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因為道德,所以文明。

很簡單的道理:道德是人類低成本組織起來的必要手段。而人類是社會性生存,所以道德是人類組織起社會的前提條件。

而只有人類能低成本的組織起來,人類才能發展生產力推動文明逐步發展。

也就是說,在人類會說話、會吃熟食之前,就必須先發展出團結協作的能力,可以突破如獅群這般弱肉強食的組織方式,使得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男女各食其力,使得人類能產生一定的剩餘來將經驗加以積累、使之傳承,最終迸發出有巢、燧石、鑽木等文明的火花。

概括的說,文明的誕生需要有足夠的剩餘使得人類不必天天掙扎在生存線上,這才能供養老弱無力的老人,使得經驗得以積累傳承,直至積累到足以造物,然後有意識的製造工具。

而這個人類從野獸到有意識的製造工具這個漫長的積累階段,必須有足夠的剩餘以保障積累與傳承經驗。而創造這個剩餘的就是人類低成本協作的能力:道德。

而什麼是道德?!

道德就是延期支付的信用:

  • 年幼無知者得以飽食,乃在於相信其成長起來後會回報族群
  • 壯年強力者願意分獵物予族人,乃在於相信自己年老之後族群不會拋棄自己
  • 遇猛虎而敢拚死圍攻者,乃在於相信受傷後也得分享族群的獲得

因此信用,所以我們才敢於付出、願意付出,人類才能依據分工、交換組織生產,提升生產力。

所以道德從來不是等價的契約交換,而在我今為人、他日必得善報,而這一善報即是整個族群的承諾,違背這一承諾的,取亡之道也。


文明是文明,道德是道德,兩者沒有造就的關係。

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最基本的要求是人們的主要食物來源是由人類可掌控的方式提供,而不是自然界自然產生食物。比如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文明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社會發展和社會財富可以積累,不再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游牧文明一樣需要適合放牧的固定草場,以便財富和族群增長。

文明產生時,道德不是必須品,道德是社會成員大大增加,超越了簡單的共生共存階段,私有財產出現,人與人的關係變得複雜後出現的產物。

道德最初是生存博弈的結果。每次人際交流都有一個試探,妥協,達成共識的過程,社會成員越多,這種社會互動成本就會急劇增加,所以人們將一些博弈的互動遊戲規則固化成社會公共行為規則,就可以大大降低社會互動成本。

當道德所表徵的社會規則建立了廣泛的信譽後,就成為社會默認誠信體系,可以向生活的各方面延伸,涉及社會互動不頻繁的老人婦女和小孩,才能逐漸演化出現代的道理體系。

文明催生了道德,文明不一定必須催生道德,可以是其他社會規範。文明產生需多種條件,道德晚於文明,即使道德早於文明,缺乏其他條件,也產生不了文明。


這個簡單,從歷史的角度上說,我們看到的是:

文明初步發展&>道德初步發展&>文明進一步發展&>道德進一步發展&>……&>文明發展到盡頭&>道德發展到盡頭

定義一下我自己提出的文明和道德的概念:

文明:人類自發聚居所形成的社會,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取得物質成就。

道德:人類社會博弈均衡的結果,維持社會穩定的工具


瀉藥,有趣的問題,我也想過,就來瞎扯兩句

首先應當定義一下,這裡談論的文明和道德究竟是什麼,畢竟這兩個概念都極其模糊。文明,應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某種較高階段,儘管文明和非文明的界限並不清晰。道德,在這裡暫且將它定義為一種普遍性的行為準則,這種準則是在社會生活中以非強制性的手段發揮其作用的,且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時空和人群上的局限性。例如封建舊道德和今天的新道德顯然不是一種準則,而就算在封建年代,儒釋道三家的道德觀也各有不同,更不用提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等等。在哲學史上對道德也存在著不同的認識,例如你很難說康德和尼採在談論道德時說的是同一種東西。因而儘管道德有其普遍性,但它必然被圈定在特定時空條件下的某一個群體之內,且根據經驗看來,這種群體的劃分經常與文明的劃分關係密切。

但在不同文化之間道德觀差異的同時,人類似乎的確有某些「普世價值」,例如殺人、盜竊等行為往往是被譴責的惡行。此外,不同文明下的人類也表現出一致的利己性,這種利己性可能是一切道德的基礎。

在人類的自由意志產生之前,道德和文明自然都不存在,人類受到生物本能的奴役。此時的人類與其他生物無異,其終極目標就是延續種群,因而人類存在的目的無非是生存和繁衍。但當自由意志產生後,人開始逐漸擺脫基因的奴役,而使得人本身成為一個目的,儘管人類整體的存續仍然處在一個至高的地位上。受到生物本能支配的動物往往存在一些利他行為,以有利於種群整體的延續,而人從此開始變得不同了,個體的利己性從此獲得了極高的地位,且這種地位在不斷上升。

人類儘管有了自由意志,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利己的人類個體為了使自身獲得更大的自由,往往需要藉助於對其他個體的奴役,使得自身免於匱乏並從勞動中解放出來,這事實上可能是最初的等級制度的雛形。在這種等級制度上,形成了與等級制度相適應的道德,例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等。因而在我看來,最初的道德來自最初的文明形式,而這種文明形式起源於人類利己的本性,道德本身並非先驗,但其存在的形式一定與某種人性相符。但對個體自由的需求並非特權階級獨有,而是一個普遍的需求,因而道德便在這種矛盾衝突中發展進步,而其發展的形式,哪一方面強一些、哪一方面弱一些,例如儒家文化對「仁」的要求,基督教文化的騎士精神,諸如此類,這些一定與當時社會的組織形式和階級力量的鬥爭有關,倘若展開研究必定是個複雜的問題。

道德來源於文明,文明推進道德的發展,各文明內部組織形式的不同、階級構成和階級力量的差異、包括各文明所處的自然條件等等,都影響了文明的進程,進而對道德觀念產生作用。今天文明的壁壘被打破,加之人類的物質生活發生了巨變,各種道德觀念的碰撞和融合要強於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時代性的新道德也在不斷的產生髮展之中,出現所謂的「禮崩樂壞」其實也是再正常不過的。在我看來一種道德觀,只要它能夠使個體獲得更大的自由,且這種自由的享有並未阻止社會上其他成員享有同樣的自由,這便是一種進步的道德觀念,這種道德觀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文明向一個更高的方向進步。


文明就是道德本身,但是:

1因為各種原因,文明和道德是不斷變化的。

2因為文明和道德無法脫離社會存在,也就存在一個限制範圍,如果變化超出了範圍,因為社會解體文明和道德就會被直接廢棄。

反過來,文明和道德的最初形成也必然在這個範圍之內。

3因為變化超出範圍導致社會解體後,殘存的社會會殘留一段時間,在社會沒有徹底毀滅前超出了範圍的畸形社會會繼續存留一段時間。

但這個時候就不存在誰產生誰了,殘留社會雖然會收到文明和道德的影響,但卻是【弱化到】收到文明和道德的影響,甚至可能兩者之間產生區別,但其它環境要素的影響實際上遠比文明和道德更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