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白手起家的開國皇帝,陪他打天下到最後的很多都是當年的同鄉。比如劉邦身邊的蕭何樊噲,朱元璋身邊的徐達李善長,這些人真的是萬裏挑一嗎?或許他們真的在身邊人裏可以脫穎而出,但他們是不是全國範圍裏最頂尖的人物呢?如果從其他的地方挑一批人才,忽略人際關係等因素,是否也可以取得類似的效果?


雖然不至於都是萬裏挑一,但百裏挑一總是沒問題的,至於少數的人那當然就是千里挑一和萬裏挑一的了。

就比如劉邦和他下屬的那些豐沛子弟,能夠被今天的人們所熟知的也無非就是蕭何、曹參、盧綰、樊噲、周勃和夏侯嬰等數人罷了。

但是豐沛子弟起家時有多少人呢?

於是少年豪吏如蕭、曹、樊噲等皆為收沛子弟,得三千人。《漢書·高帝紀》

以上是劉邦沛縣起義時所召集的沛縣子弟,總共是三千人,但是其中能夠被大家熟悉的又有幾個?

另外這其中還不包括豐邑的人,因為豐邑自身也是有著單獨的數千人,可從豐邑出來的又有幾個被大家熟知?

而劉邦的嫡系中,除了豐沛子弟外,再就是碭縣出身的人了,也就是秦二世二年時劉邦攻下碭縣後收入麾下的碭縣子弟:

二月,攻碭,三日拔之。收碭兵,得六千人。《漢書·高帝紀》

當時劉邦在碭縣總共徵集了六千人,可被大家所熟悉的碭縣人又有幾個?

誠然,一些人因為史書記錄缺失的原因,不被大家熟悉也是正常的,所以我們就大致參照一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對於列侯的記錄,仔細看一下出身沛縣、豐邑和碭縣的功侯到底有多少人(這裡只錄入於該地加入的,其他鄰近縣邑的不算在內):

沛縣出身【27人】:

酇侯蕭何;平陽侯曹參;絳侯周勃;舞陽侯樊噲;魯侯奚涓;汝陰侯夏侯嬰;安國侯王陵;汾陰侯周昌;蒯成侯周緤;都昌侯朱軫;城父侯尹恢;廣嚴侯召歐;平侯工師喜;武彊侯莊不識;高苑侯丙倩;魏其侯周定;昌武侯單甯;汁防侯雍齒;闢陽侯審食其;堂陽侯孫赤;下相侯冷耳;廣阿侯任敖;中牟侯單父聖;戴侯祕彭祖;高京侯周成;周呂侯呂澤;建成侯呂釋之。

豐邑出身【9人】(劉氏一族嫡系親屬和封王的不算在內):

清陽侯王吸;廣平侯薛歐;斥丘侯唐厲;猗氏侯陳遬;鄢陵侯朱濞;傅陽侯周聚;煮棗侯革赤;張侯毛釋之;紀信侯陳倉。

碭縣出身【12人】:

曲成侯蟲達;博陽侯陳濞;河陽侯陳涓;蓼侯孔聚;費侯陳賀;隆慮侯周竈;臺侯戴野;樂成侯丁禮;東茅侯劉釗;甯侯魏遬;芒侯耏蹠;棘丘侯襄。

以上總共48人,看起來是不少,但其中除了個別的幾個人外,大部分人都是要在數萬人中競爭的,所以其難度可想而知。

當然以上這48人大部分好歹都屬於劉邦的元從之臣,所以晉陞機會自然要更大,但是其他地方的人,比如灌嬰是在碭郡睢陽縣加入的,而酈商是在碭郡高陽縣加入的,他們這些人基本上就是每個縣出那麼一兩個,到最後更是一個郡纔出一兩個。

所以大部分人是百裏挑一肯定是沒問題的,至於說除了要封侯之外,還要列入十八元勛之中,那自然難度就更大了。

漢初的十八元勛目前的排列是:

高惠高後文功臣表引顏師古注:謂蕭何、曹參、張敖、周勃、樊噲、酈商、奚涓、夏侯嬰、灌嬰、傅寬、靳歙、王陵、柴武、王吸、薛歐、周昌、丁復、蟲達,從第一至十八也。

其中沛縣人有蕭何、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王陵、周昌等七人。

而豐邑人有王吸、薛歐兩人。

至於碭縣人,則只有蟲達一人。

所以別看沛豐碭的功侯有數十人,但從進入十八元勛的數量來看,則只有十人能進入到這個層次中,也就是沛豐碭功侯總數量的五分之一。

同時如果再算丞相級別的人物,則只有蕭何、曹參、周勃、王陵、樊噲等五人,那便是沛豐碭功侯總數量的十分之一。

而進入到十八元勛和丞相的人中,則又要和其他地方的將近百位功侯競爭,尤其是其中比較突出的,如曲周侯酈商、曲逆侯陳平和潁陰侯灌嬰三人,這三人分別是作為劉邦建國初期、呂后執政初期、文帝執政初期的主要領導人,在同時期他們無論是功績還是能力也都是絲毫不弱於沛、豐、碭功臣團的,當然這些人可能也是同時期的君王們故意扶植起來的。

總而言之,作為君王的從龍之臣雖然也需要很強烈的競爭,比如樊噲這種純粹就是靠著拼殺上位的人,無時無刻不面臨死亡和危險,但相對來說他們這批人還是比較好上位的,因此只要努力活下來,功績稍微大點,就都有可能成為新政權的勛貴。

可如果說是要成為那個政權中的最高級別人物,那就不是僅僅靠著從龍之臣就能達到的了,能力和運氣也都是不能缺失的。

比如同是沛縣出身的堂陽侯孫赤,漢元年左右就已經封侯拜將了,論資歷和能力完全不差於曹參等人,但因為後期滎陽戰敗投降西楚,從此就被排除出漢政權的最高決策層了,即使後來歸漢了也還是淪為了普通功侯。至於其他直接陣亡的,如周苛、紀成二人,也都屬於沛縣子弟中的佼佼者,但因為陣亡很早的緣故自然也就沒機會了。

而能力方面,那就更不用說了,真正上去的沒有一個是善茬。

蕭何的治國能力同時期無人可比;曹參坐鎮齊國十餘年穩如泰山;周勃執掌軍方一舉奠定了後期滅諸呂的傳奇;樊噲從一個最基層的普通軍官靠著一筆筆誰也無法抹去的斬首記錄從屍山血海里成長為了漢軍數十萬大軍的最高統帥(史書中對於漢初羣臣功績的記錄,只有樊噲的斬首記錄是最多也是最詳細的);最後的王陵更是差點成為了另外一個劉邦,獨自帶領一支軍隊割據南陽,與天下諸侯分庭抗禮。

以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雖然他們中的很多人的運氣確實很好,但要想成為最終青史留名的那個人,萬裏挑一其實也只是最基本的。

那些君王們或許有特別重視同鄉情誼的,但這也只是針對普通人和普通職位,如果說想要靠著吹吹捧捧上位,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就比如那個被很多人所嘲諷的漢政權第一任太尉盧綰,劉邦和他的關係確實非常好,但是也並不意味著盧綰就什麼都不用做,單單靠著和劉邦的關係就能上位到那種級別了。

君不見後期盧綰出逃草原時,不還是有著數千人願意拋家舍業的跟隨他嗎?而這樣的人又怎麼可能就是個庸人呢?


也不是所有開國皇帝都是殺功臣的吧!真正算起來可能是西漢和明朝多。而這兩人都是共同的特點:白手起家。不,說錯了,劉邦是個亭長,有權有勢。而這兩個功臣就是殺功臣的代表。其有幾點算是很明確的。一、開國難度太大,有突出貢獻的功臣們太多,並且有較為突出的帶兵將領。明朝朱元璋,可以說明朝的建立在難度上算是數一數二的,所以到了真正把國家打下來了猛然發現,身邊站著的功臣都是帶著兵打出來的,功勞巨大。並且在軍隊中感情非凡,萬一不高興撂挑子咋辦,根基穩固。那麼開國的功勞就會被無限的稀釋,在皇上心中的疑心也就無限的增大。

二、 出身。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見識了人間的疾苦,還有和尚的疾苦(所以對官員帶有一定程度的不信任和嚴苛)。所以在一路走來的路上沒想的問題登基後必須想了——那就是我不是天定之子怎麼辦。他們明白了,而且和他們開國的老表和貴族也知道了——「王侯將相確無種乎」,但是農民不知道啊,而作為農名出身的朱元璋,少了一絲「神權」,也就多了一絲擔憂。畢竟廣大的農民還是信任天將降大任於天子也,一代們就會更加急迫將還在敬畏他個人實力的功臣殺掉,讓自己能安穩,更為了二代的穩固。相反如唐朝,李淵就是達官貴族,很明白權利的運作和神權指揮棒的使用,並且是以類似「私家農民起義軍」來打的天下,所以功臣無人窺探皇位,名不正力不逮。而那些無無傳承勢力,靠著個人魅力亦或者嘴皮糾集隊伍的的開國皇帝,怎能不怕。

三、家天下和中央集權。當朝上的叔叔伯伯們多是開國功臣,小時候還抱過你,你說一也要看看他們的臉色,想想就火大,要是政見不合,意見相左時當如何處置?畢竟這些大爺也是一代扛把子,明白你的出身和一路的黑歷史。然而國家的運行和朝廷的穩固本就是靠這麼些人,如果讓他們的影響一代代的積累,而非「龍種」的皇帝影響力卻一代代被稀釋,那麼在一代便殺也算是他們的無奈之舉了。殺人後二代既有了民眾基礎又有了實力基礎,何樂而不為。我覺得吧,能開國的皇帝和重臣,都是相當有能力的人。

當初是一致對外打天下,現在君臣有別,那這些有能力的重臣就變成了統治者的最大威脅或者隱患,畢竟剛開國的時候一般都是外患初定,沒有太多顧慮,只有內憂。還有一點,既然皇帝能開國,說明他能壓住權臣,所以他自己其實往往不擔心被推翻。更擔心的是自己的後代能不能順利接班,畢竟權臣欺幼主的事情歷史上太多了。舉個列子,劉邦絕不是擔心韓信敢篡位,而是擔心自己的兒子壓不住韓信。反例就是司馬懿一家咯,曹操能壓住司馬懿,沒問題,但他替曹丕擔心。曹丕也還好,算是君臣制衡,55開。但再往下走,就真的是司馬家功大欺主了。所以我一直都覺得,就是有這樣的反例存在,尤其是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太多大將造反的例子了,讓後世的君王越來越保守,為了江山永固,只能把不放心的人或貶或殺。

相對來說,李世民就算殺得少了。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他比大多數的開國功臣都更年輕,他不擔心身後事。他爹15年,他15年,等高宗登基,30年過去了。權臣老的老死的死,沒威脅了。巧合的是,太宗看起來的信任,讓李唐在武周和安史之亂的時候依然能得到力挺,延續300年。


不是,時代造英雄,就算後世有才能不遜於他們的人也未必有天下大亂一切規矩被一掃而空那樣的舞臺給他們了


裴寂!水平是有,萬裏挑一未必


應該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開國皇帝的功臣就不需要多牛,能力中等偏上,執行力好就行,普通人裏十里挑一、百裏挑一即可。真正牛的開國皇帝,像是一個諾獎級的教授隨便去一個高中,在全校學生裏挑一個班的人出來培養,絕對能出十來個教授級人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