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著總譜反反覆復聽1-9,總能不斷被各種驚喜驚艷到,但最終還是最愛最愛貝九。

不想做曲式分析也不想去理性思考回答,作業夠多了。只想從感性和主觀的角度聊聊,自己從音樂中感受到的——它給了我自己的「內心」什麼。

貝多芬一生太多苦難,充滿矛盾,內心受盡折磨,但他仍然對世界心懷大愛。

他想歌頌歡樂,這種歡樂不僅是尋常之樂,更是全人類團結和平的歡樂。

他就像是一位精神領袖,永遠發光發熱。

這是他的「偉大」,多數人都是自私的。


貝多芬讓我感到安慰,因為即便是有著這樣胸懷的人也仍然有一身缺點,也會被人誤解,也會不自信,也會自我懷疑,也會沒有安全感,也會為世俗的煩惱糾結和痛苦。

他讓我感覺到,他是個人。

偉大的人或許不能隔絕苦難,但他們即使被苦難圍繞,生命也仍然熾熱。

我就是熱愛「堅韌」而「博愛」的靈魂。


第三樂章相比I,II,IV,總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樂章。

我這個人性格火急火燎,總是這樣做事,聽音樂也是,慢板和柔板我聽得最少。

III自始至終並不像Lieder一樣將「歡樂頌主題」一次性奏完,而是拉長拉長。

它就像一位長者在與你耐心對話,旋律迂迴一呼一應:

我:「我還要多久?」

它:「別急,再等等,再等等……」


之前我最擔心最不敢想的就是今年因為疫情學業受阻,一直都覺得我絕對是無法接受這種結果的。但是確實,事情都是慢慢發展逐漸成為意料之中的,並不會讓人突然面對,最終就是自然而然接受,事到眼前還反而能看到它很多好的方面。

我學的是作曲,能感受到,自己寫的音樂和內心總是同步成長,慢慢的我也學會了從容和珍惜等待的過程。

分享我恩師Y老師的一句話:「安靜的地方,大家反而會注意力更集中地去聽。如果總是很趕很亂,還沒聽清楚就過去了。」

「等待」會讓人更加專註於當下。

雖然確實很遺憾,因為今年是他誕辰250週年紀念,我以為可以去到德國很有儀式感地為他過個生日。


說個題外話:

肖五I 的引子動機總讓我想到貝九I 的引子。

老肖也是我心頭大愛,「20th/俄羅斯貝多芬」哈哈哈。

老肖外表一灘靜水,內心一片火海。

但和老貝的矛盾不同,他生於亂世歷經黑暗,面對高壓脅迫,一生身不由己。

時代悲劇和人生經歷導致了他性格的兩面——

表面隱忍溫和親人,音符間充滿痛斥嘲諷,宰割黑暗。


嗯,我就是喜歡「叛逆」而「自由」的靈魂。

叛逆是在黑暗中對正義和真理的擁護,

自由是不違背自我內心的真誠。

永遠的貝多芬,我永遠熱愛和敬仰他。


貝七

更喜歡貝九了


糾結半晌,還是貝三吧。

我在樂團完整參演過貝1,3,5,7,部分參演過貝9,貝2也排過一點但沒演。因為疫情關係,今年沒能排貝6。

演奏貝1時感覺它多少帶點海頓的風範,直到演奏了貝3才能感受到貝多芬自己的音樂語言。貝3是我目前唯一一部拉到最後情緒力量全用完的作品。一樂章的雄姿英發讓人汗毛直立,到二樂章就開始刻骨銘心了,身在其中更容易被深刻內斂的悲傷觸動,二樂章結束就要快速收拾情緒演間奏,間奏讓人平復下來後,四樂章開頭的暴風驟雨立馬打了過來。總之這漫長的一波三折演完襯衫已經濕了,感覺自己也成了英雄,全身心的通透。就覺得當時舞臺的射燈讓人有了昇天的幻覺。

總之,無論是演奏還是欣賞,英雄都能讓人深陷其中。


貝七

是我第一場在職業樂團裏演奏的貝多芬

那一場上半場是貝二,不過那首我是留下心理陰影了,聽著都緊張。

只記得演完那天有我個人的粉絲堵在門口送了我一束花,我邊抽煙邊打車回家,全身散架。一夜無眠,興奮。

自此開始了我的職業生涯。


貝三

末樂章的結尾讓你聽完說不出一句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