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個問題問的好廣泛。

印象主義音樂是19世紀主要在法國流行的一種音樂樣式,受象徵主義文學和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

在跟你聊音樂前,先科普一下象徵主義文學和印象主義繪畫的 「碎片化」。

這是我個人覺得最能形容這個時期的所有藝術文學作品的一個詞。

象徵主義文學,就是常常作者以自己的幻想,描寫出一個自己覺得理想的世界。暗示,烘托,對比,聯想,是象徵主義文學的特徵。而且這個時期的作品,常常是與自己的感覺掛鉤的。

法國詩人夏爾·波德萊爾的詩集《惡之花》

這個詩集以性與頹廢為主題。

以及我最喜歡的法國詩人:Stephane Malarmé. 斯特凡·馬拉梅,19世紀法國詩人,文學評論家。

我不一一舉例詩集,因為十九世紀的文學該怎麼讀呢?我在瑞士的大學時期有學到過這一期的詩,所有的文字全是顛倒的。如果想把這些詩讀明白,就要重新轉換詞語順序。

當時的史學教授說了一句話,印象頗深:「 詩,是用來體會和感受,而非敘述的。」 所以這個時期的詩,如同當期美術一樣碎片化:

這個時期以前,美術,音樂都是非常具體的。而從此時此刻開始,油畫開始以顏色本身為主題,而不再像過去,糾結於細節。

熟悉這個時期的歷史的人應該知道,這一大段時間,有尼采,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則為精神分析做了一個開端,讓人們認識潛意識,也就是說你一切行動背後都有潛意識支撐與知識,你的行動只是你內在的反射。而尼采,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反叛,革新,與反宗教。

所以說,哲學,文學,美術對音樂的影響,也讓音樂變得碎片化,革新,拋棄過去的和聲旋律傳統,並且更加記錄:「瞬間的聲音。」這就是為什麼印象派為後來的爵士做了一個鋪墊。

這種聲音就像你八歲的時候走在一條街上,你聞到了一陣檸檬味,二十年後,你重新聞到,你會想起那一天、但是記不清細節。

音樂首先是拿來聽的,你聽古典時期以及浪漫時期,古典非常優美平和,浪漫時期會加入很多激烈的東西,而你聽德彪西的《La Mer》, 我當初第一次排這首曲子的樂團,根本不知道哪兒進。

可以看看這個時期的樂譜:

你仔細觀察樂譜。全是碎片化。從曲目到配器,全部用的是一點點碎片,以及用碎片織起來的鋪墊去襯託某種瞬間發生的節奏或者突然的旋律。在聽起來的時候,就很模糊。感覺找不著北。

從和聲,節奏的,以及調性和和絃運用上,全部拋棄傳統。例如和絃裏出現了9和絃與13和絃。並且重新開始使用Mode(中古調式)。這簡直就是爵士的最愛。

一段法語我看到的形容印象派音樂:

? Elle est caractérisée par une écriture dans le temps non pas linéaire mais ..... ?

大致的意思是:這個音樂的寫作特色是根據時間(當下)來進行而非用線條來表示...

我盡量以最簡單的方式去寫這個答案。希望對你的問題有所幫助。

^^


謝邀,個人認為,拿任何一種音樂跟「其它」相比較,都是無法比較的。因為「其它音樂」太大了,拿一首德彪西跟巴赫比,和跟日本能樂比,跟地下蹦迪音樂比,跟非洲土著音樂比,根本都是各不相同的。

就這樣。


印象主義其實就是後調性,利用色彩和絃淡化和模糊調性音樂的傳統特徵,其實你沒必要把印象兩個字抓著不放,從文字上去敘述這件事尤其是沒有音樂基礎的,很生澀難懂,其實也就那麼回事,你問的問題也很模糊,跟哪些音樂區別開?總的來說,現今音樂:調性,後調性,爵士,音階,就這幾種


邀請談不上:你提問的意思應該是『印象主義音樂與古典音樂的區別』!沙漏知友很專業的回答了印象主義的背景和特徵。David Leo知友隻言片語,簡明扼要。至於比較古典音樂,我以為他雖然碎片化非線條形性等等......但是,它還是無法跳脫傳統音樂這個大系統。只不過形式上多了些隨意、自由和不安分性的企圖,在精神上更是與偉大的古典音樂的歸於一統,根本就沒敢越雷池一步,否則,便是消亡......皮紙紙知友說的非常有意思:『嚴格意義上沒有印象主義音樂』,就是這個道理——由於音樂已被巴莫貝等天才大師們玩到極致了,已無法超越,後人竭盡創新極限之能事而已!算是開句玩笑:如賓士寶馬年年翻新升級,內瓤子(這方面的提升尤其艱難)也就那樣!正如酒依然是紅的,餅子花樣翻新而已......這是我的粗淺,僅供參考。ps:音樂是聽覺藝術,其功能就是引起思緒,情感共鳴和享受慰藉,除卻這些,就不叫音樂,管他什麼主義結構!不過,純音樂並不屬於普羅大眾,還是需要背景知識的預備。寫到此!


嚴格意義上沒有印象主義音樂,


印象主義一詞還是來源於文學和繪畫;

印象主義音樂的特點不是一兩句話說得清楚的,我也只能從表面說一些它的特點:

1.相比浪漫主義晚期的音樂,印象主義音樂更淡雅,這個淡雅體現在音響的厚度和審美傾向上;

2.相比表現主義早期怪誕的音響節奏,印象主義音樂是以「靜」為主的音樂;

3.相較古典音樂的經典套曲體裁,如多樂章的交響曲,印象主義作曲家更多的選擇標題音樂,形成組曲而非套曲;

4.配器編製層面把木管音色擺到了相對突出的位置,以木管組音色的對比來形成音色層面的明暗,弦樂常常搭配弱音器形成灰調子的聽感,大大弱化銅管,僅保留圓號這一曖昧的樂器;

5.音調層面會更加的Oriental或者更加復古,比如德彪西、拉威爾的大量作品會融入一些東亞、中亞、中古教會調式的音調色彩;

6.結構層面有一定的創新,可以說是最初的一種解構:尤其是德彪西,他會在傳統曲式的基礎上進行結構的雜糅,多用貫穿型相互嵌套的曲式結構;

7.作品立意層面更加的隱喻、晦澀,相比激進的社會革命派藝術家,印象派藝術家更多體現出的是一種溫和改良派或者更保守一點說是「隱士」心態來面對社會矛盾的逃避現實派,所以標題都是以風景名、現實世界中的客觀場景或者大自然、小動物為主,鮮有像勛伯格、巴托克那樣「魯迅」式般激進的作曲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