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打蛇要打七寸啊。

你真的以為孫權的這三大功勞是歷史發明家發明出來的嗎?

不是的,這三大功勞是古人提出來的。

現在的小孩子啊,吹大帝是可以的,問題是請有點新的花樣。

不然我們一看,這句話早就被人說過,問題就不妙了。

為什麼不妙呀?因為一知道出處,就會知道這句話在這段話中的作用,進而就知道了這段話本身的作用。那麼根據三段論,就會有以下推論:

如果這段話的中心思想不是真誠地說孫權牛逼。

那麼這句話的中心思想也自然不是真誠地說孫權牛逼。

那麼這段話是那段話呀?

權欲遣偏師取夷州及朱崖,皆以諮遜,遜上疏曰:「臣愚以為四海未定,當須民力,以濟時務。今兵興歷年,見眾損減,陛下憂勞聖慮。忘寢與食,將遠規夷州,以定大事,臣反覆思惟。未見其利,萬裏襲取,風波難測,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驅見眾,經涉不毛,欲益更損,欲利反害。又珠崖絕險,民猶禽獸,得其民不足濟事,無其兵不足虧眾。今江東見眾,自足圖事,但當畜力而後動耳。昔桓王創基,兵不一旅,而開大業。陛下承運,拓定江表。臣聞治亂討逆,須兵為威,農桑衣食,民這本業,而干戈未戢,民有饑寒。臣愚以為宜育養士民,寬其祖賦,眾克在和,義以勸勇,則河渭可平,九有一統矣。」

權遂徵夷州,得不補失。及公孫淵背盟,權欲往徵。遜上疏曰:「淵憑險恃固,拘留大使,名馬不獻,實可仇忿。蠻夷猾夏,未染王化,鳥竄荒裔,拒逆王師,至令陛下愛赫斯怒,欲勞萬乘泛輕越海,不慮其危而涉不測。方今天下雲擾,羣雄虎爭,英豪踴躍,張聲大視。陛下以神武之姿,涎膺期運,破操烏林,敗備西陵,禽羽荊州,斯三虜者當世雄傑。皆摧其鋒。聖化所綏,萬裏草偃,方蕩平華夏,總一大猷。今不忍小忿,而發雷霆之怒,違垂堂之戒,輕萬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臣聞志行萬裏者,不中道而輟足;圖四海者,匪懷細以害大。強寇在境,荒服未庭,陛下乘桴遠徵,必致窺闟,戚至而憂,悔之無及。若使大事時捷,則淵不討自服;今乃遠惜遼東眾之與馬,奈何獨欲捐江東萬安之本業而不借乎?乞息六師,以威大虜,早定中夏,垂耀將來。」權用納焉。

看到出處後是不是很尷尬?

這兩段話的中心思想都是:孫權喫飽了沒事幹,想打一些完全沒有收益的地方,讓陸遜很抓狂。

陸遜兩段話的中心思想都是:大帝你很牛逼,大帝你太牛逼了,大帝你收了神通吧。

所以陸遜這句話(破操烏林,敗備西陵,禽羽荊州,)的中心思想也只能是:大帝您已經牛逼了(請您悠著點吧)。

結案。

不要斷章取義,不要覺得陸遜真的在吹大帝。

這句話大帝雖然聽進去了,但是大帝對「陸遜並不是真的在吹我」這件事,起碼比題主要懂。

不然陸遜的下場也不會那樣了。


你可以說孫權知人善任,但不能吹孫權多有軍事才能,沒有這樣搶功勞的。

這三場戰役,孫權哪一次上過前線?莫非三國時期就已經發明瞭電話,孫權還能遠程遙控指揮?

赤壁之戰,在前線指揮的是周瑜:

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等率輕銳繼其後,雷鼓大進,北軍大壞……劉備、周瑜水陸並進,追操至南郡。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太半。

孫權在幹什麼呢?

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

這不就是在後面喊666?

夷陵之戰,在前線指揮的是陸遜:

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

偷襲荊州,在前線指揮的是呂蒙:

呂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舳艫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

再看看官渡之戰,曹操是怎麼運籌謀劃、衝鋒陷陣一條龍的:

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楯而行。操乃為霹靂車,發石以擊紹樓,皆破,紹復為地道攻操,操輒於內為長塹以拒之。

乃舉精銳步騎,皆用袁軍旗幟,銜枚縛馬口,夜從間道出,人抱束薪……既至,圍屯,大放火,營中驚亂。大破之,盡燔其糧谷寶貨,斬督將眭元進、騎督韓莒子、呂威璜、趙叡等首。

看看漢中之戰,劉備是怎麼拼著老命死磕的:

劉備屯陽平,郃屯廣石。備以精卒萬餘,分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親兵搏戰,備不能克。其後備於走馬谷燒都圍,淵救火,從他道與備相遇,交戰,短兵接刃。淵遂沒,郃還陽平。當是時,新失元帥,恐為備所乘,三軍皆失色。

這些才叫「指揮」,孫權離著前線幾百里也好意思搶功勞?

當然你待在後方也不是不行,但是總得提點戰略、戰術,才能算是「軍事家」吧?

比如曹操雖然不在合肥,但是給張遼下達了「先出擊、再堅守」的命令:

太祖徵張魯,教與護軍薛悌,署函邊曰「賊至乃發」。俄而權率十萬眾圍合肥,乃共發教,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諸將皆疑。遼曰;「公遠徵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

再比如荀彧雖然不在官渡,但是向曹操提出了堅決不能退兵的建議:

太祖軍糧方盡,書與彧,議欲還許以引紹。彧曰:「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太祖乃住。

從頭到尾,孫權提出過什麼戰略、戰術嗎?

如果這些也能記在孫權賬上,那是不是還可以說郾城之戰是宋高宗指揮的?百團大戰是蔣公指揮的?

而且孫權也不是沒有自己帶過兵、打過仗,但結果大家也都知道,我就不多說了。

其實孫權並不是沒有值得吹的地方。這三場戰役,孫權分別重用了周瑜、呂蒙、陸遜,這個眼光和魄力是非常優秀的,畢竟誰的腦門上也沒寫著統率97、智力95、忠誠99。尤其是能吸取教訓、全權信任呂蒙讓其放手一搏:

權欲令徵虜將軍孫皎與呂蒙為左右部大督,蒙曰:「若至尊以徵虜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蒙。昔周瑜、程普為左右部督,督兵攻江陵,雖事決於瑜,普自恃久將,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此目前之戒也。」權寤,謝蒙曰:「以卿為大督,命皎為後繼可也。」

除了沉迷合肥之外,孫權對自己幾斤幾兩還是比較有數的,能不插手就不插手,讓擅長的人幹擅長的事,這一點就已經比很多領導要強了。

再比如孫權開拓山越、促進了江南的經濟發展,這也是對歷史的一大貢獻。

所以可以吹孫權知人善任,可以吹他忍辱負重,甚至可以吹他開疆拓土,但是唯獨不能吹孫權善於打仗。

如果要吹孫權會打仗,孫策、周瑜、陸遜、張遼、滿寵都能從地下跳起來。


這種邏輯,推而廣之:

闔閭:楚國是我平的。伍子胥就是個無業乞丐,孫武殺了我的宮女,我沒追究他就已經給面子了。

秦昭王:長平是我打贏的,我還親自去河內組織人力了,容易嗎我。

劉邦:垓下搞項羽是我打的,只是韓信在前領三十萬當炮灰罷了。項羽也是我逼死的,只是灌嬰負責追擊罷了。

孝武帝:我贏了淝水之戰,又收復河南,祖宗們誰能跟我比?

李淵:薛仁果蕭銑王世充劉黑闥劉武周都是我打平的,你們憑啥說我不如我兒子?

李治:遼東都是我平的,我比我爸爸和隋煬帝加起來還牛叉!

宋徽宗:遼是我滅的,我比太宗牛叉多了。

宋理宗:金是我滅的,我比徽宗牛叉多了——嗯,好像哪裡不大對。

再推而廣之:

劉禪:興勢之戰是我在位時打贏的,打得司馬昭灰頭土臉;所以我後來樂不思蜀,也只是賣他個面子罷了。

趙構:郾城大捷可是我贏的……

好像哪裡不大對吧?


赤壁之戰,孫權可是明說了沒上前線,自請當後援:你們先去打,我給你們當啦啦隊,真不行我再上……

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

曹操輸了嘴硬不認賬,但也承認,赤壁成名的不是孫權,是周瑜:

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曹操自己慨嘆「生子當如孫仲謀」,是後來東線的事了。

大概在此之前,他對孫權都沒啥感覺。


偷襲荊州之戰,孫權是:

「權內憚羽,外慾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

自告奮勇請求要背刺,「以為己功」,好像也沒啥光彩的……

「我把自己哥們給背刺,給您交投名狀,您看咋樣?」


夷陵之戰,陸遜之功。劉備自己的說法:

「吾乃為所折辱,豈非天邪!」

還不用說孫權把陸遜逼死了……


孫權在三次大戰之功,大概也就是……不添亂吧?

曹操前期徵定四方,劉備入西川取漢中,都是自己打的。

關羽甚至敢對魯肅說一句烏林之戰,左將軍親冒矢石——因為劉備是真上前線冒箭雨的。

孫權的前線臨危經歷,大概就是……

合肥被張遼逼到壘下嚇得長矛自守,跑路時飛馬過橋,要不就是坐車打打老虎吧?

非要功勞歸到孫權身上,大概類似於:

2001年國足出線後,忽然一片媒體說不是米盧的功勞,都是抽籤抽得好、足協領得好……


本問題下有個答案舉例呂祖謙的文章論證孫權評價高於曹劉,給我快笑崩了。

這是一個跟題主問題性質一致的斷章取義。

呂祖謙寫十論論南朝的目的,是為了譏諷孝宗時期君臣鼓譟北伐什麼都敢說。

南渡君臣為了北伐,各種周瑜三萬滅曹操八十萬,項羽八千子弟兵橫行天下。李陵荊楚猛士無敵啦。劉裕北府兵無敵。張嘴閉嘴東南自古就是精兵,西北中原都是垃圾這些牛皮。

呂祖謙故意反著說江南兵不行將不行都是靠孫權左右橫跳保全下來的。

不考慮這些目的,呂祖謙論吳正文也不存在將孫權地位高於曹劉的情況。

開頭

孫權起於江東,拓境荊楚,北圖襄陽,西圖巴、蜀而不得。北敵曹操、西敵劉備,二人皆天下英雄。所用將帥,亦一時之傑。權左右勝之而後能定其國。及權國既定,曹公已死,丕、叡繼世,中原有可圖之釁。權之名將死喪且盡,權亦老矣。世人謂權之所以為固者東南之地,所以為強者東南之兵。此大不然。

後面接著是

夫東南之地,天下至弱,而孫氏之地,又為六朝最弱。獨權守之而固。東南之兵,天下至弱,而孫氏之兵又為六朝最弱,獨權用之而強。長江而上達於江陵,轉江陵之南,阨於巫峽,上下千里,可航而渡者凡幾?可扼而守者凡幾?道路坦然,非有潼關、劍門之阻也。自廣陵而渡京口,自歷陽而渡採石,自邾城而渡武昌,易若反手。江陵破則上流無結草之固,濡須破則江上不知所以為計,地之形勢可謂弱矣。權之兵眾,皆江南舟子,綿力薄材之人。區區招拾盜賊,驅獵止越,以寔行伍兵,亦可謂弱矣。

在呂祖謙的描述中,孫權和東吳歷任都督的練兵才能?不存在的,東吳的士兵就江南撐船的。

知乎諸位好歹承認的,東南天險,孫權對地理形勢的取用,消滅山越的拓地功勞。呂祖謙為了給人潑涼水輕描淡寫。跟沒有一樣。

看看最後呂祖謙對孫權的總結陳詞。

權之為國,自奮亦用謀,自屈亦用謀,勝亦用謀,危亦用謀,動無非謀也。故能以一江為阻。而與曹劉為敵。然權起非仗義,徒知以割據為雄,不能興漢室以傾天下之心。使當漢末大亂,權能招徠中原之士,廣募西北之兵,緝馬步之銳,挾舟楫而用之,鼓行北出,水陸並進,孰能當之哉!當曹丕之立也,權又能求漢室子孫而輔之,出師問罪,劉備必亦連衡而掎角,中原之士挾思漢之民必有起而應我者矣。權不知出此,徒自尊於崎嶇蠻夷山海之間。故雖力為計謀詭詐,然基業僅足以終其身,而無足以遺子孫;僅足以保其國,而不足以爭衡天下。惜哉!然使權不為計謀以自立,則雖其身不能終也,況子孫乎?其國不能保也,況天下乎?

在呂祖謙的評價標準裏,曹劉是天下之雄。孫權是割據之雄。壓根不在一個檔次上。

作為一個理學門人。對現代人而言無所謂甚至是加分項的權謀行為。呂祖謙看著就是臭狗屎。所以呂祖謙全文把孫權黑了個遍。當代人斷章取義還能拿來誇孫權,也不怕這麼誇他二謀子從墳裡面蹦出來踢死你。

第二個拿來吹孫權的例證。蘇轍的三國論。

我們把原文拿出來看一下。

今夫曹公、孫權、劉備,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孫不如曹,而劉不如孫。劉備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於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勝,則亦已惑矣。

首先蘇轍這篇文章,這麼說吧,說難聽的要是放在現代很可能論文不及格。

悲夫!世之英雄,其處於世,亦有幸不幸邪?漢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獨過天下而得之者也。

前面誇劉邦智勇獨過天下,後面寫了個啥

昔者項籍以百戰百勝之威,而執諸侯之柄,咄嗟叱吒,奮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勢飄忽震蕩如風雨之至。天下之人,以為遂無漢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橫塞其沖,徘徊而不得進,其頑鈍椎魯,足以為笑於天下,而卒能摧折項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

自己打自己論據。

蘇轍在這篇文章裡面到底打算論述個啥,智勇不足以取天下。

以智攻智,以勇擊勇,此譬如兩虎相捽,齒牙氣力,無以相勝,其勢足以相擾,而不足以相斃。當此之時,惜乎無有以漢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則必有所耗竭;而其智慮久而無成,則亦必有所倦怠而不舉。彼欲用其所長以制我於一時,而我閉門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項籍固已憊矣。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據勢勝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廣收信、越出奇之將,以自輔其所不逮;有果銳剛猛之氣而不用,以深折項籍猖狂之勢。

這篇裡面正經要吹的是劉邦。然後定論是什麼,劉備僅次於劉邦!曹孫壓根就是工具人。

此三事者,三國之君,其才皆無有能行之者。獨有一劉備近之而未至,其中猶有翹然自喜之心,欲為椎魯而不能鈍,欲為果銳而不能達,二者交戰於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棄天下而入巴蜀,則非地也;用諸葛孔明治國之才,而當紛紜征伐之沖,則非將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將以攻人,則是其氣不足尚也。

嗟夫!方其奔走於二袁之間,困於呂布而狼狽於荊州,百敗而其志不折,不可謂無高祖之風矣,而終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惟漢高帝為不可及也夫!

第三篇,王夫之《讀通鑒論》

摘取的原文是

於是而知先主之知人而能任,不及仲謀遠矣。仲謀之於子瑜也、陸遜也、顧雍也、張昭也,委任之不如先主之於公,而信之也篤,豈不賢哉?

不是講道理,把讀通鑒論卷十整個三國看一下。人家都一口一個先主,一口一個孫權仲謀了。王夫之屁股還能坐在孫權那邊?

王夫之這事是為了批評劉備,批評劉備是為什麼呢?

承統以後,為人子孫,則亡吾國者,吾不共戴天之讎也。以苻登之孤弱,猶足以一逞,而先主無一矢之加於曹氏。即位三月,急舉伐吳之師,孫權一驃騎將軍荊州牧耳,未敢代漢以王,而急修關羽之怨,淫兵以逞,豈祖宗百世之讎,不敵一將之私忿乎?先主之志見矣,乘時以自王而已矣。

孫權沒那麼大膽子你為什麼不先打曹丕!

王夫之壓根沒看得起孫權……

在王夫之的評價裡面這幾個人到底是什麼情況呢。

王夫之的評價標準就是,儒家義理好,申韓之術不好。

所以形成了比較彆扭的評價標準

先主習於申、韓而以教子,其操術也,與曹操同,其宅心也,亦彷佛焉。自非司馬懿之深奸,則必被制曳而不能盡展其志略。故曰公志苦而事難也。不然,公志自明,而奚假以言明邪?

三國鼎立,曹、劉先亡,吳乃繼之。孫氏不師申、韓之報也;曹操不足道,諸葛公有道者也,而學於申、韓,不知其失,何也? 蜀漢之義正,魏之勢強,吳介其間,皆不敵也,而角立不相下,吳有人焉,足與諸葛頡頏,魏得上雖多,無有及之者也。立國之始,宰相為安危之大司,而吳之舍張昭而用顧雍,雍者,允為天子之大臣者也,屈於時而相偏安之國爾。曹氏始用崔琰、毛玠,以操切治臣民,而法粗立。王道息,申、韓進,人心不固,而國祚不長,有自來也。諸葛之相先主也,淡泊寧靜,尚矣。而與先主皆染申、韓之習,則且與曹氏德齊而莫能相尚。代以下之材,求有如顧雍者鮮矣。寡言慎動,用人惟其能而無適莫;恤民之利病,密言於上而不衒其恩威;黜小利小功,罷邊將便宜之策,以圖其遠大。有曹參之簡靖而不弛其度,有宋璟之靜正而不燿其廉。求其德之相若者,曠世而下,唯李沆為近之,而雍以處兵爭之世,事雄猜之主,雍為愈矣。故曰:允為天子之大臣也。雍既秉國,陸遜益濟之以寬仁,自漢末以來,數十年無屠掠之慘,抑無苛繁之政,生養休息,唯江東也獨。惜乎吳無漢之正、魏之疆,而終於一隅耳。不然,以平定天下而有餘矣。

諸葛亮有道,問題是學法家學壞了。先主跟曹操一樣用法家學術所以也不好。

顧雍陸遜比諸葛亮還正,是天子的大臣。吳國沒有漢的正統,沒有魏國疆土所以只能割據。

所以臣子這麼牛用臣子的君主呢?

就沒正經誇過孫權本人一句。都是拉出來做對比的。

拿理學門人兼諸葛亮粉絲對劉備的不滿,寫出來的讀書筆記。作為吹孫權的例證。

這太搞笑了。

整篇裡面到劉備都是先主,到諸葛亮,孔明,諸葛,諸葛公。到曹家和孫權司馬懿都直呼其名。這屁股沖誰看得出來了吧。

回到原本的問題,孫權為什麼評價低。

這幾個評價裡面關羽情況不一樣,只論幾個君主之間的對比。

只說南宋一朝。孫討虜老兄,夸人的時候沒你,罵人的時候纔有你。

南宋的互相吹吹拍拍。是有套路的。臣子自稱我是諸葛亮。那就是表態我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陛下您要矢志不忘北伐。戰鬥到底。

皇帝誇臣子是裴度,那就是我是唐憲宗,你輔佐我平定亂世,我們來開啟中興。

再往上,光武和雲臺將套餐,那就是志向更為高遠。

漢高祖和唐太宗比較複雜。對理學不太感冒的臣子給皇帝戴高帽上這個。理學門人因為漢高祖用權謀,唐太宗殺兄恨不能給他們開除人籍。不過也沒辦法,就老趙家這幫人學這二位怕是學治世武功學不來,學殺親戚功臣學的夠夠的。

當然也有非常臭不要臉的為了阻止北伐連劉邦劉秀都黑

帝顧輔臣議恢復,劉珙曰:「復仇雪恥,誠今日之先務;然非內修政事,有十年之功,臣恐未可輕動也。」廷臣或曰:「漢之高、光,皆起匹夫,不數年而取天下,安用十年!」珙曰:「高、光身起匹夫,以其身蹈不測之危而無所顧。陛下躬受宗社之寄,其輕重之際,豈兩君比哉!臣竊以為自古中興之君,陛下所當法者,惟周宣王。宣王之事見於《詩》者,始則側身修行以格天心,中則任賢使能以修政事,而於其終能復文、武之境。則其積累之功至此,自有不能已者,非一旦率然僥倖之所為也。」帝深然之。

到孫權這,沒有人會在奏章裡面誇君主拿孫權做比。至少有兩點非常容易碰雷。容易挫傷南宋皇帝本來就敏感的自尊心。

第一點,孫權受封過吳王。南宋侄皇帝好歹還能自稱皇帝,這怕不是點名黑。

第二點,正如上面呂祖謙所說。

然基業僅足以終其身,而無足以遺子孫;僅足以保其國,而不足以爭衡天下

孫權的子孫後代,繼承事業落了個什麼情況。你這是黑皇帝會殺兒子呢,還是說你打算將來做權臣行廢立呢。

孫權只是自己活得長後代繼承真的是一塌糊塗。

雖然趙構這個屑中屑身體力行在那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欺負養子。但是這人也不敢直白了就說我這輩子活著爽就完了。我纔不管兒子什麼樣。

家天下時代你夸人孫權無異於罵人後代要出事。

你夸人曹操好歹子孫第四代才被人當街捅葫蘆。

劉禪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

然後從臣子的角度來講,你誇皇帝是孫權。

那你自己是周瑜魯肅還是陸遜張昭……這就不好說了吧。

只有需要陰陽怪氣的時候辛棄疾在那寫詩詞罵街。罵的是皇帝和韓侂胄。才把孫權掛嘴邊上。

其實順帶劉備也有,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辛棄疾用孫權比劉備多的也就一首永遇樂。

那首詞的意思是,你生不出個孫權,生出個劉義隆來叫什麼事兒呢。

只有陰陽怪氣的時候纔想的起來孫大將軍,夸人的時候沒有,這叫評價高嗎。

其實南宋的都城位置比附孫吳不是不行。但是真上奏章這堆人都繞著走……

陳亮的上孝宗第一書。

荊、襄之地,在春秋時楚用以虎視齊、晉,而齊、晉不能屈也。及戰國之際,獨能與秦爭帝。其後三百餘年,而光武起於南陽,同時共事,往往多南陽故人。又二百餘年,遂為三國交據之地,諸葛亮由此起輔先主,荊楚之士從之如雲,而漢氏賴以復存於蜀;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抗、鄧艾、羊祜皆以其地顯名。

強調了半天荊襄把江東都繞開了。非得掛上諸葛亮然後把東吳名臣排排座,就把孫權自己繞過去……

這就能看出來這幫人到底對東吳君臣是個什麼想法了。

在上層評價都這樣了。

基層,基層憑什麼不去擁抱草根和理想味道更濃的劉備集團君臣,去貼孫權的冷屁股呢。


一、孫權死得太晚了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中國人講究「蓋棺論定」。不敢輕易下結論。

曹丞相當初「生子當如孫仲謀」就草率了,他要是知道歷史的發展是這個樣子的,哪怕是會胖十斤估計都要把這句話喫回去。

推薦孫權三種死法:

1、像公瑾一樣,赤壁之戰後不久病死。參考公瑾,那評價會極高。

2、像呂蒙一樣背刺荊州後不久病死。參考呂蒙,那評價可能會像三國演義中呂蒙之死,報應。

3、夷陵之戰後死,可能國除。

但是即便這樣,也比現在評價要高。

評曰:「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陳壽在《三國志》中批評他的也主要是三大戰役後來才表現出來的。

二、中國人不以成敗論英雄

陳勝吳廣、霸王項羽、孫權。

就是典型。

論失敗,孫權和那幾位也比不了。

曹丞相戎馬一生,贏得天下三分有其二,謚號武皇帝。可是輸得就少了嗎?宛城搭進去過第一順位繼承人、親侄子,心腹愛將;潼關割袍斷須;嘖嘖,不勝枚舉。就算論狼狽程度,戲劇化程度,恐怕也比八百鐵騎騎臉超出一個段位。

劉耷戎馬一生,從河北安喜尉一直做到四川土皇帝,三國羣英傳這麼玩都不太好操作,劉跑跑豈是浪得虛名。丟過老婆,丟過兄弟,兵仗未接,單騎大逃亡。徐霞客估計都沒他逃跑的地方多。

關二爺戎馬一生,被俘虜過,被俘虜過,被砍過。哪樣孫權能比?

但是咱不看這個啊。

咱看的是曹丞相從想著墓碑上刻個「漢故徵西大將軍曹侯之墓」,到「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咱看的是劉皇叔「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咱看的是關二爺「千古忠義無二」。

有些回答好像是說,因為魏粉兒和蜀粉兒多,吳粉兒少,所以評價有落差。這不是本末倒置嗎?敢情我先粉他再覺得他好,先厭惡他再覺得他不好?哼╭(╯^╰)╮。

919補充一點:

三、

意思是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保證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覆無常。--引自百科。

《三國志 吳主傳》

(建安十九年)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建安)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修好,誓重結婚。(建安二十四年)權內憚羽,外慾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曹公且欲使羽與權相持以鬥之,驛傳權書,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猶豫不能去。自魏文帝踐阼,權使命稱藩。初權外託事魏,而誠心不款。魏欲遣待中辛毗、尚書桓階往與盟誓,並徵任子,權辭讓不受。十二月,權使太中大夫鄭泉聘劉備於白帝,始復通也。然猶與魏文帝相往來,至後年乃絕。

這個咋說呢?於政治家而言,簡直不要太成功,作為第二把第一和第三玩弄於股掌之間,但是......(還是用省略號吧)。

總之,對一個人的評價是整體性的,韓信還有胯下之辱呢,總不能說潑皮比兵仙歷史評價要高,這說不過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