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林拋棄糟糠之妻追求和自己精神契合的人,是對的嗎?


我們不以對錯來討論這個問題,因為如果只談對錯,只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單純從小說來看,這當然是高加林見異思遷,也許他和巧珍有過純真美好的愛情,但是更嚮往黃亞萍所代表的現代都市文明,然後他就拋棄了淳樸的有一顆金子般的心的農村的巧珍,其實,更深層次的,他對巧珍的放棄,代表的是對故土的拋棄,更是展現出自己面對城市文明時的深切自卑感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的老師提到的一個觀點,這麼觀點成為他diss現當代這些作家的一個理由(他對現當代文學的評價很低,認為如果由他來編文學史就只寫魯迅,然後等,哈哈,很有意思。他說看那些作家的作品,他看得上的就只有魯迅,而當他尋求精神慰藉的時候,發現魯迅很寒冷,他也很寒冷。)

他的核心觀點是:這反映的是作家的格局有限,作家其實嚮往的還是升官發財功名利祿,他的《人生》所表現的苦惱,只是窮人的不得志和在現實挫敗前的牢騷

如果他來寫《人生》那就是高加林回到農村和巧珍相愛,而根本沒有黃亞萍什麼事,他可以教巧珍識字讀書,帶動巧珍精神境界提升,然後和她生一羣孩子,在農村教書育人培養人才,然後改變農村的落後局面。他說如果他寫的話,就這麼寫。這纔是愛,愛不是你儂我儂,什麼精神契合,愛是改變,是培育,也是付出。為什麼作家沒有這麼寫?因為他想不到。

我不評價這種觀點的對錯,其中可能不乏理想主義的成分,但從某種意義上,我認為我的老師是一個行動者,同時這確實是一個新的思路。

我還記得,高中讀這本書,記得封面上,寫著馬雲的推薦語,大概就是說自己最艱難的時候,《人生》對自己的觸動很大。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判斷,我們的審美,都是由他人尤其是比較有權威性的人背書的,會受他們很大影響,而缺乏獨立思考。

對我自己而言,《人生》《平淡的世界》還是帶給我很多感動,因為我並沒有出身在城市,同樣有進入城市後的自卑感,後來我發現,這種自卑感潛移默化,同樣影響了我身邊很多和我有相似經歷的人。如今,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也經歷了很艱難的過程。明白了這背後的原因,可以坦然接受,並且客觀分析這些因素了。我不欣賞高加林對巧珍的拋棄,但是我認為正因如此,他寫出的是人性。

「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願望存在或實現。命運總會不如人願,但往往是在無數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艱辛中,才使人成熟起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個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為他那個生活的世界奮鬥。」——《平凡的世界》

敬「為我們生活的世界」奮鬥

無論是城市縣城農村,是高加林巧珍黃亞萍。


不要輕易用對錯來評判,沒有經歷別人的人生,不要輕易評判別人的選擇!

正念

https://mp.weixin.qq.com/s/LmjUopRNAe3bXxoUXLqtjw


道德層面上肯定是不對的呀。

但是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況且他們當時也沒結婚,不算糟糠之妻,對於一個年輕又有抱負的年輕人來說這樣的選擇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


高加林選擇黃亞萍也談不上精神契合吧,巧珍只是沒文化,但品質很優秀,甚至更能體諒高加林的人生困境。所以高加林的選擇更具有功利性,沒有對錯。只是他覺得對自己更有利,且只是在個人前途上。婚姻上的追求看不出來多大,他也愛巧珍,但更愛在個人工作上獲得更大的回報。特定時代造就特定的人生選擇!


談不上對錯,不同階段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事件均有前因後果,很難說有沒有對錯,之前的因造成現在的果,現在的因造成以後的果。


佛曰:一飲一琢,莫非前定,蘭因絮果,必有來因


什麼叫糟糠之妻……只是高加林的慾望使然。很為巧珍惋惜,雖然打字不識,但心地善良,對愛情有著執著的追求,物慾橫流的社會有幾個菇涼可以這樣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