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投資,出租房產等,如果是剝削那麼是對那些羣體的剝削,如果不是,那麼獲得的價值來源於哪裡?


馬克思的觀點是勞動是生產價值的唯一原子。所以自然就不存在不勞動而產生價值的說法。勞動之所以創造價值,簡單地說是因為勞動者將自己的腦力和體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創造了商品的使用價值。

題主所說的不勞動而獲得價值估計來自新古典經濟學的生產成本論。也就是認為勞動、土地和資本是價值生產的三要素。這個觀點給人的感覺是社會生產環節真是一片和諧,工人貢獻了勞動,資本家貢獻了生產資料,大土地所有者貢獻了土地,食利者貢獻了生息資本,然後大家在市場配置下各取所得。

如果以剩餘價值理論為基礎,剩餘價值自然是無產者勞動生產的,但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要存續,「辦實業」的產業資本家就無法一個人獨佔所有剩餘價值,他需要其他資本家和財產所有者的協助,為此他需要給這些人好處。這個好處就是讓他們能夠憑藉自己的財產所有權,和工業資本家一起瓜分剩餘價值。

現代資本主義體系需要運轉,要考慮資本的周轉速度和流通成本,因此商業資本就專門負責了對從生產環節產生的商品的銷售,他們的好處是可以獲得商業利潤;要考慮擴大再生產問題,因此借貸資本成為工業資本家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一部分,他們的好處是贏得利息;如果工業資本家不掌握土地,那他需要大土地所有者為他提供土地和店面,他們的好處是收取地租。

如果題主認同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方式的話,那按照上述說法,這些所謂的「不勞動而創造價值」的人自然是同樣參與了對不同產業領域中無產者的剝削

最後註明,所謂剝削是指生產剩餘勞動的人同實際掌握和分配剩餘勞動的人不是同一個。


這是五年前許哲寫的一篇文章,大概能解釋你的疑問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60266

市場的價值在於平衡各方生產要素,以儘可能少的消耗產生儘可能多的整體財富,循著市場供需進行的要素分配能使蛋糕變大。金融、投資看起來像不勞而獲,其實是分配生產要素的過程,且過程中伴隨著很多風險。

用市場規律能把蛋糕做大,而用市場規律切蛋糕會切出金融危機,而如果不用它切,會抑制市場活力令蛋糕縮水,還要考慮到來自外部的競爭壓力,找到一個均衡點是有必要的。

市場的本質是物質剩餘產生的交易,人類天賦異稟各有不同,所以分工生產能提高效率、擴大物質剩餘,擴大了物質剩餘,也就擴大了交易市場。同時,市場中的供需關係也會反饋給生產者,各方人們根據供需關係變化,決定如何去配置分工和生產,在這個過程中,市場驅使人們將生產力分配到人們需求更高的物資生產中去,以儘可能少的消耗滿足儘可能多的人類需求。

題主問題裏的「不勞動獲得的價值」,指的其實是根據供需關係去配置生產力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沒問題的,問題出在市場規律下的剩餘物資分配集中,抑制了需求。


價值並非只有勞動產生。


生產要素不全,得不出這個結論,前提本身就是錯的。


腦力勞動也是勞動的一種形式。談不上剝削與被剝削。只能說大家在制定好的遊戲規則下,各司其職,各取所需。而利益的分配就是根據制定好的遊戲規則來執行的。


1.價值並不由勞動產生,這是一種沉沒成本決定商品未來效用的說法,一個商品的價值並不由過去你生產的成本決定,而只是簡單的由供需決定。

2.如果勞動決定價值,那我們無法定義「非勞動」,因為投資,僱傭,管理,出租,租借都是勞動,因為你在市場上都可以找到對應的崗位,甚至主播喫飯睡覺,也可以構成勞動,也就是說,只要有人參與,不可能沒有勞動。

3. 馬克思的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勞動為價值這種說法只是在第二產業發達的時代,因為許多產品可以以件計算成功的一種直觀錯覺,認為多勞就應該多得。

4.但現實是,勞動不僅會創造價值,時常也會毀滅價值,例如錯誤指導,大鍊鋼鐵把好鋼煉成廢鐵。

5. 多勞多得不切實際,而是多貢獻多得,「貢獻」的定義則是在市場上尋找替代品的成本更高即貢獻更大。

6.一個例子,名作家完全可以找人代筆,這不是因為什麼剝削,而是因為寫作寫得好的人比起「有名」這個要素來說並不稀缺,比起寫得好,有名對賣出書更加重要。

7.另一個例子,自助火鍋。海底撈很賺錢,但你複製海底撈買下一模一樣的食材,店面,僱下一模一樣的員工,但換個名字很可能就虧錢了,因為之前積累的名聲就是海底撈最核心的生產要素。

8.如果勞動是可積累,把過去的算在未來,例如寫作之後收版權費,現在的產品建立在過去人勞動的價值之上,那剝削更不存在。因為買來設備爭的錢也蘊含自己或是前輩的勞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