元的遠程視頻和坐標蘇州的面對面心理諮詢服務,可以私信我。


正常,指符合一般的情況、規律或習慣。

正常的標準常常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甚至被顛覆。例如,同性戀曾經是精神病學的一個診斷,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診斷取消了。

是否正常除了跟縱向的歷史環境有關,也跟不同國家的文化相關。例如不同民族有不同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在一個團體里被推崇的正常行為,在另一個團體看來就可能是另類。

正常的合理與不合理

  • 正常的合理性

正常和異常的劃分,有不可或缺的合理性。正常標準很多時候能夠有效保護群體和個體。

通過某種專業標準來進行正常和異常的劃分,常用於群體的大樣本的篩查和對干預對象的錨定。例如,新冠疫情期間,在群體中開展體溫檢測和排查,可以快速、有效的鎖定重點關注對象,將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迅速區分。

約定俗成或白紙黑字的標準給個體提供了檢測自我和他人是否正常的準繩。

例如定一單外賣,人們能夠提前了解騎士送達的約定時間一般大約要多久,這給個人提供了相對可參考的依據,讓個體容易確立自己的位置,既能夠保證自身的合理合法性受到保護,又能依照標準監測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是否偏離,也能夠對照正常標準,提升和彌補自己的欠缺或不足。

  • 正常的不合理性

就像凡事都具有雙面性,正常標準的出現也帶來一些問題。

正常通常是在一個範圍內的提取的、簡化標準。過度忠於正常的標準,會局限,甚至否認群體的多樣性和個體的特殊性。

例如,男兒有淚不輕彈,大丈夫流血不流淚;女人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不生兒育女,人生就是不完整的。

與這些刻板性別角色不同的個體,常常面臨巨大的壓力,甚至被污名化。男性也有的情感細膩,心靈手巧,女性也有的富有力量,志願投身事業。

正常男人是什麼樣,正常女人是什麼樣,正常母親應該是什麼樣,正常父親應該是什麼樣,正常學生應該是什麼樣,正常老人是什麼樣,正常中國人是什麼樣……當範圍太確定,個體就被定義、概括、代表,角色反而掩蓋了個人本身。

如果還原到人的層面,要去回答怎樣是一個正常人?這就變成了一個最複雜困難的問題。在個人層面,生命的豐富性、差異性和多樣性更能夠呈現。

嬰兒出生原本帶著完整的所有生命的可能性,而正常標準就像嬰兒的環境母親

嬰兒一開始需要藉助母親活下來,在互動中,弱小的嬰兒需要和母親相互協調和匹配,他需要符合母親正常的標準。母親允許的部分,嬰兒的特質可以在安全支持的環境下蓬勃發展,母親排斥的部分,嬰兒的特質常常躲了起來。

正常標準,是切分一個人面具與陰影部分的剪刀。

不被接納的那一部分,從來不是不存在,而是沉睡、凍結、隱藏、潛伏了。

正常,是一種語境。不同的環境下有不同的所謂正常標準,劃定了被允許的活動範圍。有的家庭相互不交流,有的家庭不允許表露情感,有的家庭不允許有生氣的情緒,有的家庭不犯法就行。由此正常的被框定的範圍和內容各不相同,互不相通。

正常與癥狀

怎樣是精神正常?精神病學的癥狀,健康人身上是不是完全沒有?其實並不是。

精神病診斷就包括癥狀標準、嚴重程度標準、病程標準和排除標準四者的總和。一時表現出某一種癥狀,跟被確診為什麼疾病是完全兩個概念。

所謂癥狀,從動力學角度來看也常常有意義和功能。

癥狀是健康的報警器,它可能提示,我和自己的某部分關係不夠好,我對那個部分是排斥的,恐懼的,厭惡的,羞恥的,我在用一種劃清界限的方式跟他拉開距離,我不願意承認和看見自己的某一部分,我希望把他修理、改造、或割掉。

而這個被自己孤立,虐待或者忽視的部分就只能以癥狀或者看似不正常的方式嘗試表達自己,發出自己的聲音。

對正常的常見誤解:

1.正常不代表總是高興,總是自我滿意。

一個人無緣無故感覺自己棒棒的,老有用不完的勁,腦子特別好使,不需要休息,見誰都很親,總有說不完的話,冒不完的好點子,感覺形勢一片大好,也可能符合精神科輕躁狂的疾病診斷。

2.正常也不是沒有痛苦。

面對天災人禍、生離死別,正常人的正常反應就是會感到痛苦,無助,憤怒,悲傷……如果一個人感受不到痛苦,那是因為種種原因遠離了自己的情感,隔離和迴避了自己的情感感受。

在面對重大變故時,有些人雖然情感上感受不到痛苦,但身體會有強烈的反應。

3.正常也不是沒有問題。

世事無常,活著就會遇到問題,經歷變化就會遇到新問題。沒問題是暫時的,有問題是常態的。有問題本身不一定是問題。如果遇到問題基本能應對,應對不了的基本能可以改善,改善不了的基本可以承受,那麼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

相反的,一個人不允許有變化,不允許有問題出現,希望或試圖控制自己和他人一直停留在某一個時刻,保持某一種狀態,並且認為只有才是正常,一旦有任何偏離都是不正常,這反而是一種幻想。

4.正常不代表理想化。

很多來訪在談到正常的時候,俯視的標準是理想中的自己。她們會強調,那個理想的我,才是正常的,是我應該有樣子。

那個被他拔高的「正常的」標準,與真實的他沒有任何關係,反而讓他在很多時候背棄了現實的自己。

怎麼知道自己的精神與心理正不正常?

精神科常常藉助精神科檢查和心理檢查。

心理檢查只是診斷的輔助標準,僅具有參考性意義,絕不是決定性指標。心理檢查的結果,常常是來訪者主觀體驗的一個時間段的反應。

不同時期做心理檢查,完全可以有不同結果。相比其他科診斷藉助儀器,檢查的結果也相對客觀,精神科檢查更具有經驗性和主觀性。影響診斷的不僅僅依賴於醫生的經驗、敏感度、檢查時間的長短,還依賴於來訪者的開放度、信任程度、依從性,雙方互動的狀態所影響。

當我們聚焦於癥狀的時候,實際上有可能捨棄了更全面的、整體的觀念去看這個人。而當我們去聚焦一個人的時候,他其實是比癥狀複雜得多,豐富得多。

在某個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癥狀,是一種尚未被理解了的生存策略。表現出的癥狀可能不是個體應對生活的最優方案,但是或許是在當前條件下,個體能夠保全自己的一種妥協的方式。

1、如何界定自己的癥狀是合理的範圍還是不合理的範圍?

從一個醫生的角度的話,我會首先冒出來一系列的回應:

看這個癥狀帶給你的痛苦程度;

是不是持續了相當一段時間沒有改善,甚至出現了惡化;

是否嚴重的影響你的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是否嚴重的影響你的人際關係或者親密關係……

但是從我個人的角度,會覺得當我們這麼詢問時,容易把個人局限住、簡單化了,不太有空間去探索和理解這個癥狀背後到底怎麼了。

所以我會傾向於說,我們有沒有可能先保持著一種更開放、更好奇的態度,不著急對癥狀評判或者貼標籤,先不管它合不合理,而是看看我怎麼了?我發生了什麼,我感受到了什麼?

2、當我質疑自己是否正常時,我該怎麼做?

有的時候,過於嚴苛的頻繁質疑自己是否正常,可能是感到自身存在被威脅和破壞。

這個時候你更需要得到自己或重要他人給與你的支持、接納和理解,讓你體驗和確認:你可以這樣,你這樣沒問題,或者問題不大。

有的時候你質疑自己是否正常,只是希望自己隱藏的部分能夠被某一團體或個人接納,你可以去尋找支持你這部分獨特性的,跟你特質相似的圈子。

有的時候你質疑自己是否正常,是想要拓展自己和改善自己,那麼可以去嘗試調整在舒適區的臨近範圍做一些改變。

……

當你質疑自己是否正常時,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夠了解到你為什麼有這個質疑,通過這個質疑,你想要獲得的是什麼,遠離的是什麼。

本文作者:徐惠玲,簡單心理認證心理諮詢師,註冊系統心理師,衛生部心理治療師(中級),北京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碩士,中挪精神分析高級組學員。了解作者更多信息,詳戳↓↓↓

徐惠玲 北京市 成年人 老年人 留學生 性少數人群 在線心理諮詢?

www.jiandanxinli.com圖標

我們是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台,擁有近1000位海內外心理諮詢師,只有約10%的申請諮詢師能夠通過面試考核;目前為止簡單心理已為60萬+人次提供了高質量心理諮詢服務。

尋找屬於自己的心理諮詢師,歡迎來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台體驗哦,戳這裡「http://jdxinli.cn/wuli11」

發佈於 03-04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DrdentistDrdentist?

南非金山大學 Witwatersrand 口腔醫學碩士

還記得曾經的內科老師說,一般什麼都不懂,基本沒有醫學常識的人不會覺得自己有病,因為有他什麼都不懂,不知道自己有沒有,甚至可能有他也不知道,所以一般不會覺得自己有病。

另外一種,懂得醫學,了解醫學,了解疾病發展過程,了解人體自然結構,等等有充分知識儲備,例如醫生等專業人員的人,也不會隨便覺得自己有病。


只有以下這種會經常覺得自己有病,相信你已經知道答案是哪一種了。。。

就是那些懂一點,知道一點,又不完全知道了解,在那裡模稜兩可的人,天天覺得自己有病。

特別在現在這個高速發展的互聯網信息時代,網路上的信息更加是千奇百態,稍微不懂得過濾一點,很容易就輕信,誤以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而且信息越多,大腦識別就會更容易受到干擾。

所以信息非常多,如果不是自己的領域,了解得不夠透徹,或者有任何疑問,還是直接尋求專業人員的建議,幫助你分析問題,別沒事給自己添堵,不舒服就去看醫生,別在那裡胡思亂想,就像有一句話說6成的癌症病人其實是被自己嚇死的,所以本來可能沒那麼嚴重,沒什麼事,是你自己接受到的信息不對,把自己嚇壞了,事態也許不是你想像中的那樣。

現在做科普的人那麼多,比以前方便多了,相信還是有很多專業人士願意幫你解答的。


還記得曾經的內科老師說,一般什麼都不懂,基本沒有醫學常識的人不會覺得自己有病,因為有他什麼都不懂,不知道自己有沒有,甚至可能有他也不知道,所以一般不會覺得自己有病。

另外一種,懂得醫學,了解醫學,了解疾病發展過程,了解人體自然結構,等等有充分知識儲備,例如醫生等專業人員的人,也不會隨便覺得自己有病。


只有以下這種會經常覺得自己有病,相信你已經知道答案是哪一種了。。。

就是那些懂一點,知道一點,又不完全知道了解,在那裡模稜兩可的人,天天覺得自己有病。

特別在現在這個高速發展的互聯網信息時代,網路上的信息更加是千奇百態,稍微不懂得過濾一點,很容易就輕信,誤以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而且信息越多,大腦識別就會更容易受到干擾。

所以信息非常多,如果不是自己的領域,了解得不夠透徹,或者有任何疑問,還是直接尋求專業人員的建議,幫助你分析問題,別沒事給自己添堵,不舒服就去看醫生,別在那裡胡思亂想,就像有一句話說6成的癌症病人其實是被自己嚇死的,所以本來可能沒那麼嚴重,沒什麼事,是你自己接受到的信息不對,把自己嚇壞了,事態也許不是你想像中的那樣。

現在做科普的人那麼多,比以前方便多了,相信還是有很多專業人士願意幫你解答的。


覺得自己有病,檢查沒有任何問題,那可能是疾病焦慮障礙哦。

覺得自己有病,並且身體伴有疼痛卻沒有檢查到任何問題,那可能是軀體形式障礙。

建議有時間可以考慮到精神科門診看一下醫生,自己拿到確診結果也能安心一些。


不要執著於問題的答案

過程是可以改變的 結果卻不可以

沒有誰能比你更理解你自己 既然覺得不舒服

那麼就應該去找找方法為自己解個毒

願你一切煩惱通通消散 祝你快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